美国如何从律师中选拔法官?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hu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摇篮到坟墓,美国人离不开三种人——医生、律师、税务官。对美国人来讲,律师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刑事、民事诉讼、合同、借贷、离婚继承、购买住宅等生活中的大小事务都离不开律师。但“律而优则审”,一旦有成为法官的机会,很多成功的律师还是愿意放弃他的律所、收入、客户。法官的职业对他们而言,吸引力难以抗拒。
  法官比律师更具职业吸引力
  35年前,美国联邦法院的首席大律师沃伦·博格曾预言,美国社会将被如蝗虫般的大批律师占领。当时,美国已经有超过45万名律师。如今这个预言果然成真,律师的数量已经暴涨了3倍,达到将近130万,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多——律师的高工资和高社会地位让许多年轻人趋之若鹜。
  但2011年以来,美国大学法学院的入学率首次大幅下降,以每年7%到11%的幅度跌落,这是因为律师职业市场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法学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13年,11.2%的法学毕业生在拿到学位后的9个月还没有就业。
  律师的过剩也压低了律师的工资,2012年新律师的年薪中位数仅有6.1万美元,还要肩负平均超过12.5万美元的法学院学生贷款,让新律师叫苦不迭,也让许多有心入行的人望而却步。
  同时,科技和互联网也终结了许多低端律师的生意,人们可以花几百美元上网把一些普通的法律文书如设立公司、遗嘱等弄好,不需要再借助时薪就是几百美元的律师了。搜索引擎也让人们可以自己找到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的答案,抢走了新律师和律师助理的饭碗。
  律师越来越多,而律师的社会接受度却日趋降低,许多人认为少数律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到处找法律麻烦,导致美国的诉讼太多,企业和政府都为了避免被告而屈尊于繁琐的法律条文,束缚了社会的自由发展,破坏了人们之间的基本信任。
  相对于经常被揶揄的律师,美国法官却是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之一,在美国的社会地位非常高。甚至在美国人的心中,法官是崇高的法律和法庭的象征,是仅次于上帝的人,对于许多人的生活有决定性的作用。毕竟,多数小案件都没有陪审团,而是由法官说了算。
  法官进入法庭时,全部人都要起立以示尊重。法官的姓名前享有尊称“Judge”,人们在法庭上回话时必须称法官为“Your Honor”(启禀大人)。在美国这样一个没有贵族的社会,尊称是非常罕见的,基本上只有博士、军人和法官能享用尊称。
  其次,从收入来说法官的平均年薪虽然大大低于顶级律师,可也足以让人艳羡,2015年统计显示,美国法官的工资中位数为12.7万美元,远远高于美国家庭的平均年薪5.36万美元。
  最重要的是,作为法律人,法官的身份是一项荣誉。因为只有律师中的佼佼者,且得到社会认可的律师,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法官。美国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曾被称为“美国最出色的上诉律师”,其他8位法官也都有过多年的律师从业经验。
  律师经验成法官入职要件
  成为美国法官有两条途径:被上级法官、政府提名或者参加竞选。在此之前,首先要拿到本科学位,本科专业并不重要,但学校越好,将来进入优秀的法学院的机会越高,所以许多人都选常春藤大学的文理学院,修历史、经济、商务或者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比如如今的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就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毕业的。
  本科毕业后考入法学院,这些法学院必须经过美国律师协会批准,第一年主要上基础课,第二三年学精细分类的法律,如婚姻法、税法等,还要参加实习。经过3年的学习,拿到法学位(简称J.D.),才可以参加本州的律师资格考试,也就是俗称的“考Bar”。美国有21个州使用的是统一考试(Uniform Bar Examination),有200个问题,涉及普通法和商务法中的7个领域,包括法律程序、宪法、合同法、刑法、侵权行为、证据、地产法等,耗时6个小时。通过以后,才算正式取得律师资格。显然,这个考试并不容易通过,那些毕业即失业的法学院毕业生,多数也是因为考不到资格。也有人选择先当法庭书记员,经过一两年的磨炼再去考律师资格。
  为什么在美国当上律师是当上法官的必经之路呢?因为绝大多数州都要求法官有法律界的从业经验,上庭、准备法律文书、做法律研究等,而这些经验一般只能通过当律师或者检察官(也需要律师资格和丰富经验)来获取。
  既然当法官比律师好,为什么不是所有的律师都想成为法官呢?这是因为对法官的要求比对律师也要高得多。
  首先你得是个好律师:在法庭上不卑不亢、文明有礼、有理有据,尊重法庭上的每一个人,包括法庭书记员、警察等,而不只是对法官卑躬屈膝,当然,多打赢官司也很有帮助。
  美国法官的工作强度也非常高,要求法官非常高效,有些法庭处理不完案子,甚至会邀请律师来当临时法官,这正是律师积累法官经验的好机会。
  另外,法官虽然看上去高高在上,但日常工作主要还是和人打交道,倾听各种人陈述他们的法律问题,所以一些只喜欢埋头法律文书的律师也不愿意当法官。还有一些成功的私人律师年薪百万美元,并不愿意抛弃私人执业而从事公职。
  党派政治影响提名
  而有当法官雄心的律师还得在当地法律界和政界积累人脉,才可能到达成为法官的最关键也是最具考验的一步:获得提名或者竞选成功。有些州各级法院的法官都是当地选民选出来的,而有些州如加州的最高法院法官是州长提名然后经过议院批准,或者由官员组成的委员会提名然后择优录取,下级法院的法官则是竞选产生。
  而且,这些竞选有些是先进行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部的分别初选,然后再进行全民公选。法官的任期从2年到12年不等,之后可以通过竞选再任,但基本上再任的难度很大。
  显然,政治家们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目的,需要提名拥护他们的法官,如最近几年引发巨大争议的同性恋婚姻、堕胎权等社会议题,都上升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来做出最终裁决,而美国联邦大法官总共只有9位,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裁决方式,影响深远。
  联邦大法官的任期是终身制,由总统提名,议会批准。于是每次联邦大法官去世后,总是引发各方政治势力的博弈,争相提名政见相近的法官,或者阻挠对方的提名。
  律师也可能会通过拍当红政客的“马屁”获得法官提名,可见,官员提名制存在一定的弊病。
  竞选法官拼人气
  竞选则不同,法官为民众直接投票选出。想要参加竞选的人必须先搜集足够的选民签名,才有可能登上选票。
  因此常见有法官候选人在车站等地拉签名,而且需要为竞选筹款,和政客竞选也差不多了。
  竞选虽然给予了公民选择的权利,但也并非没有瑕疵。首先对于遵紀守法的普通民众来说,平时极少有机会接触律师和法官,这些参选人到底够不够格很难判断,多数时候只能靠看此人属于哪个政治党派来选;其次,富翁为法官竞选捐款多于普通人,怎么能保证法官面对他们时能保持公平公正呢?
  6月在加州闹得沸沸扬扬的“斯坦福精英性侵案”,法官的轻判就犯下众怒,不少人签署白宫请愿要求召回这位通过竞选上任的法官,后来上级法官将他调离了另一起强奸案的审理,不久的将来恐怕他这法官也当不长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法律的公正,真正被任命为法官后,新法官必须参加大量培训、熟悉庭审过程等,并且要保持长期的学习,才能跟上法律的变化。
  当美国法官退休或输掉竞选后,他们可以回去当律师,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一来绝大多数法官年纪都很大了,二来重新加入律师队伍也会让当地法庭很困扰,其他的律师并不喜欢和前任法官作对,毕竟他们曾是本地法律界的重量级人物,很难避免人们对他们的区别对待。
  所以这种法官辞官做律师的情况一般只有大城市才会发生,如芝加哥的马克·菲利普就曾被小布什总统提名为法官,当了4年法官后辞职进入美国司法部担任副司法部长,不久后又辞职回到律师事务所。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其他文献
现在的状况是,“老百姓啥也不信,专家啥也不懂,媒体啥也不说,政治教育啥也没用”。因为你深入不了人心。你写的那些东西连你自己都不相信,却想让别人相信,那不是鬼话?你写的东西首先你自己信不信?你儿子看不看?你自己不信,你儿子不看,而你却写,这就是一种不老实。  做文章不老实和做人的不老实是相同的。笔是千斤重呀。文章一定要真实,真实才有生命力。  仅靠说教是征服不了人心的。说教没有生命力,更不要说“藏之
期刊
人的一生,总会面对种种困难挫折,让心灵蒙尘和受压。年轻干部当然也不例外,近年来不乏年轻干部身患抑郁症自杀的报道。因此,学会如何纾解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是年轻干部的必修课之一。  勤于和高人论道  勤于和高人论道,能让年轻干部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这里说的高人,可以是年轻干部所能认识到的有学问、有技术的专家学者(可直接向他们讨教学习),也可以是一些专家学者写成的著作(可通过阅读间接地进行讨教学习)。在
期刊
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变得无限精彩,精彩得远远超出他自己和旁人最大胆的预期。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年轻时代就被定型,难于精彩了。  第一种是“常規定型”,而一切常规定型大多是平庸定型。这种定型,一般由家长和教师为主角,以既成的社会职业和高级职员为范本,使大量前途“无可限量”的年轻人早早地被“限量”,而且越限越严重,成了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第二种是“成功定型”,而一切成功定型大多是机谋定型、
期刊
今年是晚清小说家李伯元逝世110周年。作为职业小说家与报人,李伯元颇为多产,不仅创作了《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等小说,创建过《游戏报》《世界繁华报》,还主编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  不过,令李伯元名声流传至今的,还是他的《官场现形记》,自1903年起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共五编60回,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  在研究者看来,在晚清谴责小说出现之前
期刊
在美国喜剧电影《朝九晚五》中有这样的场景:3个职场白领每逢星期一就烦闷,需要到咖啡馆喝咖啡提神,而侍者总是这样跟他们打招呼:“又犯星期一综合征了?”  不要以为星期一综合征是员工的专利,领导也是人,不是神,和你一样,他的情绪也在波谷波峰间来回颠倒、周而复始,循环不止。  除了极个别素质异常深厚的领导外,大部分的领导者都会有周期性的情绪表现——与人的生理周期一样,上司情绪高低、好坏往往也是有迹可循的
期刊
“坐飞机感觉就像回家”  没有固定住址,没有家门钥匙,斯拉皮格是个不折不扣的空中飞人,一年要飞40万公里以上,平均每天有4小时不落地,大约每周乘一次国际航班。“我从14岁开始接触这种生活,大学毕业后再没坐过经济舱。”他说。  进入斯拉皮格的社交网络,你会发现他没有吹牛。他曾在很短的时间内乘飞机离开北京,去德国享用咖啡和蛋糕,然后在洛杉矶上空欣赏地平线上冉冉日出的美景。  一切缘起于斯拉皮格14岁那
期刊
演讲与即兴演讲  演讲是指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公务员面试中的演讲,是即兴演讲形式。演讲者预先没有充分准备而需临场发挥,也是演讲中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形式。需要演讲者具有德、才、学、识、胆诸方面很高的修养,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大量的语
期刊
人是被抛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被抛掷的时候,根本不会征询你会说“是”,还是说“不”。你被一个无言的、巨大的“是”抛掷到这个时空。你所有的反抗就是从学会说“不”开始的。一个具体的、有声的“不”,相对那个抽象的、无声的、如天幕般笼罩一切的“是”,实在是太渺小、太微弱了。  然而唯有這一声“不”,才是你获得具体存在的开始,应该珍惜的就是这一声“不”。  (摘自《平静的坏心情》)
期刊
清人陈其元任上海青浦县令时,有洋人在淀山湖一带为盗,杀死官兵数人。陈其元处理此事时,但见尸骸狼藉,只得先行收殓,再行缉凶。  回衙途中,陈其元坐在轿里“懊闷欲死”,而轿外的场面仍是威风凛凛。途中两位老妇人遇见官府大轿,赶忙躲避道旁,指着轿子啧啧称道:“不知这人前世如何修来的,竟能这等风光。”  陈其元在轿里听了老妇人之言,不禁哑然失笑:“我正恨今生為何做这县令,她们却羡慕,以为是前世修来的。”  
期刊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在风云变幻中屹立不倒。但我回顾很多庞然大物一般的企业最后轰然倒塌,很大原因都因为企业家“与时俱进”。  什么流行,就做什么。企业家的“与时俱进”,在我这里,已经是贬义词。  太跟錢较劲的人,最终一般都会栽在钱上。看到麦子就想着把麦子磨成面、面做成包子、包子开成连锁店的人,往往连眼前的麦子都收割不了。  成功大多源于高于常人的欲望。而长久的成功,则源于剥去一层层的欲望,只留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