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平 续写武引新辉煌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涪江干流摸银洞河段岸边,一座初具规模的横跨于两山之间,根根钢筋直立,混凝土24小时不停浇筑,逐渐展现出它作为“涪江第一闸”的雄伟气势。这就是四川绵阳武都引水工程(武引)二期工程的枢纽——武都水库。站在繁忙的工地上,看着日渐升高的大坝,向地平百感交集。作为武引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他深知为这座大坝经历了几多周折,寄托了多少期盼,武引干部职工为之付出了多少艰辛。
  
  临危受命走进武引
  
  2006年5月8日,向地平从绵阳市游仙区区长岗位调离,走马上任武引。此时,正值武都水库工程建设举步维艰的关键时期。由于坝基开挖过程中新发现缓倾角断层及一系列层间错动带,致使工程被迫停工近一年时间。站在工地上,向地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技术方案迟迟未出,施工队伍情绪不稳,围堰超过使用年限,工地现场冷冷清清……“第一次看到水库工地,心情很沉重、很沉重,”向地平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他深知,武引工程是四川省“五横四纵”调水补水网络的四大“北水南补”工程之一,也是绵阳科技城“一号工程”,国家投入巨资,人民群众急盼,武引拖不起,百姓等不起,必须想尽千方百计处理问题,尽快恢复施工。
  向地平是土生土长的绵阳人。1980年参加工作的他从乡镇干部干起,先后任过司法助理员、副乡长、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一干就是19年。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让他学到了扎实的基层工作经验,并为日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用真情感动人、用真心凝聚人、用实干影响人,就能够把事干好”。这条经验就是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逐渐摸索出来的。
  无论在哪里工作,不论条件如何,向地平总是把干好本职工作、促进一方发展作为最高追求。1993年,他任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党委书记。该镇是游仙区最大的一个镇。俗话说“鸡尾好做,凤头难当”。如何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把魏城镇建设成为游仙的“明星镇”,绵阳的“卫星镇”,作为党委书记,向地平思考再三。一向注重实干的他,带领镇党委一班人,从抓城镇规划着手,打通主要交通要道;大力招商,兴办乡镇企业,搞活集镇经济;绿化美化环境,加强集镇卫生治理,规范集镇管理……兩年时间很快过去,魏城镇不但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全区的一面旗帜,集镇也着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1995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2005年,向地平升任绵阳市游仙区代区长、区长。此时的游仙区,背负债务,发展矛盾和压力巨大。向地平二话没说,走马上任,几个月时间,游仙区经济开始复苏。临危受命,顶着重任任职;创造辉煌,留下一片芳泽,似乎是向地平在每一个岗位上所经历的过程。
  真正接手武引工作后,更加棘手的问题接踵而来。工作千头万绪,武引百废待兴。“党组织把我派到这里,我就要做好!”向地平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他首先将“发展”确立为武引一切工作的核心,一门心思投入到加快武引建设上。武都水库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岩溶发育,山体空洞,地质缺陷“世界罕见、中国没有”,严重威胁着大坝安全。如何啃到这个硬骨头,向地平首先将技术方案的再论证列为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中。一个月之间,他四处奔走,北上进京,找到水利部专家,从水电、水利、建筑等涉及武都水库工程的各个方面召开了30多次咨询会议,共同为武都水库地质把脉。2006年9月,武都水库工程深层抗滑稳定设计方案,即工程地质缺陷处理方案顺利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摆在武都水库建设中的一道难关总算度过。与此同时,向地平还与专家达成意见,定期为武都水库施工建设监督质量、把关、建立了一支长期的专家团队。上任仅4个月,理顺了工程管理、物资供应等其他症结,建立了设计、施工、监理、质检和安保“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2006年10月,停工近一年的武都水库水利复工了。武引人的热情被瞬间激发,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同志放弃休假,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面对如火如荼的施工现场,向地平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他来到武引后笑得最舒心的一次。
  
  求实负责,锻造坚强武引
  
  “只要跟着向局长,再大的困难也不怕。”这是武引系统干部职工经常提到的话。“5.12”汶川大地震对水利工程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考验。”向地平回忆说,地震发生的一刹那,武引下属的沉抗水库大坝、武都水库工地、石龙嘴电厂和灌区供水渠道,最令人担忧。当时通讯全部中断,完全联系不上。面对情形,向地平果断地意识到,这是一场大灾难,必须尽快了解武引受灾情况。随即,他在机关院内召集党委成员,快速分工,兵分三路分别向几个单位疾驰而去……
  “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沉抗水库大坝。”向地平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沉抗水库是悬在绵阳人民头上的一盆水,一旦发生险情,绵阳城区几十万人民都将遭受灭顶之灾。从管理局到沉抗水库的路不长,但那天却显得无比漫长。“誓死保住沉抗水库”,在路上,向地平叫身边工作人员用短信,发出了地震后的第一个号令。下午两点五十,车至沉抗水库,向地平随即跳下车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水库大坝进行全面检查,采取紧急措施排险,一直忙到凌晨,险情才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当晚,向地平没有回家,一直坚守在大坝已
  正当沉抗水库抢险开始进行时,从武都水库现场终于传来了施工中的武都水库工地无人员伤亡的消息,水库在里氏8.0级地震中挺住了,不但没有垮塌,甚至没有出现大的裂缝。听到这个消息,向地平悬着的心终于稍稍安稳了下来:“我们的工程,还是能够经受住考验的,我们日常的严格管理,还是有效果的”。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还造成武引一期渠系工程1900余处出现变形、裂缝、沉陷和垮塌,管理站点房屋大面积受损,春灌供水也被迫中断。灾区刚刚遭受地震的自然灾害,又要面临干旱缺水之苦?向地平寝食难安。“不能让灾区群众再蒙受更大的损失,我们要以最短时间完成工程抢险整治,力争灌区抗灾保收。”经过五个昼夜的拼力抢修,5月20日武引各渠系全面恢复供水。地震关键时期武引向灌区供水7800万立方米,实现灌区127万亩农田满栽满插。
  2006年,武引灌区发生50年未遇的大旱,土地龟裂,庄稼焦黄,群众饮水困难。向地平跟武引干部职工一道,不分节假,坚守一线,采取特殊时期的供水方式,分头蹲点,24小时看守水闸,全力确保农业生产用水。
  三年来,不等不靠、未雨绸缪的工作思路,使向地平领导下的武引各个工程项目一次又一次的经受住了考验,为灌区 500多万百姓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关注民生民情,求实务实的态度,让武引在屡次“大考”面前,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水利人的无限风采。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震后视察沉抗水库时对向地平说:“你们处理及时,措施有效。”四川省水利厅、绵阳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武引“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郭永祥等领导、专家对向地平说:“你们武引是任何任务都能落实好的部门”。
  
  扛起社会责任
  
  走进武引管理局荣誉室,眼前摆满金灿灿的奖杯和奖状,争相讲诉着武引一路走来的光辉。“这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集体,现在我们不仅要把这种精神保持下去,还要继续将之发扬光大。”向地平经常自己到荣誉室里,面对着当年邓小平同志为武引专门题写的条幅:“千秋工程大有希望”,告诫自己时刻不能放松。
  向地平始终不曾放松。时光飞逝,向地平和武引人一起走过了三年。回首三年,武引成功经受住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妥善解决了一系列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内部和谐稳定,干部职工满意度高,主人翁意识空前强烈。武引二期灌区项目申报取得阶段性胜利,立项开工在即。在他的带领下,武引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达到了全新的高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善于深谋远虑的向地平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进一步规划武都水库的未来。2006年以来,向地平不断为武引寻找着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发展机遇,这也被誉为他上任以来武引工作的最大亮点。随着武都水库工程建设的深入,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逐渐显现出来。于是他带领武引干部职工,提前着手规划库区旅游发展蓝图,做好水库景区控制性详规,完成了“涪江六峡”品牌设计和商标注册工作,努力实现着“在工程建成之时,就是一个国家级风景区开放之日”的目标。在建设水库的同时建设风景区,避免二次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向地平可谓用心良苦。
  与此同时,扛起武引承担社会责任的大旗。“5.12”地震造成绵阳市山体滑坡,导致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等地形成了13个较大的堰塞湖,严重危及下游百姓安全。关键时刻,向地平被任命为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副组长,主要负责全市灾害水利工程整治、堰塞湖处置和唐家山抢险后勤补给。“凡是前线需要的,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凡是上级下達的,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底”。这是向地平接受“任命”确立的工作目标。抢险期间,向地平带领下,武引抢险员工以100%的任务完成率赢得了一致赞誉。
  震后,为贯彻落实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灾民安置会议精神,武引要负责7800余名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即将建好的武都水库灌区内,也将接收极重灾区群众异地安置。面对工作任务,向地平丝毫没有动摇。他说,现在唯一的压力就是资金,地震之后,灾后重建的各个项目都需要资金,因此资金的筹措难度加大,而工程已进入施工高峰期,只有资金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开展。但是,虽然面对诸多困难,向地平却依旧斗志昂扬、信心百倍。
  “求实创新、和谐奋进、拼搏奉献、勤廉为民”,是向地平树立的武引风貌。而作为承载千万灌区百姓期望,肩负助推川西经济发展使命,担当服务绵阳科技城发展职责的武引工程建设管理者,向地平深知,唯有立足发展,心系群众,方能铸就武引辉煌,造福一方人民。向地平和武引,已然挺进在路上。
其他文献
16岁那年,一位“准童工”进了一家军工厂当了名喷漆工。18岁那年,他穿了一身肥大的军装进了军营,当过报务员,喂过猪,做过炊事员和文书。到地方后,从临时工干起,最后成为一名公务员。这位自称“业余诗人”的公务员没想到自己还获得了“中国十佳诗人”的桂冠。  做官,需要严谨与稳重;作诗,需要浪漫与激情。二者在“官员诗人”车延高身上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诗歌对我来说,是从政过程中观察生活的另一只眼睛。”车
期刊
认识他是个偶然,偶然的朋友聚餐,偶然的邻座。只是他很特别,特别的不是他的儒雅、沉稳和帅气,特别的也不是他开口磁性声音里带出的果敢和霸气,特别的是他的目光,如水的、深邃如海的目光。宋长有,军人,在大连有着多家企业的老总,在大连、在黑龙江赫赫有名的黑龙江商会秘书长。  黑龙江商会这个老总云集的地方居然从进门便是满室的墨香。门廊一侧的满桌墨宝和他的办公室的条幅浑然一体,如果不是那偌大的黑龙江省领导、大连
期刊
李小琳深思好学,结合自己的修身励志历程和现代管理实践,提出“静水深流”的和谐理念。为什么选择“静水深流”作为企业文化的定格呢。    一个企业的正常有效运转,有两条纽带发挥作用,一是产权制度纽带,另一个就是精神文化纽带。而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李小琳说,世界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能否不断发展,成为和谐企业,融入
期刊
策划 李而亮 陈安钰 执行 余 玮    90年前的5月,军阀当政,国衰民穷,为抗议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转让给日本的无理决定,身在人生春天、心系天下安危的北京青年学生发起伟大的“五四”爱国群众运动。他们高扬民主、科学大旗,奋不顾身、救亡图存。  90年后的今天,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我们正前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成为当代青年的时代命题
期刊
眼前打扮时尚而靓丽的受访者,就是当年在水中两臂划动,犹如蝴蝶翻动双翅,优美动人的“池中蝶后”钱红。自1993年退役来,钱红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但她当年奥运夺冠的光环依然印留在人们的脑际,她今天生活的近况与事业的境况仍然被人们所挂牵。    冒险赛:12年的拼搏就是为了58秒62    成为奥运会冠军,是每一个运动员至高的追求。回忆起巴塞罗那奥运会100米蝶泳决赛,钱红和她当年的教练至今心有余悸
期刊
美丽不是女性与生俱来的,而领导力更是后天历练的,只有将两者兼修融合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对于“美丽”一词,李小琳是这样解释的:“美丽”就是“美丽加能力”,即“美力”。    每当美丽大方、衣着得体的李小琳一出现在公众场合,照相机、摄像机都会把镜头对准她,因为她的家庭背景或个人职业身份,更因为个人魅力。她是媒体公认的美女,丝毫看不出年龄的痕迹,得体的装饰更是衬托出她的职业形象。  睡前静坐,是李
期刊
年轻的创业者要具有什么样的气质?偶然,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有关论坛讨论这个问题。这次创业论坛上,著名创业家尹明善写了一个条幅送给青年创业者,条幅写的内容是:“勇进一步天地宽”。  当节目主持人就条幅的内容问及另一位著名创业家柳传志时,他说,尹明善先生的勉词,代表了他的成功和智慧。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在创业的初期,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局面做大了,每当要做重大的决策之前,我们都是非常审慎地去思考,
期刊
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关键作用,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仍是人生存所必需。除不具备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老人和残疾人和少数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外,人们都需要用劳动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同时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排除影响分配的各种不公平因素,从理想的状态说,一个人劳动的成效如何,决定了他的生活水平和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个国家里人民的劳动成效如何,则决定了这个国
期刊
在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一项对未来年轻干部進行的调查给时代精英们增添了底气。4月上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题课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份1.5万人的调查表明,70.4%的公众表示对未来的年轻干部“有信心”,其中22.1%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  我觉得中青报搞的这个调查很有意味。对年轻干部进行公众信心调查,不搞过去的,不搞现在的,而搞“未来的”。未来的年轻干部还没有走上应
期刊
9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作为极大地促进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和荡涤着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