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育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情感与态度”列为数学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并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2001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效果更大更持久。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一个好老师,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在学习上还是在人格上都具有终生受益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也会做适当的引导:“我们大陆有没有人获诺贝尔奖呢?”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我会接着说:“说不定多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有人是诺贝尔数学奖的获得者呢?”以此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久。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三、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必须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克鲁捷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曹才翰等:《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7
5. 付茁:《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教育评论》.2006.2
(作者单位:665600云南省澜沧县酒井乡完小)
【关键词】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2001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他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效果更大更持久。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一个好老师,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不仅对学生在学习上还是在人格上都具有终生受益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也会做适当的引导:“我们大陆有没有人获诺贝尔奖呢?”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我会接着说:“说不定多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有人是诺贝尔数学奖的获得者呢?”以此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久。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三、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必须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克鲁捷茨基:《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曹才翰等:《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4.《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7
5. 付茁:《数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初探》,《教育评论》.2006.2
(作者单位:665600云南省澜沧县酒井乡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