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训斥;引导;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一段对话
如果一个学生打架后,一般的师生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为什么嘲笑你?
学生:我不晓得。
老师:你不晓得,就要打人,这还了得?
这段对话体现了一种交流方式——“训斥”。很多人在与他人对话时,只想让对方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和罪责,如:“你为什么打人”,言下之意是“打人是不对的,你得承认错误,向对方道歉”。当学生陈述理由是因为对方嘲笑他,老师追问道:他为什么要嘲笑你,而不嘲笑别人。意思是说:他之所以嘲笑你是事出有因的,你肯定是做了些让他嘲笑你的事。这样的对话是毫无教育意义的,它只是教师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方式,根本没有顾及此时学生的感受,也不准备客观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一味地要把学生对抗的情绪压制下去。以显示其自身的英明。
另一种方式
如果换一种对话方式,效果会怎么样呢?如: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嘲笑你时,你很气愤、很难过是吧?
学生:……
老师们,请注意这段对话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此时教师把学生的内心体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作为学生,此时你会怎么想?“呵,这老师怎么没有责怪我,还把我此时的心情都说出来了,可能他会有耐心听我讲事情发生的经过,我该不该告诉他呢?我还是先告诉他一些,看看他的反应,然后再决定是否多告诉他一些。”一场真正的对话就此开始了。我把这种交流方式称之为“引导”式教育。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即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首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被理解、被接纳,情绪从愤怒转向感动,此时再进行教育。
对教师的要求
平常,教师能否运用“引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具备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预测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某种危机和冲突,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如下:(1)婴儿期(0~1岁):信任和怀疑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其次,我们要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激活学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度过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马斯洛将“生理、安全、归属、自尊需要”定义为“基本需要”,亦称为“匮乏性需要”;相对于“匮乏性需要”的是“成长性需要”,指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出来。
例如:阿平是个男孩,今年十一岁,五年级的学生。因为阿平经常欺负同学,所以班里同学很讨厌他,女同学称他是“暴君”,男同学称他为“霸王”。阿平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产生矛盾。如不会写的作业拿别人的本子抄,同学不给,他就撕坏别人的本子或在本子上乱画。同学一气之下骂他“蠢猪”,他就大打出手,班里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不愿意与他交往。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阿平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阿平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阿平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反之若阿平的努力得不到关注,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阿平丧失信心由此产生自卑感。
由于教师的轻视、同学的嘲笑或孤立和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等原因。阿平感受不到他人的关爱,不认同现在的班集体,在与同学交往中自尊心严重受损。可见,阿平的安全、归属、爱和自尊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为了在同学面前维护自己的面子,往往习惯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找到心灵停靠的港湾,他与几个类似的伙伴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中。
教师要想让阿平重新融入到班集体中,要学会不断地真诚地赞赏和及时强化其有积极意义的行为,促使其勤奋感的形成。另外,教师要运用学生资源,通过感染的方式,让他知道解决冲突还有其他协商的方式。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体会受人欺负后的心情,让其他同学主动与其交往,让他从游戏世界中走出来,在集体中重新获得归属感和自尊。
平常的做法
觉察和处理自身的情绪。由于夫妻矛盾、子女教育、领导训话、学生顶撞、同行相轻、职称评定等问题,教师容易产生焦虑、担心、愤怒、嫉妒、郁闷等不良的情绪。当教师进入校园面对学生,如果没有处理甚至觉察到这些负向情绪的时候,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会显得浮躁、不冷静,往往会不经意伤害了学生,而自己还没意识到。
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学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如果接收到欣赏、肯定、赞美的信息,那我们就不仅感到高兴、得意、振奋并增进了彼此的关系,而且还可能继续朝着这种积极的方向去发展。我们要用好手中的“显微镜”,来找寻学生正向的优势;同时,我们要用好手中的“放大镜”,来肯定学生的价值和发展的潜力。
识别学生是否面临心理危机。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情绪变化强烈、行为改变异常、学习兴趣下降突然和自杀意图流露等。这几方面信息的获得可通过以下途径:(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心灵成长轨迹;(2)通过在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方式获取信息;(3)增强教师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如果一旦察觉个别学生中出现上述几点情况,应马上处理或及时告之相关人员。
总之,在日常与学生交往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不断学习与心理有关的知识;我们要用言语和举止去理解和感染学生;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改变,都会改变;我们要不断地创造改变的机会,使改变真的发生。
编辑 何妍 终校 于洪
一段对话
如果一个学生打架后,一般的师生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为什么嘲笑你?
学生:我不晓得。
老师:你不晓得,就要打人,这还了得?
这段对话体现了一种交流方式——“训斥”。很多人在与他人对话时,只想让对方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和罪责,如:“你为什么打人”,言下之意是“打人是不对的,你得承认错误,向对方道歉”。当学生陈述理由是因为对方嘲笑他,老师追问道:他为什么要嘲笑你,而不嘲笑别人。意思是说:他之所以嘲笑你是事出有因的,你肯定是做了些让他嘲笑你的事。这样的对话是毫无教育意义的,它只是教师维护自身权威的一种方式,根本没有顾及此时学生的感受,也不准备客观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是一味地要把学生对抗的情绪压制下去。以显示其自身的英明。
另一种方式
如果换一种对话方式,效果会怎么样呢?如:
老师:你为什么打人?
学生:他们嘲笑我。
老师:他们嘲笑你时,你很气愤、很难过是吧?
学生:……
老师们,请注意这段对话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此时教师把学生的内心体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作为学生,此时你会怎么想?“呵,这老师怎么没有责怪我,还把我此时的心情都说出来了,可能他会有耐心听我讲事情发生的经过,我该不该告诉他呢?我还是先告诉他一些,看看他的反应,然后再决定是否多告诉他一些。”一场真正的对话就此开始了。我把这种交流方式称之为“引导”式教育。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即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首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感到被理解、被接纳,情绪从愤怒转向感动,此时再进行教育。
对教师的要求
平常,教师能否运用“引导”的方式教育学生,关键是看教师是否具备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预测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我们可以学习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某种危机和冲突,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埃里克森认为人一生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如下:(1)婴儿期(0~1岁):信任和怀疑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其次,我们要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激活学生,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愉悦的心情度过学校生活的每一天。马斯洛将“生理、安全、归属、自尊需要”定义为“基本需要”,亦称为“匮乏性需要”;相对于“匮乏性需要”的是“成长性需要”,指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出来。
例如:阿平是个男孩,今年十一岁,五年级的学生。因为阿平经常欺负同学,所以班里同学很讨厌他,女同学称他是“暴君”,男同学称他为“霸王”。阿平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产生矛盾。如不会写的作业拿别人的本子抄,同学不给,他就撕坏别人的本子或在本子上乱画。同学一气之下骂他“蠢猪”,他就大打出手,班里同学对他敬而远之不愿意与他交往。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阿平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阿平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阿平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反之若阿平的努力得不到关注,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阿平丧失信心由此产生自卑感。
由于教师的轻视、同学的嘲笑或孤立和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等原因。阿平感受不到他人的关爱,不认同现在的班集体,在与同学交往中自尊心严重受损。可见,阿平的安全、归属、爱和自尊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为了在同学面前维护自己的面子,往往习惯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找到心灵停靠的港湾,他与几个类似的伙伴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中。
教师要想让阿平重新融入到班集体中,要学会不断地真诚地赞赏和及时强化其有积极意义的行为,促使其勤奋感的形成。另外,教师要运用学生资源,通过感染的方式,让他知道解决冲突还有其他协商的方式。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体会受人欺负后的心情,让其他同学主动与其交往,让他从游戏世界中走出来,在集体中重新获得归属感和自尊。
平常的做法
觉察和处理自身的情绪。由于夫妻矛盾、子女教育、领导训话、学生顶撞、同行相轻、职称评定等问题,教师容易产生焦虑、担心、愤怒、嫉妒、郁闷等不良的情绪。当教师进入校园面对学生,如果没有处理甚至觉察到这些负向情绪的时候,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会显得浮躁、不冷静,往往会不经意伤害了学生,而自己还没意识到。
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学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如果接收到欣赏、肯定、赞美的信息,那我们就不仅感到高兴、得意、振奋并增进了彼此的关系,而且还可能继续朝着这种积极的方向去发展。我们要用好手中的“显微镜”,来找寻学生正向的优势;同时,我们要用好手中的“放大镜”,来肯定学生的价值和发展的潜力。
识别学生是否面临心理危机。判断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情绪变化强烈、行为改变异常、学习兴趣下降突然和自杀意图流露等。这几方面信息的获得可通过以下途径:(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心灵成长轨迹;(2)通过在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方式获取信息;(3)增强教师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如果一旦察觉个别学生中出现上述几点情况,应马上处理或及时告之相关人员。
总之,在日常与学生交往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不断学习与心理有关的知识;我们要用言语和举止去理解和感染学生;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改变,都会改变;我们要不断地创造改变的机会,使改变真的发生。
编辑 何妍 终校 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