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阑更喜团茶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zxcv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茶的大量出现见于宋代,皇室大量引进龙团凤饼。龙凤团茶饼有“始于丁渭,成于蔡君漠”之说。宋真宗咸平年间,丁渭任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饼使创龙凤团茶,后由蔡君漠接任丁渭之职,在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出小龙团茶。专供皇室享用的龙团凤饼,不仅运输方便,还是精美的工艺品。
  欧阳修在《归来录》中说,“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漠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龙凤团最好,小团更好。团茶价格昂贵,一片团茶价低者几千,高者则达三、四万钱,民间是鲜有的,王公大臣们也将团茶视若珍宝,有时候,即使位高权重者,依旧不能得到团茶的赏赐。《龙茶序后录》有“虽相辅之臣,未尝辙赐”的记载,《宋史》也有明德太后称龙凤团茶“岂人臣可得”之说,那么谁得到过团茶的赏赐呢?做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作者——王禹偁,他做右拾遗时被赏赐团茶,并作诗《恩赐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做近臣”。
  李清照的《鹧鸪天》里有一句“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团茶可以解宿醉,瑞脑香令人清醒,若是团茶和瑞脑掺和在一起,便更让人精神振奋。然而古时人们做团茶,偏偏喜欢把瑞脑埋在团茶里。香料是团茶不可或缺的元素。宋以前的茶饼掺香,一般用龙涎香和麝香,所以,经过掺香的茶又被称为“龙脑茶”或“脑子茶”,宋代的贡茶要压制成饼状,也就成了“团茶”。在茶中加人香料,不仅能使香茗更香,还期望能够起到消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所有的团茶都加香料吗?人们发现,以香人茶会掩盖茶原本的清新滋味,甚至茶叶和香料中得提神成分会使人精神烦躁,难以人眠。苏东坡在读了唐人用姜煮茶后,说唐人有“脂麻气”,“脂麻气”就是太浑厚、不够素净。苏轼喜欢什么茶?有一种不加香料的团茶,叫“密云龙”。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三·七《茶之事》说:“孙悦峰《坡仙食饮录》:密云龙茶极为甘馨。宋廖正,一字明略,晚登苏门,子瞻大奇之。时黄、秦、晃、张号苏门四学士,子瞻待之厚,每至必令侍妾朝云取密云龙烹以饮之。一日,又命取密云龙,家人谓是四学士,窥之乃明略也。”北宋黄庭坚在《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中写道:“小壁云龙不人香,元丰笼焙承诏作”。壁云龙就是密云龙茶,是在神宗元龙年间皇帝下令制作的新品种,成色更在之前的龙凤小团之上,蔡绦在《铁围山丛谈》谈到“密云龙”茶:“密云龙者,其云纹细密,更精绝于小龙团也”。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就因殿前讲课而被赏赐密云龙,还写下了《讲筵一侍立·御前亲赐密云龙》
  赵佶在《大观茶论》更推崇天然去雕饰的滋味,他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虽然有了不加香料的认识,但加麝香的团茶一直是进贡宫廷的佳品。甚至元代也还在沿用宋代的龙团茶制法,贡茶一直是传统的团饼茶,龙凤团、密云龙的名称仍在。元代皇帝也经常赐给大臣贡茶,龙团茶仍要经过碾末,然后烹点。大臣虞集写过这样的诗句:“摩挲旧赐碾龙团,紫磨无声玉井寒。”品饮贡茶的这种情趣与宋代别无二致。
  明朝开国初,贡茶主要由武夷地区的建宁府贡进,仍依宋元制研造大龙团、小龙团,以加工繁琐的龙团为精品。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团饼茶了,这道诏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团茶的转折点。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品有四,日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摇役。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宋时又有宫中绣茶之制,尤为水厄中第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人先得我心也。陆鸿渐有灵,必俯首服,蔡君漠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早在明太祖发布诏令之前许久,明代的普通人已经不再饮用失去真味的团饼茶。朱元璋早年是个僧人,他做皇帝前所接触的茶都是散茶,民间除了运往边地的饼茶以外,产茶地区已经散茶当道了。当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喝到传说中的龙凤团茶,到登基的第二十四年,他已经领略了既无真味又重劳民力的团茶滋味好多年,他决定放弃团茶,让贡茶也回归到散茶的主流中去。
  明太祖的诏令一发布,完全颠覆了团饼茶高于散茶的观念,以往被称为草茶的散茶终于勝出。明太祖由此获得了一项业绩,奠定了中国茶叶的发展方向,影响至今。茶进人明代以后,各地名茶纷纷进人社会生活,各色品种各擅风味,争新斗胜,宋代一茶独大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茶叶做为中国特产,一直以来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都在革新,年轻人对于奶茶的热爱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上,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和运用却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人说“茶饮同宗”,在茶叶被用作饮料之前,茶叶是被食用的。我们的祖先从野生茶树上采收嫩叶食用。从此开启了中国人对茶叶运用的漫长的历程。据《华阳国志》所载,大约在周朝时,茶叶被作为贡品自西南地区传人中原,并被作为了食物进行食用。但
期刊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神农百草经》中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茶最初被当作一种药材,随着对茶的了解不断加深,人们才认识到,茶不仅能治病,还可以日常消遣,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时至今日,茶与咖啡、可可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饮品。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茶与养生的关系,五代蜀毛文锡撰《茶谱》中称茶能“益思”,明代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称茶能“使人神思阅
期刊
茶之于饮茶的人而言,早已不再是解渴之物。苏东坡的一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道出了茶的悠然意境。我本人喜好天性自由的东西,不喜一切外物累赘,恰在茶的物语里却能很好的释放这一天性了。  一杯合自然  我曾将自己喝茶的状态形容为昏天黑地一塌糊涂地放诞。平时,我会用一把日式小壶泡壶滇红,喝上两三小杯,没有太过奢华的茶具,也没有太过繁复的程式。茶不过是一种饮品,喝茶也不过是为了陶冶性情,品味茶的韵味,如果人
期刊
在二十四节气串联起来的岁月流转旋律里,始终弥漫着茶的一缕幽香沁人心脾。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生活四雅。茶雅俗共赏,是与文人雅士谈笑风生的博学鸿儒,亦是百姓日用不可缺的七件事之一。二十四节气茶事凝聚和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美学的智慧和日常生活的仪式感。  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山间苍黄色的报春鸟枝头作声“春起也”,草木萌动。二月二龙抬头,兴云布雨以利丰年。惊蛰时节,喊山台上分外热闹。
期刊
在神话故事中,神农尝百草,以茶解百毒,留下了茶文化起源的传说。若论“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最早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雅士饮茶之时,往往以诗词吟咏,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
期刊
中国传统插花,是美好的艺术。它与中国茶艺术有深厚的渊源,可谓是姊妹艺术。  明代袁宏道著有插花名著《瓶史》,写的是儒生文士的插花韵味,其中提到茗赏:“茗赏者上也,谭(谈)赏者次也,酒赏者下。”茗赏即饮茶赏花。茶之清逸,更适合文士高雅之品味,比谭赏、酒赏都要高。  事实上,在茶室或举办茶会的庭院、山林间设茶品饮、赏花,或就在山林野花间品茶赏花,即茗赏的源头,其来源实在很早。这是由热爱宇宙自然山水的传
期刊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鸽斑。  相如,雖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一一[宋]黄庭坚《满庭芳·茶》
期刊
一谈起茶点,固然离不开果子。春樱花、夏秀水、秋红叶、冬白雪,一年四季,一盞茶,不同的景致之下,总有不同的搭配,佐味茶的苦味和生涩。樱饼、羊羹、栗子茶巾绞、蕨饼则是常见的和果子。  大部分人知道果子是在日本的茶席上,但鲜少人了解和果子的起源也来自中国唐朝时期的唐果子,是一种由米、麦、豆制成的油炸年糕,起初多供奉于庙堂而非民间,后来传至日本也就是我们口头常说的“和果子”,随着历史的承传,果子也从庙堂之
期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到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极致,谓之“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著名美学家蒋勋也曾说过:“宋代的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在浩如
期刊
中唐时期,大乱初定,百废待兴,长安城中那座曾经无比辉煌的宫殿也重新闪耀着东方第一大国的气派。也许是早朝刚下,此时殿内并无文武百官,止一案,一炉,一盏,又有主客二人对坐而已。主者谁人?唐代宗也,客者谁人?高僧积公也。相传积公和尚善饮茶,不但能辨茶叶的由来,而且还可以辨煎茶之水的出处。代宗亦嗜茶,遂请积公和尚前来相饮。炉上有壶,待壶中水开,代宗命宫中煎茶好手,取过上等茶叶,沏好一盏,送与和尚,和尚止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