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语境下人文纪实影像建构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YE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纪实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展现了中国40年的社会变迁,以历时纪实影像映照了社会文化流衍,在空间共时的新旧视觉切换中重构公共记忆,在立体叙事中打造对外传播的亲近性文本,成为国际纪实影像传播的新样本。
  【关  键  词】文化自信;他者;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
  【作者单位】张丽,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亚峰,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项目(2018SJSZ040);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SZ20180310)
  【中圖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20.021
  随着中国的崛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记忆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使命。2019年3月,五集大型人文纪实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和纪录频道正式播出。该片以20世纪70年代四位享誉全球的国外纪录片大师在华所拍摄的四部记录中国面貌的重要纪实影像为切入点,将镜头聚焦当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以意大利的老高、法国的斯坦、美国的大卫和日本的牛山徹也四位外国友人作为寻访者,寻觅40年前纪实影像中的故地故人,让40年前后的中国在影像时空中“对话”。该片突破时空界限,以跨文化的纪实视角打破传统纪实影像的固有框架,一举斩获了首届“金熊猫”国际传播奖最佳创意奖。
  作为一部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具备时间维度的历时性及空间维度的共时性,以真实、敏锐的外国人视角发现和记录中国巨变,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在回顾历史中增强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时间历时:纪实影像拟态社会变迁
  1.动态光影镜照中国世态万象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纪实影像作为一种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综合艺术以及文化传播的形式,成为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纪实影像是对现实的重现,更是建构和激活“记忆”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五集大型人文纪实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大量使用手持纪实镜头拍摄,一改传统对外传播影像关注视觉冲击的审美认知,透过初看略显粗糙的纪实历史镜头记录意大利的老高、法国的斯坦、美国的大卫和日本的牛山徹也四位寻访者如何重返中国、再次感知中国的画面。《从〈中国〉到中国》在纪实光影变化中建构时代记忆,用纪实影像呈现时间维度中中国动态发展的过程,审视中国40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表征意指,激发受众的心理共鸣。
  在《从〈中国〉到中国》的第一集中,来自意大利的老高追寻前辈的脚步,借由手中灰度的中国旧照片展现40年前的中国社会,旧照片内容与当前中国的现代化景象呈现鲜明对照。该片中,老高还与“大菜团”马雍喜进行了深入交谈,“大菜团”马雍喜40年前出现在安东尼奥尼《中国》纪录片中时还是青年,现今已步入杖朝,居住环境也从40年前破旧的土房子变为21世纪现代化公寓。其他如“面人郎”传人、油田的钻井队长、蒙古马头琴大师、会说日语的上海阿姨等人的生活,张家宅、上海人民公园等地的风貌,游牧民族迈向农业现代化征程、渔村村民正大力发展旅游业,无不彰显着中国的巨大变化。
  《从〈中国〉到中国》用纪实影像记录各民族以及各行各业40年的岁月变迁,在历史与时代的结合中描绘了中国社会众生相,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风貌。日新月异的中国迸发出岁月积淀后的生命之力,背后所凸显的是中华民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2.“他者”视角下时代脉络的流变
  “纪实影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国家的相册,是国际传播的最佳载体,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1]在全球新媒介生态的推动下,在世界舞台建构中国记忆、实现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需以跨文化的视角在多元文化交流互动中获取世界的理解和认同。《从〈中国〉到中国》为消解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模糊感和距离感,选取了四位外国记录者耳闻目睹的角度,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以“他者”视角展开叙事,解说中多次穿插记录者的话语及内心独白,借由跨文化的“他者”视角为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的四位享誉全球的纪录片大师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在中国的见闻,纪实展现了20世纪 70 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四位大师在揭开中国神秘东方色彩面纱的同时,留下了《中国》《愚公移山》《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上海新风》四部轰动世界的纪实影像。这四部纪实影像一经问世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它们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拥有古老东方文化的中国的想象,成为各国人民研究中国的重要影像作品。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好奇也与日俱增,人们渴望了解新时代的中国风貌,而40年前的纪实影像已不能代表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百态。中国需要向世界传达新声音,让世界了解新的中国故事。时隔40年,新时代背景下,与四位纪录片大师有着深远渊源的西方“他者”追随父辈或前辈的足迹,以外国人的叙事视角、用世界性语言继续叙述中国故事,在激活20世纪70年代纪实影像生命力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呈现一个新时代日新月异的中国。
  《从〈中国〉到中国》采用“重返”的方式,穿越时空隧道回到40 年前的记录空间,以纪实影像的形式记录了40年时间跨度下中国社会人物的变迁,折射出文化的风貌,塑造新时代下的中国形象。美国寻访者大卫在1979年就随父亲一起到访中国,2019年再次重游故地,他不禁感慨道:“难以相信,这是那个记忆中的中国。”《从〈中国〉到中国》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在寻访中呈现中国40多年的历时影像,寻访者与各国传播受众高度契合,让外国人的“他者”面孔、“他者”的思考方式与镜头中的中国场景、中国人物产生联系,不仅增进了各国传播受众对中国的亲近感,也增强中国故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大消解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解码的误读,让不同地理空间的传播受众产生兴趣和共鸣,实现有效传播。   二、空间共时:新旧视觉切换中重构公共记忆
  1.空间影像对举转载情感意蕴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记忆”,即大众媒介通过将当下的影像、符号和场景与过去相联结,使得社会的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通过记忆的连续叙事得以整合[2]。在五集大型人文纪实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中,旧的纪实影像与新时代中国风貌跨越空间的阻隔,以空间共时的形式出现,在新旧视觉影像切换的独特视觉表达中构建出巨大的结构张力,在重构中国人民旧时公共记忆中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人还记得中国吗?”这是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在开头所呈现的论题。中国历经40年的沧桑巨变,人们对遥远中国的记忆已模糊不清。在对中国社会空间景观的迁徙、文化景观的观照中,《从〈中国〉到中國》重启与激活中国记忆,透过影像档案的回溯建构新的公共记忆。该片采用“From Chung Kuo to China”这一双关的英文译名,将40年前所储藏的中国记忆与40年后对中国寻觅的空间影像对举,展现40年前后两个空间并置下的具象中国。在动态的寻访过程中,缓缓前行的绿皮火车蜕变成新时代疾驰的高铁,大菜园村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落发展成为城中村,《上海新风》中作为老上海文化代表的张家宅已经晋升为《从〈中国〉到中国》中的世界文明小区、国际化的丽都,钢铁侠、火影忍者、葛优瘫等带有时代特色的面人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时空的叙事中,一个个平凡个体40年间的变化完美诠释了“中国梦”的现实转向。
  2.历史与现实对照建构结构张力
  《从〈中国〉到中国》通过不同空间段落的接连、画框的分割与压缩,在并置对比中建构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场域。在个体生活影像的还原中,历史与现实两个空间跨越时间维度融为一体,人们回顾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40年前大庆秧歌队在油田欢跳的画面与当前大庆广场欢舞画面的对接;40年前“三八”号船的女船员在40年后的同一地点再次唱起《我爱北京天安门》,历史与现实在共时的空间以歌词串联,在交叉剪辑中实现时空的对照;而在与40年前《愚公移山》中大庆油田的钻井队队长的对话中,展现了新时代的“大庆精神”。
  《从〈中国〉到中国》在纪实镜头世界及镜头外场域中,在新旧影像对比中,在影像脉络的梳理中,在各式记忆的重逢和激荡中,丰富了叙事方式和表意功能,建构了系统的意义结构,激起了人们对中国过去生活的情感共鸣,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立体叙事:打造对外传播的亲近性文本
  1.平民化沉浸式的叙事语境
  实现跨文化传播重在对外话语理念的革新。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跨越文化壁垒、触达人心,透过故事化叙述串联各国传播受众的共同记忆,打造亲近性文本尤为关键。《从〈中国〉到中国》在全球传播中创作非宣传性、非灌输式的叙事文本,借用本真、质朴的平民化叙事语言展现一个个可感、可知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琐事及真情点滴,展示了中国社会最真实的状态,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诉求,提高了纪实影像的传播力。
  透过《从〈中国〉到中国》片中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具象,传播受众重新认识中国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家,实现跨时空的探寻。第一集意大利老高寻找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变迁;第二集与第三集斯坦探寻过去和新时代的愚公精神;第四集大卫探寻中国音乐新时代的国际化与渊远的民族性;第五集牛山徹也沿着父亲的足迹探寻当前上海民众的生活变迁。在真实可感的叙事探寻中,受众得以全方位透彻了解当代中国。
  《从〈中国〉到中国》在平常化的叙述中透视新时代浪潮下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境况,在现代性语境下尝试探寻其背后的社会意义。第五集中,40年前的上海人民公园演变成现代的相亲角,呈现当代中国人的婚恋处境;老年群体的海派舞厅、热闹的课外补习班展现当代都市人的现实生存空间。《从〈中国〉到中国》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将主题性话语转化为一个可感可触的生活故事,以开放情怀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2.“他者”之镜打造共通意义的表达语系
  中西方视角差异由来已久,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是以想象的方式构建中国形象。不同于传统纪实影像的上帝视角与官方画外音模式,《从〈中国〉到中国》采用四位“寻找、聆听、讲述”的公开叙述者与传播受众直接展开对话的形式。透过外国人“他者”这面反映中国的“镜子”,文本意义多元建构成为可能。《从〈中国〉到中国》通过展现影像现实符号系统的具象及具象符号背后意旨的象征意义,在传播受众的意识深处实现复合式认同,建构出具有多元文化意义的叙事文本。
  《从〈中国〉到中国》一改之前在中国人视域下阐述中国发展状况的传统记录模式,改变“自家”身份叙述下所带来的浓厚主观色彩,转而采取平等的立场,借由来自四个国家、与四部中国纪录片颇有渊源的外国人“他者”视角追溯历史,最大限度考虑国外传播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减少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对抗性解码。“我能否寻找到其他的线索”“这是一种什么力量的驱使呢”——“他者”的追诉、叩问及思考成为《从〈中国〉到中国》叙事驱动力、纪实影像的发展脉络。画外解说也是“他者”所见所闻的由衷感慨,传播主体参与影像意义的构建,通过“他者”的寻找及发现展现中国新时代社会的变迁,凸显中国文化的风俗风貌,实现了主体与客观记录对象的平衡,更容易引起各国传播受众的认同与共鸣。除了对建筑空间、拍摄对象进行对比,《从〈中国〉到中国》还一改40年前记录拍摄的窥探者身份,在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平台,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在践行真实纪实影片美学的同时,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媒介融合更新了当代文化传播与发展方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传播载体。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以全球化的传播视野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在“过去”与“现在”两个不同空间之间跳脱,并借由“他者”之镜的观照将二者进行对比,在历史与当下的互文中激发传播受众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共鸣,在交叉剪辑的新旧影像更替中呈现中国的沧桑巨变。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影像符号以一种生动而逼真的方式映射出现实的中国,打造出多元意义建构的亲近性文本,将“天下为公”情怀熔铸于纪实影像文本叙述的深层结构中。
  参考文献
  [1]薛蓓. 新时期纪实影像对中华文化的创新输出——以《长城》(国际版)纪录片为例[J]. 出版广角,2019(2):68-70.
  [2]周海燕. 媒介与集体记忆研究:检讨与反思[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9):39-50+126-127.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闻媒体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省级融媒体平台作为省域范围内的重要媒体,对各地扶贫工作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新甘肃云为例,剖析其通过智能化实现实时更新,精准化呈现扶贫信息;通过多维度呈现扶贫,立体化提供内容服务;通过多部门联动服务,数据化提高扶贫效率的成功经验。  【关 键 词】智媒平台;脱贫攻坚;新甘肃云  【作者单位】梁佳,西华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
期刊
【摘 要】1949年初期,体育期刊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支持下应运而生,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体育传播的重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期刊市场细分化显现,新媒体给传统体育期刊带来新一轮冲击。而伴随新中国诞生的《新体育》在危机面前,积极调整发行策略,从传播媒介、杂志内容、价值导向等方面求新求变,成功实现期刊转型,为其他传统体育媒体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关 键 词】体育期刊;《新体育》;时效性;媒体融合 
期刊
【摘 要】重大节庆报道是我国新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以新华网“庆祝建党99周年”报道为例,分析了融媒体环境下重大节庆报道的融合策略。从新华网的融合报道经验来看,其主要做法是策划专题专栏,重点阐释新时代党的新思想;打造首部竖屏故事片,讲述基层党员干部故事;利用新型表达形式,回忆党的99年光荣历史。新华网的这些做法在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具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关 键 词】融媒体;节庆报道;新
期刊
【摘 要】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形式,是开展文化扶贫的重要一翼。电影与扶贫的互动旨在将扶贫事业中的多元文化聚合且统一于电影这种艺术文化形式之中,其实现机理可以从覆盖全国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服务网络,以及电影创制和电影文化活动两个维度发力。电影文化与贫困地区文化资源的有效链接,能够激发贫困群体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进而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发展自信,裨益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只有充分展现电影文化
期刊
【摘 要】 网红经济的崛起启发了品牌运营者,从而诞生品牌“网红化”的传播对策。然而,由于成本的压力以及策略的局限性,导致许多小微品牌在尝试网红化传播时浪费了宝贵的经费与营销创意。文章以网红饮料品牌元气森林为例,阐述该品牌早期的网红化传播对策及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广大小微品牌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 键 词】网红品牌;品牌传播;小微品牌  【作者单位】周星桔,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自媒体脱口秀节目是以口语为主要话语形态的节目,既要遵循传统的叙事模式,也要发挥即时性和原生化的口语讲话风格。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的代表《罗辑思维》,所呈现的叙事话语方式带给受众全新的视听体验,从对话语主体的魅力人格打造到话语主线的设置,从用基本的话语单元构建新叙事话语的能力到让受众产生“感觉”的话语接受风格等,都对自媒体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叙事学;《罗辑思
期刊
【摘 要】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依然拥有报道优势。面对2020年的防汛抗洪形势,各大电视媒体综合运用电视新闻报道和融媒体手段,为防汛抗洪做出了积极贡献。电视媒体发挥电视报道优势,运用全媒体传播渠道,创新融媒体表达方式,起到了传播汛情信息、普及防汛知识和坚定抗洪信心的重要作用。  【关 键 词】融媒体;电视媒体;防汛抗洪;报道  【作者单位】张薇,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张媛媛,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云南农业
期刊
【摘 要】内容依托教学法(CBI)近年来在大学英语、对外汉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广泛流行,因其将语言置于有意义的框架中,使传统的语言基本功培养与具体的知识讲解相融合。然而与CBI教学法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仍略显不足。尤其在中国文化类英文课程中,教材多局限于传统形式,缺少有体系的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配套材料,无法达到立体化教材的要求。文章以《中国文化概论》英文课程为例,研究立体化教材建设现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出版基金曲艺类资助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日趋多元丰富。本研究以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昆曲音乐概论”为例,深入分析新时期国家出版基金曲艺类资助项目的价值导向。研究发现,“声音讲述故事—故事传播文化—文化促进认同”是此类项目的价值目标,对“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大有助益。  【关 键 词】国家出版基金;曲艺类资助项目;“昆曲
期刊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对图书馆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式提出了迭代要求。文章分析线上馆配会相较于传统订购模式的技术优势及其对馆配业的“危”“机”转化能力,客观提出线上馆配会在发展初期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路径,设想线上馆配会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全面渗透环境下的发展趋势和建设思路。  【关 键 词】新冠肺炎疫情;线上馆配;图书馆配  【作者单位】潘春辉,福建省图书馆。  【中图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