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怎么让底层人去看?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通常理解的“底层”,是指农民和农民工这样一些群体。但也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变化,原来我们都认为大学生处于社会精英的位置,但到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大学生上升的路子就越来越窄了,很多学生毕业以后,他的平均工资与普通农民工的工资差不多,一千多不到两千块钱。
  大家对底层概念上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你刚才说的那种青年,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可以把他们放到底层里面,但现在很少有人把他们当作底层的一部分来写。现在年青人的压力,我觉得跟我上大学那时候差别比较大,因为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大学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空间,第一,毕业时候工作一般还不成问题,第二,整个校园里的经济差别、贫富差距没有那么明显,那时候学费交的也少。现在我有时候也在网上看大学生写的一些帖子,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大学生,学费就是个问题。
  最近出版的《蚁族》,主要是写大学毕业低收入群体,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已经越来越沦为“底层”了,高等教育也不能改变底层青年的命运了,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主要是由于出身,而不是知识,这是我们的社会从8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变化。这是“断裂”社会的一个表现,是很值得关注的。如果底层青年被堵死了一切出路,完全丧失了希望与信心,那么我们的社会至少是不安定的。
  我接触到一些青年打工者,像1991年、1992年出生的,多是初高中毕业,对于文学,还是有爱好的,但是这样不容易持续下去,因为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充满诱惑的东西把他们吸引过去了。我们认识的一些年轻工友,他们就喜欢通宵地在网吧里打游戏、看恐怖片、黄色片子,也喜欢读路摊上卖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那么底层文学,是否是写给底层人看的?
  现在它的对象大部分还不是底层,但它也有自己的作用,就是打破统治阶级思想意识在文化上的霸权与垄断。底层文学怎么让底层人去看?这是一个问题。底层人打工一天,累,你还让他看这些底层的东西?他宁愿看一些更轻松的东西。
  也有一些人对小资的生活是向往的,很向往进入到这样的阶层,所以他们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对自己所置身的生活处境,倒是没有很直接的关注,这确实是底层文学如何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现在也有一些打工者直接从自己的生活写东西,特别是深圳,他们每年都举办打工文学论坛,已经举办了第五年了。他们也推出了一些作家、诗人。
  其实打工的这些文学爱好者,他们对文学、艺术,是有需求的,不是他们不喜欢,我们这里所说的底层文学,其实不是写给底层人看的,这也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做这些工作。写给底层人看的东西,就要写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或者说让他们心灵有所触动的东西。
  新世纪以后形势在逐渐转变,呼唤理想主义的回归。2004年,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比较大的思想争论,导火索就是关于国企改制的问题。后来慢慢就涉及到了各方面,比如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问题,观点的分歧特别明显,到现在那场争论的影响已经显现了。
  为农民工服务也好,为底层做事也好,确实是一种大的趋势、未来的潮流。我最近看了一些烈士的遗书,他们之中很多很年轻就牺牲了,他们为什么可以义无反顾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呢?我想,他们其实是认识到了历史的必然性,把自己放在历史潮流之中,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事业,是跟整个潮流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他们深信这个潮流影响会越来越大,所以他们有一种信仰,有一种对历史的判断,认为人类社会一定会向这个方向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他们宁愿投入进去,推动历史的前进,可以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一个人的能力可能有大有小,但他们觉得为这样一个事业尽自己的力量,是值得的,他们有这样的精神。我们现在虽然不如他们有这样坚定的信仰或自信,但我们也深信,自己做的事情是在为大多数人做好事,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或者社会怎么变,我们仍将坚持自己的方向与立场。
  我们现在最缺失的,也是需要“启蒙”。
  说到“启蒙”,现在即使是处于最底层的人,他们整体思想状态,也是受上层思想的影响,他们可能比精英阶层更相信一些基本判断,这一点也是比较可悲的。他们的梦想也是要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等等。很多来自底层的青年,他的自我奋斗目标,也是进入精英阶级,进入上流社会。我觉得这样一种思想逐渐地瓦解了底层的自我意识和阶级意识。他们想的和说的已经不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是代表欺压他们的阶层的利益。所以我们现在做底层文学也好,做别的工作也好,就是要打破这种“意识形态”在他们思想上的垄断,有新的思想出来,我觉得这也一种启蒙,或者是一个逐渐觉醒或觉悟的过程。
其他文献
底层文学是大约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在这之前,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一种是主旋律的文学,就是那种论述改革或现状合法性的文学;另一个是商业化或者通俗化的文学,就是那种畅销书,这样的也很多;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学界内部比较重视的,被称为“纯文学”。这样一种文学,其实是从80年代以来在文学界占据了主流,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向内转”,不关心社会现实及其变化
期刊
一    人有三六九等,工头儿也一样。  杨老四现在虽然也是个工头儿,但他却是最低的那一级。能成为工头,是他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  今年正月十六,他从家乡龙湾带来了50号人的当天晚上,老板栾正杰把他叫到工地旁的洪福酒楼。喝了三瓶古井酒后,栾老板拍着杨老四的肩头神态严肃地说,“老四,我没看错人!跟我好好干吧,汽车高楼也有姓杨的那一天!”第二天,栾正杰把8#9#两栋18层的瓦工包给了杨老四。立马,杨老
期刊
00:北方电子厂/营销中心/小会议室/日/  [窗外的厂景]  [一间会议里,十几个青年站在那儿轻松议论着什么。洪世杰走进来瞧了瞧众人走到曲静静身旁,曲静静不愿理他样子躲开走到一边儿站着。洪世杰有点不好意思的扭头看了一下身旁的蒋松。蒋松嘿嘿的表情一笑]  [周延成手里拿着文件夹走进来]  [会议室里静下来]  [周延成站在众人面前。他扫视众人一眼,将手里拿着的文件夹展开]  周延成[严肃]:各位,
期刊
第一章 雪落在南中国的土地上    一、整个南中国都在下雪    作家乔伊斯在一本书中说,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这个冬天,整个南中国都在下雪。70年前,一位叫艾青的年轻诗人站在自家门口,望着满天飞舞的雪花,在诗中写道: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当作者写下这样悲怆的诗句时,他的心情无疑是十分沉重的,他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旧时寒冷封锁的威胁。   而七十年后,正是年关将近
期刊
记得去年6月16日《工人日报》曾刊登两篇文章,报道并点评了诗人安敏热心工人文学事业的感人事迹,以此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如今谁来写工人?那时我读罢文章,剪手伫立窗前,遥望远山,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从农村招工到矿山,干过岩工,当过工宣队员进驻学校,从事过干事、秘书。然后,从科长、处长、总经理助理升至集团公司工会主席,同时兼任文联主席。说到文学爱好,在我们公司那个小圈子里,
期刊
1    与其他文学题材相比,工业文学创作的难度颇为众人所默认。或许它同许多题材的创作优势无缘,但工业文学的独特性又绝非别的文学题材所能取代。那种大工业建设主人翁和先进生产力代表所建构的社会形象,现代化流水作业线上的人生流程和劳动特征,都市物质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建设者的时代气魄,以及创造未来工人新世纪的历史使命;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随现代大工业生产确立而出现的工业文学诞生伊始,便以时代生活的前卫姿态
期刊
那天突然接一陌生人电话,说他就在报社楼下,有事想见我。电话里他自称老乡,在北京工作。  要不要见?我犹豫,结果还是见了,因为我找不出不见的理由。  初见斯人,谈不上印象好坏,心想:匆匆一过客,随便应酬。只听他侃侃而谈,聊他在北京的工作、文化圈的朋友熟人,还有这次回乡的感受,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听耳边聒噪和肚子咕叽似乎没完,便说:走,吃午饭去。  走进餐馆,还没坐定,他又接着聊,我说点菜,他说随便。结
期刊
有思想的木匠  也不过是一个木匠  世界对他  已经铁了心  他用他所拥有的少量的铁  对付那些木头  他的野心和结构  在木头中  恰好可以得到释放  他知道除了木头  他已经没有用武之地     粗糙    他的面孔他的手他这个人  都是粗糙的    他因此羞于把自己示人  唉这个粗糙的人一个泥人匠    他一定要用粗糙的泥  捏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大千世界     炭    炭不是木炭是煤  
期刊
一    灯红酒绿之地,妹子走马灯似的闪来晃去,她们的真实身份早已掩藏起来,几乎每个人用着化名。化名叫起来蛮顺口,又好听。她们出入这娱乐场所,名字对于客人来说,主要是唤起来方便,为快乐节省时间。娱乐场所的行情经常在变化,妹子的芳名也跟着变化。比如今夜用刘芳这个名字,明晚就可能换成了孙梦,让客人永远感到新鲜,快感。  大家都为这快感而来。所以这几年云梅市的娱乐场所,生意格外好。到了夜里,去得稍微晚一
期刊
几天前,我给一位暌违多年、久疏问候的远方好友发去短信,询问他近况如何,他的回复异常简洁,只有寥寥五个字加两个标点:“还活着,兄弟!”我很难说得清楚,这个短句透露出的情绪究竟是乐观还是悲观,它令我愣怔了好一会儿,竟有些回不过神来。  活着,事属寻常啊!熙熙而至,攘攘而赴的,为名,为利,为权,为情,为闲,满世界都是这五类人,少有单项,多为兼项,得失赚赔升黜胜负输赢成败使人心累,也使人心狂,计虑,营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