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层文学是大约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在这之前,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一种是主旋律的文学,就是那种论述改革或现状合法性的文学;另一个是商业化或者通俗化的文学,就是那种畅销书,这样的也很多;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学界内部比较重视的,被称为“纯文学”。这样一种文学,其实是从80年代以来在文学界占据了主流,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向内转”,不关心社会现实及其变化,而注重对文艺作品的形式和技巧的探索,关注人物的内心、人内心的意识的变化与意识的流动。这样的文学一开始有很好的作用,但后来慢慢退化,而现在很难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回应。
底层文学,重新建立了文学跟社会、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它的一个特点是站在底层人的视角来写。因为像80年代也有“改革文学”,有“寻根文学”,还“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但作者大部分还是站在当时的主流的或者精英的视角来写。比如一般“改革文学”里面典型的故事是,有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厂长,到工厂里来了,克服了种种障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改革走上了新的道路,是这样的故事,但它基本的视点、角度是从这个厂长展开的,它没有注意到厂子里的工人是什么样一个状况,他们对改革本身有什么切身的感受。虽然“底层文学”同样会写改革题材,但它会从工人的视角去写,不只是论述改革的合法性,它从另外的角度去提出一些问题。从2004年开始,底层文学开始发展,它描写的题材一般就是我们说的底层人或者“弱势群体”,包括工人、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主要是从他们的视角看这个社会,看这个世界。
底层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发展得还是很不错的。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最好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底层的。另外,底层文学的写作越来越细致。最开始,多是一些社会问题小说,是由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才写,但很少注意到人物内心或内在的复杂性。现在写得越来越细了,比如一些女作家,她们也有对底层的独特发现,这些角度可能男作家就不会发现。最近也出来一些长篇小说,以前都是以中短篇为主,短篇和中篇花的时间比较少,写长篇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然后才能写出来,现在有一些这样的长篇,比如曹征路的《问苍茫》。还有一个作家叫楚荷,是湖南的一个作家,他最近刚出版了一个小说《工厂工会》,写国企改制之后变成私企,工人地位不断地下降,待遇不好,到最后又重新成立工会这样一个故事。他抓住的问题还是很典型的,通过组织工会的过程,让大家重新看到了工人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有国企在改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现在参与底层文学写作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作家,他们把一些新鲜的经验和新的写作手法也融入到创作之中来,让底层文学越来越丰富,从而吸引了一些年轻读者。比如河北一个作家叫张楚,他的小说,就很有现代感,把一些现代的叙事手法融入到里面去,对底层有自己的独特观察与描述。这样的作家还有一些。
从总体上来说,底层文学还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这样一个文学潮流的出现,可以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最大的一个变化。那时,我们的文学基本发展方向是“走向世界”,它要模仿西方的文学,包括各种流派;另外就是重视形式,重视技巧。但是“底层文学”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或者模仿别的经典,它是从中国底层本身的视角去看问题,发掘本身内在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在写作方式上还是题材上,都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叙事技巧,包括以前革命文学的叙述方式,因为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所以它的生命力还是很强大的。另一方面,我觉得底层文学的出现跟整个的文艺界、思想界的整体变化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不只是文学方面,包括电影电视剧,包括孙恒他们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包括“乡建”开展的活动等,都是整体社会思潮变化的一部分。“底层文学”特殊的地方是,它从文学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心灵的角度去反映社会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人的变化是处于这个大变化的过程之中,底层文学的好处在于跟这个变动的社会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它能让人们认识到现在是什么样的现实、什么样的社会处境,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底层的农民、工人、农民工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是什么样一个状态。
底层文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包括海外的研究者们。去年八月份我们在清华开了一个会,主题是以底层文学为主,并请了海外的一些学者、作家。其实海外的大部分学者,包括出国的国内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来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几个人,他们对新的作家和作品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我们谈到底层文学,他们也很感兴趣。一个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一个是作为了解中国整个社会转型的思潮的一部分,都想了解,都很感兴趣。在国内也是,虽然底层文学很难占据主流,但它的影响还是很大,可以说,“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底层文学,重新建立了文学跟社会、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它的一个特点是站在底层人的视角来写。因为像80年代也有“改革文学”,有“寻根文学”,还“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但作者大部分还是站在当时的主流的或者精英的视角来写。比如一般“改革文学”里面典型的故事是,有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厂长,到工厂里来了,克服了种种障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改革走上了新的道路,是这样的故事,但它基本的视点、角度是从这个厂长展开的,它没有注意到厂子里的工人是什么样一个状况,他们对改革本身有什么切身的感受。虽然“底层文学”同样会写改革题材,但它会从工人的视角去写,不只是论述改革的合法性,它从另外的角度去提出一些问题。从2004年开始,底层文学开始发展,它描写的题材一般就是我们说的底层人或者“弱势群体”,包括工人、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主要是从他们的视角看这个社会,看这个世界。
底层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发展得还是很不错的。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最好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底层的。另外,底层文学的写作越来越细致。最开始,多是一些社会问题小说,是由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才写,但很少注意到人物内心或内在的复杂性。现在写得越来越细了,比如一些女作家,她们也有对底层的独特发现,这些角度可能男作家就不会发现。最近也出来一些长篇小说,以前都是以中短篇为主,短篇和中篇花的时间比较少,写长篇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然后才能写出来,现在有一些这样的长篇,比如曹征路的《问苍茫》。还有一个作家叫楚荷,是湖南的一个作家,他最近刚出版了一个小说《工厂工会》,写国企改制之后变成私企,工人地位不断地下降,待遇不好,到最后又重新成立工会这样一个故事。他抓住的问题还是很典型的,通过组织工会的过程,让大家重新看到了工人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有国企在改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现在参与底层文学写作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作家,他们把一些新鲜的经验和新的写作手法也融入到创作之中来,让底层文学越来越丰富,从而吸引了一些年轻读者。比如河北一个作家叫张楚,他的小说,就很有现代感,把一些现代的叙事手法融入到里面去,对底层有自己的独特观察与描述。这样的作家还有一些。
从总体上来说,底层文学还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这样一个文学潮流的出现,可以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最大的一个变化。那时,我们的文学基本发展方向是“走向世界”,它要模仿西方的文学,包括各种流派;另外就是重视形式,重视技巧。但是“底层文学”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或者模仿别的经典,它是从中国底层本身的视角去看问题,发掘本身内在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在写作方式上还是题材上,都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叙事技巧,包括以前革命文学的叙述方式,因为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所以它的生命力还是很强大的。另一方面,我觉得底层文学的出现跟整个的文艺界、思想界的整体变化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不只是文学方面,包括电影电视剧,包括孙恒他们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包括“乡建”开展的活动等,都是整体社会思潮变化的一部分。“底层文学”特殊的地方是,它从文学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心灵的角度去反映社会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人的变化是处于这个大变化的过程之中,底层文学的好处在于跟这个变动的社会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它能让人们认识到现在是什么样的现实、什么样的社会处境,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底层的农民、工人、农民工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是什么样一个状态。
底层文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包括海外的研究者们。去年八月份我们在清华开了一个会,主题是以底层文学为主,并请了海外的一些学者、作家。其实海外的大部分学者,包括出国的国内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来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几个人,他们对新的作家和作品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我们谈到底层文学,他们也很感兴趣。一个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一个是作为了解中国整个社会转型的思潮的一部分,都想了解,都很感兴趣。在国内也是,虽然底层文学很难占据主流,但它的影响还是很大,可以说,“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