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文学:新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来源 :脊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na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层文学是大约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在这之前,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的文学占据了主要地位:一种是主旋律的文学,就是那种论述改革或现状合法性的文学;另一个是商业化或者通俗化的文学,就是那种畅销书,这样的也很多;另外一种就是在文学界内部比较重视的,被称为“纯文学”。这样一种文学,其实是从80年代以来在文学界占据了主流,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主要特点是“向内转”,不关心社会现实及其变化,而注重对文艺作品的形式和技巧的探索,关注人物的内心、人内心的意识的变化与意识的流动。这样的文学一开始有很好的作用,但后来慢慢退化,而现在很难对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回应。
  底层文学,重新建立了文学跟社会、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它的一个特点是站在底层人的视角来写。因为像80年代也有“改革文学”,有“寻根文学”,还“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但作者大部分还是站在当时的主流的或者精英的视角来写。比如一般“改革文学”里面典型的故事是,有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厂长,到工厂里来了,克服了种种障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改革走上了新的道路,是这样的故事,但它基本的视点、角度是从这个厂长展开的,它没有注意到厂子里的工人是什么样一个状况,他们对改革本身有什么切身的感受。虽然“底层文学”同样会写改革题材,但它会从工人的视角去写,不只是论述改革的合法性,它从另外的角度去提出一些问题。从2004年开始,底层文学开始发展,它描写的题材一般就是我们说的底层人或者“弱势群体”,包括工人、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主要是从他们的视角看这个社会,看这个世界。
  底层文学从整体上来说,发展得还是很不错的。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最好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底层的。另外,底层文学的写作越来越细致。最开始,多是一些社会问题小说,是由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才写,但很少注意到人物内心或内在的复杂性。现在写得越来越细了,比如一些女作家,她们也有对底层的独特发现,这些角度可能男作家就不会发现。最近也出来一些长篇小说,以前都是以中短篇为主,短篇和中篇花的时间比较少,写长篇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然后才能写出来,现在有一些这样的长篇,比如曹征路的《问苍茫》。还有一个作家叫楚荷,是湖南的一个作家,他最近刚出版了一个小说《工厂工会》,写国企改制之后变成私企,工人地位不断地下降,待遇不好,到最后又重新成立工会这样一个故事。他抓住的问题还是很典型的,通过组织工会的过程,让大家重新看到了工人地位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还有国企在改制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现在参与底层文学写作的人,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轻的作家,他们把一些新鲜的经验和新的写作手法也融入到创作之中来,让底层文学越来越丰富,从而吸引了一些年轻读者。比如河北一个作家叫张楚,他的小说,就很有现代感,把一些现代的叙事手法融入到里面去,对底层有自己的独特观察与描述。这样的作家还有一些。
  从总体上来说,底层文学还处在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这样一个文学潮流的出现,可以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最大的一个变化。那时,我们的文学基本发展方向是“走向世界”,它要模仿西方的文学,包括各种流派;另外就是重视形式,重视技巧。但是“底层文学”的特点,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或者模仿别的经典,它是从中国底层本身的视角去看问题,发掘本身内在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在写作方式上还是题材上,都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叙事技巧,包括以前革命文学的叙述方式,因为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所以它的生命力还是很强大的。另一方面,我觉得底层文学的出现跟整个的文艺界、思想界的整体变化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不只是文学方面,包括电影电视剧,包括孙恒他们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包括“乡建”开展的活动等,都是整体社会思潮变化的一部分。“底层文学”特殊的地方是,它从文学的角度、从关注人的心灵的角度去反映社会的变化与人的变化,人的变化是处于这个大变化的过程之中,底层文学的好处在于跟这个变动的社会之间有一个互动的关系,它能让人们认识到现在是什么样的现实、什么样的社会处境,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绘,让大家了解到中国底层的农民、工人、农民工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是什么样一个状态。
  底层文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包括海外的研究者们。去年八月份我们在清华开了一个会,主题是以底层文学为主,并请了海外的一些学者、作家。其实海外的大部分学者,包括出国的国内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大部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来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几个人,他们对新的作家和作品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我们谈到底层文学,他们也很感兴趣。一个是从文学研究的角度,一个是作为了解中国整个社会转型的思潮的一部分,都想了解,都很感兴趣。在国内也是,虽然底层文学很难占据主流,但它的影响还是很大,可以说,“底层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其他文献
1    我来深圳进的第一家公司是台资企业,最初是在抛光车间上班,带我的师傅叫王天光,四十多岁,大家都叫他老王,作为学徒工,我叫他王师傅。   抛光车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脏,那不是一般的脏。车间跟煤窑一样,到处弥漫着抛光产生的粉尘;抛光工跟挖煤工也没有什么两样,一天工作下来,通身上下都是黑的,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我刚进抛光车间,一看是这个样子,心想,老子在家时好歹也是个代课老师,到深圳来就干这种又脏又累
期刊
如果说工业是推进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根大动脉,那么,工人无疑就是这根大动脉里流动的血液。保持血液的畅通无阻,才能确保肌体的健康。而今,在工业发展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工人,这些常常被人们不断推崇与赞美的时代先锋,他们的外部形象和内心世界,如何通过作家的笔触生动地勾画和讲述,让工人的故事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当代工人的现实状态,无疑也是众多作家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怎样写工人?一个不难
期刊
“呜——,呜——”几声雄浑的汽笛声响起,我们几个在房子里玩耍的小孩一边叫着“来火车了,看火车啦!”,一边雀跃着跑到地坪里,一齐眼巴巴朝着一里路外的铁路观望——  只见南方钢城方向升腾起一股浓浓的白烟,正向我们快快地移来。不到两分钟,烟柱拐了个弯,随即一个庞然大物出现在铁道上。庞然大物头上竖着个大烟囱,正“腾腾”地向天空吐着烟柱;下方是一排深红色的大车轮,在快速旋转着,带着车厢前进。虽然隔了这么远的
期刊
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茶马古道”;一棵棵千年的古树;一座座云缠雾绕的山峰;一丛丛花草灌木;一条条清泉峡谷;一处处悬崖峭壁……金秋十月的一天,我随着一群“驴友”们(爱好户外运动的朋友)第一次穿越了这座充满神奇的大熊山。  这一天我们聚集在大熊山脚下,大家吃过压缩饼干后,一群人随着领队向海拔1622米的山顶挺进,一棵千年的古银杏树在山腰张开它那三百平米的臂膀,昂首挺胸地迎接着我们。这一群“驴友”里还有娄
期刊
同事的女儿,小学没毕业,就对同事提出,要到省城的艺校去学跳拉丁舞。对于一个母亲,对于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来说,从此放弃一条常人走的路,去探一条对于母亲来说完全陌生的路,这是一个痛苦的要求。同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尊重了十岁女儿的选择。从此同事的内心写满了担忧。  学了几年后,同事的女儿—— 一个十六岁的青春少女,一门心思要往舞蹈的最高学府奔,在她的世界里只有一条通往理想殿堂的路,为了练好一个简
期刊
与往年相比,今年小城除夕之夜看不到任何喜庆的气氛,昨夜一场大火不仅毁掉了四方坪半条街,而且夺去了三位年轻消防战士宝贵的生命。“他妈的!什么倒霉的事都让我给赶上了!才来这地方半年,就被那些流氓记者们曝出了打架门、文件门、超编门事件,好不容易捱到年关了,又突然蹦出来一个烟花爆炸门事件。不知究竟死了多少人,如果伤亡太大,我这顶乌纱帽丢了事小,弄不好还要受追究刑事责任啊。唉,怎么办呢?”县委书记苏康一边想
期刊
湖南娄底市政协副主席李金才,在阅读了《脊梁》杂志、看到了“如今谁来写工人”的大讨论产生的影响、观看了娄底市总工会举办的“当代劳动者之歌”新歌曲征集演唱活动之后,春风满面地对我们说:“我喜欢充满力量的歌曲,力量让生活充满希望。”然后给我们说了一个小“秘方”:我现在做奶奶了,休息时间就喜欢陪伴着小孙子,奶奶们陪小孙子都是轻轻地哼《摇篮曲》,但我不这么哼,我就给他哼《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不想让小孙子陶醉
期刊
一天,位于市中心的丽华大酒店赫然拉出了条幅广告: 特邀中南海厨子、国宴大师刘国宣大师操勺。有好事者进去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前厅里挂着好多大厨本人和一些已故知名首长合影的老照片。   在人们眼里,中南海是个既神圣又高不可攀的地方,从那个地方出来的人哪个没有一身旷世的绝学和超人的本领?   带着这种好奇的心理,人们纷纷涌进这家酒店,就像当年出了个毛家饭店,人们争先恐后去品尝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一样。
期刊
2009年12月17日晚我在观看新闻联播时,一则新闻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美国《时代》周刊宣布“中国工人”入选《时代》年度人物。《时代》周刊评价称,中国经济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作为一家在全球颇具影响的美国媒体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工人,并给予与了中国工人高度的评价和赞誉,实在令我感慨万
期刊
因临公园而居,所以对公园里出现的人事与物事比较熟悉,凡事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但有一个小人物所打的一个喷嚏,却使我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周末的晚饭时分,天下着小雨,一个穿桔红色马甲的环卫工人戴着一个很大的桐油布斗笠,微微躬身打扫公园卫生,她的身后,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他穿着校服,打着雨伞,拖着一个旧的行李拖车紧紧跟随。小男孩的拖车上骑着一个竹背篓,环卫工人把地上的垃圾归拢后,用灰斗装好倒入拖车上的竹背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