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一句未宜忽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4242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蛙卖泥塘》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此前的《大象的耳朵》要求“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蜘蛛开店》要求“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而《青蛙卖泥塘》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其后的《小毛虫》则要求“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不难发现,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在“讲故事”这一目标上一脉相承,且前者为后者的教学基础。一般而言,《青蛙卖泥塘》第一课时以青蛙与老牛的故事情节作为教学重点,而后复现迁移学习,从而达成分角色演故事的目标。那么这一情节该怎么实施教学呢?比较以下两个课例,试以论之。
  一、比较一个词——声情并茂
  【甲案一】
  (出示第一、二自然段,引导生说说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又做了什么。而后播放录音:“卖泥塘喽,卖泥塘!” )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青蛙在吆喝。
  师:请你也来吆喝一下。
  生:卖泥塘喽,卖泥塘!
  师:是啊,这就是“吆喝”。(出示词卡“吆喝”)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吆喝”的“喝”在这里读轻声,非常好,再来读一遍——
  (生再度齐读)
  师:让我们也像青蛙一样来吆喝吆喝——
  生:(齐)卖泥塘喽,卖泥塘!
  【乙案一】
  师:青蛙不仅竖起了一块牌子,还做了什么?
  生:青蛙还站在牌子旁边吆喝。
  师:你能教青蛙吆喝一下吗?
  生:卖泥塘喽,卖泥塘!
  师:(出示词卡“吆喝”)一起读——
  (生齐读)
  师:“喝”有两个读音。平时“喝水”的“喝”读第一声(PPT出示:hē),你还能给它找到几个好朋友吗?
  (生纷纷回答:喝茶、喝汤……)
  师:课文里的青蛙在大声地喊,也就是吆喝。“吆喝”的“喝”读第四声(PPT出示:hè),比如看了精彩的演出,观众都会——
  生:喝彩。
  师:真好,大声地赞美。不过,“吆喝”的“喝”在文章里是要读轻声的,吆喝(he),请你读(生读),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请你教青蛙吆喝吆喝——
  生:卖泥塘喽,卖泥塘!
  师:青蛙也没做过买卖。你觉得吆喝只要大声就可以了吗?你怎么吆喝才能招来顾客呢?
  生:(双手拢成喇叭状)卖泥塘喽,卖泥塘!
  师:哦,你肯定见过市场上的商販这么吆喝的吧!请你也试试,还可以怎么吆喝?
  生:卖泥塘喽,卖泥塘!(一边呼喊,一边招手)
  师:你招手的动作就是在招徕顾客吧!我们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吆喝——
  生:(齐)卖泥塘喽,卖泥塘!
  识字写字、积累词语是低段教学的主旋律。“吆”是生字,本课不作认读要求;“喝”作为多音字,是需要认读的生字之一。“吆喝”作为新词,虽不作识记要求,但是得初步理解,否则课后练习第三题就无从着手。两个案例中都将“吆喝”作为教学点,着力引导学生结合故事情境认读生字并理解词义。
  首先比较“喝”的读音教学。很明显,甲案一基于教学考量,没有展开多音字的辨析,着力点在提醒学生具体语境中“吆喝”的“喝”念轻声。乙案一则先辨析多音字,再强调语境中读轻声。如果在回顾“喝(hē)”时,以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组词,比如“青蛙口渴了,就在泥塘里咕咚咕咚喝水”,教学也许就没有“旁逸斜出”的感觉了。当然,“喝(hē)”是生活常态,是否意味着必须有明确的多音字辨析,还可以商榷。
  其次谈“吆喝”的理解教学。甲案一中学生通过听录音感受“吆喝”的声量、声调,从而理解“吆喝”。乙案一则通过课文中“大声”一词引导学生理解“吆喝”的声量、声调,又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双手拢喇叭状以及招手等感受“吆喝”的肢体语态。不难发现,前者感受“吆喝”的基础是录音,而非文字。后者则由文字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吆喝”。作为一门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旨的课程,其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一般以语言文字为宜,其余诸如图画、音乐或任何现代教育技术等,都是辅助工具而已。
  再者,乙案一中之所以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吆喝”只是其一,其二则着眼于课后练习第一题“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既然是“演”,就意味着有台词,有神态、动作等其他“舞台语言”。“吆喝”肢体语态的展示,正是其后“分角色演一演”的基础。而且,在接下来的情节里,青蛙将不断“吆喝”。以此为基础,学生不断复现、迁移,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二、比较一句话——言意兼得
  【甲案二】
  (出示第三、四自然段,生自由读)
  师:老牛有没有买泥塘呢?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没有买泥塘。“老牛不想买泥塘,走了。”
  师:那你知道老牛为什么不想买泥塘啊?
  生:因为他觉得“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师:哦,老牛喜欢吃草,所以他希望泥塘周围有草更好些。(圈画投影中“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一句)既然这样,他就直接说“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说前一句呢?(圈画投影中“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一句)
  生:因为这个水坑坑还是有优点的。
  师:哦,前面是说优点,后面是说缺点。于是中间用什么连起来?
  生:“不过”。
  师:(圈画投影中“不过”一词)哦,用“不过”连起来,请你来读一读老牛的话(生读),一起读。
  (生齐读)
  【乙案二】
  师:一头老牛走过来,看了看泥塘,说——
  (投影出示老牛说的第一句话)   生:“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
  师:哦,老牛觉得在泥塘里打打滚是挺舒服的。(出示词卡“挺舒服”)请你读。
  (生读)
  师:“挺”字的后鼻音很到位,而且“舒服”的“服”在这里读轻声,你也注意到了。这样读,听着真的“挺舒服”,一起读。(生齐读)请你再读一读老牛的这句话,要读出“挺舒服”的感觉哦!
  (生再读,并扭扭腰身)
  师:哈,打打滚确实挺舒服啊。我们学着他的动作一起读。
  (生齐读)
  师:老牛老牛,你觉得挺舒服就买了这泥塘吧!(指向一生)
  生:(愣了一下)我不要。
  师:不是挺舒服的吗?为什么又不要呢?
  生:“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师:老牛老牛,你干嘛还要有些草呢?
  生:我喜欢吃草啊!
  师:哦,老牛爱吃草,没草可不行。你觉得我这个泥塘还有缺点啊!(投影出示老牛说的第二句话)请你再说一次。
  (生再读)
  师:老牛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有点儿失望。
  师:有点儿失望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呢?你能再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生再读,读罢摇了摇头)
  师:哦,你用摇头表示不满意。(指向一生)你也读一读,你用什么方式表示不满意呢?
  生:“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读完扭扭屁股)老牛扭扭屁股走了。
  师:哦,老牛摇摇尾巴表示不满意啊!我们一起读,选择你觉得合适的表达不满意的动作或表情哦。
  (生齐读)
  师:唉,老牛开始觉得挺舒服,后来又表示不满意,有点儿失望,中间是用哪个词联系起来的啊?
  生:(齐)不过。
  师:“不过”这个词连接了前后两种不同的意思,前面表示舒服、满意,后面表示有缺点,不是很满意。我们连起来读,注意前后的态度可是不一样的哦,可以继续用上刚才的表情动作来表示。
  (生齐读,配以扭扭腰身、摆摆手等动作)
  之所以将“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作为教学点之一,一是因为它是转折关系复句,语义后置,需引导学生理解其语义所指。二是因为它还是其后小鸟、蝴蝶等表达意见的语言范本,若未能揭示其言语奥秘,之后的教学将无所依托。
  先说句式关系和语义解读。甲案二中由结果推导原因,老牛没有买泥塘的原因是没有草,不直接发表意见的原因是泥塘还有“优点”。两个感受表达的意思相左,用“不过”连接。乙案二则按照语言表达顺序依次解读。依次解读还是逆向追溯,可以根据教学理解运用不同策略,要义在于揭示前后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同的。若能进一步发现语义后置、委婉表达的奥秘,则对之后小鸟、蝴蝶等故事情节的“表演”必有裨益。甲案二中教师追问“既然这样,他就直接说‘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说前一句呢”,有这一指向,可惜未作展开。比如出示“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不过,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引导学生发现调换语序,引发语义变化。再如清晰出示“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引导学生发现删除语句,语义未变,但话不够委婉了。当然,教学的基点是学生,学生能否感受语义后置、委婉表达,是否需要展开教学,应依据不同学情再做选择。
  再來比较朗读。甲案二在理解语义后直接朗读,简明得很。乙案二则通过对“挺舒服”(“挺、舒”都是要认读的生字)的感受来理解老牛的观感,进而通过动作(扭扭腰身)予以表现。而后引导学生以角色替代的方式进入故事情境,以摇头、摆手等动作体味老牛不够满意、有些失望的心情。很显然,和此前“吆喝”的教学一样,意在引导学生逐步进入角色,为后面“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做准备。
  三、比较一段文——言语转换
  【甲案三】
  教师出示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听了老牛的话做了些什么,从文章中圈出表示青蛙动作的词语。之后,同桌合作演一演。教师选两个学生佩戴头饰,上台表演。
  【乙案三】
  师:青蛙听了老牛的话,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第五自然段,生自由读)
  师:你来替青蛙说说心里的想法。
  生: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
  师:哦,这是青蛙的想法。你觉得一边想一遍说心里话,可以用上怎样的表情呢?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要不再试试?
  生:(侧头做思考状,又左右看看)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
  师:是,看看周围,思考一下。小青蛙们,一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吧。
  (生齐读)
  师:小青蛙,你这么想了,那么又做了什么?
  生:去采集草籽,播撒在泥塘周围的地上。
  师:你去哪里采集草籽啊?
  (生纷纷回答:去树林里、草地上……)
  师:真不容易啊,要跑这么多地方。采集之后还要播撒(出示词卡“播撒”),读——(生齐读)大家注意哦,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提手旁。
  师:一起做做动作表示“播撒”。
  (生做“播撒”状)
  师:哪位小朋友来演演青蛙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你可以把小青蛙的想法说出来哦。请你来。
  生:(从座位边一蹦一蹦上前,侧头做思考状)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一蹦一蹦上前,先做采集状,再做播撒状)
  对于第五自然段的教学,甲案三以圈画动词作为教学方式,进而与前文的教学构成“读一读”“演一演”“圈一圈”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迁移学习第二个情节,意在关注显性的“学习方法”的提炼和运用。其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间扮演角色演一演这个情节,而后请两个学生上前戴上角色头饰进行表演,并请其他学生点评。
  乙案三则继续围绕“分角色演一演”的教学主旨,引导学生将青蛙的心理活动以言说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以动作演绎的方式理解“采集”和“播撒”。而后同桌尝试表演,并请一组同桌上前表演。其中尤以“替青蛙说说心里的想法”别具匠心。言为心声,这一设计巧妙地将内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在的语言表达,不仅丰富了情节,还揭示了青蛙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特点。如果能联系前文《大象的耳朵》中“自言自语”的教学则更为妥帖。
  需要指出的是,甲案三中学生虽然佩戴了头饰,但“分角色演一演”更接近于“分角色朗读”:“青蛙”吆喝“卖泥塘喽,卖泥塘”,“老牛”嘟囔“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没有肢体语言,角色感淡薄;没有青蛙“采集”和“播撒”,情节也不够完整。反观乙案三,“青蛙”一离开座位就是蹲着一蹦一蹦上台的。对话时“青蛙”拢手做喇叭状吆喝,“老牛”又点头又摇头,还转身离开,表示满意和遗憾。“青蛙”又自言自语地说“要是在泥塘周围种些草,就能卖出去了”,而后一蹦一蹦地“采集”和“播撒”。角色感强,情节更完整。为什么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原因不难理解。乙案三中教师坚持将“分角色演一演”作为贯穿始终的教学主线,将“演一演”分解落实在字词、句段等每一个教学点上,或者说将生字认读、新词理解、句式解析和语段演绎完整地融合在“演一演”的总体目标中,步步为营,张弛有法。
  综上所述,整体目标的差异化定位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呈现了不同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效果。单一教学点目标的差异化定位所致结果亦如是。一词一句未宜忽,只有夯实了每一个词句的教学,才能达到最终的圆融饱满的教学境界。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
其他文献
“什么?”“天啊!”“小学者要来!”……当老师宣布明天有济川校区的同学来与我们共度三天时,全班立刻沸腾了!  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小王同学难以置信地愣在那兒,几个女生围在一块儿津津有味地讨论着,小刘同学嘴张成了“O”型,小张同学摇着他土豆似的脑袋说:“闻所未闻啊……”总之,这事新鲜得炸了窝。  第二天,“小学者”们果然来了!  “我叫周铭宇……”瞧!一个清瘦、精神的少年站在讲台前做自我介绍。他声音有
世界上有很多花,有人喜欢雍容华贵的牡丹,有人喜欢芬芳吐艳的玫瑰,也有人喜欢娇艳多姿的菊花,还有人喜欢娇嫩优雅的昙花。我最喜欢的是可爱迷人的牵牛花。  牵牛花的叶子有很多种形状,有爱心形的,有像鸭脚的,还有其他形状的。它的叶子上面长满了乳白色的绒毛,摸起来毛茸茸的,像在摸小兔子的毛,舒服极了!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色的,等到完全长大了就会变成翠绿色,长得很老的时候就会变成墨绿色。突然,一阵微风吹过,牵
2015年春,我在岗顶租了个房子。  到了周末,这里来往的人很多,更多的摊贩推着一部部小车来兜售商品。牌坊背后一米之隔的摊档,一直会延伸到不能容下地摊的小巷里,到处热热闹闹,小孩都爱拉着大人上前围观。要是稍微大一点的车驶进来,老板就要马上把门前摆好的商品往店里挪,行人贴墙的贴墙走,有些则退到店里去等候。脾气坏的人碰上这状况,少不了几顿污言秽语的臭骂,还会和正在缓慢移动的车争个先后。刚来这里时,我总
“彭世民,你家又来信了!”连队通信员在楼上喊着我的名字。  信中,父亲告诉我,过年的时候,村上的村长、书记来慰问,送了二条鱼、几斤肉,还问家里有啥困难没?左邻右舍的邻居们也都很关注我在部队的情况。  父亲反复交代我,山里出身的孩子,一定要记住砍柴、挑担的苦,想到走出山沟的不易。他说当兵就像种庄稼,要想收成好,就得多出汗,勤打理……  读完后,我鼻子一阵阵酸楚。  刚到新兵连的时候,晚上,刚想享受被
说出来你们恐怕不会相信—在我七岁那一年,我竟然被蜂蜇了两次。这两次,一次是被蜜蜂蜇,一次是被马蜂蜇。两次都很疼,被蜇的地方都肿得高高的。不同的是,前一次是我“咎由自取”,后一次是我“代人受过”。  先说第一次吧!当时我读小学二年级。从我家到学校不远,只有不到两公里的路程,所以每次上学我都是走着去的。早上怕迟到,我走得飞快,脚下像踏着哪吒三太子的风火轮一样。晚上放學回家,我就优哉游哉了—踩着小步子,
十年前,我在校门口开了个小卖店,为了方便学生打电话,便在店铺装了个计费电话。这天大约是学生上晚自习时,一个三十多岁个子高大满脸胡须的男子,头戴黄色的安全帽,身穿着满身水泥浆的劳动服,我看得出他是学校对面景秀苑房地产工地的建筑工。  他操着一口客家方言问:“老师,这里打电话怎么算钱?”“一分钟两毛。”他拿起电话正要拨号,又放下,回过头来,问:“要是只打半分钟,怎么算钱呢?”  他这一问,让我心有点不
苏州是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苏州园林是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里,四季晨昏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又是“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
我扶起了一棵小树──  它横长在草地,  像掉队的战士,  和树林失去了联系。  它从来没有和天上的星星交谈,  也不曾欣賞夜莺歌喉的美丽。  它匍匐着,  匍匐在日夜倾慕的林中,  这树林的枝梢伸向蔚蓝的高空;  它匍匐着──  因为它受到风儿的凌辱,  被风儿刮倒,  狠狠地抛在草丛。  万物在欢乐中早已将它忘记,  大家都呼吸着春日清新的空气……  我扶起了这棵小树──  像扶一位友人,  
去年,比这晚些的时候,我和韩静霆老师一块过来。这个作家班,有的是从黑龙江来的,有的是从广东来的,还有的是从福建来的,还有山东来的,虽然人数不多,但来自全国各地,很高兴与大家见面交流。我是刚刚从外地回来,先是去了南京工业大学做个讲座,然后到淮南煤矿,他们邀请我谈谈《黑白男女》的写作过程。《黑白男女》是在国际读书日的时候,刚刚被中国编辑评论协会评为“2015中国好书”,“2015中国好书”一共评的文学
“快起来,要去竹洞天了!”周末,妈妈如往常一样,毫不留情地把我摇醒。我使劲睁开眼睛。咦,今天天气真好!阳光偷偷地跑进我屋里,像在嘲笑我这个大懒虫。我一骨碌爬起来。  来到竹洞天,放眼望去,眼前一片高大挺拔的竹子。这欢迎我们的阵势也太大啦,哈哈!走进竹林,抬头看,密密麻麻的竹叶和蓝天白云交汇在一起,编织出了一张碧绿色的网,像是为天空戴上了一个眼罩。竹子的枝干部分是墨綠色的,一节一节的,像是用尺子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