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终于在这个十月,将全球经济拖入一片哀鸿之中。金融经济已经演变为实体经济危机,冰岛等国甚至陷入国家危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很简单,我们要么一起渡过,要么一起下沉。”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我们需要亚洲的加入,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的加入。”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对于中国的角色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是“拯救者”,可以帮助世界摆脱这场危机;另一种则认为中国“无力出手”协助他国抵御风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不出现大的起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谁能拯救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又应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救市吁求?如何解决自身面临的经济困局?中国外向型经济如何过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国际社会对这场危机本身以及中国角色定位的猜测、观察、研判之中,找寻答案。
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今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深化和蔓延,造成大批金融机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此次金融危机破坏性之大,目前预计损失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高于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全球任何一次金融危机。
危机发展到今年十月,面对金融海啸排山倒海,全球政府几乎是每天一国一策,开始神速拯救行动,入股、注资、担保、减息……虽然动用的资金已超过3万亿美元,但巨量的资金仍无力阻止全球股票与债券资产价格狂泄的速度。多数国家的股市持续下跌,而且在不断创造着历史新低。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逐步显现。最近世界各国宣布破产的企业不断增加,失业率不断抬升。
这场危机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甚至危及到一些国家的稳定和生存。冰岛,这个去年还号称人均收入超过美国的西方国家,正在面临着“国家破产”危险。
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
虽然许多国家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政策,力求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情况却不很乐观。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产资料及消费品市场,全球经济迅速进入紧缩状态。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预测,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严重滑坡,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已陷入经济衰退,或处于衰退边缘。历经十年轮回,有心人不难发现这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和演化趋势何其相似。来自房地产及股市的巨大泡沫最终难以为继,导致金融机构连锁崩盘,进而重挫市场信心、拖累实体经济。
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的表态和经济数据来看,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那么,金融危机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打了这么一个比喻:美国经济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金融业是心脏,资金是血液,实体经济是身体其他器官。金融业遭到重创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从这个比喻上不难理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是“惜贷”。也就是说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面对筹资困难以及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萎缩。尽管美联储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断地调低基准利率水平,但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依赖信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来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第4"影响是消费萎缩。普遍出现资金短缺的金融系统在限制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在减少消费信贷,导致消费支出减少。最新数据显示,因潜在的购车人无法获得贷款,美国9月汽车销售下降至16年来的最低点。此外,正常的社会消费能力也在下降。据统计,美国9月就业岗位减少了将近16万个,为200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不难理解,这失业的16万人只能靠减少各种日常支出才能继续生活。而对于没有失业的人来说,投资股市和基金的钱越来越少、自己未来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捂紧了钱包。表现这一状况的是零售业销售情况,美国9月零售销售月降1.2%,是3年来的最大降幅。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最后一个影响是投资需求下降。从银行贷款难或者贷款利率高,人们就不会愿意投资,新企业不会开工,也不会有新的工作岗位,现有企业不会扩大生产规模。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投资下降就意味着经济不会产生新鲜血液了。
美国政府和国会希望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能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和信心,给美国经济“充电”。布什反复告诉美国人,金融机构“解冻”将需要一段时间。
许多分析师预测,今年最后3个月以及明年头90天,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萎缩。那将满足对经济衰退的典型定义,即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萎缩。
就连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名高级经济顾问10月19日也坦承,美国部分地区可能正经历经济衰退。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拉齐尔当天在加利福尼亚州一次广播采访中说,美国现阶段失业率为6.1%,而在加州等一些地区,失业率更高。“我想,我们正看到我国一些地区经历经济衰退,正如任何人都会描述的那样。”拉齐尔说。
而此前,白宫方面一直不愿使用“衰退”这一字眼,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经济从技术角度讲尚未满足衰退定义,二是这一字眼带有较重的消极分量。
日本政府近日公布的10月份月度经济报告认为,日本经济“正在衰退”。在反映经济景气的11个指标中,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均出现下滑,这是1998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包括企业收益在内的其他5项指标也不容乐观。
日本中央银行公布的10月份地区经济报告指出,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已波及实体经济,全国9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与一、二季度相比均呈恶化趋势。这是该报告自从2005年5月开始发布以来首次下调对全国9个地区的经济景气评估。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近来,在银行倒闭、股票下跌和英镑贬值的同时,英国人愈益发现,金融危机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下滑,零售业销售疲软,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等等。
据英国政府24日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一个月下降0.5%,是1992年以来英国经济首次出现收缩。这一数据明显说明金融危机已经“入侵”英国实体经济。
有统计显示,9月底以来,英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个人宣布破产,每天平均有104户人家被迫变卖房产还债。目前,全英国平均每人包括按揭贷款在内的债务为9500英镑(1英镑 约为1.7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英国经济下滑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英国商会日前公布调查报告说,英国经济处于“萧条风险之中”。
被认为是欧盟中实力较强的成员国捷克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亦开始显现。水晶被誉为“捷克国宝”,捷克是世界水晶奢侈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国。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捷克的水晶产品销量大幅减少,水晶制造业出现萧条迹象。
汽车业是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最新数据,美国9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而欧洲的新注册车辆也同比大幅下降8.2%。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危险更大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10月2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破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比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严重得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甚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林毅夫说,一方面资本流入会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有大量的赤字,他们还会面临收支平衡的问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多重打击: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抽取资金救市,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更难;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抑制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发展中国家出口会减少。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墨西哥这样有大量劳务输出的国家,其侨汇收入会大大减少。世界银行估计,鉴于金融危机给受援国家的援助项目造成压力,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使多达1亿人陷入贫困。
英国《泰晤士报》近日发表题为《新一批金融牺牲品将倒下》的文章,认为三种国家将成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第一类是有巨额贸易赤字或大规模外债的国家。由于这类国家完全依赖外资流动,因此政府对银行的救助不太可能奏效。这类国家除匈牙利之外,还有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国家。
第二类国家是有着庞大银行系统的小国,其中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冰岛。冰岛经济规模微不足道,却有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与瑞士联邦政府不同,作为国际借贷者的冰岛政府自身不具备任何信用。
第三类国家有贸易盈余和充足的储备头寸,但对金融部门监管不力,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俄罗斯。阿根廷及另外几个拉美国家也可以归入此类。俄罗斯有5600亿美元外汇储备,足以为私营企业的外债提供资金。但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通过恶性通货膨胀、蓄意侵占和拖欠支付等手段,俄罗斯政府反复剥削储户。如果政府接管银行,可能会造成国内储户的恐慌。
谁能拯救冰岛?
不幸的是,冰岛成为这场危机中最先倒下的国家。
冰岛银行业在近期这场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冰岛克朗对欧元汇率缩水3成,相较今年1月已贬值一半,全国的银行系统进出交易全线崩溃。整个国家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冰岛人负债43.2万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
一个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和合意金融监管的弹丸之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破灭了。
身陷严重金融困境的冰岛政府10月24日宣称,其已初步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一揽子救助协议,其中包括将在2年内接受20亿美元的贷款。冰岛政府10月7日曾宣布,将寻求从俄罗斯借债40亿欧元以渡过难关,但谈判失败。
冰岛也因此成为自1976年后,首个接受IMF贷款的西方国家。
IMF主席卡恩10月30日表示,IMF不应仅被看作是在紧急时刻拯救某些困难国家的“救火员”,该组织还希望在重建经济增长方面扮演“泥瓦匠”的角色。IMF将以新型贷款的方式提供至多1000亿美元资金,救助那些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提供新现金以协助缓解全球信贷危机。
据报道,这笔新的3个月期贷款将面向那些IMF认为虽陷入困境但基本面依然强劲的经济体,而且受助国不必像IMF数十年来所要求的那样对本国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这一新计划可能使得墨西哥、巴西和韩国等遭受危机重创的国家补充现金储备、提振本国货币,在IMF看来,上述国家均拥有大体稳定的经济政策。
卡恩提出,“必须再次确认IMF作为全球监管协调者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根据五项基本原则,在20国集团会议上提出一项新的‘全球监管策略’计划。”
在很多国家看来,IMF的援助虽然能够保命,但无疑是也是一副慢性毒药,其以苛刻的附带条件,令不少需要援助的国家望而生畏。
在危机深重的巴基斯坦,其驻上海总领事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10月29日就指出,在寻找外援的三个方案之中,“IMF是我们最后的选择。”
除冰岛以外,韩国《东亚日报》的报道认为,欧洲小国过分对外依赖,难抵金融危机侵袭。
报道说,被称作“凯尔特之虎”的爱尔兰,因房产泡沫消退率先面临经济危机。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也因对外债务的增加,非常有可能申请IMF救济金融资金。
继1996年之后,连续10多年刷新年均7%的高增长率,被称作“经济尖子生”的爱尔兰也在一路下滑。因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爱尔兰率先保证对银行贷款的无限支持。
2004年加入欧盟,因国外直接投资激增,维持10%高增长率的波罗的海三国也在承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丹麦金融企业,于17日将波罗的海三国囊括在了“国家非常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15国”中。三国今年的通货膨胀比例甚至上升至10.5-16.1%,拉脱维亚则将面临负增长。
报道还说,这些国家都是小国,因其结构都经不起外界冲击,加上长时间沉醉在骄人成绩上,放松警惕,最终引火烧身。
1990年中期,冰岛有关银行产业的规定变得较为松懈之后,因无限制地从国外引入资金,导致其过分依赖对外资金。目前,银行对外债务为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却只有35亿美元。
爱尔兰因过分相信其增长速度,放任房地产“泡沫”无休止地发展,泡沫一经消失,经济自然动摇。爱尔兰人口只有430万,却在去年建了10万幢住宅。与人口比爱尔兰多出12倍的英国在去年建的18万栋相比,爱尔兰实属超额。
波罗的海三国因原材料价格上升,使得经常账户差额赤字增加。银行的对外借入资金,贷款增加都是危机的原因,英国经济研究所“资本经济”预测:“目前的外汇储备只有30-70亿美元,如果对外信用堵塞继续,将马上陷入外汇危机。”
而亚洲经济体在这场金融海啸中的相对稳定得益于亚洲金融风暴后银行业资本充足、风险管理改善、监管制度合理和外汇储备充足。尽管韩国对海外短期批发融资的依赖度较高,但由于韩国的海外资产能 够覆盖负债,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重归实业成为现实选择
当各国政府的注资拯救方案纷纷出笼,一场重归实业的大戏也拉开序幕,冰岛人要回海上捕鱼,日本人称“阿信”重回民间,美国人可能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实业就业岗位……
金融风暴把人们刮回去重新审视创业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全球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必将成为经济头号难题。金融资本一旦走火入魔,就是危机的种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避重就轻也是,人对于危机和风险有天生的不承认心理,尤其是在风险酝酿的时候,总有健忘倾向。这一点最近被经济学家描述为,哪怕危机提示来自数字模型,人们的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抛弃,其结果必然酿成决策的漏洞。
冰岛人的感受应该是最为深刻的了。当金融业给大众带来的巨额利润和财富在一夜之间变成为现实的时候,成群结队的跟随者,不惜放弃农耕和渔业,放弃工厂和矿山,奔向最快捷的财富积累方式。冰岛银行业急速扩张带给人们的财富虚幻感,最终让这个国家的人民品尝到了自酿的苦酒。不过事后被救助的同时,冰岛人像突然醒悟:我们不怕,我们可以回去下海捕鱼。趋“金”弃“渔”走了一遭,冰岛人想回归了。
人们还想重拾金融业辉煌时代的高收益,必将要忍受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痛苦。近来危机蔓延已经扩大到非洲,在不久前还以200%速度增长的非洲多国股市,近日大幅下跌。全球实体经济受到拖累的后果正在显现。如果人们还指望金融衍生品这个魔杖能对经济点石成金,至少在近期怕会失望的。长远它会不会再魔力四射,还要看全球实体经济会不会获得新生,世界经济格局会不会由此寻找到新的平衡。
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布鲁塞尔表示,该委员会将于11月下旬出台一项面向欧盟范围内的经济刺激方案,通过一些定向短期措施刺激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可能在11月提出促进就业的一揽子措施,并在11月26日提出一项全面的欧盟复苏计划。
在新一轮经济格局洗牌中,尤其是各国重振经济的药方再一次趋同,相关产业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专家点评:“裸泳”的冰岛是一面镜子
蔡恩泽
美国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当今的冰岛似乎正在“裸泳”,经济狂潮消退之下,喧闹的沙滩上留下的是冰岛金融投资者惶恐、尴尬的身影。而这一无力遮羞的身影正是浮躁所带来的一大致命伤。
(一)小国大梦
位于欧洲最西部、靠近北极圈的冰岛是一个小国,人口不过32万,相当于许多国家的一个小城市。可“人小鬼大”,冰岛的人均GDP位列世界第四,这是靠畸形的金融业刺激而成。
金融业孤军深入的快速发展导致冰岛陷入困境。截至今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Kaupthing Bank hf.Landsbanki Islands hf和Glimir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冰岛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而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同时,冰岛债台高筑,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它们的海外储户也远远超过了冰岛的人口。
全球金融海啸很快就席卷这个北大西洋岛国,这让冰岛的金融投机家们惶惶不可终日。冰岛克朗对美元汇价在30天内累计下跌31%,在境外一度失去货币功能,冰岛政府被迫取消克朗兑换外币的指令性价格,任其在金融市场的海洋中飘荡沉浮。连总统格里姆松也急得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
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德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称,冰岛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他将向议会提议给予政府更多权力来管理本国金融体系。
但是,在冰岛这个仅有20亿欧元外汇储备的弹丸之地,当拥有1000亿欧元资产的银行惹出麻烦时,任何补救措施都是杯水车薪。
冰岛人已经发现,小国大梦其实是一场噩梦。
(二)沙滩上的金融大厦
冰岛银行业狂飙突进,与实体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投资也过多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自2004年以来,冰岛最大三家银行资产扩大4倍,但多数增长由借贷融资推动。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冰岛银行业顿时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截至10月9日,冰岛三大家银行所欠债务共计610亿美元,是冰岛经济总量的12倍。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每个冰岛公民身负43.2万美元债务。
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近几年来,伴随着一些金融投机家的连连得手,人们错误地以为全球已经步入金融时代,一时间,金融投资成为最走俏的职业,就像冰岛人一样,告别渔船,纷纷加入金融投机大军。我们到处看到那些挂着风险投资师头衔的金融人士招摇过市,好像遍地是黄金,等待人们到金融市场去拣。
冰岛全国性破产,对每个国家都有借鉴意义。金融业畸形发展,离开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就好比是建筑在沙滩上的金融大厦,没有扎实的根基,一遇风吹草动,倾刻轰然倒塌。
一个国家如果把炒金融当作主业,默认炒金融风气蔓延,而不把精力投向本国实体经济建设,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然会被少数金融野心家的黑手所左右,当金融海啸不期而至时,像冰岛这样的小国,只有无奈地被海浪席卷而去。
丹麦银行资深分析师克列斯腾森指出:“冰岛的做法更像是个私人投资基金而非政府。信贷危机发生后,他们便成为最脆弱的国家。”
(三)夯实经济根基
冰岛是一面镜子,冰岛政府面临破产对于中国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过热,出口增幅过大,这些问题无不与金融业的扩张息息相关。
银行放贷无度,成了开发商的提款机,促成房地产泡沫严重,房价爆涨。而出口企业也是借助银行的后盾扩大规模,一窝蜂地出口产品。
另一方面,主权财富资金耐不得寂寞,眼看别人发财自己眼红,于是成立中投公司也想发点洋财,但如意算盘打错,买黑石股票,账面亏损已有10.8亿美元。投资大摩,又无异于给大摩填次贷的窟窿,如肉馒头打狗,有去无回。近日,中投公司再次面临尴尬,它投资约50亿美元的一只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因持仓出现亏损而冻结了赎回。
中国经济要想有一个良性循环,必须警惕金融业像脱缰的野马恣意奔跑。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谨防金融危机。对于有可能形成“泡沫”的行业如房地产也要适当予以抑制,千方百计避免其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扎扎实实的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磐石,夯实经济根基才能最终规避金融危机。只要一个国家的主体经济根基牢固,不乱阵脚,就能抗得住任何金融风险。
听说冰岛又要捕鱼为生,老老实实地回到“渔业时代”。中国的三中全会也把人们的视线从喧嚣的股市和浮躁的楼市转向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农 业。人们已经意识到,穿好泳衣带上救生圈再游泳,才游得更远更安全。
“熊”途中的中国角色
在这场全球动荡中,更多世人愈加清醒意识到,伴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成长,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变化,仅靠“左支右绌”的西方大国已无法进行有效应对。
可堪佐证的是,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欧首脑峰会,吸引了世界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与会,他们均不吝溢美之词“拉拢”中国,同时,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心和担忧。
“很简单,我们要么一起渡过,要么一起下沉。”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我们需要亚洲的加入,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的加入。”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对于中国的角色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是“拯救者”,可以帮助世界摆脱这场危机;另一种则认为中国“无力出手”协助他国抵御风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不出现大的起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中国引擎减速让世界惊魂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同比增长降到9%。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幅度第一次从双位数跌到单位数。
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即便是这种水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对多年来风驰电掣般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慢速度。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是很多国家越来越倚重的出口市场。当它们被美国金融危机连累的时候,中国经济突然出现放缓趋势,自然格外令人瞩目。
在中国公布经济数据后的次日,世界主要媒体在网络首页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作为头条新闻。“减速”、“降温”,是主流媒体在本星期使用最普遍的两个词语。
早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前,世界舆论和经济分析人士,就开始预测或竞猜奥运会之后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高增长。虽然这些分析都从专业角度着手,但其中也夹杂了某些主观愿望,包括带着习惯性的嫉妒、轻视和惧怕心理,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持续下去。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主因是出口市场因金融危机而萎缩,与举办奥运会应该没有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可是,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当看到中国经济真的减速时,原本热衷于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舆论界人士,不仅没有露出兴高采烈之态,反而是一反常态地指出,中国经济的放缓对其他国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将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使各国的处境益发艰难。特别是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多国,开始对中国可能会减少进口而感到忧心忡忡。
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不让人民币贬值,使亚洲各国避过了一场更为深重的经济灾难,同时也冲淡了“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从而让东亚邻国终于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其实也是它们的机遇。现在,当很多国家被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之时,突然传来中国经济开始下滑的消息,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么多年时间里,外部世界带着“池鱼之殃”的担忧,由人及己地感受和理解中国的发展事态,这还是第一次。对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尤其对中国将来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自我定位,这是多么值得特别关注的重大转折。
自中国经济在90年代初开始快速起飞之始,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一直挥之不去。虽然北京不断试图说服外部世界,其“和平崛起”的进程不是威胁,而是各国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成见依然根深蒂固。而“威胁论”的魔咒最终也使得中国自己变得敏感起来,以至于对光明正大的“崛起”一词讳莫如深,改而以韬光养晦的“发展”取而代之。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金融危机也许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相互重新认识的分水岭。金融危机固然不幸地使大量财富化为乌有,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但在同时,它也使人们对固有的偏见以及某些“神圣”的观念,开始进行反思和怀疑。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人们最后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今天,马克思在十九世纪的这句名言,也许能够反映出当今世界的部分现实。
鉴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信贷市场的萎缩,目前,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也开始纷纷下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一期报告中也下调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高盛已将中国2008年和2009年实际GDP增长预测从10.1%和9.5%分别下调至9.8%和8.7%;瑞银集团将中国2009年GDP同比增幅预估由原先的8.8%调降至8%;摩根斯坦利也调低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由原先的9%降为8.2%。
中金公司称,中国经济在过去3C年的数次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经济增速至少连续三年下降。本轮周期2007年见顶,预期到2010年前难以见底。报告指出,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像在软着陆,但从出口、投资、企业利润及大宗商品需求来看,都出现硬着陆迹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增幅仅为19.4%,较去年同期的37%大幅回落。出口更是受制于欧美经济衰退影响,已先行陷入困境。中国部分实体经济已集体步入寒冬。
当今世界的主要现实,就是所有开放的经济体都相互依赖,已经变得不能独自生存和发展。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外贸盈余大幅度上涨,而对亚洲邻国则一直承受贸易逆差。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金融危机之前,人们都认为中国只是邻国的市场,而它自己还不得不依靠发达国家的市场。
但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近日引述一名经济学家的话说,早在2001年,当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刚刚开始活跃时,就已经帮助美国经济避免了进一步的下滑。此后这些年,美国一些大公司一直在借助对中国的出口,抵销了国内经济疲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然而,因为中国一直享受着庞大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以及其他利益集团,都一直认为从双边贸易中获利的只是中国。而实际上,中国早已是美国产品的重要顾客,并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很显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稍微下滑,就会使美国大企业蒙受损失。世界超级强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就势必更大。
穆迪评级机构的一名经济学者近日声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预示着它的经济奇迹终于结束。对于这种论断,相信外行人都不会苟同。难怪美国国会一位议员昨天猛烈抨击此 类评级公司,认为它们不值得信任。
中国经济增长也许会继续稍微放缓,但其发展战略以及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将使经济增长的奇迹持续下去。但是,中国有必要从美国的重大错误中汲取教训,义无反顾地继续推动各项改革。中国实也无须讳言“崛起”,因为它的停滞和倒下,才是世界的真威胁。
全球瞩目“中国制造”转型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由于美国和欧洲,甚至全球都受到沉重打击,经济萎缩,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对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产业率先受到冲击。玩具、纺织、钢铁等传统的“中国制造”出口前景堪忧。
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东莞的两家工厂倒闭。有专家分析指出,从影响和知名度来看,这被称为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倒闭的第一案。
专家表示,代工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公开资料显示,玩具业已经形成世界玩具生产中国占七成、中国玩具广东占七成、广东玩具东莞占近六成的格局。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玩具出口额前8个月虽然有51亿美元,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个百分点,大幅回落了近22%。东莞的情况则更糟糕,今年上半年,东莞玩具出口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成为近年来的首度下降。业内人士估计,东莞3800多家玩具企业中有1800多家玩具企业也会相继倒闭。
一份被公开的中国海关报告指出,玩具属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今年以来,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融资困难、出口退税率下调,加上国外检测费用增加,都是导致中国玩具企业大规模倒闭的原因。
纺织服装出口面临萎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不是单一市场的萎缩,而是全球市场的萎缩,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合俊不是单一案例,此前一周,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顷刻间轰然倾塌,原因同样是资金链断裂,江龙控股欠银行贷款达12亿元,民间借贷至少8亿元。制造企业必须收缩阵线,管理现金以求自救。
今年钢产量难超5亿吨。与纺织行业相同,钢铁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截至本月20日,全国钢铁产品的价格平均下跌已达20%。
海关数据表明,今年来中国对美、欧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欧洲市场。从今年4月以来,中国对欧洲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长已连续5个月下滑,目前降至25.6%,而今年初该数据为33.4%。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出口大户纺织业中,倒闭的中小企业更是超过1万家,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
中国救世界,应先救自己
美国《侨报》10月27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大国,中国政府出手已是势在必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救市。中国一定要救市,但不等于要把所有钱都放到美国市场。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重要市场。只要中国这张骨牌不倒,那么很多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亚洲国家所受到的冲击就将大大减少。中国显然是化解区内经济危机的中流砥柱。
文章说,坐拥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会否担当“白武士”出手相救,是亚欧峰会前的焦点之一。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大国,中国国内金融体系与国际不可分割,许多企业要依靠出口方能生存,若不主动救市,最终只会害自己,令国内大批企业亏损或倒闭,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出手已是势在必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救市。
目前最多人讨论的是,中国应怎样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救市行动,仿佛救了美国就能救中国。对这些人来说,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美国地位重要,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一旦恶化,必然造成美国消费需求急剧衰退,从而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二是中国近年来购买了大量美国债券,保守估计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不向美国施加援手,将造成美元资产贬值,反过来也不利于中国,甚至可能令逾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血本无归。
这些理据很容易一一给予反驳。与中国同样“弹药”充足的日本和印度,其外汇储备也主要用于购买美元资产,而次贷危机也给两国带来损失,但作为美国的盟友,两国至今都未明确表态要出手,而是把目光放在国内经济。那么,为何只有中国要出头?
更何况,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庞大,但其中一半已投入美国市场。若中国再购买美国国债,把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不符合风险管理常识。中国自身实力有限,很难单方面再对美国实施大规模援助。
事实上,大部分认同救美的中国政经界人士都知道这些问题,只是他们抱有一厢情愿的心态,以为雪中送炭就可以换回美国的知恩回报,中国日后可以进一步参与制订全球经济事务游戏规则。但这个理想主义的念头在较早前就已被打破——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求救,另一方面却又对台售武,这种有求无报的做法充分说明,中国一味向美国让步,以求在全球金融秩序重整时增加自身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显然太天真,不切实际。
所以,中国一定要救市,但不等于要把所有钱都放到美国市场,而应谨防重蹈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并购失败的覆辙。
相比之下,中国除了利用手上的筹码与美国谈判,更应学习俄罗斯出手拯救冰岛的外交战略。善用这笔外汇储备,在国际上多交盟友,包括加速向有潜力交朋友的发展中国家扩展,如亚、非、拉美等。
对北京来说,1990年代末处理亚洲金融风暴的手法值得再三回顾。1997年,当亚洲主要货币在危机重压下疯狂贬值时,中国咬紧牙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经济在短时间内复苏带来喘息机会,凸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受到区内诸国的好评,进而为中国近10年的和平崛起打下良好的基础。
眼下这场金融海啸的惨烈程度远非1997年所能比,由于危机仍在蔓延中,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美欧国家在金融海啸冲击下自身难保,长期依赖出口的亚洲各国,未来势将面对更严峻的打击,韩国、巴基斯坦等已先后发出国家破产的警号。
中国近年的对外政策主要有两大主轴,一是搞好中美关系,二是与亚洲邻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谐交往。在东有日本、北有俄罗斯、西有印度等诸大国环绕的情况下,与亚洲邻国搞好关系是重中之重,关乎未来中国能否正式崛起。
中国对拯救世界或许有心无力,却依然是稳定亚洲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很 多亚洲国家的重要市场。只要中国这张骨牌不倒,那么很多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亚洲国家所受到的冲击就将大大减少。中国显然是化解区内经济危机的中流砥柱。
美国《侨报》说,韩国总统府24日称,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将争取在明年上半年成立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即前段时间传闻的“亚洲共同基金”),同时成立一个区域性监管机构,以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避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再度出现。此举是否意味着北京方面已把救市重点放在亚洲?请拭目以待。
新闻链接:境遇堪忧的中国外贸企业
●“倒闭潮”
在广东省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丘杉教授看来,企业的倒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长期积累的因素,比如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2005年7月以来的汇率变动等。另一方面是突发因素,最近的金融海啸就是突发事件。
在珠三角企业的“倒闭潮”中,合俊的倒闭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10月14日,东莞排名前十位的玩具代工企业香港合俊集团被香港金融部门清盘,其在东莞樟木头镇的合俊和俊领两家玩具厂随即关闭,一夜之间,7000多人被抛向街头……
●“4把刀子”后的“一根绳子”
5月24日,51岁的景德镇市信义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邵和谐在家里上吊身亡。这个曾开发了陶瓷大世界、陶艺山庄等著名的景德镇楼盘的房产大佬,个人资产达到1.2亿人民币,却被高利贷所逼自杀身亡。
7月19日,温州永嘉瓯北的浙江云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老板朱吉光,为叶姓朋友担保1000多万元高利贷,因不堪“债主”轮番逼债,在乐清一家宾馆服毒自杀……
8月12日,浙江省十大青年企业家、浙江一新制药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亚津,在办公室自杀;这家创建于1989年的企业,曾一度为全国中成药50强企业,但郑亚津最终因资金链危机而撑不下去。
10月15日,中谷糖业总裁、“糖王”庞贵雄从湛江荣基花园23楼一跃而下,不治身亡。
资金链危机已成为民营企业的梦魇,融资无门和盲目扩张的匮乏成为勒在他们脖子上的两道主要绳索。有不少民企企业家调侃,他们正遭遇“4把刀子和一根绳子”。
“4把刀子”指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外贸困境,“一根绳子”信贷收紧,企业主拿着这根绳子在等死。
很显然,有不少撑不下去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自寻死路“解脱”了。
●又见老板“跑路”
半停产、停产、倒闭,成为长三角许多企业今年面临的窘境。“很多老板逃跑了。”今年2月前后,浙江台州椒江区就出现了这样的传言。
宁波爵溪,集聚了一整条的针织业产业链,这个不到32平方公里的象山县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这个弹丸之地曾经聚集了500多家工厂。截至6月底,这里有lOO多家企业停产,目前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扩大。当地一家针织企业,光鲜的大门可以想像曾经的车水马龙,现在只剩下一个看门的门卫,“老板今年初就已经跑路了,工人也全部遣散。”
“这些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则1亿多元,小的也有几千万元。企业主逃跑后,欠下的薪金、货款不算,光银行债务就有4000多万元,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台州市一位经济研究人士介绍说。
●“外迁”他乡
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
然而,企业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还不只劳动力、土地这些东西,对这些日益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企业来说,转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转移是否就保证它们一定能从危机中起死回生?
●“光荣结业”
在香港有一种“光荣结业”的说法,即我赚到钱了就关门了。而在港商里面,选择“光荣结业”的多于其他选择。因为如果他去升级再投入的话,那么风险可能更大。所以不少企业,宣布倒闭破产,其实是主动的。
由于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生产不一定好,更多的企业在倒闭潮中选择了“光荣结业”。
专家点评:“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郎咸平
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零售价是9.99美元,这9美元的差价就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
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因此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产业链的分工。以产业链的价值而言,真正拿到大头的是美国,而我们只是九分之一,而且还负担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环境、资源等问题。
举个例子,中国资源这么匮乏,竟然还敢砍树,做成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卖给日本。这种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砍了中国多少的森林?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本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
大家要知道,日本跟韩国目前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已真正做到产业升级,科技含量要高很多。比如产品设计,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制造业做不了设计,但日韩企业已进到“6+1”的6,它们做产品设计,甚至还有非常高端的订单处理,或者是仓储运输的能力。
别的不谈,就以产品设计而言,中国几乎做不到。但是日本、韩国都做得到。它们在升级,我们一直没有升级,这是最大的问题。
你说日本有资源吗?韩国有吗?都是属于没有资源的国家,比我们这边还要差劲。以台湾地区为例,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以这种低层次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引入了新竹高科学园区的概念,提升了整个台湾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以通过劳力密集型产业,积累大量资金之后,通过对人才的培养,资金的积累,就具备了产业升级的条件,但在内地极少看到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资金的积累,更多的不是用在升级,而是炒楼、炒股。
从今年3月份开始到6月份,短短几个月时间,广东、江浙的企业迅速倒闭,而且是加速度倒闭。如果不遏止这种趋势的话,我很担心,到年底这种加速度倒闭有可能到达40%到50%。
问题是我们今天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全面的,而不是少数几家,也不是少数几个行业,整个中国的投资营商环境正在急速恶化。
2005年,企业的利润是10%左右,2006年是5%,2007年仅2%左右,到了今年基本是负的。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产业升级本身,已经不是说去西部,去越南找寻更廉价的土地,更廉价的劳工,而是从做1进到6,这个才是未来我们制造业应该走的路,否则去西部也好,去越南也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再告诉你一个数据,我们的汽车零 配件业是很发达的,但高端零配件业90%基本上是外资在做。那么,我们再做个预言,汽车零配件业的内资企业,将来一定会被淘汰,全部被外资所席卷。
像海尔这样的标本企业会一样做不下去,所以发生“海尔现象”,那么家电不赢利怎么办呢?就拿出大量的资金当开发商去了,做地产去了。表面上看,是海尔的战略转型,实际上是制造业碰到了危机。
大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通通走不出去,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公司,包括海尔曾经想收购美泰,美泰就是“6+1”的6,是做最有价值环节的,想收购它,一定会失败。
如果“6+1”真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价值的话,它凭什么卖给你,为什么要卖给你,你留在制造业不是对它更有利吗?再看看TCL,它成功地收购了阿尔卡特和法国的汤姆逊,也走不出去。
当初他们的战略是这样的,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配上国外的品牌技术走出去,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回到我刚刚讲的“6+1”的产业链中去,你会发现劳动成本只占2.5%,它根本就不重要,因为今天的企业战略已经不是在制造业方面下工夫了,而是要透过“6+1”的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压缩成本,你才会有机会。想在1上面下工夫的,基本上都会碰到类似海尔、TCL的厄运。
联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企业,只是收购了IBM的一个电脑制作部门,可是要注意,联想收购IBM本身,还是在1上面下工夫,还是在做制造。那这个就比较悲哀了,我倒希望联想能够考虑进入6,这才是真正能够走出去的本质问题。
中国的经济是三七开,70%是制造业,它是萧条的,30%是什么呢?就是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理念所推动的地方基础建设,每一年10%(GDP),大部分是30%所创造出来的,不断地修桥铺路,“开膛破肚”,我们的GDP是非常畸形、非常扭曲的。和美国、欧洲相比,它们70%都是消费,我们只有不到35%是消费。
国际金融体系重构中的中国分量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专家将危机溯源至以美元为“本位”的全球货币体系,这一体系所引发的种种根深蒂固的症结让全世界不约而同地猜想一个新的全球货币格局,乃至整个金融新秩序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是将国际金融秩序进行新的调整,重新评估各种力量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世界各国与美国为此展开拉锯战……
欧美对决国际金融新秩序
国际金融体系亟待重构。这一次,呼声最强烈的,是欧盟主要国家。
次贷危机袭来,不仅使旧有的美联储金融监管体系弊端暴露殆尽,同时也让长期以来在国际金融联合监管领域“无所作为”的IMF和世界银行再度成为各国激烈指责的对象。在早些时候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英法德等国领导人纷纷呼吁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英国首相布朗公开表示: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应在11月或12月举行全球峰会,商谈如何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也是目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因素2:--。
每当谈到当前的金融危机,欧洲人总爱说这是一场源自美国的“祸水”,欧洲只是个不幸被殃及的“受害者”。在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风暴中,欧洲似乎陷入了“美国一打喷嚏,自己就感冒”的怪圈。这一方面是由于欧美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造成欧洲很容易被“传染”,另一方面也因欧盟作为一个国家联合体,无法像美国那样反应迅速,及时阻止“病情”加重。
因此,同美国一道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势在必行,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改变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给崇尚自由精神的美式资本主义模式施加适当的牵制,避免其再度拖累欧洲。
长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被认为更注重自由竞争,强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而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经济活动。在欧洲,政府的干预角色要更强一些,侧重经济发展的社会公正性。尽管美国人一直批评欧洲模式缺乏活力,但此次金融危机恰恰是美国金融监管过于放任造成的恶果。
按照英国首相布朗的建议,未来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应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全球金融和经济预警系统,制定全球通行的金融监管标准,并对全球最大的30家金融企业实施相关国家联合监管。
除此以外,萨科齐还将矛头对准了为美国所垄断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冲基金、金融机构高管薪酬以及未来的货币体系,这些都涉及到美国的切身利益。
如果像欧盟建议的那样,在全球层面上加强金融监管,无异于让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受制于人,迫使美国放弃自己的自由市场理念。
此外,在改革国际金融和经济机构的过程中,欧洲自然想加大自身话语权,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萨科齐拿未来货币体系说事也反映出欧元势力增强后正对美元的地位虎视眈眈。
虽然布什听从了萨科齐的建议,同意在近期举行一次全球峰会,共商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但对于萨科齐所主张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资本主义新模式等建议,布什并没有“买账”。一场金融危机为欧洲逼迫美国“就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但结果如何尚且难料。
欧美极力拉拢中国
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贯对中国颇有微词的西方国家突然集体变脸。自9月21日开始的短短两天时间里,几位西方大国领袖争相夸奖中国,让习惯了西方指责的中国人顿时感到有点不适应。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讲时,对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给予的合作表示赞扬。
保尔森表示:“很显然中国接受了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所承担的责任,即与美国和其他伙伴国共同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遥相呼应的是,正在中国访问的美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同一天也表示,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是“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与盟友。”这恐怕是近十几年来,美国高官首次在公开场合将中国冠以“盟友”的身份。
法国总统萨科齐也不甘落后,在同一天表示,美国主办的全球金融峰会至少应包括八国集团成员以及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5个新兴经济体。萨科齐特别指出,中国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在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继上述欧美高官对中国大加赞扬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3日也强调,全球金融危机的解决,没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参与是不行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天则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谈时指出,她深信中国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来自西方世界的“夸奖潮”,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鲍威尔认为,西方媒体近日都在谈论如何劝中国参加全球金融峰会,这一方面说明法德等国确实难以独自应对危机,也说明中国的地位已和数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但他同时提醒说,此前法德领导人也有类似声音,不能排除他们是为拉中国参与解救金融危机,刻意讨好中国。
他表示,一个国家的信誉需经数十年积累,虽然美国的形象因金融危机大大跌落,但由于西方媒体长期抹黑中国及中国自身的问题,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信誉远未积累到足够高度。美欧对中国的追捧或许只是权宜之计,中国应有清醒认识。
不少西方媒体也看好中国在解决全球危机方面起的作用。德国《每日新闻报》10月22日评论说,当美国打喷嚏,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都感冒了,但中国同时还是“开处方的医生”,它为应对金融危机开出的“方子”将影响全世界。
对于中国应为这场国际经济稳定承担的义务,有专家指出,首先中国并没有坚持美元资产,已经用外汇储备为国际金融体系注入了庞大的流动性,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对金融危机的救助侧重点应该放在东亚经济体,其次是受到次贷危机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趋于停摆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核心。但是在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也会马力不足。不能让一个发展中大国来承担全球经济发展的重任。
与此相似的观点是,美国《时代》周刊23日用雨衣比喻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处境。该报道说,一年前金融风暴刚开始时,中国看起来穿了厚厚的雨衣,可如今随着危机的深入,中国的雨衣上也有了洞,经济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在危机面前,中国的制造业尤其脆弱,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国内消费上也缺乏把握。该报道最后说,中国能救自己就已经很幸运了,
《印度时报》24日援引中国欧盟委员会主席伍德克的话说,尽管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没有能力帮助欧洲、日本和美国摆脱困境。在英国《卫报》26日刊登的评论中,作者威尔说,西方“不能指望中国能把西方从混乱中拉出来”,“西方制造了这场混乱,只能自己把它打扫干净”。
中国应谋求“话语权”
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提高自身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绝佳时机。中国要想提高自身在国际金融合作体系中的地位,理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更何况这是联合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国家共同重塑国际金融体系。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8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时机。要认真总结这场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时机。一要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挥其在维护国际和地区金融稳定、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二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特别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三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在当天的会议上,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世界正在经受严重的问题和混乱,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困难的局面。普京建议,在中俄贸易结算中逐步放弃美元,转向使用本国货币。
有专家指出,华尔街失守,使得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地位看起来越发显得重要。美欧的政经高官在热捧中国的同时,近日加大了游说中国的力度,急切盼望中国出手救市。但是欧美高官似乎并不关注中国在构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诉求。尽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求于中国。这就是中国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中,美国也许可以容忍欧元与自己并驾齐驱,但绝对难以接受人民币与其平起平坐。必要的时候,美国可以伙同欧洲和日本对人民币采取集体隔离的措施,人民币再次成为打压对象不是没有可能。
随着亚欧峰会闭幕,关心世界救市路线图下一步如何描绘的人们自然将目光从北京转向华盛顿,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危机,一次会议能起到多大作用实在是未知之数。如今虽然距离华盛顿峰会还有半个多月,但媒体猜测美欧争夺国际金融新秩序主导权的报道已显得火药味十足。
俄罗斯《观点报》25日援引俄政治形势中心高级专家萨林的话说,北京峰会实际上是11月15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预演。由于与会亚欧国家将为华盛顿峰会制定统一行动战略,“美国已经感觉到,世界正在酝酿对美国游戏制订规则的争夺,美国也已准备好进行最后的抗争”。
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潜台词无非是要求消除美元霸权,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支付体系。如何使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同时又能避免全面开放可能带来的外部冲击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人民币将走向国际化
每个国家都希望在未来新秩序中占据最佳战略地位。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的战略目的已经进入了黎明前的博弈,大有~触即发的势头。美国当今世界老大哥的定位正在受到欧洲的巨大威胁,这个威胁的战略并且已经针对全球,以美国为核心,向整个太平洋展开。
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欧美金融战争中,人们最关心的是未来全球金融究竟是去美国化,还是去欧洲化?亚洲的作用又在哪里?
据中国金融网报道,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全球金融未来新秩序的轮廓,目前还不是像许多预言家说的那么完全的清晰,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向经济危机蔓延,世界的多变使得诸多不确定因素,正在发生着瞬间的变化。但是“建立新的金融市场秩序”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何世红认为,在金融风暴重创了美国的金融体系之后,美元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欧元的挑战。欧元目前是美元遇到的唯一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元大幅度贬值动摇了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一些握有大量美国债券的外国中央银行开始考虑减少美元资产,一些跟美元挂钩的国家也转而另寻他路,开始与欧元挂钩,一个去美元化的进程似乎正在聚集越来越大的势头。
何世红说,亚洲的货币同样在这次危机中经受着最严酷的考验,虽然韩国已经倒下,日本遭受重创,但是人民币在这次危机中显得格外坚挺。 在这场危机中,人民币给世界带来的信心正在改变着人们对美元的依赖。
何世红认为,全球金融去美国化的时代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终结,虽然美元大幅度贬值动摇了世界的信心,但是大批的美元在全球市场上的流通,不可能让人们很快将手中的美元抛弃。欧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斗争,虽然在大部分欧洲地区通行,但是在俄罗斯和部分国家还处于美元的劣势区,欧元如果走向世界,必须先突破这些瓶颈。
何世红说,人民币的市场正在形成新的全球货币机制,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使得人民币迅速得到周边地区的认同,中国支持东南亚国家抵御经济危机,与东盟各国形成了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了负责任的亚洲大国形象,这是人民币走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次重大成功。十年后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敢于担当,成就了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形象。
专家点评:危机给中国提供千载难逢投资机会
胡祖六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也给中国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但是这个课是我们不用交学费就能够拿到的,我们观察,发现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引以为戒。就像10年前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一样,中国并没有被卷入这个中心,但是中国的政府、企业、机构都会吸取很多有利的教训,对我们自身的改革、重组,有莫大的好处。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越来越深,我们能不能像10年前一样,抓住机遇,吸取教训,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增长实力,我觉得机会难得。
我觉得这次危机对中国有好处,也是直到危机爆发之前,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关系我们中国经济中长期能否可持续成长,就是全球石油、天然气、能源商品价格上升,所以中国资源的瓶颈约束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多商品价格大幅度回落,这就缓解了这个瓶颈。通货膨胀下来当然跟食品价格有关系,但是跟能源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商品的价格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输出的机会、投资的机会。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政府就有一种策略,叫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战略也是非常明智的,高瞻远瞩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一方面要融入国际的贸易体系,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国,出口大国,同时中国也成为资本流域最大的受惠国。
我们一直是外资直接投资为主,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我们长期的高国民储蓄率,在严格意义上中国已经是资本剩余的国家。所以,就意味着中国的资本是时候走出去了。为什么几年前,中国的政府就说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那么,过去两年间,中国企业也开始做了一些海外投资,但是种种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现在看起来,过去投资效果不尽理想,那么我觉得也是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失策,从投资的环境和时机来说,现在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吸引力,因为全球流动性干枯、信用紧缩,一些企业被兼并收购,但是还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非常有远见、管理很强、盈利也非常稳健的公司,现在他们的估值都是历史最低水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投资机会。
我们过去的投资,之所以效果不理想,是因为我们在投资目标的选取、投资结构的设计、投资条款的谈判,以及后续管理上存在不足,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但是今天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大体有利,这时候对一个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对资本比较雄厚,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机构企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我希望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遇,能够更加积极、但是要非常审慎地走出去,做财务投资、战略收购,从而进一步壮大中国金融体系的实力、壮大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保证中国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无论繁荣还是衰退,中国经济总能够可持续地、稳定地、高速地成长。
“很简单,我们要么一起渡过,要么一起下沉。”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我们需要亚洲的加入,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的加入。”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对于中国的角色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是“拯救者”,可以帮助世界摆脱这场危机;另一种则认为中国“无力出手”协助他国抵御风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不出现大的起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谁能拯救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又应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救市吁求?如何解决自身面临的经济困局?中国外向型经济如何过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国际社会对这场危机本身以及中国角色定位的猜测、观察、研判之中,找寻答案。
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今年以来,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迅速深化和蔓延,造成大批金融机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倒闭。此次金融危机破坏性之大,目前预计损失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高于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的全球任何一次金融危机。
危机发展到今年十月,面对金融海啸排山倒海,全球政府几乎是每天一国一策,开始神速拯救行动,入股、注资、担保、减息……虽然动用的资金已超过3万亿美元,但巨量的资金仍无力阻止全球股票与债券资产价格狂泄的速度。多数国家的股市持续下跌,而且在不断创造着历史新低。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逐步显现。最近世界各国宣布破产的企业不断增加,失业率不断抬升。
这场危机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打击,甚至危及到一些国家的稳定和生存。冰岛,这个去年还号称人均收入超过美国的西方国家,正在面临着“国家破产”危险。
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
虽然许多国家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政策,力求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但情况却不很乐观。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产资料及消费品市场,全球经济迅速进入紧缩状态。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发布的预测,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严重滑坡,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已陷入经济衰退,或处于衰退边缘。历经十年轮回,有心人不难发现这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和演化趋势何其相似。来自房地产及股市的巨大泡沫最终难以为继,导致金融机构连锁崩盘,进而重挫市场信心、拖累实体经济。
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的表态和经济数据来看,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那么,金融危机是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实体经济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对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打了这么一个比喻:美国经济就像一个人的身体,金融业是心脏,资金是血液,实体经济是身体其他器官。金融业遭到重创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从这个比喻上不难理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是“惜贷”。也就是说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面对筹资困难以及利率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萎缩。尽管美联储以及其他主要央行在不断地调低基准利率水平,但决定企业筹资成本的市场利率却不降反升。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依赖信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模式来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第4"影响是消费萎缩。普遍出现资金短缺的金融系统在限制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在减少消费信贷,导致消费支出减少。最新数据显示,因潜在的购车人无法获得贷款,美国9月汽车销售下降至16年来的最低点。此外,正常的社会消费能力也在下降。据统计,美国9月就业岗位减少了将近16万个,为200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不难理解,这失业的16万人只能靠减少各种日常支出才能继续生活。而对于没有失业的人来说,投资股市和基金的钱越来越少、自己未来的薪水只降不升、生活成本的增加等等,都会让人们不由自主地捂紧了钱包。表现这一状况的是零售业销售情况,美国9月零售销售月降1.2%,是3年来的最大降幅。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最后一个影响是投资需求下降。从银行贷款难或者贷款利率高,人们就不会愿意投资,新企业不会开工,也不会有新的工作岗位,现有企业不会扩大生产规模。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投资下降就意味着经济不会产生新鲜血液了。
美国政府和国会希望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方案能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和信心,给美国经济“充电”。布什反复告诉美国人,金融机构“解冻”将需要一段时间。
许多分析师预测,今年最后3个月以及明年头90天,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萎缩。那将满足对经济衰退的典型定义,即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经济萎缩。
就连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名高级经济顾问10月19日也坦承,美国部分地区可能正经历经济衰退。
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拉齐尔当天在加利福尼亚州一次广播采访中说,美国现阶段失业率为6.1%,而在加州等一些地区,失业率更高。“我想,我们正看到我国一些地区经历经济衰退,正如任何人都会描述的那样。”拉齐尔说。
而此前,白宫方面一直不愿使用“衰退”这一字眼,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经济从技术角度讲尚未满足衰退定义,二是这一字眼带有较重的消极分量。
日本政府近日公布的10月份月度经济报告认为,日本经济“正在衰退”。在反映经济景气的11个指标中,出口、生产和就业等6项指标均出现下滑,这是1998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包括企业收益在内的其他5项指标也不容乐观。
日本中央银行公布的10月份地区经济报告指出,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已波及实体经济,全国9个区域的经济状况与一、二季度相比均呈恶化趋势。这是该报告自从2005年5月开始发布以来首次下调对全国9个地区的经济景气评估。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
近来,在银行倒闭、股票下跌和英镑贬值的同时,英国人愈益发现,金融危机的触角已经伸向了实体经济: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下滑,零售业销售疲软,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等等。
据英国政府24日公布的数据,第三季度,英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前一个月下降0.5%,是1992年以来英国经济首次出现收缩。这一数据明显说明金融危机已经“入侵”英国实体经济。
有统计显示,9月底以来,英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个人宣布破产,每天平均有104户人家被迫变卖房产还债。目前,全英国平均每人包括按揭贷款在内的债务为9500英镑(1英镑 约为1.7美元)。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英国经济下滑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英国商会日前公布调查报告说,英国经济处于“萧条风险之中”。
被认为是欧盟中实力较强的成员国捷克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亦开始显现。水晶被誉为“捷克国宝”,捷克是世界水晶奢侈工艺品的主要生产国。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捷克的水晶产品销量大幅减少,水晶制造业出现萧条迹象。
汽车业是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最新数据,美国9月份汽车销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7%,创1991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而欧洲的新注册车辆也同比大幅下降8.2%。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危险更大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10月20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破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比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严重得多。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甚于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林毅夫说,一方面资本流入会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果有大量的赤字,他们还会面临收支平衡的问题。
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多重打击: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抽取资金救市,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更难;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抑制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发展中国家出口会减少。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墨西哥这样有大量劳务输出的国家,其侨汇收入会大大减少。世界银行估计,鉴于金融危机给受援国家的援助项目造成压力,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可能使多达1亿人陷入贫困。
英国《泰晤士报》近日发表题为《新一批金融牺牲品将倒下》的文章,认为三种国家将成为目前这场金融危机的牺牲品。
第一类是有巨额贸易赤字或大规模外债的国家。由于这类国家完全依赖外资流动,因此政府对银行的救助不太可能奏效。这类国家除匈牙利之外,还有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乌克兰等国家。
第二类国家是有着庞大银行系统的小国,其中最显著的一例就是冰岛。冰岛经济规模微不足道,却有着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与瑞士联邦政府不同,作为国际借贷者的冰岛政府自身不具备任何信用。
第三类国家有贸易盈余和充足的储备头寸,但对金融部门监管不力,其中的典型代表是俄罗斯。阿根廷及另外几个拉美国家也可以归入此类。俄罗斯有5600亿美元外汇储备,足以为私营企业的外债提供资金。但这场金融危机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通过恶性通货膨胀、蓄意侵占和拖欠支付等手段,俄罗斯政府反复剥削储户。如果政府接管银行,可能会造成国内储户的恐慌。
谁能拯救冰岛?
不幸的是,冰岛成为这场危机中最先倒下的国家。
冰岛银行业在近期这场全球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冰岛克朗对欧元汇率缩水3成,相较今年1月已贬值一半,全国的银行系统进出交易全线崩溃。整个国家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相当于每个冰岛人负债43.2万美元!而其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
一个缺乏实体经济支撑和合意金融监管的弹丸之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破灭了。
身陷严重金融困境的冰岛政府10月24日宣称,其已初步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达成一揽子救助协议,其中包括将在2年内接受20亿美元的贷款。冰岛政府10月7日曾宣布,将寻求从俄罗斯借债40亿欧元以渡过难关,但谈判失败。
冰岛也因此成为自1976年后,首个接受IMF贷款的西方国家。
IMF主席卡恩10月30日表示,IMF不应仅被看作是在紧急时刻拯救某些困难国家的“救火员”,该组织还希望在重建经济增长方面扮演“泥瓦匠”的角色。IMF将以新型贷款的方式提供至多1000亿美元资金,救助那些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提供新现金以协助缓解全球信贷危机。
据报道,这笔新的3个月期贷款将面向那些IMF认为虽陷入困境但基本面依然强劲的经济体,而且受助国不必像IMF数十年来所要求的那样对本国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这一新计划可能使得墨西哥、巴西和韩国等遭受危机重创的国家补充现金储备、提振本国货币,在IMF看来,上述国家均拥有大体稳定的经济政策。
卡恩提出,“必须再次确认IMF作为全球监管协调者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根据五项基本原则,在20国集团会议上提出一项新的‘全球监管策略’计划。”
在很多国家看来,IMF的援助虽然能够保命,但无疑是也是一副慢性毒药,其以苛刻的附带条件,令不少需要援助的国家望而生畏。
在危机深重的巴基斯坦,其驻上海总领事扎法尔·乌丁·马赫默德10月29日就指出,在寻找外援的三个方案之中,“IMF是我们最后的选择。”
除冰岛以外,韩国《东亚日报》的报道认为,欧洲小国过分对外依赖,难抵金融危机侵袭。
报道说,被称作“凯尔特之虎”的爱尔兰,因房产泡沫消退率先面临经济危机。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也因对外债务的增加,非常有可能申请IMF救济金融资金。
继1996年之后,连续10多年刷新年均7%的高增长率,被称作“经济尖子生”的爱尔兰也在一路下滑。因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爱尔兰率先保证对银行贷款的无限支持。
2004年加入欧盟,因国外直接投资激增,维持10%高增长率的波罗的海三国也在承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丹麦金融企业,于17日将波罗的海三国囊括在了“国家非常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15国”中。三国今年的通货膨胀比例甚至上升至10.5-16.1%,拉脱维亚则将面临负增长。
报道还说,这些国家都是小国,因其结构都经不起外界冲击,加上长时间沉醉在骄人成绩上,放松警惕,最终引火烧身。
1990年中期,冰岛有关银行产业的规定变得较为松懈之后,因无限制地从国外引入资金,导致其过分依赖对外资金。目前,银行对外债务为1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却只有35亿美元。
爱尔兰因过分相信其增长速度,放任房地产“泡沫”无休止地发展,泡沫一经消失,经济自然动摇。爱尔兰人口只有430万,却在去年建了10万幢住宅。与人口比爱尔兰多出12倍的英国在去年建的18万栋相比,爱尔兰实属超额。
波罗的海三国因原材料价格上升,使得经常账户差额赤字增加。银行的对外借入资金,贷款增加都是危机的原因,英国经济研究所“资本经济”预测:“目前的外汇储备只有30-70亿美元,如果对外信用堵塞继续,将马上陷入外汇危机。”
而亚洲经济体在这场金融海啸中的相对稳定得益于亚洲金融风暴后银行业资本充足、风险管理改善、监管制度合理和外汇储备充足。尽管韩国对海外短期批发融资的依赖度较高,但由于韩国的海外资产能 够覆盖负债,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重归实业成为现实选择
当各国政府的注资拯救方案纷纷出笼,一场重归实业的大戏也拉开序幕,冰岛人要回海上捕鱼,日本人称“阿信”重回民间,美国人可能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实业就业岗位……
金融风暴把人们刮回去重新审视创业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全球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必将成为经济头号难题。金融资本一旦走火入魔,就是危机的种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避重就轻也是,人对于危机和风险有天生的不承认心理,尤其是在风险酝酿的时候,总有健忘倾向。这一点最近被经济学家描述为,哪怕危机提示来自数字模型,人们的反应不是接受而是抛弃,其结果必然酿成决策的漏洞。
冰岛人的感受应该是最为深刻的了。当金融业给大众带来的巨额利润和财富在一夜之间变成为现实的时候,成群结队的跟随者,不惜放弃农耕和渔业,放弃工厂和矿山,奔向最快捷的财富积累方式。冰岛银行业急速扩张带给人们的财富虚幻感,最终让这个国家的人民品尝到了自酿的苦酒。不过事后被救助的同时,冰岛人像突然醒悟:我们不怕,我们可以回去下海捕鱼。趋“金”弃“渔”走了一遭,冰岛人想回归了。
人们还想重拾金融业辉煌时代的高收益,必将要忍受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痛苦。近来危机蔓延已经扩大到非洲,在不久前还以200%速度增长的非洲多国股市,近日大幅下跌。全球实体经济受到拖累的后果正在显现。如果人们还指望金融衍生品这个魔杖能对经济点石成金,至少在近期怕会失望的。长远它会不会再魔力四射,还要看全球实体经济会不会获得新生,世界经济格局会不会由此寻找到新的平衡。
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布鲁塞尔表示,该委员会将于11月下旬出台一项面向欧盟范围内的经济刺激方案,通过一些定向短期措施刺激经济增长。欧盟委员会可能在11月提出促进就业的一揽子措施,并在11月26日提出一项全面的欧盟复苏计划。
在新一轮经济格局洗牌中,尤其是各国重振经济的药方再一次趋同,相关产业竞争将会异常激烈。
专家点评:“裸泳”的冰岛是一面镜子
蔡恩泽
美国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当今的冰岛似乎正在“裸泳”,经济狂潮消退之下,喧闹的沙滩上留下的是冰岛金融投资者惶恐、尴尬的身影。而这一无力遮羞的身影正是浮躁所带来的一大致命伤。
(一)小国大梦
位于欧洲最西部、靠近北极圈的冰岛是一个小国,人口不过32万,相当于许多国家的一个小城市。可“人小鬼大”,冰岛的人均GDP位列世界第四,这是靠畸形的金融业刺激而成。
金融业孤军深入的快速发展导致冰岛陷入困境。截至今年6月30日,冰岛三大银行——Kaupthing Bank hf.Landsbanki Islands hf和Glimir的资产规模总计达到14.4万亿冰岛克朗,约合1280亿美元,而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同时,冰岛债台高筑,外债超过1383亿美元,它们的海外储户也远远超过了冰岛的人口。
全球金融海啸很快就席卷这个北大西洋岛国,这让冰岛的金融投机家们惶惶不可终日。冰岛克朗对美元汇价在30天内累计下跌31%,在境外一度失去货币功能,冰岛政府被迫取消克朗兑换外币的指令性价格,任其在金融市场的海洋中飘荡沉浮。连总统格里姆松也急得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
10月6日,冰岛总理哈德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称,冰岛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他将向议会提议给予政府更多权力来管理本国金融体系。
但是,在冰岛这个仅有20亿欧元外汇储备的弹丸之地,当拥有1000亿欧元资产的银行惹出麻烦时,任何补救措施都是杯水车薪。
冰岛人已经发现,小国大梦其实是一场噩梦。
(二)沙滩上的金融大厦
冰岛银行业狂飙突进,与实体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投资也过多集中于高风险领域。自2004年以来,冰岛最大三家银行资产扩大4倍,但多数增长由借贷融资推动。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银行业借贷利率上升、资本流动性骤减,冰岛银行业顿时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截至10月9日,冰岛三大家银行所欠债务共计610亿美元,是冰岛经济总量的12倍。以冰岛大约32万人口计算,这大致相当于包括老人儿童在内的每个冰岛公民身负43.2万美元债务。
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近几年来,伴随着一些金融投机家的连连得手,人们错误地以为全球已经步入金融时代,一时间,金融投资成为最走俏的职业,就像冰岛人一样,告别渔船,纷纷加入金融投机大军。我们到处看到那些挂着风险投资师头衔的金融人士招摇过市,好像遍地是黄金,等待人们到金融市场去拣。
冰岛全国性破产,对每个国家都有借鉴意义。金融业畸形发展,离开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就好比是建筑在沙滩上的金融大厦,没有扎实的根基,一遇风吹草动,倾刻轰然倒塌。
一个国家如果把炒金融当作主业,默认炒金融风气蔓延,而不把精力投向本国实体经济建设,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必然会被少数金融野心家的黑手所左右,当金融海啸不期而至时,像冰岛这样的小国,只有无奈地被海浪席卷而去。
丹麦银行资深分析师克列斯腾森指出:“冰岛的做法更像是个私人投资基金而非政府。信贷危机发生后,他们便成为最脆弱的国家。”
(三)夯实经济根基
冰岛是一面镜子,冰岛政府面临破产对于中国无疑是敲响了警钟。
过去几年,中国房地产过热,出口增幅过大,这些问题无不与金融业的扩张息息相关。
银行放贷无度,成了开发商的提款机,促成房地产泡沫严重,房价爆涨。而出口企业也是借助银行的后盾扩大规模,一窝蜂地出口产品。
另一方面,主权财富资金耐不得寂寞,眼看别人发财自己眼红,于是成立中投公司也想发点洋财,但如意算盘打错,买黑石股票,账面亏损已有10.8亿美元。投资大摩,又无异于给大摩填次贷的窟窿,如肉馒头打狗,有去无回。近日,中投公司再次面临尴尬,它投资约50亿美元的一只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因持仓出现亏损而冻结了赎回。
中国经济要想有一个良性循环,必须警惕金融业像脱缰的野马恣意奔跑。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谨防金融危机。对于有可能形成“泡沫”的行业如房地产也要适当予以抑制,千方百计避免其负面影响。
毫无疑问,扎扎实实的实体经济才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磐石,夯实经济根基才能最终规避金融危机。只要一个国家的主体经济根基牢固,不乱阵脚,就能抗得住任何金融风险。
听说冰岛又要捕鱼为生,老老实实地回到“渔业时代”。中国的三中全会也把人们的视线从喧嚣的股市和浮躁的楼市转向13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农 业。人们已经意识到,穿好泳衣带上救生圈再游泳,才游得更远更安全。
“熊”途中的中国角色
在这场全球动荡中,更多世人愈加清醒意识到,伴随着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不断成长,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之变化,仅靠“左支右绌”的西方大国已无法进行有效应对。
可堪佐证的是,10月在北京召开的亚欧首脑峰会,吸引了世界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与会,他们均不吝溢美之词“拉拢”中国,同时,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表示出异乎寻常的关心和担忧。
“很简单,我们要么一起渡过,要么一起下沉。”正如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所说:“我们需要亚洲的加入,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的加入。”
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西方对于中国的角色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中国是“拯救者”,可以帮助世界摆脱这场危机;另一种则认为中国“无力出手”协助他国抵御风暴。中国政府提出,中国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不出现大的起落,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中国引擎减速让世界惊魂
中国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今年第三季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同比增长降到9%。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幅度第一次从双位数跌到单位数。
从全球经济的角度看,即便是这种水平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但对多年来风驰电掣般的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慢速度。中国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是很多国家越来越倚重的出口市场。当它们被美国金融危机连累的时候,中国经济突然出现放缓趋势,自然格外令人瞩目。
在中国公布经济数据后的次日,世界主要媒体在网络首页上,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作为头条新闻。“减速”、“降温”,是主流媒体在本星期使用最普遍的两个词语。
早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之前,世界舆论和经济分析人士,就开始预测或竞猜奥运会之后的中国经济,是否还能保持高增长。虽然这些分析都从专业角度着手,但其中也夹杂了某些主观愿望,包括带着习惯性的嫉妒、轻视和惧怕心理,不愿意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持续下去。
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主因是出口市场因金融危机而萎缩,与举办奥运会应该没有必然的关联。也就是说,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可是,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当看到中国经济真的减速时,原本热衷于炒作“中国威胁论”的舆论界人士,不仅没有露出兴高采烈之态,反而是一反常态地指出,中国经济的放缓对其他国家“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将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使各国的处境益发艰难。特别是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多国,开始对中国可能会减少进口而感到忧心忡忡。
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坚持不让人民币贬值,使亚洲各国避过了一场更为深重的经济灾难,同时也冲淡了“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从而让东亚邻国终于切身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其实也是它们的机遇。现在,当很多国家被美国金融危机殃及之时,突然传来中国经济开始下滑的消息,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唇亡齿寒”之感。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这么多年时间里,外部世界带着“池鱼之殃”的担忧,由人及己地感受和理解中国的发展事态,这还是第一次。对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尤其对中国将来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自我定位,这是多么值得特别关注的重大转折。
自中国经济在90年代初开始快速起飞之始,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一直挥之不去。虽然北京不断试图说服外部世界,其“和平崛起”的进程不是威胁,而是各国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成见依然根深蒂固。而“威胁论”的魔咒最终也使得中国自己变得敏感起来,以至于对光明正大的“崛起”一词讳莫如深,改而以韬光养晦的“发展”取而代之。
从这个角度看,此次金融危机也许是中国和外部世界相互重新认识的分水岭。金融危机固然不幸地使大量财富化为乌有,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但在同时,它也使人们对固有的偏见以及某些“神圣”的观念,开始进行反思和怀疑。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人们最后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生活的真实状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金融风暴横扫全球的今天,马克思在十九世纪的这句名言,也许能够反映出当今世界的部分现实。
鉴于实体经济的衰退、信贷市场的萎缩,目前,国际投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也开始纷纷下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新一期报告中也下调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高盛已将中国2008年和2009年实际GDP增长预测从10.1%和9.5%分别下调至9.8%和8.7%;瑞银集团将中国2009年GDP同比增幅预估由原先的8.8%调降至8%;摩根斯坦利也调低了对中国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由原先的9%降为8.2%。
中金公司称,中国经济在过去3C年的数次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经济增速至少连续三年下降。本轮周期2007年见顶,预期到2010年前难以见底。报告指出,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像在软着陆,但从出口、投资、企业利润及大宗商品需求来看,都出现硬着陆迹象。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增幅仅为19.4%,较去年同期的37%大幅回落。出口更是受制于欧美经济衰退影响,已先行陷入困境。中国部分实体经济已集体步入寒冬。
当今世界的主要现实,就是所有开放的经济体都相互依赖,已经变得不能独自生存和发展。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外贸盈余大幅度上涨,而对亚洲邻国则一直承受贸易逆差。也正是这个原因,在金融危机之前,人们都认为中国只是邻国的市场,而它自己还不得不依靠发达国家的市场。
但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近日引述一名经济学家的话说,早在2001年,当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刚刚开始活跃时,就已经帮助美国经济避免了进一步的下滑。此后这些年,美国一些大公司一直在借助对中国的出口,抵销了国内经济疲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然而,因为中国一直享受着庞大的贸易顺差,美国国会以及其他利益集团,都一直认为从双边贸易中获利的只是中国。而实际上,中国早已是美国产品的重要顾客,并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仅在加拿大和墨西哥之后。很显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稍微下滑,就会使美国大企业蒙受损失。世界超级强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就势必更大。
穆迪评级机构的一名经济学者近日声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预示着它的经济奇迹终于结束。对于这种论断,相信外行人都不会苟同。难怪美国国会一位议员昨天猛烈抨击此 类评级公司,认为它们不值得信任。
中国经济增长也许会继续稍微放缓,但其发展战略以及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将使经济增长的奇迹持续下去。但是,中国有必要从美国的重大错误中汲取教训,义无反顾地继续推动各项改革。中国实也无须讳言“崛起”,因为它的停滞和倒下,才是世界的真威胁。
全球瞩目“中国制造”转型
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由于美国和欧洲,甚至全球都受到沉重打击,经济萎缩,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中国对于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产业率先受到冲击。玩具、纺织、钢铁等传统的“中国制造”出口前景堪忧。
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东莞的两家工厂倒闭。有专家分析指出,从影响和知名度来看,这被称为美国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企业倒闭的第一案。
专家表示,代工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公开资料显示,玩具业已经形成世界玩具生产中国占七成、中国玩具广东占七成、广东玩具东莞占近六成的格局。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玩具出口额前8个月虽然有51亿美元,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个百分点,大幅回落了近22%。东莞的情况则更糟糕,今年上半年,东莞玩具出口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成为近年来的首度下降。业内人士估计,东莞3800多家玩具企业中有1800多家玩具企业也会相继倒闭。
一份被公开的中国海关报告指出,玩具属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今年以来,国内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融资困难、出口退税率下调,加上国外检测费用增加,都是导致中国玩具企业大规模倒闭的原因。
纺织服装出口面临萎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所面临的不是单一市场的萎缩,而是全球市场的萎缩,对于中国纺织品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合俊不是单一案例,此前一周,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顷刻间轰然倾塌,原因同样是资金链断裂,江龙控股欠银行贷款达12亿元,民间借贷至少8亿元。制造企业必须收缩阵线,管理现金以求自救。
今年钢产量难超5亿吨。与纺织行业相同,钢铁行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截至本月20日,全国钢铁产品的价格平均下跌已达20%。
海关数据表明,今年来中国对美、欧和日本的出口同比增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欧洲市场。从今年4月以来,中国对欧洲的出口累计同比增长已连续5个月下滑,目前降至25.6%,而今年初该数据为33.4%。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出口大户纺织业中,倒闭的中小企业更是超过1万家,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
中国救世界,应先救自己
美国《侨报》10月27日发表评论文章说,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大国,中国政府出手已是势在必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救市。中国一定要救市,但不等于要把所有钱都放到美国市场。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很多亚洲国家的重要市场。只要中国这张骨牌不倒,那么很多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亚洲国家所受到的冲击就将大大减少。中国显然是化解区内经济危机的中流砥柱。
文章说,坐拥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会否担当“白武士”出手相救,是亚欧峰会前的焦点之一。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大国,中国国内金融体系与国际不可分割,许多企业要依靠出口方能生存,若不主动救市,最终只会害自己,令国内大批企业亏损或倒闭,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中国政府出手已是势在必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救市。
目前最多人讨论的是,中国应怎样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救市行动,仿佛救了美国就能救中国。对这些人来说,理由不外乎两点:一是美国地位重要,这个庞大的经济体一旦恶化,必然造成美国消费需求急剧衰退,从而对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二是中国近年来购买了大量美国债券,保守估计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不向美国施加援手,将造成美元资产贬值,反过来也不利于中国,甚至可能令逾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血本无归。
这些理据很容易一一给予反驳。与中国同样“弹药”充足的日本和印度,其外汇储备也主要用于购买美元资产,而次贷危机也给两国带来损失,但作为美国的盟友,两国至今都未明确表态要出手,而是把目光放在国内经济。那么,为何只有中国要出头?
更何况,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庞大,但其中一半已投入美国市场。若中国再购买美国国债,把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不符合风险管理常识。中国自身实力有限,很难单方面再对美国实施大规模援助。
事实上,大部分认同救美的中国政经界人士都知道这些问题,只是他们抱有一厢情愿的心态,以为雪中送炭就可以换回美国的知恩回报,中国日后可以进一步参与制订全球经济事务游戏规则。但这个理想主义的念头在较早前就已被打破——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求救,另一方面却又对台售武,这种有求无报的做法充分说明,中国一味向美国让步,以求在全球金融秩序重整时增加自身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显然太天真,不切实际。
所以,中国一定要救市,但不等于要把所有钱都放到美国市场,而应谨防重蹈日本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并购失败的覆辙。
相比之下,中国除了利用手上的筹码与美国谈判,更应学习俄罗斯出手拯救冰岛的外交战略。善用这笔外汇储备,在国际上多交盟友,包括加速向有潜力交朋友的发展中国家扩展,如亚、非、拉美等。
对北京来说,1990年代末处理亚洲金融风暴的手法值得再三回顾。1997年,当亚洲主要货币在危机重压下疯狂贬值时,中国咬紧牙关,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亚洲经济在短时间内复苏带来喘息机会,凸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受到区内诸国的好评,进而为中国近10年的和平崛起打下良好的基础。
眼下这场金融海啸的惨烈程度远非1997年所能比,由于危机仍在蔓延中,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美欧国家在金融海啸冲击下自身难保,长期依赖出口的亚洲各国,未来势将面对更严峻的打击,韩国、巴基斯坦等已先后发出国家破产的警号。
中国近年的对外政策主要有两大主轴,一是搞好中美关系,二是与亚洲邻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谐交往。在东有日本、北有俄罗斯、西有印度等诸大国环绕的情况下,与亚洲邻国搞好关系是重中之重,关乎未来中国能否正式崛起。
中国对拯救世界或许有心无力,却依然是稳定亚洲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多年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成为很 多亚洲国家的重要市场。只要中国这张骨牌不倒,那么很多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亚洲国家所受到的冲击就将大大减少。中国显然是化解区内经济危机的中流砥柱。
美国《侨报》说,韩国总统府24日称,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将争取在明年上半年成立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库(即前段时间传闻的“亚洲共同基金”),同时成立一个区域性监管机构,以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避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再度出现。此举是否意味着北京方面已把救市重点放在亚洲?请拭目以待。
新闻链接:境遇堪忧的中国外贸企业
●“倒闭潮”
在广东省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丘杉教授看来,企业的倒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长期积累的因素,比如说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2005年7月以来的汇率变动等。另一方面是突发因素,最近的金融海啸就是突发事件。
在珠三角企业的“倒闭潮”中,合俊的倒闭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10月14日,东莞排名前十位的玩具代工企业香港合俊集团被香港金融部门清盘,其在东莞樟木头镇的合俊和俊领两家玩具厂随即关闭,一夜之间,7000多人被抛向街头……
●“4把刀子”后的“一根绳子”
5月24日,51岁的景德镇市信义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邵和谐在家里上吊身亡。这个曾开发了陶瓷大世界、陶艺山庄等著名的景德镇楼盘的房产大佬,个人资产达到1.2亿人民币,却被高利贷所逼自杀身亡。
7月19日,温州永嘉瓯北的浙江云光泵阀制造有限公司老板朱吉光,为叶姓朋友担保1000多万元高利贷,因不堪“债主”轮番逼债,在乐清一家宾馆服毒自杀……
8月12日,浙江省十大青年企业家、浙江一新制药股份公司董事长郑亚津,在办公室自杀;这家创建于1989年的企业,曾一度为全国中成药50强企业,但郑亚津最终因资金链危机而撑不下去。
10月15日,中谷糖业总裁、“糖王”庞贵雄从湛江荣基花园23楼一跃而下,不治身亡。
资金链危机已成为民营企业的梦魇,融资无门和盲目扩张的匮乏成为勒在他们脖子上的两道主要绳索。有不少民企企业家调侃,他们正遭遇“4把刀子和一根绳子”。
“4把刀子”指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外贸困境,“一根绳子”信贷收紧,企业主拿着这根绳子在等死。
很显然,有不少撑不下去的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自寻死路“解脱”了。
●又见老板“跑路”
半停产、停产、倒闭,成为长三角许多企业今年面临的窘境。“很多老板逃跑了。”今年2月前后,浙江台州椒江区就出现了这样的传言。
宁波爵溪,集聚了一整条的针织业产业链,这个不到32平方公里的象山县小镇为30个世界顶级品牌提供加工服务,这个弹丸之地曾经聚集了500多家工厂。截至6月底,这里有lOO多家企业停产,目前这个数字还在进一步扩大。当地一家针织企业,光鲜的大门可以想像曾经的车水马龙,现在只剩下一个看门的门卫,“老板今年初就已经跑路了,工人也全部遣散。”
“这些企业年销售收入大则1亿多元,小的也有几千万元。企业主逃跑后,欠下的薪金、货款不算,光银行债务就有4000多万元,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台州市一位经济研究人士介绍说。
●“外迁”他乡
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不少企业开始外迁,有的已经倒闭。
然而,企业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还不只劳动力、土地这些东西,对这些日益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企业来说,转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转移是否就保证它们一定能从危机中起死回生?
●“光荣结业”
在香港有一种“光荣结业”的说法,即我赚到钱了就关门了。而在港商里面,选择“光荣结业”的多于其他选择。因为如果他去升级再投入的话,那么风险可能更大。所以不少企业,宣布倒闭破产,其实是主动的。
由于转移到其他地方进行生产不一定好,更多的企业在倒闭潮中选择了“光荣结业”。
专家点评:“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郎咸平
制造业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以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零售价是9.99美元,这9美元的差价就是透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6大环节创造出来的。
那么这就是一个叫“6+1”的产业链,美国掌控6,中国掌控1,这就是国际分工。我们创造出1美元的产值,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美元的产值,因此我们越制造,美国越富裕,这就是产业链的分工。以产业链的价值而言,真正拿到大头的是美国,而我们只是九分之一,而且还负担了沉重的代价,比如环境、资源等问题。
举个例子,中国资源这么匮乏,竟然还敢砍树,做成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卖给日本。这种毫无附加价值的筷子,砍了中国多少的森林?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本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工。
大家要知道,日本跟韩国目前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们已真正做到产业升级,科技含量要高很多。比如产品设计,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制造业做不了设计,但日韩企业已进到“6+1”的6,它们做产品设计,甚至还有非常高端的订单处理,或者是仓储运输的能力。
别的不谈,就以产品设计而言,中国几乎做不到。但是日本、韩国都做得到。它们在升级,我们一直没有升级,这是最大的问题。
你说日本有资源吗?韩国有吗?都是属于没有资源的国家,比我们这边还要差劲。以台湾地区为例,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以这种低层次的劳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但是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引入了新竹高科学园区的概念,提升了整个台湾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以通过劳力密集型产业,积累大量资金之后,通过对人才的培养,资金的积累,就具备了产业升级的条件,但在内地极少看到这种现象。我们看到资金的积累,更多的不是用在升级,而是炒楼、炒股。
从今年3月份开始到6月份,短短几个月时间,广东、江浙的企业迅速倒闭,而且是加速度倒闭。如果不遏止这种趋势的话,我很担心,到年底这种加速度倒闭有可能到达40%到50%。
问题是我们今天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是全面的,而不是少数几家,也不是少数几个行业,整个中国的投资营商环境正在急速恶化。
2005年,企业的利润是10%左右,2006年是5%,2007年仅2%左右,到了今年基本是负的。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产业升级本身,已经不是说去西部,去越南找寻更廉价的土地,更廉价的劳工,而是从做1进到6,这个才是未来我们制造业应该走的路,否则去西部也好,去越南也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再告诉你一个数据,我们的汽车零 配件业是很发达的,但高端零配件业90%基本上是外资在做。那么,我们再做个预言,汽车零配件业的内资企业,将来一定会被淘汰,全部被外资所席卷。
像海尔这样的标本企业会一样做不下去,所以发生“海尔现象”,那么家电不赢利怎么办呢?就拿出大量的资金当开发商去了,做地产去了。表面上看,是海尔的战略转型,实际上是制造业碰到了危机。
大型的中国制造业企业通通走不出去,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公司,包括海尔曾经想收购美泰,美泰就是“6+1”的6,是做最有价值环节的,想收购它,一定会失败。
如果“6+1”真能够创造出这么多的价值的话,它凭什么卖给你,为什么要卖给你,你留在制造业不是对它更有利吗?再看看TCL,它成功地收购了阿尔卡特和法国的汤姆逊,也走不出去。
当初他们的战略是这样的,要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配上国外的品牌技术走出去,乍听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回到我刚刚讲的“6+1”的产业链中去,你会发现劳动成本只占2.5%,它根本就不重要,因为今天的企业战略已经不是在制造业方面下工夫了,而是要透过“6+1”的产业链的高效整合,压缩成本,你才会有机会。想在1上面下工夫的,基本上都会碰到类似海尔、TCL的厄运。
联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企业,只是收购了IBM的一个电脑制作部门,可是要注意,联想收购IBM本身,还是在1上面下工夫,还是在做制造。那这个就比较悲哀了,我倒希望联想能够考虑进入6,这才是真正能够走出去的本质问题。
中国的经济是三七开,70%是制造业,它是萧条的,30%是什么呢?就是地方政府,以GDP为纲的理念所推动的地方基础建设,每一年10%(GDP),大部分是30%所创造出来的,不断地修桥铺路,“开膛破肚”,我们的GDP是非常畸形、非常扭曲的。和美国、欧洲相比,它们70%都是消费,我们只有不到35%是消费。
国际金融体系重构中的中国分量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专家将危机溯源至以美元为“本位”的全球货币体系,这一体系所引发的种种根深蒂固的症结让全世界不约而同地猜想一个新的全球货币格局,乃至整个金融新秩序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是将国际金融秩序进行新的调整,重新评估各种力量在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世界各国与美国为此展开拉锯战……
欧美对决国际金融新秩序
国际金融体系亟待重构。这一次,呼声最强烈的,是欧盟主要国家。
次贷危机袭来,不仅使旧有的美联储金融监管体系弊端暴露殆尽,同时也让长期以来在国际金融联合监管领域“无所作为”的IMF和世界银行再度成为各国激烈指责的对象。在早些时候的欧盟领导人峰会上,英法德等国领导人纷纷呼吁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英国首相布朗公开表示:包括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印度等主要经济体领导人应在11月或12月举行全球峰会,商谈如何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致命的一点是:它以一国货币(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美国如果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这也是目前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因素2:--。
每当谈到当前的金融危机,欧洲人总爱说这是一场源自美国的“祸水”,欧洲只是个不幸被殃及的“受害者”。在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掀起的金融风暴中,欧洲似乎陷入了“美国一打喷嚏,自己就感冒”的怪圈。这一方面是由于欧美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造成欧洲很容易被“传染”,另一方面也因欧盟作为一个国家联合体,无法像美国那样反应迅速,及时阻止“病情”加重。
因此,同美国一道推动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势在必行,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改变长期由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给崇尚自由精神的美式资本主义模式施加适当的牵制,避免其再度拖累欧洲。
长期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被认为更注重自由竞争,强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而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整经济活动。在欧洲,政府的干预角色要更强一些,侧重经济发展的社会公正性。尽管美国人一直批评欧洲模式缺乏活力,但此次金融危机恰恰是美国金融监管过于放任造成的恶果。
按照英国首相布朗的建议,未来的国际金融新秩序应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全球金融和经济预警系统,制定全球通行的金融监管标准,并对全球最大的30家金融企业实施相关国家联合监管。
除此以外,萨科齐还将矛头对准了为美国所垄断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冲基金、金融机构高管薪酬以及未来的货币体系,这些都涉及到美国的切身利益。
如果像欧盟建议的那样,在全球层面上加强金融监管,无异于让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受制于人,迫使美国放弃自己的自由市场理念。
此外,在改革国际金融和经济机构的过程中,欧洲自然想加大自身话语权,改变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萨科齐拿未来货币体系说事也反映出欧元势力增强后正对美元的地位虎视眈眈。
虽然布什听从了萨科齐的建议,同意在近期举行一次全球峰会,共商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但对于萨科齐所主张的新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资本主义新模式等建议,布什并没有“买账”。一场金融危机为欧洲逼迫美国“就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但结果如何尚且难料。
欧美极力拉拢中国
华尔街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贯对中国颇有微词的西方国家突然集体变脸。自9月21日开始的短短两天时间里,几位西方大国领袖争相夸奖中国,让习惯了西方指责的中国人顿时感到有点不适应。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1日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讲时,对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给予的合作表示赞扬。
保尔森表示:“很显然中国接受了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所承担的责任,即与美国和其他伙伴国共同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遥相呼应的是,正在中国访问的美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同一天也表示,中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是“一个负责任的参与者与盟友。”这恐怕是近十几年来,美国高官首次在公开场合将中国冠以“盟友”的身份。
法国总统萨科齐也不甘落后,在同一天表示,美国主办的全球金融峰会至少应包括八国集团成员以及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5个新兴经济体。萨科齐特别指出,中国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在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继上述欧美高官对中国大加赞扬之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23日也强调,全球金融危机的解决,没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参与是不行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天则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谈时指出,她深信中国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来自西方世界的“夸奖潮”,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鲍威尔认为,西方媒体近日都在谈论如何劝中国参加全球金融峰会,这一方面说明法德等国确实难以独自应对危机,也说明中国的地位已和数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但他同时提醒说,此前法德领导人也有类似声音,不能排除他们是为拉中国参与解救金融危机,刻意讨好中国。
他表示,一个国家的信誉需经数十年积累,虽然美国的形象因金融危机大大跌落,但由于西方媒体长期抹黑中国及中国自身的问题,中国在西方人心中的信誉远未积累到足够高度。美欧对中国的追捧或许只是权宜之计,中国应有清醒认识。
不少西方媒体也看好中国在解决全球危机方面起的作用。德国《每日新闻报》10月22日评论说,当美国打喷嚏,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都感冒了,但中国同时还是“开处方的医生”,它为应对金融危机开出的“方子”将影响全世界。
对于中国应为这场国际经济稳定承担的义务,有专家指出,首先中国并没有坚持美元资产,已经用外汇储备为国际金融体系注入了庞大的流动性,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对金融危机的救助侧重点应该放在东亚经济体,其次是受到次贷危机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趋于停摆甚至陷入严重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唯一核心。但是在内外经济环境的严峻压力下,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也会马力不足。不能让一个发展中大国来承担全球经济发展的重任。
与此相似的观点是,美国《时代》周刊23日用雨衣比喻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处境。该报道说,一年前金融风暴刚开始时,中国看起来穿了厚厚的雨衣,可如今随着危机的深入,中国的雨衣上也有了洞,经济不得不放慢了脚步。在危机面前,中国的制造业尤其脆弱,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国内消费上也缺乏把握。该报道最后说,中国能救自己就已经很幸运了,
《印度时报》24日援引中国欧盟委员会主席伍德克的话说,尽管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没有能力帮助欧洲、日本和美国摆脱困境。在英国《卫报》26日刊登的评论中,作者威尔说,西方“不能指望中国能把西方从混乱中拉出来”,“西方制造了这场混乱,只能自己把它打扫干净”。
中国应谋求“话语权”
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提高自身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的绝佳时机。中国要想提高自身在国际金融合作体系中的地位,理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更何况这是联合欧盟、日本和其他新兴国家共同重塑国际金融体系。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28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时机。要认真总结这场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要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这是当务之急,也是有利时机。一要完善国际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挥其在维护国际和地区金融稳定、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二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特别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三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努力发挥多种货币的作用,共同支撑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在当天的会议上,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世界正在经受严重的问题和混乱,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困难的局面。普京建议,在中俄贸易结算中逐步放弃美元,转向使用本国货币。
有专家指出,华尔街失守,使得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中国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地位看起来越发显得重要。美欧的政经高官在热捧中国的同时,近日加大了游说中国的力度,急切盼望中国出手救市。但是欧美高官似乎并不关注中国在构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诉求。尽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求于中国。这就是中国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过程中的尴尬处境。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设计中,美国也许可以容忍欧元与自己并驾齐驱,但绝对难以接受人民币与其平起平坐。必要的时候,美国可以伙同欧洲和日本对人民币采取集体隔离的措施,人民币再次成为打压对象不是没有可能。
随着亚欧峰会闭幕,关心世界救市路线图下一步如何描绘的人们自然将目光从北京转向华盛顿,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危机,一次会议能起到多大作用实在是未知之数。如今虽然距离华盛顿峰会还有半个多月,但媒体猜测美欧争夺国际金融新秩序主导权的报道已显得火药味十足。
俄罗斯《观点报》25日援引俄政治形势中心高级专家萨林的话说,北京峰会实际上是11月15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的预演。由于与会亚欧国家将为华盛顿峰会制定统一行动战略,“美国已经感觉到,世界正在酝酿对美国游戏制订规则的争夺,美国也已准备好进行最后的抗争”。
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潜台词无非是要求消除美元霸权,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支付体系。如何使人民币成为强势货币,同时又能避免全面开放可能带来的外部冲击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人民币将走向国际化
每个国家都希望在未来新秩序中占据最佳战略地位。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的战略目的已经进入了黎明前的博弈,大有~触即发的势头。美国当今世界老大哥的定位正在受到欧洲的巨大威胁,这个威胁的战略并且已经针对全球,以美国为核心,向整个太平洋展开。
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欧美金融战争中,人们最关心的是未来全球金融究竟是去美国化,还是去欧洲化?亚洲的作用又在哪里?
据中国金融网报道,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全球金融未来新秩序的轮廓,目前还不是像许多预言家说的那么完全的清晰,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向经济危机蔓延,世界的多变使得诸多不确定因素,正在发生着瞬间的变化。但是“建立新的金融市场秩序”绝对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何世红认为,在金融风暴重创了美国的金融体系之后,美元的主导地位正在受到欧元的挑战。欧元目前是美元遇到的唯一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元大幅度贬值动摇了世界对美元的信心,一些握有大量美国债券的外国中央银行开始考虑减少美元资产,一些跟美元挂钩的国家也转而另寻他路,开始与欧元挂钩,一个去美元化的进程似乎正在聚集越来越大的势头。
何世红说,亚洲的货币同样在这次危机中经受着最严酷的考验,虽然韩国已经倒下,日本遭受重创,但是人民币在这次危机中显得格外坚挺。 在这场危机中,人民币给世界带来的信心正在改变着人们对美元的依赖。
何世红认为,全球金融去美国化的时代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终结,虽然美元大幅度贬值动摇了世界的信心,但是大批的美元在全球市场上的流通,不可能让人们很快将手中的美元抛弃。欧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斗争,虽然在大部分欧洲地区通行,但是在俄罗斯和部分国家还处于美元的劣势区,欧元如果走向世界,必须先突破这些瓶颈。
何世红说,人民币的市场正在形成新的全球货币机制,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使得人民币迅速得到周边地区的认同,中国支持东南亚国家抵御经济危机,与东盟各国形成了相互信赖的关系,树立了负责任的亚洲大国形象,这是人民币走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次重大成功。十年后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敢于担当,成就了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大国形象。
专家点评:危机给中国提供千载难逢投资机会
胡祖六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也给中国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但是这个课是我们不用交学费就能够拿到的,我们观察,发现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引以为戒。就像10年前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一样,中国并没有被卷入这个中心,但是中国的政府、企业、机构都会吸取很多有利的教训,对我们自身的改革、重组,有莫大的好处。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强,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越来越深,我们能不能像10年前一样,抓住机遇,吸取教训,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包括银行体系、资本市场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增长实力,我觉得机会难得。
我觉得这次危机对中国有好处,也是直到危机爆发之前,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问题,关系我们中国经济中长期能否可持续成长,就是全球石油、天然气、能源商品价格上升,所以中国资源的瓶颈约束越来越大,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多商品价格大幅度回落,这就缓解了这个瓶颈。通货膨胀下来当然跟食品价格有关系,但是跟能源价格、国际原油价格、商品的价格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输出的机会、投资的机会。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政府就有一种策略,叫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战略也是非常明智的,高瞻远瞩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一方面要融入国际的贸易体系,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国,出口大国,同时中国也成为资本流域最大的受惠国。
我们一直是外资直接投资为主,但是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为我们长期的高国民储蓄率,在严格意义上中国已经是资本剩余的国家。所以,就意味着中国的资本是时候走出去了。为什么几年前,中国的政府就说我们的企业要走出去。那么,过去两年间,中国企业也开始做了一些海外投资,但是种种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现在看起来,过去投资效果不尽理想,那么我觉得也是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大的失策,从投资的环境和时机来说,现在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有吸引力,因为全球流动性干枯、信用紧缩,一些企业被兼并收购,但是还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都是非常有远见、管理很强、盈利也非常稳健的公司,现在他们的估值都是历史最低水平,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投资机会。
我们过去的投资,之所以效果不理想,是因为我们在投资目标的选取、投资结构的设计、投资条款的谈判,以及后续管理上存在不足,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但是今天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大体有利,这时候对一个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对资本比较雄厚,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机构企业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机会,所以我希望中国能够抓住这个机遇,能够更加积极、但是要非常审慎地走出去,做财务投资、战略收购,从而进一步壮大中国金融体系的实力、壮大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和地位,保证中国的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无论繁荣还是衰退,中国经济总能够可持续地、稳定地、高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