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桌一椅一杯茶,草木之间天地宽
5月初的一天,西湖的茶山上,一字排开几十只大铁锅,茶村的炒茶高手们在这里一决高下,展示手工炒茶的传统技艺。
这已经成了春天里约定俗成的仪式,成了杭州茶山上的标志性场景。
龙井茶是手工炒出来的,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西湖龙井茶要求每片茶叶都必须“直、平、扁、光”,这种特殊的形态就是靠炒茶人一双粗糙的大手调制出来的。而龙井茶四绝“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中的色与形,就取决于炒制工艺,同样的新鲜茶叶,不同的炒制手艺,结果会大不相同。
问茶古道
龙井古寺名留史册,龙井泉水依然清澈,而十八棵御茶树就像一部热闹的古装剧。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六次到杭州,其中四次亲临茶山,观看采茶、炒茶。乾隆喝了龙井茶,高兴,就要写诗,这位爱写诗的皇帝居然写了30多首关于龙井的诗。
据说第四次来时,他还亲自下马,在溪边的茶树上采摘茶叶。皇帝采过的茶树,自然要保护起来,把那十八棵茶树圈起来,人称“御茶园”。这块茶园至今仍保留着,成了旅游景点。
每次去龙井,下山必走“问茶古道”。
如今去龙井的道路四通八达,汽车可直抵十八棵御树。当年龙井山深林密,岭高路险,乾隆皇帝去时虽有十八抬大轿,可也不会舒坦。
龙井茶室外公路旁斜下一条山径,林茂草盛,湿漉漉的青石板上,青苔画出缝隙。一拐弯,便不闻车嚣,只有水声,山径旁一条小溪,叮咚击石而下,古称“虎溪”。
不一会便下到山谷,有一跨径古亭,名“过溪亭”。当年乾隆游龙井,喝过茶作完诗又提写“龙井八景”,其中就有“过溪亭”。
关于“过溪亭”,还有一个雅致的故事。
900多年前,龙井寺来了一位辨才法师,他建了一间远心庵,周围种满竹子,独处其中取静,人们尊称“远公”。
辨才原本是想在此静度晚年,可是挡不住众人膜拜,人们慕辨才大名,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地前往龙井,龙井寺就此被“开发”。辨才好静,可是又不便将人拒之门外,就立了一条规矩: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
不久后,苏东坡来杭州做太守,听了辨才大名就来探访,两人相见恨晚,留宿长谈何止三炷香。
第二天,辨才将苏东坡送出山门,边谈边沿着虎溪下山,谈到快心处,不觉过了虎溪桥,旁边人大急:“远公远公,送客已过虎溪矣!”两人驻足,相顾大笑。这就是:虎溪留一笑,千载尚闻声。
为将此佳话记录在案,后人特地在虎溪上建一亭,名为“过溪亭”。
小溪继续向下流淌,两旁山峰环峙,山谷里愈发幽静。一条石板古道,一边是清澈山涧,一边是漫坡茶园,这“问茶古道”,连杭州本地人都鲜少知道,一路走来,只碰到一位茶农,正在整理茶树。
茶为国饮
龙井茶清淡悠远,茶乡的茶味却越来越浓。
问茶古道的尽头,有西湖双峰村的几百亩茶园,春天里,大片茶园百般葱茏。
茶园深处有中国茶叶博物馆,砖红色的屋顶点染在茶树间,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入周围环境,显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随意与清雅。2005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此后,每年春天杭州都要举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成为春天的主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少有人说起“茶文化”这个词,而今天,“茶文化”成了杭州人嘴里的普通词汇,人人能说上几句茶是什么。
茶是什么?这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讲述的故事题目。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喝茶;白宫有一官职专事品茶以鉴定各类进口茶叶,那官员的熟练程度令人惊叹;英国为维护其茶叶专利而制定的茶叶条例,曾促发波士顿茶党案和美国独立战争;17世纪凯瑟琳皇后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的皇后,200年后,英国人午后用茶点成为习惯;日本人的茶道,至今仍是引人注意的仪式。而茶的源头,在中国。
《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有山泉顺着茶树的枝叶滴下,神农喝下得以解毒。这个传奇故事记载于中国的一本古药物书《神农本草》上,那是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首度亮相,从药用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唐朝开元年间,湖北某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逃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茶圣的陆羽。他如果不是自小在寺庙里煮茶,很难说必定会拒绝仕途一心事茶;倘若他不做茶学问,恐怕中国的茶文化将无人可道。
陆羽的《茶经》是第一部茶著,第一次将饮茶提升到审美的、文化的境界,从那以后有了100多种各类茶书。
唐宋600年是茶叶生产与消费最兴盛的时期,饮茶成了文人雅士的风尚。饮茶要讲究环境,苛于对象,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风清日和之时,备几样精致典雅的茶具,当然此中更重要的是茶叶清淡悠远的自然属性,于是便造就了一种脱俗而深幽的意境,诗由此出、文以此润便不奇怪了。
饮茶小史
起初,茶是煮着喝的,古人在茶里加上姜、枣、盐等一起煮,那时的茶是一种食品。唐以后去掉了其他东西,单单煮茶,茶才成了饮料。
而茶的喝法也越來越讲究,陆羽的《茶经》让我们知道了古人是怎么喝茶的。煮之前先要烤茶饼,把水气蒸发了,再将茶饼碾成细末,然后才是煮,煮完了还得滤,很麻烦。
5月初的一天,西湖的茶山上,一字排开几十只大铁锅,茶村的炒茶高手们在这里一决高下,展示手工炒茶的传统技艺。
这已经成了春天里约定俗成的仪式,成了杭州茶山上的标志性场景。
龙井茶是手工炒出来的,几百年来一直如此。
西湖龙井茶要求每片茶叶都必须“直、平、扁、光”,这种特殊的形态就是靠炒茶人一双粗糙的大手调制出来的。而龙井茶四绝“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中的色与形,就取决于炒制工艺,同样的新鲜茶叶,不同的炒制手艺,结果会大不相同。
问茶古道
龙井古寺名留史册,龙井泉水依然清澈,而十八棵御茶树就像一部热闹的古装剧。
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六次到杭州,其中四次亲临茶山,观看采茶、炒茶。乾隆喝了龙井茶,高兴,就要写诗,这位爱写诗的皇帝居然写了30多首关于龙井的诗。
据说第四次来时,他还亲自下马,在溪边的茶树上采摘茶叶。皇帝采过的茶树,自然要保护起来,把那十八棵茶树圈起来,人称“御茶园”。这块茶园至今仍保留着,成了旅游景点。
每次去龙井,下山必走“问茶古道”。
如今去龙井的道路四通八达,汽车可直抵十八棵御树。当年龙井山深林密,岭高路险,乾隆皇帝去时虽有十八抬大轿,可也不会舒坦。
龙井茶室外公路旁斜下一条山径,林茂草盛,湿漉漉的青石板上,青苔画出缝隙。一拐弯,便不闻车嚣,只有水声,山径旁一条小溪,叮咚击石而下,古称“虎溪”。
不一会便下到山谷,有一跨径古亭,名“过溪亭”。当年乾隆游龙井,喝过茶作完诗又提写“龙井八景”,其中就有“过溪亭”。
关于“过溪亭”,还有一个雅致的故事。
900多年前,龙井寺来了一位辨才法师,他建了一间远心庵,周围种满竹子,独处其中取静,人们尊称“远公”。
辨才原本是想在此静度晚年,可是挡不住众人膜拜,人们慕辨才大名,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地前往龙井,龙井寺就此被“开发”。辨才好静,可是又不便将人拒之门外,就立了一条规矩: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
不久后,苏东坡来杭州做太守,听了辨才大名就来探访,两人相见恨晚,留宿长谈何止三炷香。
第二天,辨才将苏东坡送出山门,边谈边沿着虎溪下山,谈到快心处,不觉过了虎溪桥,旁边人大急:“远公远公,送客已过虎溪矣!”两人驻足,相顾大笑。这就是:虎溪留一笑,千载尚闻声。
为将此佳话记录在案,后人特地在虎溪上建一亭,名为“过溪亭”。
小溪继续向下流淌,两旁山峰环峙,山谷里愈发幽静。一条石板古道,一边是清澈山涧,一边是漫坡茶园,这“问茶古道”,连杭州本地人都鲜少知道,一路走来,只碰到一位茶农,正在整理茶树。
茶为国饮
龙井茶清淡悠远,茶乡的茶味却越来越浓。
问茶古道的尽头,有西湖双峰村的几百亩茶园,春天里,大片茶园百般葱茏。
茶园深处有中国茶叶博物馆,砖红色的屋顶点染在茶树间,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融入周围环境,显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随意与清雅。2005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此后,每年春天杭州都要举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成为春天的主题。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少有人说起“茶文化”这个词,而今天,“茶文化”成了杭州人嘴里的普通词汇,人人能说上几句茶是什么。
茶是什么?这也是中国茶叶博物馆讲述的故事题目。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在喝茶;白宫有一官职专事品茶以鉴定各类进口茶叶,那官员的熟练程度令人惊叹;英国为维护其茶叶专利而制定的茶叶条例,曾促发波士顿茶党案和美国独立战争;17世纪凯瑟琳皇后成为英国第一位饮茶的皇后,200年后,英国人午后用茶点成为习惯;日本人的茶道,至今仍是引人注意的仪式。而茶的源头,在中国。
《茶经》里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有山泉顺着茶树的枝叶滴下,神农喝下得以解毒。这个传奇故事记载于中国的一本古药物书《神农本草》上,那是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首度亮相,从药用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唐朝开元年间,湖北某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逃走了,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茶圣的陆羽。他如果不是自小在寺庙里煮茶,很难说必定会拒绝仕途一心事茶;倘若他不做茶学问,恐怕中国的茶文化将无人可道。
陆羽的《茶经》是第一部茶著,第一次将饮茶提升到审美的、文化的境界,从那以后有了100多种各类茶书。
唐宋600年是茶叶生产与消费最兴盛的时期,饮茶成了文人雅士的风尚。饮茶要讲究环境,苛于对象,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风清日和之时,备几样精致典雅的茶具,当然此中更重要的是茶叶清淡悠远的自然属性,于是便造就了一种脱俗而深幽的意境,诗由此出、文以此润便不奇怪了。
饮茶小史
起初,茶是煮着喝的,古人在茶里加上姜、枣、盐等一起煮,那时的茶是一种食品。唐以后去掉了其他东西,单单煮茶,茶才成了饮料。
而茶的喝法也越來越讲究,陆羽的《茶经》让我们知道了古人是怎么喝茶的。煮之前先要烤茶饼,把水气蒸发了,再将茶饼碾成细末,然后才是煮,煮完了还得滤,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