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心理紧张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不要怕说错,不要想老师想让你怎么说,可各抒己见,讨论争论;让学生大胆提问题,认为书上的或老师说的有错,都可以提出来。老师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都是好事;当学生对一项活动感兴趣时,教师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不反对猜想,特别是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大胆生疑、勇于质疑、有所创新是创造型人才的一种宝贵品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天真幼稚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耐心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例如:笔者在讲解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这一规律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我没有简单的说:“这是实验得出的,不要问为什么。”我反问学生,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学生立刻回答,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学生还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时不要责难学生,应鼓励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可对学生简要说明:这是由于光在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还可鼓励学生课下自己看课外书找答案,并向学生提供看哪些书,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探索精神。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到什么问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即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设疑、解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例如:习题中遇到“用分馏法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教师引导并强调,这是利用水和酒精的沸点不同。有的学生就提出: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可以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去冷冻,先结冰的是水,剩下的液体就是酒精。这个办法想得好!有道理,有新意。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说明,这个办法很有道理,实际可行吗?我们可以用实验验证一下。布置学生课下做实验: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放到冰箱里冷冻,试一试能否分离水和酒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找答案,不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实践检验真理”这一科学道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方式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初中物理教材的许多章节有个大“?”,其中的问题就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创设了很多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问题引入新课教学。此外,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具、挂图或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物理教材编排了许多探索性实验,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研究电磁感应”等实验。教师可利用这些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又没有思维定势阻碍的特点,从中启发引导学生真情的投入,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发表看法,展开讨论、交流,或用实验验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恰当的组织、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兴趣,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敏捷,在量上发散出许多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改变那种只要求学生得出同教材一致的、单一的、确定性的答案的做法。例如:让学生一题多解,给出学生一定条件,让学生求出所有能求出的物理量,或给出不完全的条件,要求学生填不同条件,求出不同的物理量,让学生多做一些设计性实验题等。发散思维是一种探索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课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求和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教学能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心理紧张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不要怕说错,不要想老师想让你怎么说,可各抒己见,讨论争论;让学生大胆提问题,认为书上的或老师说的有错,都可以提出来。老师公开地向学生表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都是好事;当学生对一项活动感兴趣时,教师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不反对猜想,特别是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及其重要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大胆生疑、勇于质疑、有所创新是创造型人才的一种宝贵品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品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天真幼稚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耐心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例如:笔者在讲解光的折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这一规律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我没有简单的说:“这是实验得出的,不要问为什么。”我反问学生,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学生立刻回答,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学生还问“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时不要责难学生,应鼓励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可对学生简要说明:这是由于光在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还可鼓励学生课下自己看课外书找答案,并向学生提供看哪些书,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答案的探索精神。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到什么问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即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设疑、解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上下功夫。例如:习题中遇到“用分馏法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教师引导并强调,这是利用水和酒精的沸点不同。有的学生就提出: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可以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去冷冻,先结冰的是水,剩下的液体就是酒精。这个办法想得好!有道理,有新意。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说明,这个办法很有道理,实际可行吗?我们可以用实验验证一下。布置学生课下做实验:把水和酒精的混合液放到冰箱里冷冻,试一试能否分离水和酒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去找答案,不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实践检验真理”这一科学道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发现、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方式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初中物理教材的许多章节有个大“?”,其中的问题就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创设了很多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问题引入新课教学。此外,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教具、挂图或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物理教材编排了许多探索性实验,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研究电磁感应”等实验。教师可利用这些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又没有思维定势阻碍的特点,从中启发引导学生真情的投入,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发表看法,展开讨论、交流,或用实验验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恰当的组织、引导。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兴趣,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敏捷,在量上发散出许多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改变那种只要求学生得出同教材一致的、单一的、确定性的答案的做法。例如:让学生一题多解,给出学生一定条件,让学生求出所有能求出的物理量,或给出不完全的条件,要求学生填不同条件,求出不同的物理量,让学生多做一些设计性实验题等。发散思维是一种探索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课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求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