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优化生物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huinu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在新课改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有以下特点:
  
  一、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对于生物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要积极地挖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也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才能切实明白知识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典型的生活素材作为探究学习的情境。平时,教师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不要忽视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生物现象。
  比如我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把抽象的细胞吸水、失水现象具体化,提出这样的问题:“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菜市场的菜农要不断地往青菜上面洒水,有何道理?”学生给出各种理由,诸如:“白菜做馅时的水分是腌出来的。”“在青菜上面洒水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更新鲜。”尽管回答不到位,但是他们已经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感官,能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感知、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置身在教学情境之中,对情境进行观察、体验。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教师通过种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
  
  教师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1.利用实物、标本或模型等增加感性材料,使学生感受真实、自然的客观实体。
  比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课,教材是以青蛙为例来讲解的。教师可以展示蛙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模型,使实验过程直观、真实、感性。
  2.利用图解,以图释文,便于记忆理解。
  例如:在学习能量代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下列图解: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缩短宏观与微观、动态与静态之间相互转化,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神经系统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又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高等植物双受精现象”时,教师可以将染色体动态的变化过程和两个精子从花粉管流到胚珠内的动态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示出来,实现微观具体化。
  
  三、问题探究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情境中(或者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难度,但学生经过努力又可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
  问题和疑问可以推动人们去积极思考和探究。学生的探究、发现绝不是一种自发的随心所欲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严密组织和积极引导下进行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1.探究性问题情境。
  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自然所需要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讲解“DNA分子的结构”这一内容时,我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创设探究性问题。引入新课: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图。创设情境:看似麻花卷的DNA为什么能够成为高科技的标志?它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它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以学生比较熟悉的DNA的雕塑图引入,可以拉近学生与DNA的距离,引起他们的兴趣。)
  探究的问题情境有:
  (1)观察DNA由几条链构成?这两条链的位置关系如何?它们的方向一致吗?DNA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由哪些物质构成?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什么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位于DNA的什么位置?
  (4)脱氧核苷酸的三个组成成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2.启发性问题情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学习“同源染色体”概念时,我不是直接给出概念,而是利用图解并配合语言提供背景(指出颜色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形态、大小、行为等),让学生独立地去发现并总结出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3.创新性问题情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附合随从、墨守陈规,缺乏独立思考、锐意求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减少思维定势的影响。
  
  四、学科性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单纯的表面文章,而是要切合学生实际和特点,不可滥设,盲目随意地设。
其他文献
教育者普遍认为,物理方面的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对如何培养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将课堂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以动机激发、方法训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序列的“学思维”活动课,对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一、科学思维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维材料的不同,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科学抽象思维是以科学概念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科学形象
摘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生物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高中生物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有些乡镇学校在高考验收成绩的时候考得比城市学校好, 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教师学历高或能力强,这些学校的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恐怕离许多的城市学校教师相差甚远,办学条件也有限,但这些教师重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得教学质量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提
一、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1.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用肉眼所看不到、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无法得到充分展示,例如,初中化学中水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分子运动、化学反应等实验的实质,初中生仅凭感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如果通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
背景:焦虑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且常伴明显的胃肠消化系统功能的紊乱;脑-肠轴中肠源性肽类物质胃促生长素(ghrelin,GH)结合其1a型受体对HPA轴有正向激活作
学位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
在现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作为一位高中生物教师,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的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生物科学素质与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五个方面。
新课程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生物教师怎样做才能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呢?我在此谈一些看法,和广大同行交流。    一、课堂提问涉及的相关理论    1.科学认识论。  人认识世界靠实践活动和智力活动,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巧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给予引导,使其有所领悟。科学的发现是从观察提出问题开始的,课堂学习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特殊的认知过程,课堂学习中的许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