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年起,我就接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教学中,我逐渐感觉到我对教材的研究和处理能力,对教学的设计能力,对所授知识的掌握了解都是那么贫乏,我最真实地感受到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在艰难教学一期之后,我所教的那个班级期末成绩名落孙山。在成绩面前,我终于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和众多的老师一样,都是在专职语文、数学教学之外,兼任品德、科学学科的教学。首先,我们没有重视这些所谓的“副科”。在教学时,偏重知识学习,忽略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法单一死板,偏重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课堂气氛生硬死板,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次,我们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许多老师都反映,我教的那个班学生背都不背,上课听都不听,怎么办嘛?就算是进行个别辅导吧,时间都被语文、数学老师占去了。可细细想想,老师们为什么只盯着学生的漏点不放呢?为什么不从自身去分析呢?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怎么有所进步呢?痛定思痛,我经过深刻的反思过后,在下一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开始了如下探索:
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内容广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极高。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寻求多种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人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人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讲《告别贫穷奔小康》时,我拿出我收集的票证,模拟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讲述票证的故事,学生们在欢笑中听完了我的讲述,然后他们非常积极的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票证,并对这些票证作简单的介绍,整堂课兴味盎然,非常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渲染生活情景,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教材中图文并茂,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融入图境之中,这样就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四、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我努力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起来。在教学中国近代历史时,联系语文科《詹天佑》一文,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腐朽落后,中国人连修一条铁路都要受到帝国主义的藐视和阻挠,学生更加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注重了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地理部分的内容时,我常常补充讲解许多相关地理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故事。一次,我在讲授《环球旅行》一课时,例举了我读师范时地理老师给我们讲到的她到峨眉山旅游时的故事:峨眉山上有许多猴子爱向游客要东西吃,游客们也喜欢扔东西给他们吃,可猴子们贪得无厌,吃完了不够,便向游客攻击,撕扯游客皮包,甚至抓伤游客。游客们听了导游的提示后,喂完东西,便双手轻轻拍打两下,摊开双手给猴子看表示没有了,猴子们便不再纠缠了。学生们听了,都兴味极浓,争着学我的动作。
同时也关注社会上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补充课程内容,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美国大选、索马里海盗等。在开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谈谈你对北京奥运会的了解,然后我向学生非常详尽的介绍了我是如何关注北京奥运会的赛事的,并把我特意写的日记读给了学生们听,学生们听了,既为国感到兴奋,也为老师的执着感到钦佩,更为自己的漠不关心感到羞愧,无形中更多的学生学会了关注新闻时事,学会了分析思考。
三、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加深理解
1、在教学历史部分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比较完整的复述能力,是学习的重点。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意义是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获不大。我引导学生讲历史知识分解去记,有节奏的复述,记忆效果是比较好的。由于历史事件比较多,我让学生列出这些事件,理一下先后顺序,排一下每个时间段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样简单易行,而且容易记住。
2、在教学地理人文部分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特点、生活习俗是学习的重点。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出要点。在教学《漫游世界》这一单元时,我引导学生概括各个国家的特点,如印度的文化习俗有:印度宗教王国(别称);印度(女穿)纱丽;印度神牛,主食米面,不吃牛肉,主食鸡羊,印度手抓饭;印度咖喱菜;印度歌舞,这些简单易记的词语,让学生熟读几遍便记住了。
3、运用诗意化的语言,简洁的概括知识点。我在教学《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概括了这样一些语句:越南,男戴斗笠女盖帕,女穿白衫牙染黑,男戴绿帕忌白色;唐鉴真东渡日本,明郑和七下西洋,唐玄奘印度取经;黑(龙江)俄(罗斯)境相邻,贸易特频繁;蒙韩日印泰,流行学汉语……这些语句简单明了,容易记住。
4、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在历史和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地图,如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两幅比较重要的地图,一幅是红军长征路线图,一幅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图。测试时,学生容易把图中的地名张冠李戴。在教学周边国家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上的周边国家,把这些国名读一读,同时,我在黑板上迅速勾画了一幅简图。然后,我拿出我事先用毛笔书写有周边国家名称的卡片,请学生到黑板上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贴出卡片,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学生也通过图示指导牢固的记住了这个地图。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和区别比较。
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事件,他们的历史地位如不加以区别,容易混淆。我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点加以区别,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部分有许多地名和风俗人情,如不区别,也易混淆。在《漫游世界》这一单元中,我们的周边国家中有许多国家都有别称,在不同的课时内都有涉及,我引导学生把这些国家及别名归纳在一起,便于记忆。其中印度别称“宗教王国”和泰国别称“千佛之国”,澳大利亚别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蒙古别称“骑在马背上的国家”都特别容易混淆。还有印度喜食咖喱菜,而泰国喜食咖喱饭。这些内容加以区别比较,就简单多了。
这一学期,我通过用心去钻研,逐步走出了迷茫,和孩子们一起爱上了这一门学科。但愿更多的《品德和社会》教师和我一样,努力去探索,愿我的这点思索能成为“春夜喜雨”,愿“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吧!
在艰难教学一期之后,我所教的那个班级期末成绩名落孙山。在成绩面前,我终于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和众多的老师一样,都是在专职语文、数学教学之外,兼任品德、科学学科的教学。首先,我们没有重视这些所谓的“副科”。在教学时,偏重知识学习,忽略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法单一死板,偏重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课堂气氛生硬死板,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其次,我们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许多老师都反映,我教的那个班学生背都不背,上课听都不听,怎么办嘛?就算是进行个别辅导吧,时间都被语文、数学老师占去了。可细细想想,老师们为什么只盯着学生的漏点不放呢?为什么不从自身去分析呢?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固守原有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怎么有所进步呢?痛定思痛,我经过深刻的反思过后,在下一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开始了如下探索:
一、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一门新的学科,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内容广泛,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极高。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寻求多种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
二、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注意力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人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人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讲《告别贫穷奔小康》时,我拿出我收集的票证,模拟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讲述票证的故事,学生们在欢笑中听完了我的讲述,然后他们非常积极的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票证,并对这些票证作简单的介绍,整堂课兴味盎然,非常愉快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第二、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充分利用好课文的插图,渲染生活情景,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教材中图文并茂,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融入图境之中,这样就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四、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我努力将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紧密起来。在教学中国近代历史时,联系语文科《詹天佑》一文,让学生理解近代中国腐朽落后,中国人连修一条铁路都要受到帝国主义的藐视和阻挠,学生更加明确“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注重了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地理部分的内容时,我常常补充讲解许多相关地理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故事。一次,我在讲授《环球旅行》一课时,例举了我读师范时地理老师给我们讲到的她到峨眉山旅游时的故事:峨眉山上有许多猴子爱向游客要东西吃,游客们也喜欢扔东西给他们吃,可猴子们贪得无厌,吃完了不够,便向游客攻击,撕扯游客皮包,甚至抓伤游客。游客们听了导游的提示后,喂完东西,便双手轻轻拍打两下,摊开双手给猴子看表示没有了,猴子们便不再纠缠了。学生们听了,都兴味极浓,争着学我的动作。
同时也关注社会上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补充课程内容,如: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美国大选、索马里海盗等。在开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谈谈你对北京奥运会的了解,然后我向学生非常详尽的介绍了我是如何关注北京奥运会的赛事的,并把我特意写的日记读给了学生们听,学生们听了,既为国感到兴奋,也为老师的执着感到钦佩,更为自己的漠不关心感到羞愧,无形中更多的学生学会了关注新闻时事,学会了分析思考。
三、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加深理解
1、在教学历史部分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比较完整的复述能力,是学习的重点。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其意义是记忆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获不大。我引导学生讲历史知识分解去记,有节奏的复述,记忆效果是比较好的。由于历史事件比较多,我让学生列出这些事件,理一下先后顺序,排一下每个时间段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这样简单易行,而且容易记住。
2、在教学地理人文部分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地方的文化特点、生活习俗是学习的重点。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出要点。在教学《漫游世界》这一单元时,我引导学生概括各个国家的特点,如印度的文化习俗有:印度宗教王国(别称);印度(女穿)纱丽;印度神牛,主食米面,不吃牛肉,主食鸡羊,印度手抓饭;印度咖喱菜;印度歌舞,这些简单易记的词语,让学生熟读几遍便记住了。
3、运用诗意化的语言,简洁的概括知识点。我在教学《到周边去看看》这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概括了这样一些语句:越南,男戴斗笠女盖帕,女穿白衫牙染黑,男戴绿帕忌白色;唐鉴真东渡日本,明郑和七下西洋,唐玄奘印度取经;黑(龙江)俄(罗斯)境相邻,贸易特频繁;蒙韩日印泰,流行学汉语……这些语句简单明了,容易记住。
4、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在历史和地理部分的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地图,如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两幅比较重要的地图,一幅是红军长征路线图,一幅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图。测试时,学生容易把图中的地名张冠李戴。在教学周边国家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上的周边国家,把这些国名读一读,同时,我在黑板上迅速勾画了一幅简图。然后,我拿出我事先用毛笔书写有周边国家名称的卡片,请学生到黑板上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贴出卡片,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这样的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学生也通过图示指导牢固的记住了这个地图。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和区别比较。
教材中有许多历史事件,他们的历史地位如不加以区别,容易混淆。我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点加以区别,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地理部分有许多地名和风俗人情,如不区别,也易混淆。在《漫游世界》这一单元中,我们的周边国家中有许多国家都有别称,在不同的课时内都有涉及,我引导学生把这些国家及别名归纳在一起,便于记忆。其中印度别称“宗教王国”和泰国别称“千佛之国”,澳大利亚别称“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蒙古别称“骑在马背上的国家”都特别容易混淆。还有印度喜食咖喱菜,而泰国喜食咖喱饭。这些内容加以区别比较,就简单多了。
这一学期,我通过用心去钻研,逐步走出了迷茫,和孩子们一起爱上了这一门学科。但愿更多的《品德和社会》教师和我一样,努力去探索,愿我的这点思索能成为“春夜喜雨”,愿“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