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学校教育面临教育思想的建设和创新问题。教育事业及教育实践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环境、新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墨守陈规和迷信经验,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必须加强教育的建设和创新,用新的教育思想武装和壮大自己,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沟通、视界的融合、精神供体、思想同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以深刻而厚重的教育思想,明确而坚定的教育信验,丰富的教育情感,民主平实的教育作风,拾起与学生交往、交流、沟通、对话、理解、融合的教育“平台”。教师既作“经师”,又作“人师”,将教书育人统一起来。用现代教育思想传授、驾驭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感召人、启发人、激励人、引导入、升华人。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文学的美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并有一个形象的再现过程。这个再现的形象是美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文章整体形象的把握、感受与想象、联想。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不同的内容,都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教师在语文教学审美设计时,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美,更要对接受美的能力限度,学生理解的误区、障碍有足够的了解。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都存在着对文字,情感体验上的障碍,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解除这些障碍,创设审美情景,使审美教育成为教师可以驾驭的,有目的、有方向,能使传统的价值观内化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我想,我们既不能用美学术语去硬套教材,更不能泛泛地进行空洞说教,也不能肢解课文。美是有整体性、和谐性的。叶圣陶特别强调“熏陶”二字,他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求真、从善、在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一、语文审美教育应从语言特色熏陶学生
《归去来兮辞》之《序》中“余家贫耕植无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及“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子役”,能让学生感知陶潜不得已出仕,又不得已归隐的痛苦心情。《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则让学生感知陶潜安平乐道的生活情趣。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长不用”写出自己推已及民,屋漏更知百姓苦,战乱犹愁嫁蔷荒。他的《三吏》、《三别》则更是深刻揭露“安史之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之痛可以想见。
二、语文审美教育中形象美
艺术美离不开形象,古诗词审美教学不可忽视。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雄奇的自然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象,使人涌起大漠的荒凉、浩渺。
三、语文审美教育,应注意文学语言的韵律美
文学的美往往还流露文辞的音乐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泣如诉,加上奔腾的江水咆哮不止,把自然不可违逆的表现得淋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糟糟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准确的传达出琴声,真是美妙得无与伦比。
四、语文审美教育。应从整体结构出发,把握文章意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往往忽视全诗的意境,要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意境品味唐音之美。该诗的构思是:雪景——雪中送行。雪是背景,歌是正音。诗人亦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面对恶劣的环境,背井离乡,送友上归途。思乡却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心。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秉承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意象。充满了积极进取豪迈的情怀。这正是唐音之美所在。
五、语文审美教育应注意骈散结合的辞彩特色
中国古文学的骈散结合辞彩特色也表现了一种非凡的魅力,往往一咏三叹,成为朗诵与欣赏的艺术珍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久远。固然因为他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为世人称颂。
六、语文审美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写作
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提炼文字。《归去来兮辞》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淳美民风,但现代中学生很难品味其中韵味。改写,将诗化的四六句改写成散文诗,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勾勒形象没、景物美的过程中,联想到曾经体验与感受过的田园风光,而作者独特的视角又使他们对田园的感受网开一面。
2 书法
语文美育离不开文字的书写,他能体现文学的艺术美,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染。
3 朗读与朗诵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离不开朗读和朗诵,朗读可以首先疏通文字、句读、逐步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然后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朗诵,能深刻把握文章内涵,能够将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的、完美的、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审美功能,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
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文学的美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并有一个形象的再现过程。这个再现的形象是美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文章整体形象的把握、感受与想象、联想。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不同的内容,都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教师在语文教学审美设计时,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美,更要对接受美的能力限度,学生理解的误区、障碍有足够的了解。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他们都存在着对文字,情感体验上的障碍,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解除这些障碍,创设审美情景,使审美教育成为教师可以驾驭的,有目的、有方向,能使传统的价值观内化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我想,我们既不能用美学术语去硬套教材,更不能泛泛地进行空洞说教,也不能肢解课文。美是有整体性、和谐性的。叶圣陶特别强调“熏陶”二字,他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求真、从善、在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
一、语文审美教育应从语言特色熏陶学生
《归去来兮辞》之《序》中“余家贫耕植无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及“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子役”,能让学生感知陶潜不得已出仕,又不得已归隐的痛苦心情。《五柳先生传》中“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则让学生感知陶潜安平乐道的生活情趣。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长不用”写出自己推已及民,屋漏更知百姓苦,战乱犹愁嫁蔷荒。他的《三吏》、《三别》则更是深刻揭露“安史之乱”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之痛可以想见。
二、语文审美教育中形象美
艺术美离不开形象,古诗词审美教学不可忽视。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描写大漠雄奇的自然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象,使人涌起大漠的荒凉、浩渺。
三、语文审美教育,应注意文学语言的韵律美
文学的美往往还流露文辞的音乐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泣如诉,加上奔腾的江水咆哮不止,把自然不可违逆的表现得淋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糟糟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准确的传达出琴声,真是美妙得无与伦比。
四、语文审美教育。应从整体结构出发,把握文章意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往往忽视全诗的意境,要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意境品味唐音之美。该诗的构思是:雪景——雪中送行。雪是背景,歌是正音。诗人亦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面对恶劣的环境,背井离乡,送友上归途。思乡却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心。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秉承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意象。充满了积极进取豪迈的情怀。这正是唐音之美所在。
五、语文审美教育应注意骈散结合的辞彩特色
中国古文学的骈散结合辞彩特色也表现了一种非凡的魅力,往往一咏三叹,成为朗诵与欣赏的艺术珍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久远。固然因为他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而为世人称颂。
六、语文审美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写作
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提炼文字。《归去来兮辞》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淳美民风,但现代中学生很难品味其中韵味。改写,将诗化的四六句改写成散文诗,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勾勒形象没、景物美的过程中,联想到曾经体验与感受过的田园风光,而作者独特的视角又使他们对田园的感受网开一面。
2 书法
语文美育离不开文字的书写,他能体现文学的艺术美,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染。
3 朗读与朗诵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离不开朗读和朗诵,朗读可以首先疏通文字、句读、逐步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然后在朗读的基础上加强朗诵,能深刻把握文章内涵,能够将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机的、完美的、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审美功能,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艺术鉴赏力,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