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秋水千古痴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l1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置学习
  板书简笔画(题目)2分钟
  调动语言:今天在上课前我想先做一下小调查,你们紧张吗?我也不紧张,我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兴奋的是一条江水可以把成都和武汉相连,一次比赛能让千里之外的我们相遇,一首诗歌能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回今生的插肩而过,今天我们能在一起有15分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融,相信前世我们一定是最好的朋友,你们好,我的朋友!”
  生:老师好
  导入:诗歌如同音乐一般节奏优美,诗歌如同绘画一般,韵味十足。诗歌也像情人一般唯美浪漫。今天我们就撑一支长篙去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去感受朦胧的秋水,千古的痴情。
  都说好诗是读出来的,好诗还需要分享那么我来读第一章,同学们读二三章好吗?
  你们读得真棒,读完以后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读诗入境
  生1:我看到了芦苇摇摇
  生2:我看到了一位伊人涉水而来,她一会儿在小洲上,一会儿又在江面上。
  师:非常好,你们读得更深入了,还有吗?
  生3:我感受到了在茫茫的水边,有着氤氲的水气,芦苇丛生,有着洁白的露珠凝结成了秋霜。有一位男子在河边追寻心中的伊人。
  师:你真会读书,你不仅读出了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芦苇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空中雾霭迷蒙水中烟波万状,一切都宛在眼前的美景,还读出了这景中的抒情主人公和伊人。
  师: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这位同学为我们描绘的应该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还是精巧的工笔画呢?
  生:水墨画。
  师:的确《蒹葭》的朦胧美如同一幅水墨画般在我们心中的宣纸上晕染开去。我们同学们就用你们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寻找《蒹葭》带给我们的朦胧之美(2分钟)
  生:我们组发现的是伊人位置的朦胧
  师:诗歌为我们描绘的伊人她在哪里
  生1:宛在水中央,
  生2:宛在水中坻,
  生3:宛在水中沚。
  生4:在水一方
  生5:在水之湄
  生:在水之涘
  师:朦胧之美,美在伊人的位置。那是因为在主人公和伊人之间总是隔着那一汪秋水,隔着氤氲的水气,加上她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伊人宛在,却觅之无踪。才有了这伊人形象的朦胧之美。当伊人融入这样的景色之中,更让这幅画面似实而虚,似虚而实,扑所迷离,如梦似幻。
  生1:我们组发现的是自然景物的朦胧美,请同学们看到,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说白露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阳光照射下白露的那种晶莹剔透。
  师:你们很会读书,你能从露珠的变化中读出光影的转变,也正暗含了时间的朦胧之感。
  生2:我们组发现的是伊人形象的朦胧之美,伊人并没有明确的外貌等描写,我们却似乎能从文中感受到伊人的形象。
  师:那你能试着用语言描绘一下你读到的伊人形象么?
  生1:那是一个长发飘飘的美丽的女子
  生2:那是一个眼神中有星辰大海的淑女
  师:老师想和你握握手,因为你有一颗爱美的心,在你的描绘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丽女子,在碧水澄澈的小洲上,在蒹葭苍苍的秋景中有着别样的朦胧之美。
  生1:我觉得这个主人公的形象也是朦胧的,我仿佛看到一個在深秋的河畔,踟躇张望,徘徊追逐的青年男子形象。
  师:他在干嘛?
  生:他在痴痴的追寻他心中的伊人
  师:这位抒情主人公,面对踪迹难寻的伊人会有怎样的情感起伏?
  生:我从所谓伊人中读出了男子的欣喜
  生:我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中读出了男子的执着。
  生:我从宛字读出了男子的失落。
  师:面对似实而虚的伊人,哪怕迷茫痛苦,也依然执着的溯洄从之。的追求过程又何尝不美呢?
  师:你们真的读懂了,你们走进去了,那朦胧的秋景,和诗人起伏变化的情感,还有那缥缈的伊人早已在诗歌的重章叠唱中融为了一体,情由境生,境带情韵。
  二、品诗味意
  师:正如清代叶燮在《原诗》中写到“诗之至处 ,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正是蒹葭的朦胧美给了我们无限的思维空间和审美情趣,让我每次品读都如痴如醉。千百年来的文学评论家和同学们一样把蒹葭作为爱情诗来读,爱情是美好的,伊人也是美好的,读完这首诗你还能想到些美好的事物。
  生:我觉的主题还可以是我的希望,我希望我的未来生活能活出自己的想要模样,不管未来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都要坚持自己的心中的活法,活出精彩。
  师:让我们用掌声祝福你,愿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生:在我的心中我的伊人是我的理想,我希望我将来能够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我会一直去追寻我的理想。
  师:看来《蒹葭》的朦胧还在多元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那份美好感受。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句话,以我之眼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学到这里我们已经撩开了《蒹葭》意境中朦胧神秘的面纱,感受了诗人对爱情,理想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哪怕道阻且长,依然溯洄从之,永远心向美好!
  【点评】
  《蒹葭》是我国诗歌的精品,该诗因以朦胧的意境咏叹爱情而独领风骚,成为我国诗歌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篇目之一。
  许刚老师执教的这首诗歌,紧紧抓住诗歌朦胧的意境,引领学生极力铺陈诗歌意境朦胧美,可谓有宽度;由对爱情的美好执着追求,推及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可谓有深度;教学中巧引清代叶燮以及王国维的话,进行诗歌学习的理性生成,可谓有厚度;课堂上学生围绕主问题探究形成的积极的思维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了课堂上几十个孩子生命的温度。
  课堂开课直奔重点,“撑一支竹篙去寻诗的源头”,让学生进入朦朦胧胧的诗歌意境,突兀教学目标。
  接着“顺水而下”“读诗入境”。让学生去自主感悟“长发飘飘”的“星辰大海的淑女”形象,随诗人的脚步,去多角度感悟、发现、撩开诗歌意境朦胧的面纱;去品味爱情的美好,特别是对爱情追求的过程的美好。让学生在那一泓“朦胧的秋水”中,品出了“千古痴情”!
  执教于此,看似已达成目标,但教者独具匠心,“另开新渠”。让学生将传统意义上的爱情追逐,推及于对自己心目中一切美好事物执着追求。既辟出了新意,又提升了高度,为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寻得了归宿。让《蒹葭》这千年老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让课堂教学开合有度,首尾圆合。
  教学中,教师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不落俗套的激励评价,以及别致新颖的与诗歌写意高度切合的板书设计,彰显出了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执教者特有的教学风格。
  [作者通联:成都简阳市通材实验学校;成都简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非常清晰地认识到我国语文教材“文选型”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指出,所谓“文选型”语文教材,就是指“以所选范文作为主体的一种教材类型”。当我们认同“进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时,实际上也就认同了文选型教材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所需要的就不只是简单的教学经验了,更为不是以分数为主要特征的所谓教学质量了。那是什么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强调的,就是课程意识。
2021年高考即将到来,临近大考的最后一个月,如何复习备考,如何将备考效益最优化,是高三师生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最后冲刺的一个月,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细规划。如若能科学、精细地做好最后一个月的备考,往往能事半功倍、更上一層楼。    学校要精细规划,做好“三个统一”   最后一个月,教师和学生容易产生“大局已定,提升空间不大”的想法,从而带来备考的随意和松懈。年级管理者应做好思想工作,点燃师
规则是原理的物化,当原理指导人的行为,让人们以之办事时原理就变成了规则。规则可用逻辑形式P→Q来表示,P是前件,表示目的、意图;Q是后件,表示方式、操作。比如要写一个拟人的句子,此为P;就得模拟人来写物,此为Q。但这个后件不具体,不好操作。于是,第二个规则产生。要模拟人来写物,此为P;就得只出现所模拟的人的特征而不能出现人本身,此为Q。两个规则前后相承为一组规则系统,这个规则系统还可用另外一个规则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多年来,材料作文在試题表述、审题难度乃至价值导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表达逻辑及导向价值均引起广泛质疑(在QQ群与微信群中,质疑及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自媒体及纸质刊物公开发表的批评文章也为数不少)。至于审题难度,可以说,多年的高考作文题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及有无最佳立意等,即便是老师也常常争论不休。笔者因此曾撰写《高考作文,莫让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视频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宿州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皖北宿城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昂扬向上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
一、徽标的含义与高考考查方向  徽标,也叫徽记、标志、标识,是一种由图形组合或由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的记号,作为某一类事物的表征。其起源很早,源于人类社会早期的氏族图腾。在当代,更是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大量的徽标,如学校校徽、电视台台标、网站Logo、商品商标等等。这些徽标通常“图”简意赅,形象高度凝练的同时,又蕴含丰富的寓意。  在近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徽标相关试题,
一、 分享读诗的原初体验  师:歌颂祖国,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一路高歌,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1979年4月,从十年动乱的坎坷中走来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获得新生的祖国,感慨万千,热血沸腾,用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写下了感人的诗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学习,用心体验。  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  (生读。)  师:现在,请各位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
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按诗词类、散文类、小说类、戏剧类、寓言类、传记类、新闻类,精选了二十一位一流语文名师的教例,对之进行了非常详尽、新颖、深刻的评析。确如编辑所言,是“助力一线教师在审美体验中实现教例评析能力的跃升”的好书。此书对我的最大触动是:专业发展,永无止境。太多的审美惊奇,太多的思想刷新,令人目不暇接。  在题为《诗词类文本极化情感的巧妙揭示》的评析文字中,汲安庆对肖培东《〈菩
严格来讲,过程也包括结果,因为结果与开端、发展等程序一样也是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人们总是把最后的结果与前面诸多程序并列起来表述,如“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因此,本文所说的过程是缩小了外延的过程,即不包含结果的过程。“杜绝过程与结果的混杂”,意思是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把促成学习結果的一系列程序与结果区别开来,不能把它们混杂在一起。  教育的理性思辨始于
【教学设想】  本文情感强烈,汪洋恣肆,可视为散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亦可视为议论文。原来的教材将其放在书信体单元,大多数老师都把它当成散文来教,而统编本教材将其放入议论性文体单元,我们应当重新解读文本,获得新的教学思路。  当圆明园被肆意掠夺焚毁、巴特勒上尉索要赞歌之际,一个诗人、作家和民主战士,他会怎样回信?面对举国欢庆的时候,有人不敢乱说,也不愿多说,更无法巧说。所以,这样的信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