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作文写作的重要材料来源,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事例、名言名句、文言文的写作结构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作文;素材;名句;结构
语文教学的两大瓶颈就是古文和作文,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在此,老师们不惜心血地在这两大模块上大花时间,却往往无法得到预期效果。既然都是要花大力气去教学,我们不妨把这两大模块结合起来,在教学古文的过程同时融入作文教学。
这样结合教学除了更深入理解古文,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素材的匮乏。学生作文素材的匮乏并非没有素材,其实他们都会去收集作文热点素材,但由于收集素材新且多,学生无法完全领悟素材真谛,灵活地运用素材,导致记得多忘得也多。那些万能事例,在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用起来得心应手,反而成为学生青睐的对象。这恰恰给我们一个启示,既然学生常用自己熟悉的素材,高中重点教学又在古文方面,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古文作为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那就可以取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但是引用古文素材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死板地硬套,不要看到《离骚》又会回到屈原跳河的套子里去。古文素材可用的很多,例如古文的作者,古文中的事例,古文中的名言名句,甚至是古文的行文思路等等,关键是如何懂得灵活运用。
敢走生僻路,另辟蹊径。
其实将文言文材料作为作文的论据已经提倡很久,但是但由于大部分观点都热衷于论据经典性,就像一棵茶树,只摘取最顶尖的部分,一片园林里,只看得到红花而忽略了绿叶,大部分人在提倡引用文言文事例时,也常常这样,引用《赤壁赋》必讲苏轼被贬,引用《归去来兮》必讲陶渊明隐居,引用《鸿门宴》必讲项羽和刘邦等等,这样就又导致学生们千篇一律地使用相同的素材,没有新鲜感,这种素材用多了就变俗了。
那么如何使用文言文材料才能不入俗套呢?那就是敢走生僻路。在同一篇文言文中,我们不找大家常用的,我们只找大家忽略的。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以往学生常只采用烛之武这个人物素材,运用到爱国、果敢、有勇有谋的话题中,如果大家都在用,那这个素材就不新鲜了,我们可以尝试挖掘这篇文言文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例如慧眼识英才的佚之狐,知错能改的郑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晋侯,贪图小利的秦伯,这些人物虽非主角,但在文中也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运用自如的话是可以取到素材新意的效果。所以《鸿门宴》里的张良、范增、樊哙;《荆轲刺秦王》里的秦舞阳、太子丹;《苏武传》里的卫律、李陵,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旧材料里的新素材,虽然熟悉,但是运用新颖得当,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大有枯木逢春之效果。
取其精华,引用文言哲理名句。
真正優秀的作文,不是堆砌材料,而是要懂得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而这几种论证方法中以引证法最难运用。引证法是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由于它的权威性要求在引用的过程中要照搬原文,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不可能要求他们背下名言名句,这时我们就可以求助于课内文言文。汇编进必修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仅经典而且又具有代表性,最重要是文章中蕴含了大量哲理性强的句子。我们在解读和背诵文言文时,就应该将这块“宝地”充分运用,将这些富有哲理的文言名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语言库,那么作文的语言自然丰富形象起来。例如:写亲情友情的话题就可以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写容忍的话题就可以用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乐观、挫折话题就可以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等等。而这些文言文中以《劝学》最为经典,全文通篇采用各种论文方法,如果运用于积累,善于借助外力,坚持不懈的话题,那么通篇都可以作为引用的句子。俗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与其花费大量心思去收罗和背诵这种名言名句,还不如将自己已经熟识的文言文作为名句宝库,这样不仅省时而且又不费力,更能达到深刻的效果。
移花接木,巧嫁接。
在植物栽培中有一种名词叫“嫁接”,如奈李就是桃树与李树的嫁接;“红富士”就是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的嫁接。它们通过嫁接,可以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这种方法运用到作文上,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完美的作文,优美的语言是它的血肉,严密的结构是它的骨架,深刻的内涵是它的灵魂,而这三点中最首先要具备的是结构。但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结构冗长繁杂,结构单一,横纵无序。这些毫无结构感或是单一结构感的文章,就好比一个相貌美丽却身材畸形的美女上不得台面。
这时不妨让我们来一招移花接木,仿一仿几篇议论性较强的结构感清晰的文言文吧。这里就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其中一种是先提出论点,再层层分析论点。如《劝学》,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勉励人们勤学。第一,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第二,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第三,从学习的态度方面论证。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三段融为一体,结构紧密。另一种议论文的结构是论点不断地延伸,才将论点点出,论点在最后点出。即举例分析,再举例分析,再举例分析,最后再将论点总结。例如《过秦论》,全篇都是在讲例子分析,最后才在文章最后得出一句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最大优势就是论点清晰,结构清楚,不入俗套。这恰恰帮学生解决了议论文结构的弊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信手拈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这两篇文言文的结构设置直接帮学生走出作文结构误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将原本“分而治之”的文言文模块与作文模块两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古文教学,而且也让作文素材这一资料库充实。这不妨就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方向吧。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用文本细读解密学生议论文[J].语文学习,2013,2.
[2] 王一冰,杨晓燕.《劝学》的论证结构浅说[J].文学教育,2006,15.
作者简介:
黄雪丽,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现代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作文;素材;名句;结构
语文教学的两大瓶颈就是古文和作文,中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也在此,老师们不惜心血地在这两大模块上大花时间,却往往无法得到预期效果。既然都是要花大力气去教学,我们不妨把这两大模块结合起来,在教学古文的过程同时融入作文教学。
这样结合教学除了更深入理解古文,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素材的匮乏。学生作文素材的匮乏并非没有素材,其实他们都会去收集作文热点素材,但由于收集素材新且多,学生无法完全领悟素材真谛,灵活地运用素材,导致记得多忘得也多。那些万能事例,在学生脑海里根深蒂固,用起来得心应手,反而成为学生青睐的对象。这恰恰给我们一个启示,既然学生常用自己熟悉的素材,高中重点教学又在古文方面,我们就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古文作为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那就可以取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但是引用古文素材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死板地硬套,不要看到《离骚》又会回到屈原跳河的套子里去。古文素材可用的很多,例如古文的作者,古文中的事例,古文中的名言名句,甚至是古文的行文思路等等,关键是如何懂得灵活运用。
敢走生僻路,另辟蹊径。
其实将文言文材料作为作文的论据已经提倡很久,但是但由于大部分观点都热衷于论据经典性,就像一棵茶树,只摘取最顶尖的部分,一片园林里,只看得到红花而忽略了绿叶,大部分人在提倡引用文言文事例时,也常常这样,引用《赤壁赋》必讲苏轼被贬,引用《归去来兮》必讲陶渊明隐居,引用《鸿门宴》必讲项羽和刘邦等等,这样就又导致学生们千篇一律地使用相同的素材,没有新鲜感,这种素材用多了就变俗了。
那么如何使用文言文材料才能不入俗套呢?那就是敢走生僻路。在同一篇文言文中,我们不找大家常用的,我们只找大家忽略的。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以往学生常只采用烛之武这个人物素材,运用到爱国、果敢、有勇有谋的话题中,如果大家都在用,那这个素材就不新鲜了,我们可以尝试挖掘这篇文言文中的一些次要人物,例如慧眼识英才的佚之狐,知错能改的郑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的晋侯,贪图小利的秦伯,这些人物虽非主角,但在文中也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运用自如的话是可以取到素材新意的效果。所以《鸿门宴》里的张良、范增、樊哙;《荆轲刺秦王》里的秦舞阳、太子丹;《苏武传》里的卫律、李陵,如此种种都可以成为旧材料里的新素材,虽然熟悉,但是运用新颖得当,给人眼前一亮之感,大有枯木逢春之效果。
取其精华,引用文言哲理名句。
真正優秀的作文,不是堆砌材料,而是要懂得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而这几种论证方法中以引证法最难运用。引证法是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由于它的权威性要求在引用的过程中要照搬原文,这就要求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博闻多识。但限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不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不可能要求他们背下名言名句,这时我们就可以求助于课内文言文。汇编进必修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仅经典而且又具有代表性,最重要是文章中蕴含了大量哲理性强的句子。我们在解读和背诵文言文时,就应该将这块“宝地”充分运用,将这些富有哲理的文言名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语言库,那么作文的语言自然丰富形象起来。例如:写亲情友情的话题就可以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写容忍的话题就可以用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乐观、挫折话题就可以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等等。而这些文言文中以《劝学》最为经典,全文通篇采用各种论文方法,如果运用于积累,善于借助外力,坚持不懈的话题,那么通篇都可以作为引用的句子。俗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与其花费大量心思去收罗和背诵这种名言名句,还不如将自己已经熟识的文言文作为名句宝库,这样不仅省时而且又不费力,更能达到深刻的效果。
移花接木,巧嫁接。
在植物栽培中有一种名词叫“嫁接”,如奈李就是桃树与李树的嫁接;“红富士”就是国光苹果与元帅苹果的嫁接。它们通过嫁接,可以产生新品种或改善老品种。这种方法运用到作文上,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篇完美的作文,优美的语言是它的血肉,严密的结构是它的骨架,深刻的内涵是它的灵魂,而这三点中最首先要具备的是结构。但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结构冗长繁杂,结构单一,横纵无序。这些毫无结构感或是单一结构感的文章,就好比一个相貌美丽却身材畸形的美女上不得台面。
这时不妨让我们来一招移花接木,仿一仿几篇议论性较强的结构感清晰的文言文吧。这里就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其中一种是先提出论点,再层层分析论点。如《劝学》,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勉励人们勤学。第一,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证;第二,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证;第三,从学习的态度方面论证。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三段融为一体,结构紧密。另一种议论文的结构是论点不断地延伸,才将论点点出,论点在最后点出。即举例分析,再举例分析,再举例分析,最后再将论点总结。例如《过秦论》,全篇都是在讲例子分析,最后才在文章最后得出一句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两篇文章在结构上的最大优势就是论点清晰,结构清楚,不入俗套。这恰恰帮学生解决了议论文结构的弊端。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信手拈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这两篇文言文的结构设置直接帮学生走出作文结构误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将原本“分而治之”的文言文模块与作文模块两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古文教学,而且也让作文素材这一资料库充实。这不妨就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方向吧。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用文本细读解密学生议论文[J].语文学习,2013,2.
[2] 王一冰,杨晓燕.《劝学》的论证结构浅说[J].文学教育,2006,15.
作者简介:
黄雪丽,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现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