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虎溪三笑图》研究进展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西庐山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这主要归功于东晋的慧远禅师,与他在庐山东林寺发扬、传播佛教文化密不可分。然而,陶渊明则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也是“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一心向往田园生活。陆修静则是南方道家的代表人物。在东晋文化思想发展融合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文化碰撞融合,这才有了今天流传的故事—虎溪三笑。
  关键词:虎溪三笑;作品;题材
  一、研究背景
  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有关“虎溪三笑”题材的绘画作品有很多。从现存的图像资料来看,自南宋到现代都有不少作品流传于世,其中不乏经典作品存世。但是今天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一点。在这少数的研究者中,主要以两位硕士研究生为代表。但是笔者根据两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发现,他们大多只是梳理了一下历代有关此题材的绘画作品,对作品作了极为简要的介绍,并没有深入研究,因此给笔者的此项研究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笔者将对上面提到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以便在以后的研究中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二、研究现状
  虽然表现“虎溪三笑”题材的绘画作品很多,在极少数的研究者当中贡献最大的应为江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学钊和赣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秦淑芳,当然其他的学者还有几位,但是笔者认为以上两位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将会对笔者在今后深入研究此命题起到极大作用。他们提供给了笔者非常多的研究资料和线索。
  以上两位研究的文章结构基本相同,张的《历代庐山题材绘画研究》分为三个章节,秦的《从历代同题创作—〈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分为四个章节,但是笔者认为引言可以算作大的章节,因此笔者认为秦的文章严格意义上可算为三个章节。两者的行文方式极为相似,多以介绍性为主,而没有过多展开激烈的讨论研究;在文字的叙述方面也缺乏严谨的推敲和引用,如秦的引用部分来自互联网百度、微博等网站,这就极有可能缺乏有力的材料证明。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他们为笔者提供深入研究的空间原因之一。
  在张的文章之中,只在第二章第三节才谈到了“虎溪三笑”题材的绘画形成与发展,张在这里首先复述了一下有关“虎溪三笑”的故事,并引用宋代智园《三笑图赞》证明“虎溪三笑”的故事,说慧远、陶渊明、陆修静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释道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筌乃通。莫逆之交,其惟三公。厥服虽异,厥心惟同。见大忘小,过溪有踪。相顾而笑,乐在其中。”而后提到了宋代石恪曾经以“虎溪三笑”为题材绘制过作品,但不幸的是,作品没有得到保存。宋代梁楷所绘《虎溪三笑图》惟妙惟肖,这幅作品采用绢本设色,没有款印,画的内容是陶渊明与陆静修、慧远和尚三人之间的故事。三人相围站在一起,仰天大笑,中间穿红衣者可能是慧远,左边或许是静修,右边头戴葛巾、衣袖飘逸的长髯者应该就是陶渊明。画面左右两边红叶萧萧,前方一条河流延伸至远方,右侧横架一石板桥梁,或许就是三位共同走过的地方。整个画面,人物神态惟妙惟肖,主人翁身着的衣裳仿佛都被三位的情绪所带动,洋溢着笑意和神韵。根据张的描述,梁楷所作《虎溪三笑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虎溪三笑图》极为相似。然而张却说“似是南宋遗作”。之后张又分析说“其山石皴擦之法及树的形态颇似北宋李成”。这就让笔者产生了很大疑惑,原因之一是张并没有拿出有力证据说明梁楷绘制过《虎溪三笑图》,其二是张在分析台北故宫所藏宋代《虎溪三笑图》时左右摇摆,没有明确是谁的作品,是因为张没有找到有力证据,因此才出现此等状况。
  笔者在读秦的文章时,发现在他的《从历代同题材—〈虎溪三笑〉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中,对台北故宫本《虎溪三笑图》归属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极有可能是李成的真迹。秦的文章中还提到了梁楷的《三高游赏图》,笔者则认为张所提到的图《虎溪三笑》应该和秦的文章中出现的《三高游赏图》有某种联系,或者就是一张图,这有待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
  笔者整理两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在元代有关《虎溪三笑》作品的问题上,可能是元代画家在这个题材方面的创作较少,也有可能是有很多画家创作了此题材,但是作品留存较少,这也有可能和少数民族的统治有关。在秦的文章中只提到了颜辉《虎溪三笑图》一幅作品,然而张在他的《“虎溪三笑”题材的绘画形成与发展》中没有提及元代有关作品的留存与发展。据此,笔者认为发掘元代有关此题材的研究还有巨大空间。因为元代在中国的美术历史上是极为重要的,说到中国美术史的高峰,元代是不能不提的。
  明代有关此题材的作品较宋元留存多,且有不少精品流传,然而张只是一带而过地提到了汪肇《虎溪三笑图》一幅作品,而像唐寅、周臣、陈洪绶等较为有名的画家并没有提及,张的文章中也没有说明此题材绘画是如何发展的。秦的文章中重点介绍了陈洪绶对于此题材的绘画作品,如《三教图》《虎溪三笑图》等,较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他从作品图式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分析了陈洪绶。
  我们在谈论明代美术史的时候,“南陈北崔”是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其中“南陈”就是指陈洪绶。在明代人物中,陈洪绶是最有名的画家之一,而张的文中却半字未提,秦的文章则说陈洪绶三十岁之后的《虎溪三笑图》是由于受阳明心学及禅宗思想影响所作,但是没有说明是怎么样影响的。秦重点谈及了陈洪绶在技法上的师承关系,笔者认为秦在对陈洪绶《虎溪三笑图》的分析上没有过多地涉及陈洪绶的思想和说明为什么要表现“虎溪三笑”这一题材。
  明末以后,受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大多数画家都崇尚南宗一派,重视笔墨关系,特别是影响了清初“四王”“四僧”以及后面的“扬州八怪”等。但是从张和秦的文章中可以知道高其佩、华喦、任熊等画家都有“虎溪三笑”题材的作品留世。在张的文中对高其佩《虎溪三笑图》的分析也仅限于表面,而未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剖。秦的文中更多是在介绍清初的社会背景,而没有过多地分析绘画本身的内容和绘画作者对儒、释、道三家的认识分析,更多的都是在分析绘画的技法。
  近现代以来也有不少画家对“虎溪三笑”这一题材进行了绘画创作,如吴昌硕、溥儒、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傅抱石、关山月、刘旦宅、陆俨少等。根据秦的文中提及的图像资料,可知近现代有关“虎溪三笑”题材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写意化,有的作品直接采用了大写意泼墨的方式,没有了前人所描绘的背景。近现代为何会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表现形式下,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虎溪三笑”这一题材的?是通过三位主要人物,还是作品中的题跋呢?又或者是其他的?在这几位的研究中都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三、结语
  通过笔者对有关“虎溪三笑”题材绘画研究的整理,发现在前面的研究者中,并未有人对这一题材的绘画作出完整、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本文的一開始,笔者就已经说过,在所有研究者当中,两位硕士研究生相对其他的研究者,他们文中涉及的图像资料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字资料多一些,但是远远没有能达到研究的理想效果。为此给了笔者继续研究的价值,同时笔者也非常感谢他们给笔者提供了大量“虎溪三笑”的图像资料。
  参考文献
  [1]秦淑芳.从历代同题材—《虎溪三笑图》的艺术特色看其创作风格流变[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5.
  [2]张学钊.历代庐山题材绘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3](日)镰田茂雄.南朝四百八十寺[J].黄玉雄,译.五台山研究,2000(3):35-41.
  [4]卫绍生.陶渊明与东晋佛教[J].中州学刊,1997(5):105-109.
  [5]郑晓江.虎溪三笑恋庐山[J].世界宗教文化,2005(1):45.
  [6]龚斌.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99-104,130.
其他文献
摘要:凤翔泥塑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民间手工艺术。近几年,在艺术界中渐渐掀起了一场关注民间艺术的风潮,使人们的目光逐渐聚焦于民间艺术。凤翔泥塑作为陕西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代表之一,寄托了泥塑村人民对富裕充实的生活的向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引领下,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进一步增强,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凤翔泥塑在发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能展现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是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对相关学者开展人类文明历程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加大非遗传承与传播的力度,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中原黄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与历史,在传统绘画方面,孕育了中原画派这一沉厚朴素的艺术流派。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扎根于乡土、农田,展现了中原大地和黄河儿女的独特风采,其鲜明的地域特色、独特的文化意境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绘画美学,值得人们品读与研究,不断探索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原黄河流域;中原画派;人物肖像画;绘画美学  中原黄河流域人物肖像画是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期刊
摘要:在一幅油画作品中,考究的造型是画面必不可少的要素。油画的造型有依据客观的真实严谨、考究写实的造型,也有依据艺术家的内在感性思维对客观现实进行夸张处理的造型,还有不仅仅满足于描绘现实对象,转而研究事物内在运动规律的抽象造型。油画不同的造型传达出不一样的美。本文以写实油画造型语言作为切入点,比较与研究油画中写实、写意、抽象的造型,分析不同造型产生的不同艺术效果和给人的不同感受。通过研究不同的案例
期刊
摘要: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艺术的功能就是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来准确把握抽象的情感。自文明初始,线条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递文明之薪火,其内涵在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扩容。然而,由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别,东方传统绘画艺术注重线条的意蕴和气韵,更倾向于感性的审美意识,而西方古典绘画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倾向于观照物象的严谨和准确,是一种理性的审美。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语言的对比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自身学习经验,体悟当代中国涂抹绘画的发展路径,旨在归纳总结笔者进行“涂抹”创作的历程,进而探究中国当代语境中“涂抹”绘画存在的意义,以及这一绘画概念通往新绘画模式、形成新绘画路径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涂抹”概念是从“涂鸦”中抽离而出,“涂抹”在抽象绘画史上的演变过程,可以将其总结为“热涂鸦—冷涂鸦—涂抹”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路,进一步阐释“涂抹”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的发展路径。  关
期刊
摘要:青海传统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囊括了青海地区的历史思想、民俗文化的变迁,留下了材料多样、种类丰富、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发展历程是中国雕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特征上,青海传统雕塑呈现出意象性、绘画性、实用性等特性,展现了青海地区各个时代的雕塑艺术风貌,成为人们探寻雕刻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并对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青海地域文化的窗口
期刊
摘要:长治市位于晋东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长治堆锦艺术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它的发展与演变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典型写照,代表了中国一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起与衰落。此外,在堆锦艺术之中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堆锦艺术作为其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凝集了无数劳动人民和手工艺者的智慧与心血,体现出普通百姓、民间手工艺者对吉祥如意、万事顺遂以及美的追求。任何一件民间艺术品都离
期刊
摘要:草间弥生是日本20世纪最为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生涯中各个阶段的艺术作品,可以反映出她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这位争议性极强的女艺术家,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游荡,通过圆点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的艺术感悟,在偏执与强迫的绘画语言之间,为人们带来草间弥生式的温暖。本文通过梳理其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分析其艺术特征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草间弥生;圆点;重复  草间弥生,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
期刊
摘要:服饰,除了其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例如通过服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与品味、一段文化的艺术水平,甚至一段文明的历史内涵。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外新潮思想涌入国内,对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的服装设计开始一味地模仿和盲从,去迎合所谓的现代审美,丢失了传承五千余年的传统设计理念,但其实千年前的传统设计与现代审美仍然存在契合之处。文章将以孝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