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学习 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
随着新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凸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向教学前台,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从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合作学习并非是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的掌握及合理运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数学课上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行之有效,下面谈谈自己对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三种:一是课前协作式。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二是课内讨论式。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三是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y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教师应该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不尽相同,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合作学习 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
随着新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凸现,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向教学前台,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特别是初中生,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从共同的视角观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知识与技能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培养。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合作学习并非是几个学生的简单组合,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关键在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的掌握及合理运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数学课上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行之有效,下面谈谈自己对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三种:一是课前协作式。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二是课内讨论式。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三是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补,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y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合作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合作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合作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教师应该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总之,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不尽相同,适当采用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理解与沟通,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