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的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p>0.05),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治疗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两组并与之预见性护理同时加以治疗;结果:对照组48例患者与观察组48例患者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比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病情均有改变,但对照组疗效改善不明显,观察组改善疗效显著基本全部治愈;结论:观察组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其研究意义深远,值得更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 诊断与治疗; 应用研究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中,主要是由静脉扩张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理健康,成为了现代医学上重视疾病之一。通常多发生于中老年以上,病因复杂。而目前手术已成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的手段之一,可以及时的抑制不良并发症的发展以及其它不良影响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通常若早期的进行治疗,效果则更加显著。因此我院对2014年4月——2015年2月的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展开健康治疗,其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p>0.05),其中对照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5岁—71岁,平均年龄±48岁,观察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年龄±47岁;本研究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与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处理。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如注射丹参静脉液等来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对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促进血液微循环。
1.22观察组治疗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对视网膜的静脉末梢或分支静脉进行切开术,缓解静脉受压,恢复血液循环从而稳定视力。
1.23两组并与之预见性护理同时加以治疗,以用药护理、心理疏导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管理为辅,做好疏导工作,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并发症等指标。其中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并发症等指标依据HPLPII(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中的相关标准判断;治疗依从性量表中的相关标准判断。上述各项主要包括“总是”、“经常”、“有时”、“从不”等四项,评分均按照Linkret4级评分法设计分值,分值为1——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越理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3d、6d、12d康复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并发症等方面分级量化积分(分值越小治疗效果越显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对照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和观察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后的疗效评估中发现,无论是显效的还是有效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都要比对照组的疗效远远优越。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6.07,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参照《2014版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导和监测结果,对2014年4月——2015年2月两组患者途径、康复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并发症等,如下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分级量化积分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1d、3d、6d、12d康复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并发症等分级量化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d、3d、6d、12d分级量化积分为(0.40±0.11)(0.72±0.17)(0.30±0.03)(0.20±0.05),对照组1d、3d、6d、12d分级量化积分为(3.86±1.02)(7.92±1.64)(6.28±1.10)(4.76±1.05),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发病率较高,病情进展也十分迅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的特殊规律及时进行观察治疗,准确掌握病情发展,有效地进行预见性治疗。多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前均存在一定的恐惧及应激心理反应,为此,在心理护理上,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告知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及家属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并认真回答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性指导,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感,消除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恐惧与应激心理,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本文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的结果研究中,结果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各方面均较出院前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效果显著。但仍要继续加强鼓励患者的健康行为意识,督促患者逐渐养成了健康相关行为方式,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出院后逐渐成为健康相关行为的延续。综合上述,观察组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治疗的成功率,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宣传。
参考文献
[1]
刘淑香,李波,刘丽影,等.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治疗分析及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8(4):800-804.
[2]王诗镔,寇长贵,刘雅文,等.24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医学版,2014,39(5):1045-1050.
【摘要】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的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p>0.05),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治疗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两组并与之预见性护理同时加以治疗;结果:对照组48例患者与观察组48例患者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比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病情均有改变,但对照组疗效改善不明显,观察组改善疗效显著基本全部治愈;结论:观察组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其研究意义深远,值得更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阻塞; 诊断与治疗; 应用研究
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中,主要是由静脉扩张导致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等症状发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理健康,成为了现代医学上重视疾病之一。通常多发生于中老年以上,病因复杂。而目前手术已成为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的手段之一,可以及时的抑制不良并发症的发展以及其它不良影响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通常若早期的进行治疗,效果则更加显著。因此我院对2014年4月——2015年2月的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展开健康治疗,其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9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p>0.05),其中对照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5岁—71岁,平均年龄±48岁,观察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46岁—72岁,平均年龄±47岁;本研究均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与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并报我院伦理委员会备案处理。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活血化瘀药物进行治疗,如注射丹参静脉液等来控制血小板的聚集,对症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促进血液微循环。
1.22观察组治疗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对视网膜的静脉末梢或分支静脉进行切开术,缓解静脉受压,恢复血液循环从而稳定视力。
1.23两组并与之预见性护理同时加以治疗,以用药护理、心理疏导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管理为辅,做好疏导工作,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并发症等指标。其中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并发症等指标依据HPLPII(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II)中的相关标准判断;治疗依从性量表中的相关标准判断。上述各项主要包括“总是”、“经常”、“有时”、“从不”等四项,评分均按照Linkret4级评分法设计分值,分值为1——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健康相关行为越理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3d、6d、12d康复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并发症等方面分级量化积分(分值越小治疗效果越显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
2.1对照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和观察组48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后的疗效评估中发现,无论是显效的还是有效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都要比对照组的疗效远远优越。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6.07,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2参照《2014版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导和监测结果,对2014年4月——2015年2月两组患者途径、康复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并发症等,如下表2所示:
2.3两组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分级量化积分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1d、3d、6d、12d康复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并发症等分级量化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1d、3d、6d、12d分级量化积分为(0.40±0.11)(0.72±0.17)(0.30±0.03)(0.20±0.05),对照组1d、3d、6d、12d分级量化积分为(3.86±1.02)(7.92±1.64)(6.28±1.10)(4.76±1.05),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发病率较高,病情进展也十分迅速,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在充分了解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的特殊规律及时进行观察治疗,准确掌握病情发展,有效地进行预见性治疗。多数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前均存在一定的恐惧及应激心理反应,为此,在心理护理上,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告知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及家属治疗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并认真回答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性指导,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感,消除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的恐惧与应激心理,使患者能够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本文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的结果研究中,结果显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各方面均较出院前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效果显著。但仍要继续加强鼓励患者的健康行为意识,督促患者逐渐养成了健康相关行为方式,让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在出院后逐渐成为健康相关行为的延续。综合上述,观察组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治疗的成功率,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宣传。
参考文献
[1]
刘淑香,李波,刘丽影,等.视网膜静脉阻塞疾病治疗分析及比较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8(4):800-804.
[2]王诗镔,寇长贵,刘雅文,等.24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与应用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医学版,2014,39(5):104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