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2
【摘要】目的:探究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14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回顾分析法,以奇偶法则分为治疗组114例和对照组100例(p>0.05),对照组只采用一般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以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愈,但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退疹时间快,肺阴影消退天数短,住院時间短。均短于对照组(P<0.01),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效缩短病程,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喜炎平;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伴或不伴发热,个别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与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触,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吸入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均可传染此病。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发展,治疗手足口病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患病率和并发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治疗手足口病必须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的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14例手足口病患者,全部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采用回顾分析法,以奇偶法则分为治疗组114例和对照组100例(p>0.05),其中对照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6月—5岁,100例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共82人,其中低热36例、高热46例,1~2 d后出现流涎68例,口痛90例,厌食82例,口腔疱疹及溃疡100例,在软腭、硬腭、大多数在咽峡部。手足臀部皮疹99例,膝关节周围皮疹20例,头痛3例,呕吐3例。并发症:手足口病合并肺炎36例,心肌酶改变,心肌损害18例,并发脑炎1例;治疗组114例,男70例,女44例,年龄6月—6岁。114例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共98例,其中低热36例、高热62例,1~2 d后出现流涎88例,口痛104例,厌食98例,口腔疱疹及溃疡114例,多在软腭、硬腭、咽峡部,个别在齿龈。手足臀部皮疹113例,膝关节周围皮疹12例,头痛5例,呕吐4例,并发症:手足口病合并肺炎40例,心肌酶改变,心肌损害24例,并发脑炎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如静滴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口服蓝芩口服液,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手足皮疹处,口腔护理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以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ml静滴,Qd,治疗5天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温及皮疹消退时间。
1.3疗效判定。
无效:完成1个疗程后,仍有发热、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皮疹未见减少甚至增多。有效:用药3 d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体温恢复正常,活动正常,进食增多,皮疹有改善。显效:用药2 d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正常,进食正常,皮疹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1]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经整理后录入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用t检验作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100例手足口病和治疗组114例手足口病患者在接受1疗程治疗,疗效评估中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愈,但在总病程、手足皮疹、口腔疱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阴影消退天数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1),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曾有关于此病流行的报道。近几年来,手足口病成为我国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极易引起感染流行,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在我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2]。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EV71所致,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人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重症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等症状,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喜炎平注射液主要的成分是穿心莲内酯总酯的磺化物,现代药效学研究证实: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的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对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它能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病毒、细菌的吞噬能力[3]。本组病例绝大多数的患儿治疗经过顺利,痊愈。少数伴有并发症,无患儿留有后遗症,无死亡病例。提示只要及早诊断,正确治疗,手足口病的预后是良好的。总之,治疗组总病程、手足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阴影消失天数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
本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且未发现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应作为临床上治疗手足口病的优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晶,任吉祥,谢雁鸣,等.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18):3215-3222.
[2]高璐璐,陈清,钟小祝,等.广州市某定点医院2008年5~12月手足口病收治状况及病原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333-1335.
[3]付丹,李成荣,何颜霞,等.毒肠道病71型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9,11(47):829-834.
【摘要】目的:探究喜炎平注射液在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14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回顾分析法,以奇偶法则分为治疗组114例和对照组100例(p>0.05),对照组只采用一般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以喜炎平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愈,但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退疹时间快,肺阴影消退天数短,住院時间短。均短于对照组(P<0.01),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效缩短病程,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喜炎平;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引起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伴或不伴发热,个别患儿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典型病例一般不难诊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与手足口病患者日常接触,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或吸入唾液飞沫中的病毒均可传染此病。尽管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发展,治疗手足口病方面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其患病率和并发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治疗手足口病必须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的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214例手足口病患者,全部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的诊断标准。采用回顾分析法,以奇偶法则分为治疗组114例和对照组100例(p>0.05),其中对照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6月—5岁,100例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共82人,其中低热36例、高热46例,1~2 d后出现流涎68例,口痛90例,厌食82例,口腔疱疹及溃疡100例,在软腭、硬腭、大多数在咽峡部。手足臀部皮疹99例,膝关节周围皮疹20例,头痛3例,呕吐3例。并发症:手足口病合并肺炎36例,心肌酶改变,心肌损害18例,并发脑炎1例;治疗组114例,男70例,女44例,年龄6月—6岁。114例患儿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共98例,其中低热36例、高热62例,1~2 d后出现流涎88例,口痛104例,厌食98例,口腔疱疹及溃疡114例,多在软腭、硬腭、咽峡部,个别在齿龈。手足臀部皮疹113例,膝关节周围皮疹12例,头痛5例,呕吐4例,并发症:手足口病合并肺炎40例,心肌酶改变,心肌损害24例,并发脑炎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抗病毒的药物治疗,如静滴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口服蓝芩口服液,外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手足皮疹处,口腔护理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以喜炎平注射液5-10mg/Kg.d加入5%葡萄糖液100ml静滴,Qd,治疗5天为1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温及皮疹消退时间。
1.3疗效判定。
无效:完成1个疗程后,仍有发热、精神状态差、食欲不振、皮疹未见减少甚至增多。有效:用药3 d内临床症状有效改善,体温恢复正常,活动正常,进食增多,皮疹有改善。显效:用药2 d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活动正常,进食正常,皮疹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1]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经整理后录入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用t检验作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100例手足口病和治疗组114例手足口病患者在接受1疗程治疗,疗效评估中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治愈,但在总病程、手足皮疹、口腔疱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阴影消退天数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P<0.01),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均曾有关于此病流行的报道。近几年来,手足口病成为我国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快,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极易引起感染流行,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在我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2]。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及肠道病毒EV71所致,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人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重症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等症状,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喜炎平注射液主要的成分是穿心莲内酯总酯的磺化物,现代药效学研究证实: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的广谱抗病毒、抗菌药物,对多种病毒有灭活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它能增强机体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病毒、细菌的吞噬能力[3]。本组病例绝大多数的患儿治疗经过顺利,痊愈。少数伴有并发症,无患儿留有后遗症,无死亡病例。提示只要及早诊断,正确治疗,手足口病的预后是良好的。总之,治疗组总病程、手足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及肺阴影消失天数等方面均短于对照组。
本研究表明,早期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且未发现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应作为临床上治疗手足口病的优选药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晶,任吉祥,谢雁鸣,等.喜炎平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18):3215-3222.
[2]高璐璐,陈清,钟小祝,等.广州市某定点医院2008年5~12月手足口病收治状况及病原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333-1335.
[3]付丹,李成荣,何颜霞,等.毒肠道病71型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09,11(47):82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