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住文言文的体式特点,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多元学习、参与体验、质疑思辨,努力实现有“韵味”的教学,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神韵和活力。
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是语言凝练、意蕴丰赡、音韵和谐;文本内容特点是寓意雋永、言志载道、叙事见长。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抑扬有致的“声韵”,激扬宛转之中尽显气韵生动;二是言浅意长的“意韵”,惜墨如金之外延伸无限遐思;三是文思隽永的“神韵”,纵横勾连之间挥洒笔力才情;四是绵长悠远的“情韵”,掩卷沉思之余洞明世事人生。所有,教师在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声”“得意”“会神”“入情”这四个基本要点,做到切合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融入文言文的学习情境之中,饶有兴致地走进文本,实现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的有效结合。
一、揣摩式朗读,读出“声韵”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训学斋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熟练诵读,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诵读既要有整体感,也要有揣摩性,才能得其“声韵”,感其“意兴”。但要做到“自然上口”,就要立足关键词句,在诵读中勾画文脉;也要揣摩重点词句,读出其宏旨态度。如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善哉乎……”“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揣摩朗读的节奏语气。从语气语调上看,这三句话分别是激越、顿挫、婉转的,从中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的赞叹以及伯牙内心的决绝和惋叹。在声调的高低转折和语速的快慢流变中,折射出伯牙内心的沉郁与痛楚。这三句话无疑串联起了文本的内容主线。为了更好地达成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果,教师需要强化“揣摩”诵读的策略,一是强化声调语气的运用,关注语气助词“乎”的朗读,注重其延展语气、延伸想象、再现情境的功能;二是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指派男生专门诵读钟子期曰:“善哉乎……”两句,女生诵读其他语句作为旁白,也可以男女生交换尝试诵读,让学生在角色代入感中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稀世知音的心灵应和;三是对最后一句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辨析朗读,例如“为”字的读音,这里作介词用,意思是“替”、“给”,读作四声,在停顿的划分上,也可以有繁简之分,“复为鼓琴者”中间可顿可连,各有其妙;从整体的声韵感上来看,这句话和前文明显不太协调,一是句子较长,二是中间的词汇构成较为复杂,但这句话承接前文“不复鼓琴”而来,叙述原因“无足复为鼓琴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尽量把“无足复为鼓琴者”看作一个整体,做到与前文之间保持声韵上的连贯,中间不要有较长停顿,前后呵成一气,“以为”两字后可以稍作停顿。总之,从“揣摩”的姿态入手,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加强诵读,读出声韵,事关宏旨,别具意兴。
二、情境式究读,读出“意韵”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童志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语文能力,这是落实文言文阅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就《伯牙鼓琴》这篇课文而言,引导学生掌握“倒装句式”的具体形态和表达作用,可以看作是这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针对文本“考究处”的“探究阅读”,旨在解决重点知识,读出整体意韵。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笔者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围绕“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倒装句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学习情境,针对“倒装句”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其独特的表达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感知、对话、提炼、运用,进而建构“倒装句”的概念内涵,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尝试翻译。引导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的句式特点,明确这两句话都属于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倒装”形式,与我们今天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不一致,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故意前置”的那部分词汇结构的意思。如“善哉乎鼓琴”,要强调“善哉”,突出伯牙琴技高超。
2.体验诵读。通过创设“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出示“伯牙鼓琴”的情境图片,请学生个别或集体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味“善哉乎”三个字的抑扬和缓急,揣摩人物的情态语调,在高亢而又深沉的语气中,揣摩钟子期听琴识音的绝技和绝尘隐逸的情怀。同时,在诵读过程中,比较“倒装句”和常规句在语气和表意上的不同,进一步体会“倒装句”强化情感的功能。
3.变式运用。《伯牙鼓琴》一文选自《吕氏春秋》,曾有“一字千金”的美誉。笔者引导学生尝试添改一下原文,激励学生挑战先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文章最后写道:伯牙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知音,高山流水成绝唱,知音难觅万事休。针对此番情境,让学生把文本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改成这样的句式:“世人嗟叹:乎绝弦,乎无知音”,横线上可以尝试填“悲(痛)哉乎绝弦,凄凄(戚戚)乎无知音”,既基本遵循原文意思,也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引导学生尝试添改文本,既能让学生体验古代汉语简约凝练、声韵鲜明的特点,又能进入语用情境,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的深度理解和能力建构,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知音难得,友情无价”的整体意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核心,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生成能力,避免纯粹的概念教学和被动接受。 三、思辨式品读,读出“神韵”
文言文阅读教学除了积累文言字词,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其文采章法,从中汲取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吕氏春秋》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其长于记言、细节描摹的特点历来为人称道。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读钟子期赞美伯牙“善鼓”的两句话时,要让学生辨析两个问题,一是“太山”中的“太”是何意思?二是钟子期曰(又曰)的“曰”字前如果要加一个表示神情的词语,可以用哪些词语?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发现:“太”是高、大的意思,“太山”和“流水”相对,引申出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曰(又曰)”前面未曾加任何的修饰词,表现出钟子期的质朴深沉,烘托出真正的知音之间的纯粹淡泊,言短意长,耐人寻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善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样的“鼓琴”应该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伯牙听了子期的意会之言能有怎样的反应?从而让学生通过再现高雅脱俗的“鼓琴”之境,揣摩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品味文本对人物语言描写的精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经典的热情,这是拓展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必由之途。
四、觀照式悟读,读出“情韵”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有用经典观照现实、观照人生的视角,让学生在学习中涵养一种人格精神,这是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优秀人格、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王尚文先生认为:“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语言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发挥文言文“言志载道”的情感陶冶功能。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要以“创设语用情境、实现人文互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人物真实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一是假设你是伯牙,是否会有勇气“破琴绝弦”,并立下“终身不复鼓琴”的誓愿?
二是体会“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无足”一词的作用。通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守护友情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同时真正的友情可以超越生死,更无需说超越利益、超越时空了,“友情”的本质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守候,伯牙用“破琴绝弦”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来纪念友情,因而让这份知己情常留千古。“无足”一词,体现出了“知音”的珍贵,“朋友”易得,“知音”难觅,正如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中所言:“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真正的知音总是很稀少的,有幸遇见当倍加珍惜。正如我们每个人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只能说给“知音”听,而现实中真正堪称“知音”的少之又少,我们当以坦诚的襟怀结交“知音”,也要用真挚的情感、勇敢的行动守护“友情”。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以言为本,以读为纲,渗透思维训练和文化拓展,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散发出应有的“熏染浸润”的悠悠韵味。
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是语言凝练、意蕴丰赡、音韵和谐;文本内容特点是寓意雋永、言志载道、叙事见长。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抑扬有致的“声韵”,激扬宛转之中尽显气韵生动;二是言浅意长的“意韵”,惜墨如金之外延伸无限遐思;三是文思隽永的“神韵”,纵横勾连之间挥洒笔力才情;四是绵长悠远的“情韵”,掩卷沉思之余洞明世事人生。所有,教师在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声”“得意”“会神”“入情”这四个基本要点,做到切合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融入文言文的学习情境之中,饶有兴致地走进文本,实现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的有效结合。
一、揣摩式朗读,读出“声韵”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训学斋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熟练诵读,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诵读既要有整体感,也要有揣摩性,才能得其“声韵”,感其“意兴”。但要做到“自然上口”,就要立足关键词句,在诵读中勾画文脉;也要揣摩重点词句,读出其宏旨态度。如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善哉乎……”“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揣摩朗读的节奏语气。从语气语调上看,这三句话分别是激越、顿挫、婉转的,从中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的赞叹以及伯牙内心的决绝和惋叹。在声调的高低转折和语速的快慢流变中,折射出伯牙内心的沉郁与痛楚。这三句话无疑串联起了文本的内容主线。为了更好地达成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果,教师需要强化“揣摩”诵读的策略,一是强化声调语气的运用,关注语气助词“乎”的朗读,注重其延展语气、延伸想象、再现情境的功能;二是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指派男生专门诵读钟子期曰:“善哉乎……”两句,女生诵读其他语句作为旁白,也可以男女生交换尝试诵读,让学生在角色代入感中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稀世知音的心灵应和;三是对最后一句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辨析朗读,例如“为”字的读音,这里作介词用,意思是“替”、“给”,读作四声,在停顿的划分上,也可以有繁简之分,“复为鼓琴者”中间可顿可连,各有其妙;从整体的声韵感上来看,这句话和前文明显不太协调,一是句子较长,二是中间的词汇构成较为复杂,但这句话承接前文“不复鼓琴”而来,叙述原因“无足复为鼓琴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尽量把“无足复为鼓琴者”看作一个整体,做到与前文之间保持声韵上的连贯,中间不要有较长停顿,前后呵成一气,“以为”两字后可以稍作停顿。总之,从“揣摩”的姿态入手,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加强诵读,读出声韵,事关宏旨,别具意兴。
二、情境式究读,读出“意韵”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童志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语文能力,这是落实文言文阅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就《伯牙鼓琴》这篇课文而言,引导学生掌握“倒装句式”的具体形态和表达作用,可以看作是这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针对文本“考究处”的“探究阅读”,旨在解决重点知识,读出整体意韵。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笔者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围绕“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倒装句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学习情境,针对“倒装句”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其独特的表达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感知、对话、提炼、运用,进而建构“倒装句”的概念内涵,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尝试翻译。引导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的句式特点,明确这两句话都属于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倒装”形式,与我们今天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不一致,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故意前置”的那部分词汇结构的意思。如“善哉乎鼓琴”,要强调“善哉”,突出伯牙琴技高超。
2.体验诵读。通过创设“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出示“伯牙鼓琴”的情境图片,请学生个别或集体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味“善哉乎”三个字的抑扬和缓急,揣摩人物的情态语调,在高亢而又深沉的语气中,揣摩钟子期听琴识音的绝技和绝尘隐逸的情怀。同时,在诵读过程中,比较“倒装句”和常规句在语气和表意上的不同,进一步体会“倒装句”强化情感的功能。
3.变式运用。《伯牙鼓琴》一文选自《吕氏春秋》,曾有“一字千金”的美誉。笔者引导学生尝试添改一下原文,激励学生挑战先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文章最后写道:伯牙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知音,高山流水成绝唱,知音难觅万事休。针对此番情境,让学生把文本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改成这样的句式:“世人嗟叹:乎绝弦,乎无知音”,横线上可以尝试填“悲(痛)哉乎绝弦,凄凄(戚戚)乎无知音”,既基本遵循原文意思,也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引导学生尝试添改文本,既能让学生体验古代汉语简约凝练、声韵鲜明的特点,又能进入语用情境,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的深度理解和能力建构,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知音难得,友情无价”的整体意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核心,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生成能力,避免纯粹的概念教学和被动接受。 三、思辨式品读,读出“神韵”
文言文阅读教学除了积累文言字词,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其文采章法,从中汲取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吕氏春秋》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其长于记言、细节描摹的特点历来为人称道。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读钟子期赞美伯牙“善鼓”的两句话时,要让学生辨析两个问题,一是“太山”中的“太”是何意思?二是钟子期曰(又曰)的“曰”字前如果要加一个表示神情的词语,可以用哪些词语?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发现:“太”是高、大的意思,“太山”和“流水”相对,引申出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曰(又曰)”前面未曾加任何的修饰词,表现出钟子期的质朴深沉,烘托出真正的知音之间的纯粹淡泊,言短意长,耐人寻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善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样的“鼓琴”应该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伯牙听了子期的意会之言能有怎样的反应?从而让学生通过再现高雅脱俗的“鼓琴”之境,揣摩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品味文本对人物语言描写的精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经典的热情,这是拓展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必由之途。
四、觀照式悟读,读出“情韵”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有用经典观照现实、观照人生的视角,让学生在学习中涵养一种人格精神,这是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优秀人格、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王尚文先生认为:“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语言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发挥文言文“言志载道”的情感陶冶功能。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要以“创设语用情境、实现人文互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人物真实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一是假设你是伯牙,是否会有勇气“破琴绝弦”,并立下“终身不复鼓琴”的誓愿?
二是体会“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无足”一词的作用。通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守护友情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同时真正的友情可以超越生死,更无需说超越利益、超越时空了,“友情”的本质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守候,伯牙用“破琴绝弦”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来纪念友情,因而让这份知己情常留千古。“无足”一词,体现出了“知音”的珍贵,“朋友”易得,“知音”难觅,正如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中所言:“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真正的知音总是很稀少的,有幸遇见当倍加珍惜。正如我们每个人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只能说给“知音”听,而现实中真正堪称“知音”的少之又少,我们当以坦诚的襟怀结交“知音”,也要用真挚的情感、勇敢的行动守护“友情”。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以言为本,以读为纲,渗透思维训练和文化拓展,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散发出应有的“熏染浸润”的悠悠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