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把握住文言文的体式特点,以言语实践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多元学习、参与体验、质疑思辨,努力实现有“韵味”的教学,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神韵和活力。
  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是语言凝练、意蕴丰赡、音韵和谐;文本内容特点是寓意雋永、言志载道、叙事见长。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韵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抑扬有致的“声韵”,激扬宛转之中尽显气韵生动;二是言浅意长的“意韵”,惜墨如金之外延伸无限遐思;三是文思隽永的“神韵”,纵横勾连之间挥洒笔力才情;四是绵长悠远的“情韵”,掩卷沉思之余洞明世事人生。所有,教师在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应该遵循“循声”“得意”“会神”“入情”这四个基本要点,做到切合文言文的文本体式特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融入文言文的学习情境之中,饶有兴致地走进文本,实现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的有效结合。
  一、揣摩式朗读,读出“声韵”
  朱熹有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训学斋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熟练诵读,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诵读既要有整体感,也要有揣摩性,才能得其“声韵”,感其“意兴”。但要做到“自然上口”,就要立足关键词句,在诵读中勾画文脉;也要揣摩重点词句,读出其宏旨态度。如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善哉乎……”“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三句话作为朗读的重点,揣摩朗读的节奏语气。从语气语调上看,这三句话分别是激越、顿挫、婉转的,从中表现出钟子期对伯牙鼓琴的赞叹以及伯牙内心的决绝和惋叹。在声调的高低转折和语速的快慢流变中,折射出伯牙内心的沉郁与痛楚。这三句话无疑串联起了文本的内容主线。为了更好地达成通过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效果,教师需要强化“揣摩”诵读的策略,一是强化声调语气的运用,关注语气助词“乎”的朗读,注重其延展语气、延伸想象、再现情境的功能;二是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指派男生专门诵读钟子期曰:“善哉乎……”两句,女生诵读其他语句作为旁白,也可以男女生交换尝试诵读,让学生在角色代入感中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稀世知音的心灵应和;三是对最后一句话“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辨析朗读,例如“为”字的读音,这里作介词用,意思是“替”、“给”,读作四声,在停顿的划分上,也可以有繁简之分,“复为鼓琴者”中间可顿可连,各有其妙;从整体的声韵感上来看,这句话和前文明显不太协调,一是句子较长,二是中间的词汇构成较为复杂,但这句话承接前文“不复鼓琴”而来,叙述原因“无足复为鼓琴者”。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尽量把“无足复为鼓琴者”看作一个整体,做到与前文之间保持声韵上的连贯,中间不要有较长停顿,前后呵成一气,“以为”两字后可以稍作停顿。总之,从“揣摩”的姿态入手,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加强诵读,读出声韵,事关宏旨,别具意兴。
  二、情境式究读,读出“意韵”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童志斌)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语文能力,这是落实文言文阅读教学任务、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就《伯牙鼓琴》这篇课文而言,引导学生掌握“倒装句式”的具体形态和表达作用,可以看作是这篇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针对文本“考究处”的“探究阅读”,旨在解决重点知识,读出整体意韵。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笔者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围绕“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倒装句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学习情境,针对“倒装句”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以及其独特的表达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感知、对话、提炼、运用,进而建构“倒装句”的概念内涵,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尝试翻译。引导学生尝试翻译,理解“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的句式特点,明确这两句话都属于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倒装”形式,与我们今天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不一致,目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故意前置”的那部分词汇结构的意思。如“善哉乎鼓琴”,要强调“善哉”,突出伯牙琴技高超。
  2.体验诵读。通过创设“高山流水”的背景音乐,出示“伯牙鼓琴”的情境图片,请学生个别或集体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味“善哉乎”三个字的抑扬和缓急,揣摩人物的情态语调,在高亢而又深沉的语气中,揣摩钟子期听琴识音的绝技和绝尘隐逸的情怀。同时,在诵读过程中,比较“倒装句”和常规句在语气和表意上的不同,进一步体会“倒装句”强化情感的功能。
  3.变式运用。《伯牙鼓琴》一文选自《吕氏春秋》,曾有“一字千金”的美誉。笔者引导学生尝试添改一下原文,激励学生挑战先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文章最后写道:伯牙破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因为世上再无知音,高山流水成绝唱,知音难觅万事休。针对此番情境,让学生把文本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改成这样的句式:“世人嗟叹:乎绝弦,乎无知音”,横线上可以尝试填“悲(痛)哉乎绝弦,凄凄(戚戚)乎无知音”,既基本遵循原文意思,也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引导学生尝试添改文本,既能让学生体验古代汉语简约凝练、声韵鲜明的特点,又能进入语用情境,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好途径。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的深度理解和能力建构,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知音难得,友情无价”的整体意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以问题为纽带,以情境为核心,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生成能力,避免纯粹的概念教学和被动接受。   三、思辨式品读,读出“神韵”
  文言文阅读教学除了积累文言字词,还要引导学生感受其文采章法,从中汲取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吕氏春秋》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其长于记言、细节描摹的特点历来为人称道。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读钟子期赞美伯牙“善鼓”的两句话时,要让学生辨析两个问题,一是“太山”中的“太”是何意思?二是钟子期曰(又曰)的“曰”字前如果要加一个表示神情的词语,可以用哪些词语?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促使学生发现:“太”是高、大的意思,“太山”和“流水”相对,引申出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曰(又曰)”前面未曾加任何的修饰词,表现出钟子期的质朴深沉,烘托出真正的知音之间的纯粹淡泊,言短意长,耐人寻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诵读这两句“善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样的“鼓琴”应该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伯牙听了子期的意会之言能有怎样的反应?从而让学生通过再现高雅脱俗的“鼓琴”之境,揣摩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品味文本对人物语言描写的精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经典的热情,这是拓展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必由之途。
  四、觀照式悟读,读出“情韵”
  文言文阅读教学要有用经典观照现实、观照人生的视角,让学生在学习中涵养一种人格精神,这是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优秀人格、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王尚文先生认为:“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语言化、社会化、人化是三位一体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更要重视语言和品质的双重提升,发挥文言文“言志载道”的情感陶冶功能。在教学《伯牙鼓琴》(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时,教师要以“创设语用情境、实现人文互动”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人物真实而独特的内心世界。一是假设你是伯牙,是否会有勇气“破琴绝弦”,并立下“终身不复鼓琴”的誓愿?
  二是体会“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无足”一词的作用。通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守护友情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同时真正的友情可以超越生死,更无需说超越利益、超越时空了,“友情”的本质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和守候,伯牙用“破琴绝弦”这种近乎极端的方式来纪念友情,因而让这份知己情常留千古。“无足”一词,体现出了“知音”的珍贵,“朋友”易得,“知音”难觅,正如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文中所言:“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真正的知音总是很稀少的,有幸遇见当倍加珍惜。正如我们每个人心中有许多想说的话,只能说给“知音”听,而现实中真正堪称“知音”的少之又少,我们当以坦诚的襟怀结交“知音”,也要用真挚的情感、勇敢的行动守护“友情”。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以言为本,以读为纲,渗透思维训练和文化拓展,让文言文阅读教学散发出应有的“熏染浸润”的悠悠韵味。
其他文献
现代诗是相对古典诗而言的,指的是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诗歌,它要求诗人以饱满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诗的分段间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现代儿童诗,顾名思义,指的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现代诗
期刊
一、在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时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在《桂花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笔者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以家乡建水的县花——凤凰花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师:同学们,每年的五六月份,在我们建水城里的大街小巷,小桂湖
期刊
20多年,桃红柳绿,硕果压枝。她是同行眼中的“最美女校长”。  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始于一片痴心。一路撒种,一路耕耘,随时开花,带着同行的人,踏着泥泞,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1995年7月,窦艳波毕业于昆明师范学校普师专业,被保送到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1997年7月,她获评“昆明市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昆明师专附小工作至今。这个看似特简单的履历,其中却隐藏着一段段光辉灿烂的教育往事。
期刊
类比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类比思想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类比思想的教育价值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类比,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要学习的新知与相关的旧知沟通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发现新、旧知识之
期刊
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六年级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些解决问题,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实际上都已经接触过。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沟通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中学的后继学习作好铺垫。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突出思维训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就正反比例解决问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许多令人惊叹的设计发明都是多学科多领域共同合作的结果,例如人工智能在家居领域的普及、多元化理念的服装设计等,不难看出,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分科教学难以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分科教学将完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分割,看似降低了教师教学的
期刊
【导读】  “用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是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内容的实际应用。  对于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特殊规律”,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范例,但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却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金康园小学的李凤仙老师以“相差数”问题为载体,在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轻松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些“特殊规律”。赋予了数学知识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学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深度学习是学科教学走向数学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图构数学、拓展探索空间、优化教学策略、开发作业设计等,引导学生更深更广地去体验、去感悟、去探索数学,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创新图构数学,提升数学思维  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图构数学。图构数学是
期刊
爱比克泰德说:“写作就等于流汗,要想工于运笔,就得勤于练笔。”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习作知识,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合理想象来进行习作,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启发想象,展开奇思妙想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打破常规,想出新意,并结合语文教材中提供的例子,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来。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2的要求是: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奇思妙想,想发明一
期刊
你、我、他,都是“大家”或“大伙”的一分子。说自己,或许也在说大伙;谈自己的,或许也在谈大家的。曾瞄准自己,写了《疏导好自己》《建设好自己》《使用好自己》,谈了谈自己抑或大伙的心绪、能力和用场,以为差不多,又觉得缺了什么。一日,重温美,读了美育部分,幡然开窍——“哦,缺了美育光顾”,何况自己抑或大家都有美的需要。于是,命笔流溢“美育好自己”。  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已是共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