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资源的点滴做法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时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在《桂花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笔者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以家乡建水的县花——凤凰花来启发学生讨论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师:同学们,每年的五六月份,在我们建水城里的大街小巷,小桂湖边和广慈湖边有一种花,开得特别的鲜艳,让建水市民和外地游客驻足观看,争先拍照留念。同学们应该对这种花并不陌生,大家可以告诉我这是什么花吗?
  生(齐):凤凰花。
  师:大家说得很对,就是凤凰花,现在请大家仔细观看一组凤凰花的照片,说一说,当你看到凤凰花时,你会想到些什么?(出示一组凤凰花的照片,指名让学生交流)
  生1:看到凤凰花,我就想起去年和表哥在广慈湖边拍凤凰花照片的事情,我们拍得很开心,让我很难忘!
  生2:每当看到凤凰花,我就想起去世的奶奶,因为奶奶在世时,她很爱看凤凰花,每当凤凰花开时,我们一家人都要带着奶奶到小桂湖或广慈湖去看凤凰花。奶奶看到凤凰花后开心地说:“现在的好日子就像凤凰花一样,过得很红火。”
  ……
  师:同学们看了凤凰花的照片,勾起了这么多的美好回忆,感谢同学们的真情吐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琦君写的一篇与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谁来读一遍课题?(指名读课题)请同学们像这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课题,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作者都回忆了哪些与桂花相关的事情。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笔者充分挖掘了身边的课程资源,合理地渗透了本土文化资源,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抓住契机,相机引出学习的课文,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习作单元时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单元,这种习作单元自成体系,由五部分组成,即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基于以上编排體系,教师在教学习作单元时,可以结合身边的本土文化资源,搭建习作单元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看得见,想得到,有内容可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笔者在教学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初试身手”一课时,先让学生朗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之后启发学生思考:你学习了《太阳》和《松鼠》这两篇课文后,对于写作方法,你有哪些收获?在指名学生交流后笔者小结:“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详细地交流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课文《太阳》的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写出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而作者布封在写《松鼠》时主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智敏捷的行为特征及高超的搭窝技巧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初试身手》,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运用这些方法来写作文。”接着,笔者让学生齐读第一题,明确写作的要求,并出示描写电视塔的句子,让学生读了句子后回答:“这段话是怎样描写电视塔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的学生交流:“这段话描写了电视塔的高度和外形。”有的学生交流:“这段话采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电视塔的高度,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电视塔的外形。”笔者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国家级风景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很多的历史建筑,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到的这些说明方法,选择一处我们家乡的历史建筑写一写。”(笔者相机出示家乡朝阳楼、文笔塔、双龙桥等历史建筑的图片供学生选择)在学生习作时,由于家乡的这些历史建筑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是亲自体验并看到过的,他们很快就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写出了一篇篇介绍家乡历史建筑的习作。
  三、在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时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阅读策略单元的设置,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里,共安排了四次阅读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安排了“猜测阅读策略单元”,四年级安排了“提问阅读策略单元”,五年级安排了“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单元”,六年级安排了“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单元”。这四次阅读策略单元的设置,呈螺旋式上升,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又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因此,教师在教学阅读策略单元时,要合理利用教材,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有目的地阅读”这一策略进行编排的,编者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前两篇课文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通过“有目的地阅读”来学习课文,相机渗透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故宫博物院》则是让学生带着学到的“有目的地阅读”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笔者在学生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有目的地阅读”方法是:浏览课文的方法(跳读和细读),寻找中心句的方法,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接着,笔者让学生结合介绍家乡朱家花园的材料完成练习单(练习单上有介绍朱家花园的材料,其中有两篇介绍朱家花园的文章,一篇游览朱家花园的须知,一张朱家花园的平面示意图和阅读任务,阅读任务以表格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练习单上)。(如下图)
  由于学生在教学中已经接触过这种表格,加之朱家花园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同学们都游览过,对里面的景点也很熟悉,再结合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张表格。笔者随机请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教学,既训练了学生有目的阅读的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宝贵遗产,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时渗透本土文化资源
  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既要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立足文本内容和单元语文要素,合理、巧妙地利用本土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在教学过程中拓展。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值得细细揣摩和阅读。但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理解的句子,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绊脚石。如果教师能联系学生身边的资源相机进行拓展,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如《只有一个地球》(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时,教师可以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还可以结合家乡的实际进行拓展延伸。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家乡朝阳楼、文庙、张家花园等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可爱又美丽的地方,我们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建筑物,比如朝阳楼、文庙、张家花园等,为了让这些历史建筑物保存下来,留住昔日的辉煌,每年政府都要进行维修。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政府和人们不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物,现在我们和后人还能看到它们的雄伟壮观吗?所以,我们家乡的这些历史建筑物太美丽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同样的道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在太空中看上去很美丽可爱,但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没有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资源,地球总有一天也会破碎。所以宇航员在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此时的拓展延伸,笔者抓住“可爱”和“破碎”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理解,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物,还进一步体会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感受到了语言表达的生动,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进行拓展。在一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刻,有智慧的教师会把教学向课外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让语文学习不间断。如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三篇民间故事,即《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通过口耳相传传下来的,作者就是人民群众。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如笔者在教学《牛郎织女(二)》的结课环节时,联系建水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拓展:“同学们,我们家乡建水也有很多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流传了数百年上千年,就像陈年老酒,让人越品越耐人尋味。请介绍一下你听到的建水的民间故事。”经过指名交流介绍,学生们说出了《疯窑陈》《狗咬吕洞宾》《村姑对秀才》等建水的民间故事,笔者及时引导学生:“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可以说是建水人百听不厌的,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民间故事大胆想象,进行创编,看谁讲的民间故事最有趣,最能吸引同学们!”在学生讲述建水的民间故事后笔者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课后要求:“刚才听了同学们讲的建水民间故事,的确很精彩,非常吸引人,这些民间故事体现了建水的历史文化,作为建水的一个小公民,应该了解家乡的一些民间文化,这也是爱家乡的一种表现,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开展活动,采访建水的一些老人,请他们讲一讲建水的民间故事,搜集建水的民间故事,做一个热爱家乡文化的好学生。”笔者在结课尾环节合理渗透了建水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教学中,在创造性地讲述建水的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凸显了教材编者的意图。
其他文献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该故事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反映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谜激兴趣  1.看图说成语。出示“龟兔赛跑”“乌鸦喝水”“画蛇添足”“对牛弹琴”等图片,让学生用成语说出图片的谜底。  2.揭示课题。出示
期刊
《影子》是统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的四篇课文都是以儿童的视角,对自然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充满情趣,能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其中《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  一、文本特点  1.音韵美。《影子》这首儿歌共两节,句式整齐,偶数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活泼俏
期刊
《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强调将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艺术教育的全過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小学“艺术节”是全校师生对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对学生获得成功感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艺术节的具体负责人,一般都是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因此,作为艺术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
期刊
“问题解决”随着新课标的提出而再次被重视。如今,问题解决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面,针对教材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尤其是结合数学核心素养来看待“问题解决”的研究就更少了。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内容由集中编排和分散编排组成,集中编排的主要为两大板块——“数学广角”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分散编排的内容贯穿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之中。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
期刊
【导读】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见的课型之一。上好复习课,能有效帮助学生梳理已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加深知识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丰富知识的表现形式,给学过的数学知识穿上新的“外衣”,不但能给学生带来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深入理解。  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的徐娜老师以“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为例,
期刊
【导读】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该内容包括两部分:1.让学生认识数字0在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不同场景体会0的不同含义,为以后更高级的数学打下基础。2.有关0的加、减法。  这节课简单吗?这节课难上吗?来自昆明市盘龙区茨坝中学附小的陈美辰老师和金星中心小学的孙秀芬老师都先后执教这节课,她们的教学感悟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案例】  课堂实录:  一、感
期刊
一、指导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巫婆和官绅以给河伯娶媳妇为借口,谋财害命,使得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西门豹决定狠狠惩治巫婆和官绅。同学们,如果让你去惩治这些恶霸,你想怎么办?  生1:我会叫人把巫婆和官绅直接处死。  生2:我会叫卫士押着巫婆和官绅去游街示众。  师:是啊,这样做简单而痛快!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出示并朗读)——到了河神娶媳妇的那天,我也到了。面
期刊
【导读】  “鸽巢问题”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鸽巢原理”(也叫“抽屉原理”)。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理解“鸽巢原理”的难度还是挺大的。对教师来说,上好“鸽巢问题”这一课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本案例中,来自昆明市盘龙区昆明重工中学的刘娜老师引导学生经历“鸽巢问题”的完整学习过程,在丰富的情境变换中逐步揭开“鸽巢问题”的神秘面纱,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期刊
数学学习不是教会学生一个知识,会做一道题,而是培养学生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把思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把研究问题的道理外化成语言或者符号,这是很多教师一直致力于追求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说理”课堂让学习向数学的深度学习延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最终达成“想明白,讲清楚”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这样的
期刊
现代诗是相对古典诗而言的,指的是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诗歌,它要求诗人以饱满激情的想象创造出赋予典型化的意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诗的分段间行、每行的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主要以诗意和语言的内在音乐动感取胜。现代儿童诗,顾名思义,指的是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现代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