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生态原理与优化措施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成状态与存在方式,只有掌握了它的这种独特的生成状态,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其个性特征,掌握其生存规律。高考作文亦然。我们要写好高考作文,也要像认识事物一样,首先要熟悉它的模样,然后才能描绘出它的形象。
  五种态势,彰显高考作文试题的生态原理
  2015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以“女儿举报老爸在高速公路上接听电话”为材料,以“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为作文要求作文。这道作文题被公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诞生的标志,它开启了高考作文具有指令性写作任务的新时代,此后几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流。
  2015—2021年这七年,是高考作文一个共性较强的生长期,即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由萌芽、成长、成熟又转而开始弱化转型的存在期。
  纵观高考作文试题这七年的生产态势,我们发现它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一是地缘态势:高考作文试题取材的现实性,贴近生活接地气
  众所周知,2020年春节以来,因为新冠肺炎的肆虐,改变了中国人很多既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人民却能够众志成城,上下同心协力把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控制住,不能不说这是个奇跡。这个奇迹是由“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2020年天津卷)创造的。2020年10套高考作文试题,除了全国Ⅰ卷和浙江卷没有突出体现这一主题外,其他作文试题或显性或隐性,都没有回避时代重大题材,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其命题取材众所周知的社会热点,贴近大众生活,让考生都有话可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国Ⅰ卷的作文试题“可为与有为”紧扣这一时代主题,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事实。贴近生活实际,现实意义强烈,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试题浓烈的生态地缘与厚实的生态根基。这也提示我们,写好高考作文首先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因为生活里就有高考作文。
  二是繁茂态势:高考作文试题审题的多元化,拓宽思路立新意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如果人为地过多地限制它,如盆景花草就难以自由自在地生长,而野生的植物就可以放任自己的发展空间,故而茂盛而颇具个性。因此,作为选拔性的高考作文试题也应该让考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更具开放性,淡化了审题意识,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元的写作空间。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就拓宽了考生的思路,易于写出多元化的优秀作文。2021年新高考Ⅱ卷以整体把握描红“人”字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要求考生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再如,2020年天津卷作文试题,其多元化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审题时考生对“中国面孔”的不同理解,其立意也不一样;二是对“中国面孔”的思考和感悟不一样,其立意角度自然也会呈现多样性。可见,天津卷作文试题颇具拓宽考生写作思路的功能,这对培养考生多角度思考、多元化写作很有益处。高考作文在这几年呈现出茂盛的生态长势。
  高考作文这种审题的多元化,提示我们在作文立意时,既要紧扣题意,又要拓宽思路,写出作文的新意来。
  三是成熟态势:高考作文试题思维的辩证性,提高认识有深度
  植物生长到了成熟期,枝叶的颜色也就由浅绿转变为深绿,整个体质呈现出成熟的深色。命制同一类型的作文试题,到了一定时期也会趋于成熟。
  还是以2020年天津卷的“中国面孔”为例吧。“面孔”有狰狞的,有凶狠的,有和善的,有亲切的。“中国面孔”到底是一副怎样的面孔呢?这就引发了考生思考和辨析,认识与抉择。“中国面孔”不可能是一副古板呆滞的面孔,也不可能是一副千篇一律的面孔。像这样极具思辨性的作文试题,就不愁写不出有深度的好作文,也不愁选拔不出优秀的人才了。再如2021年上海作文“时间的沉淀”更具思辨性,重在引导考生沉寂内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学思考,探寻真谛。高考作文的这种思辨性深度,就是生态的成熟状态。因此,考生务必要记住,要写出作文的深度与宽度,既要具有思维的深度,也要有思辨性的内容。
  四是我本态势:高考作文试题写作的情境式,避免套作有真话
  有如世上没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即使是同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同年份,或者同一年份的高考试题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为了避免作文试题的这种似曾相识现象,也为了避免考生写出的高考作文高度相似,因此,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普遍设置写作情境,即以我为本的排他性,这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一大特点。
  这类作文的优势是写作情境真实,写作任务明确,便于考生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和思考,充分发挥写作水平。例如,2020年全国Ⅰ卷,所给材料虽然是春秋时期“管鲍之交”和齐桓公的故事,但命题者要求考生将这一材料放在特定的情境中作文,即“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再如2020年天津卷,写作情境不仅仅是热播纪录片里的场面,也有“走过2020年的春天”的现场,严谨又不失宽松,给了考生们一个说真话、说实话的良好环境。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反猜题功能十分强大,也让那些准备套作的人傻了眼。作文的这种情境式告诉我们,写好高考作文要有现场感,“在什么山唱什么歌”,千万别盲目套作,假唱是容易被人识破的。
  五是实用态势:高考作文试题文体的应用化,讲究格式重实用
  许多作物成熟的最终标志是硕果累累,这样也就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高考作文也是一样,不能为考试而考试,任何形式、任何目的的作文考试都是为了让作者写出优秀的文章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十分注重实用性,因此在文体要求方面呈现出多样化,有传统的议论文、记叙文及自选文体,但更多的是要求写某一种应用文,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演讲稿,全国Ⅱ卷的演讲稿、书信、观后感、慰问信。2020年全国Ⅰ卷的发言稿,全国Ⅱ卷的演讲稿。尤其是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可见,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还在不断发展。
  不过,凡事并非一成不变的,仅仅三年后的2021年,应用文体就开始弱化了,基本上退出了高考作文市场,应用文体又无影无踪了。
  这就很好地体现出了生物的一个存在期,即萌芽、成长、成熟、结果等的轮回生存状态。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自2015年出现,也经过了这样一个生长期和生存状态。在完成了这样一个存在期之后,到了2021年,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各种状态与功能基本上没有表现出来了。这样,到2022年,高考作文很有可能将以一种崭新的面孔出现在考生面前。从这里可知,我们备考作文,不要局限于关注和效仿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要在拓宽思路,多种准备,不要守株待兔。
  “三三法则”,提升高考作文的生态环境
  “知此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在探究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趋势时发现,要写好高考作文,必须掌握它的生存状态与成长方式。无论高考作文以何种形式何种状态存在,要让它保持四季常青,及优秀作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掌握“三个标准”,强化三种意识。
  只有明确了优秀作文的三大标准,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在作文备考时有针对性地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那么,优秀作文的三大标准是什么呢?
  标准一,良种法则,立意至上—作文有灵魂
  种植庄稼,选种很重要,因为种植者非常关注作物的质量,即农产品的可口与美味,否则就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大家关注的也是考生们能否写出文采和思想兼美的作文。因此,作文的审题立意很重要。
  虽然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淡化了审题难度,但不等于没有难度。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依然存在审题不准,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强化审题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审题失误,也就直接导致立意的偏向。由于审题与立意,老师们讲得很多了,在此不赘述。
  标准二,高产法则,内容为王—作文有内涵
  农夫种植庄稼,当然要关心收成,期盼春华秋实大丰收,即农产品的数量。例如,农夫希望种植的果树结果要多,种植的水稻稻穗是沉甸甸的。这些是作物的生态规律,同样也是高考作文的存在规律。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平常作文时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实际、体现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材料进行训练,最为现实。
  备考作文内容就有针对性了。怎样才能让文章内容充实?一般而言,要做到以下四点:
  1.
其他文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下的“四翼”明确指出了地理命题内容创新的主要实施路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方面是高考试题的考查新方向,高中地理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高考改革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楼顶微菜园”耕读实践活动旨在提出具有驱动性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对问题进行研究、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内课外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最终产生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为主要特色的学习方式。 
期刊
一、高考真题  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法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1个适当的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GoingtoMountHuangshanremindsmeofthepopularBeatles’song“TheLongandWindingRoad”.56issobreathtakingabouttheexperienceistheout-of-this-worldscen
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外的补充,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通过引进SDL模式(Self-DirectedLearning模式,以下简称SDL模式),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维度,对历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重新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为转变固有课程教学观念,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优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期刊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种深沉的爱国爱家情感,是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恩平市有自然秀美的“恩平八景”,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温润宜人,是“中国首个避寒宜居地”;有古迹遗址,是那文化(壮族土地文化)发祥地之一……对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编写《爱我恩平》地方教材,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一、弘扬地方特色,坚定文化自信  
期刊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对提高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达成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设计,需要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自信。  一、研读教材,确立学法  读懂教材、分析教材是一切教学顺利推进的基石。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治教育专册,编写的宗旨是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法治观念。教师使用教材时,要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培养学
期刊
学校思政课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加强小学思政教育,学校管理者要整体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使道法课、学科德育、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等逐步走向“融合”,创造“协同合育”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一、抓实思政教育的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其特点就是显而易见、公开直接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注重知、情、意、行的相统一。此领域,主要契合学校的课程理念,抓实三类思政课程,一是道法课程,二是
期刊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这就迫切要求新时期营造优良的教育生态,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有机融合,凝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应当坚持以优势为本,激发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内在动力,营造友好、融洽、温暖的家校合作氛围,担负起青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