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出的新高度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62516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玉新老师在广西玉林市上的这堂作文课,举重若轻,大巧若拙。在“看热闹”之余,我琢磨了这其中的门道,所见其妙之处或许可用“真常态”“素颜值”“元问题”三个词来略做概括。
  一、真常態
  “大型观摩课”或日“公开课”,教师能上出教学的常态,就已经成功了。道理很简单,借班上课,教师面对的原本就是“非常态”(或曰“变态”)的课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彼此不熟悉,是为隔。若教师在简短的课堂上未能充分调动陌生的学生的积极性,则“刘郎已恨蓬山远”:若教师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天马行空,炫才秀技,则“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是“正变态”的课堂。还有一类是“假常态”的课堂。某些教师的“走穴课”往往有此特点,貌似师生无间,状若妙手偶得,迹近动态生成,实则深于套路,巧于装点而已。以技巧论,“假常态”高于“正变态”:以境界论,“假常态”归于“仍变态”。
  “真常态”的课堂其实是不能取巧的,不取巧才不会走弯路,没有捷径时还在寻找捷径就是走弯路。张老师为了把这堂课变回常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按照当地的教学进度,应该要讲到“学习写得新颖”了,于是张老师就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新颖的理解写一篇或一段文字,这是摸清学情的过程,是常态的课堂中不能省略的环节。张老师在阅读了两个班级的作文后,用表格列出了每位同学的文章特点,并给学生文章的新颖度打分,这是对学生作文的反馈,也是和学生进行精神对话,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必要方式。初次谋面的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文章修改所呈现出的精彩课堂对话,绝非凌虚蹈空而来,恰恰来源于依从科学规律的教育行为。张老师这堂课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的课堂观摩范本。
  二、素颜值
  在这个“拼颜值”的时代,教师这个行业也不是化外之地。但教师应该拼的是“学术颜值”。尤其在“不施脂粉”的原生态课堂上,“素颜值”高才是真王道。所谓“素颜值”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站位。张老师这堂“众语喧哗”的作文课,实现了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濡染熏陶,体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育理念。
  从语文素养的化育角度来论,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推敲字句时,充分展现了教师高段位的专业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他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不失时机点化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一词一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都大有学问。依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发展及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课堂结尾处师生关于“诗性”问题的对话,更是神来之笔,对于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启发不可小觑。
  教师在授课之初便把“学习写得新颖”改为“努力写得新颖”,课堂组织形式设定为讨论生成,巧妙地处理好了多元与主流、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真正的武林高手拳打卧牛之地,看上去轻云淡月,实则举重若轻,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如盐在水。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语文圈,“天生丽质难自弃”的高“素颜值”才难能可贵。张老师常说:“书本的厚度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他亲自给大家打了一个“样儿”。
  三、元问题
  “多知识,少方法;多要求,缺过程”是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现状。如何解决作文训练的过程化问题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元问题”,根本出路还要回到语文的核心素养,回到教师本身。
  作文教学过程化的观念虽然渐为大众接受,但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实践层面,即教师如何落实作文的指导过程。一些学者也致力于设计能够覆盖中学生主要写作活动,并能体现指导过程特点的系列教学方案。但问题的关键是周密的设计替代不了教师个体的价值。如果教师的个体价值能被替代,教师就没价值了;不能替代又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存在就变成了“负价值”。作文教学难就难在教师要会写文章,还能把自己写文章的有效体验准确且艺术地传达给学生。我们的很多同行在第一道关口就“望峰息心”了。此路不通自然要寻找替代方案,因此操作门槛较低的、把“讲写作知识”充当“写作指导”的做法自然大行其道。当下写作教学的症结并非教师对理论认知不足,而在于其自身的写作能力不足。此乃“元问题”的“元问题”。张老师这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感动,就是他在用自己深湛的写作修养濡养学生,他是从“元问题”的“元问题”出发,在“顺流而下”之中解决问题。教师的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无疑也是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元问题”。
  张老师戏引波兰尼的那句名言:“你要想教给别人爬,你就爬给他看。”他还谦虚地说:“我就和学生共同爬,连滚带爬,能爬到哪里就爬到哪里。”但张老师凭借自己的“一手好拳棒”,带着孩子们“爬”出了新高度。之所以“新”,并非亘古未有,只因“险以远,则至者少”。他一定寂寞极了。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沉默现象时常出现。笔者结合心理咨询中关于沉默的相关论述,将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分为六类,即怀疑型沉默、茫然型沉默、思考型沉默、情绪型沉默、反抗型沉默、内向型沉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学语文课堂沉默的表现进行一定的阐述。在中学语文课堂沉默的应对方面,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能够乐观地认识并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思考型沉默、怀疑型沉默这两类积极性沉默,以这类沉默作为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
期刊
【摘要】“六何”提问链包括从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有何六个方面,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思维上的“工具”和“脚手架”。以《认识余数》课堂教学片段为例,教师利用“从何”优化提问,激活学生记忆,引发思考;利用“是何”优化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新知;利用“如何”精选例题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六何”提问链能够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体悟思想方法,实
期刊
【摘要】数学公式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数学公式的高度抽象性常常成为教学的“疑难杂症”。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数学公式的运用而忽略对数学公式特征的多元理解,这是造成学生难以深度理解数学公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优化数学公式类微课或创课等问题亟待探究。承接前面的创课设计,研究者基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以“平方差公式的解释”的教学片段为例,尝试探讨优化数学公式类创课的设计。  【关键词】数学
期刊
[摘要]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类比能力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数学中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法则都是运用类比思想提出的。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类比思想无处不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课本已有的类比资源,积极开发类比推理能力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平时注重类比方法的归纳、总结,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让学生从学会类比、善用类比再到用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把握一定的“度”。教师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预设有度。只有目标设定显高度、教材挖掘求深度、课程资源有广度、价值追求彰信度,教学方案才能有效。二是过程有度,这就是情境之契合度、主体之参与度、内容之深广度、节奏之疏密度。只有教学过程有度,课堂教学才会高效。三是延伸有度,即预习有度、训练有度、探究有度,课后延伸才有实效。  【关键词】教学之道;思想政治课;预设有度;
期刊
“你要教别人爬,就爬给他看。”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教作文,基本上都要表现“站”得潇洒、“跑”得漂亮、“飞”得高雅的姿态,一定要在学生面前显得比他们“略高一筹”,才觉得对得起老师的身份。可是,张玉新老师则不然,他是和学生一起“爬”,而且“爬”得愉快,“爬”得精彩,“爬”得有尊严。  “爬”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尊重学生、融入课堂情境的科学态度。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能独立确定写作的
期刊
近日,我拜读了张玉新老师在广西玉林师范学院附中执教的一节作文课课堂实录,原本张老师受邀讲“如何写得新颖”一课,但基于张老师的作文教学理念,他执意把此课改为“努力写得新颖”。张老师领著孩子们一起“爬”了一个多小时,学生们收获了一首小诗、一次难得的写作体验、一份美好的写作回忆。此文也引发了我对于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受益良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语文老师对此感到无从下手,虽然投入很多精
期刊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师头疼和困惑的难点之一。由于高中课时紧张及高考应试的压力,语文教师俨然成为作文“八股文”的绝对倡导者。就连学生也功利地希望高中的作文课能对自己的写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学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  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作文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张玉新教授有关高中作文的“说法”和“做法”,的确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很大的启示。张老师的这堂作
期刊
[摘要]张玉新老师教学《小石潭记》,其独到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1)把教材当作例子,辅导学生学习写作写景状物的文章;(2)抓住标题中的四个字,让学生在文中找对应点,既降低了难度,又给学生新奇之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接着,张老师再次进行引导:写景,是和人物的心境一致的,并以此引导学生体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写作目的。张老师再由此生发:作文,要“文能对题”,想要更多地了解柳宗元,
期刊
近年来,一些学校为“积极实施新课改的先进理念”,不惜大刀阔斧地规定教师一堂课的讲授时间,更有甚者竟撤去讲台,让学生自由探究。一时间,教室的课桌必摆成几人一组式,问题也必经过“讨论”,方能得出结论。一堂课,以几个学生代表的发言贯穿始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教师也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殊不知,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取消教师的“存在”,而是首先要肯定教师的“在场”,唯其“在场”,师生才能展开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