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玉新老师在广西玉林市上的这堂作文课,举重若轻,大巧若拙。在“看热闹”之余,我琢磨了这其中的门道,所见其妙之处或许可用“真常态”“素颜值”“元问题”三个词来略做概括。
一、真常態
“大型观摩课”或日“公开课”,教师能上出教学的常态,就已经成功了。道理很简单,借班上课,教师面对的原本就是“非常态”(或曰“变态”)的课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彼此不熟悉,是为隔。若教师在简短的课堂上未能充分调动陌生的学生的积极性,则“刘郎已恨蓬山远”:若教师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天马行空,炫才秀技,则“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是“正变态”的课堂。还有一类是“假常态”的课堂。某些教师的“走穴课”往往有此特点,貌似师生无间,状若妙手偶得,迹近动态生成,实则深于套路,巧于装点而已。以技巧论,“假常态”高于“正变态”:以境界论,“假常态”归于“仍变态”。
“真常态”的课堂其实是不能取巧的,不取巧才不会走弯路,没有捷径时还在寻找捷径就是走弯路。张老师为了把这堂课变回常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按照当地的教学进度,应该要讲到“学习写得新颖”了,于是张老师就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新颖的理解写一篇或一段文字,这是摸清学情的过程,是常态的课堂中不能省略的环节。张老师在阅读了两个班级的作文后,用表格列出了每位同学的文章特点,并给学生文章的新颖度打分,这是对学生作文的反馈,也是和学生进行精神对话,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必要方式。初次谋面的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文章修改所呈现出的精彩课堂对话,绝非凌虚蹈空而来,恰恰来源于依从科学规律的教育行为。张老师这堂课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的课堂观摩范本。
二、素颜值
在这个“拼颜值”的时代,教师这个行业也不是化外之地。但教师应该拼的是“学术颜值”。尤其在“不施脂粉”的原生态课堂上,“素颜值”高才是真王道。所谓“素颜值”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站位。张老师这堂“众语喧哗”的作文课,实现了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濡染熏陶,体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育理念。
从语文素养的化育角度来论,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推敲字句时,充分展现了教师高段位的专业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他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不失时机点化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一词一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都大有学问。依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发展及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课堂结尾处师生关于“诗性”问题的对话,更是神来之笔,对于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启发不可小觑。
教师在授课之初便把“学习写得新颖”改为“努力写得新颖”,课堂组织形式设定为讨论生成,巧妙地处理好了多元与主流、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真正的武林高手拳打卧牛之地,看上去轻云淡月,实则举重若轻,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如盐在水。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语文圈,“天生丽质难自弃”的高“素颜值”才难能可贵。张老师常说:“书本的厚度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他亲自给大家打了一个“样儿”。
三、元问题
“多知识,少方法;多要求,缺过程”是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现状。如何解决作文训练的过程化问题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元问题”,根本出路还要回到语文的核心素养,回到教师本身。
作文教学过程化的观念虽然渐为大众接受,但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实践层面,即教师如何落实作文的指导过程。一些学者也致力于设计能够覆盖中学生主要写作活动,并能体现指导过程特点的系列教学方案。但问题的关键是周密的设计替代不了教师个体的价值。如果教师的个体价值能被替代,教师就没价值了;不能替代又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存在就变成了“负价值”。作文教学难就难在教师要会写文章,还能把自己写文章的有效体验准确且艺术地传达给学生。我们的很多同行在第一道关口就“望峰息心”了。此路不通自然要寻找替代方案,因此操作门槛较低的、把“讲写作知识”充当“写作指导”的做法自然大行其道。当下写作教学的症结并非教师对理论认知不足,而在于其自身的写作能力不足。此乃“元问题”的“元问题”。张老师这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感动,就是他在用自己深湛的写作修养濡养学生,他是从“元问题”的“元问题”出发,在“顺流而下”之中解决问题。教师的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无疑也是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元问题”。
张老师戏引波兰尼的那句名言:“你要想教给别人爬,你就爬给他看。”他还谦虚地说:“我就和学生共同爬,连滚带爬,能爬到哪里就爬到哪里。”但张老师凭借自己的“一手好拳棒”,带着孩子们“爬”出了新高度。之所以“新”,并非亘古未有,只因“险以远,则至者少”。他一定寂寞极了。
一、真常態
“大型观摩课”或日“公开课”,教师能上出教学的常态,就已经成功了。道理很简单,借班上课,教师面对的原本就是“非常态”(或曰“变态”)的课堂。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彼此不熟悉,是为隔。若教师在简短的课堂上未能充分调动陌生的学生的积极性,则“刘郎已恨蓬山远”:若教师目中无人,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天马行空,炫才秀技,则“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是“正变态”的课堂。还有一类是“假常态”的课堂。某些教师的“走穴课”往往有此特点,貌似师生无间,状若妙手偶得,迹近动态生成,实则深于套路,巧于装点而已。以技巧论,“假常态”高于“正变态”:以境界论,“假常态”归于“仍变态”。
“真常态”的课堂其实是不能取巧的,不取巧才不会走弯路,没有捷径时还在寻找捷径就是走弯路。张老师为了把这堂课变回常态,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按照当地的教学进度,应该要讲到“学习写得新颖”了,于是张老师就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新颖的理解写一篇或一段文字,这是摸清学情的过程,是常态的课堂中不能省略的环节。张老师在阅读了两个班级的作文后,用表格列出了每位同学的文章特点,并给学生文章的新颖度打分,这是对学生作文的反馈,也是和学生进行精神对话,是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必要方式。初次谋面的师生在课堂上围绕文章修改所呈现出的精彩课堂对话,绝非凌虚蹈空而来,恰恰来源于依从科学规律的教育行为。张老师这堂课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含任何“添加剂”的原生态的课堂观摩范本。
二、素颜值
在这个“拼颜值”的时代,教师这个行业也不是化外之地。但教师应该拼的是“学术颜值”。尤其在“不施脂粉”的原生态课堂上,“素颜值”高才是真王道。所谓“素颜值”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站位。张老师这堂“众语喧哗”的作文课,实现了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濡染熏陶,体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育理念。
从语文素养的化育角度来论,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推敲字句时,充分展现了教师高段位的专业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层面,他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不失时机点化学生。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一词一字乃至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都大有学问。依托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发展及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的提升。课堂结尾处师生关于“诗性”问题的对话,更是神来之笔,对于学生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启发不可小觑。
教师在授课之初便把“学习写得新颖”改为“努力写得新颖”,课堂组织形式设定为讨论生成,巧妙地处理好了多元与主流、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真正的武林高手拳打卧牛之地,看上去轻云淡月,实则举重若轻,教师的教学层次和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如盐在水。在“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语文圈,“天生丽质难自弃”的高“素颜值”才难能可贵。张老师常说:“书本的厚度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他亲自给大家打了一个“样儿”。
三、元问题
“多知识,少方法;多要求,缺过程”是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现状。如何解决作文训练的过程化问题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面对的“元问题”,根本出路还要回到语文的核心素养,回到教师本身。
作文教学过程化的观念虽然渐为大众接受,但影响作文教学过程化探索进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实践层面,即教师如何落实作文的指导过程。一些学者也致力于设计能够覆盖中学生主要写作活动,并能体现指导过程特点的系列教学方案。但问题的关键是周密的设计替代不了教师个体的价值。如果教师的个体价值能被替代,教师就没价值了;不能替代又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存在就变成了“负价值”。作文教学难就难在教师要会写文章,还能把自己写文章的有效体验准确且艺术地传达给学生。我们的很多同行在第一道关口就“望峰息心”了。此路不通自然要寻找替代方案,因此操作门槛较低的、把“讲写作知识”充当“写作指导”的做法自然大行其道。当下写作教学的症结并非教师对理论认知不足,而在于其自身的写作能力不足。此乃“元问题”的“元问题”。张老师这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感动,就是他在用自己深湛的写作修养濡养学生,他是从“元问题”的“元问题”出发,在“顺流而下”之中解决问题。教师的自身学科素养的提升,无疑也是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元问题”。
张老师戏引波兰尼的那句名言:“你要想教给别人爬,你就爬给他看。”他还谦虚地说:“我就和学生共同爬,连滚带爬,能爬到哪里就爬到哪里。”但张老师凭借自己的“一手好拳棒”,带着孩子们“爬”出了新高度。之所以“新”,并非亘古未有,只因“险以远,则至者少”。他一定寂寞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