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声乐教学是声乐教学中比较特殊的一个领域,应试性与规范教学的矛盾和教师队伍水平差异明显是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高校教师的视角,分析问题,提出选才、规范教学、合理安排备考曲目三项建议。
关键词:应试性;规范化教学;备考曲目
【中国分类法】:G623.75
一、高考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学与规范教学的矛盾。声乐教学是有其基本程序和一般规律的。程序上,一般都要经历选才、入门、解决技术问题、学习音乐表现及舞台表演等一系列过程。在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专业院校,一、二年纪打基础,三、四年级出成绩是比较正常的现象。高考声乐教学则带有强烈的应试性色彩,教学起点低、周期短、过分强调声音技术而忽视了音乐表现、备考作品难度往往高于考生的实际技术水平等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现象,可视为高考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应有的规范化教学之间的矛盾。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考生存在着声音不自然,做作痕迹严重;作品完成吃力,音准、节奏不准确;音乐表现苍白,表情、肢体动作等僵硬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高考声乐教学速成式的、片面强调“拔高”水平以应对考试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后果和具体表现。
2、教师队伍水平差异明显。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教师水平差异明显,是高考声乐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这类教师占得比重比较大,其责任心强、学生管理方便、课程安排紧凑。但作为高中教师,其主要任务为音乐普及教育,且师资配备不会太多,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师生比不合理,无法实现一对一教学的问题。也存在知识陈旧、专业方向不一致等问题。2、社会培训机构的声乐教师。这类教师占得比重比较大,其专门应对高考声乐教学,有一定的应试教育经验。但作为商业机构,人员流动较大,其教师多为本、硕在校学生,教学水平略显不足。3、高校声乐教师。这类教师是笔者最为推崇的,但所占比重并不大。其教学规范、曲目选择合理,且了解高招要求和教师心态,很清楚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势。在笔者观察中发现,跟随高校声乐教师学习的考生,其声音状态、歌曲表现均强于高中教师和培训教师。
3、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选才”和“考试曲目的选择”两个方面。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文化课不好的考生,将艺术类招生作为考学的便捷途径,部分高中为提高升学率,也默认甚至鼓励这种现象存在。因此,造成了一部分并不适合声乐学习的考生进入了这一领域,通过短期“拔高式”教学考取一个层次较低的学校,导致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困难,这实际上是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也是当前部分高校声乐教学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在考试曲目选择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考生选取的备考曲目,大都超过了其实际的演唱水平,一味地追求音域宽、难度大、内涵深的作品,往往一首很好的歌曲,被演绎的如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
二、给高考声乐教师的建议
1、把好选才关。“选才关”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一直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声乐相较于器乐要好学、容易上手,所以有大量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考生将声乐作为其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这是不对的。声乐学习有其必备的两个条件,要想在这个专业领域有所发展,缺一不可。首先,要有较好的嗓音条件,没有不良的发声习惯和语言习惯。其次,耳朵要好,要有好的音准、节奏感,以及对音色把握的敏锐性。这是学习声乐最起码的两个条件。声乐教师在选取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两个原则,对于不具备条件的考生,一定要建议他们考虑其他的升学途径,以免耽误前程。
2、坚持规范化教学。高考声乐教学不可避免的具有应试性的色彩,“速成”、“拔高”往往成为其主旋律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坚实的基础性训练和规范化教学,对考生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而且,从高校声乐教师的角度看,他们更喜欢那些没有不良发声习惯、声音自然干净的学生,即常说的没有“歪范儿”,这样的学生更好开展教学,也更容易出成绩。声乐考试与声乐比赛不一样,选择的是可培养的“苗子”,不是歌唱家。因此说,坚持规范化教学,对考生的应考和今后发展都大有裨益。
第一、做好声部、声种的鉴定工作。声部、声种的鉴定工作是声乐教学的开始,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高考声乐教学面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生,年齡大约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阶段,生理上刚经历过变声期,声带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其声音特质尚未完全确定,给声部、声种的鉴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教师不是嗓音鉴定的专业人士,教学经验也稍显欠缺,在具体操作中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通过自然音色来辨别,抓住学生本声的特质判断其类型,可通过说话、朗诵、练声几个渠道进行了解。2、不要过早训练换声区,尤其是男生。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些确定为男高声部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及嗓音的进一步成熟,最终确定为男中音声部。因此,在自然音区训练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扩展其音域,并进一步对声部、声种进行鉴定。
第二、灌输专业的声乐学习理念。在当前的高考声乐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唱出什么样的声音,以及完成多大难度的作品上,对于音乐本身,甚或歌曲本身都不太在意。笔者在与考生交流中发现,绝大多数考生都存在着音准、节奏的偏差,对于歌曲的律动没有概念,声音不自然,有较重的模仿痕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专业的声乐学习理念作为指导。首先,应该用自己的声音、自然的声音演唱,不能因为喜欢某个歌唱家或某种类型的声音,就机械的模仿。须知好的声音是训练的结果,不是模仿的产物。其次,学习作品时不要“听歌学唱”。这是造成考生音准、节奏偏差,歌曲律动不对的直接原因。应该让学生学会“读谱学唱”,先唱准铺子,再研究音乐术语及表情记号,反复朗读歌词以理解歌曲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演唱歌曲,做到唱之有物。
3、合理安排备考曲目。合理安排考试曲目,是考生充分展示其演唱水平和艺术潜质的关键。在曲目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务实的选择考试曲目,要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演唱水平和声音特质,在作品难度加分的考量上,优先考虑作品和音乐的完整性。其次,要做到扬长避短,展示优点,隐藏缺点。高音好的考生可选择《再见了,大别山》、《我爱你,中华》之类的作品,展示其高声区的优势。音色好音域窄的考生可以把《绒花》、《草原之夜》之类的作品唱细致。最后,注意作品表现和艺术感染力的把握,要以情带声,用音乐,而不是声音抓住评委。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
关键词:应试性;规范化教学;备考曲目
【中国分类法】:G623.75
一、高考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学与规范教学的矛盾。声乐教学是有其基本程序和一般规律的。程序上,一般都要经历选才、入门、解决技术问题、学习音乐表现及舞台表演等一系列过程。在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专业院校,一、二年纪打基础,三、四年级出成绩是比较正常的现象。高考声乐教学则带有强烈的应试性色彩,教学起点低、周期短、过分强调声音技术而忽视了音乐表现、备考作品难度往往高于考生的实际技术水平等是其鲜明的特点。这些现象,可视为高考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应有的规范化教学之间的矛盾。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考生存在着声音不自然,做作痕迹严重;作品完成吃力,音准、节奏不准确;音乐表现苍白,表情、肢体动作等僵硬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高考声乐教学速成式的、片面强调“拔高”水平以应对考试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后果和具体表现。
2、教师队伍水平差异明显。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教师水平差异明显,是高考声乐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教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这类教师占得比重比较大,其责任心强、学生管理方便、课程安排紧凑。但作为高中教师,其主要任务为音乐普及教育,且师资配备不会太多,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存在师生比不合理,无法实现一对一教学的问题。也存在知识陈旧、专业方向不一致等问题。2、社会培训机构的声乐教师。这类教师占得比重比较大,其专门应对高考声乐教学,有一定的应试教育经验。但作为商业机构,人员流动较大,其教师多为本、硕在校学生,教学水平略显不足。3、高校声乐教师。这类教师是笔者最为推崇的,但所占比重并不大。其教学规范、曲目选择合理,且了解高招要求和教师心态,很清楚什么样的学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势。在笔者观察中发现,跟随高校声乐教师学习的考生,其声音状态、歌曲表现均强于高中教师和培训教师。
3、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选才”和“考试曲目的选择”两个方面。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文化课不好的考生,将艺术类招生作为考学的便捷途径,部分高中为提高升学率,也默认甚至鼓励这种现象存在。因此,造成了一部分并不适合声乐学习的考生进入了这一领域,通过短期“拔高式”教学考取一个层次较低的学校,导致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困难,这实际上是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也是当前部分高校声乐教学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在考试曲目选择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考生选取的备考曲目,大都超过了其实际的演唱水平,一味地追求音域宽、难度大、内涵深的作品,往往一首很好的歌曲,被演绎的如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
二、给高考声乐教师的建议
1、把好选才关。“选才关”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一直以来,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声乐相较于器乐要好学、容易上手,所以有大量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考生将声乐作为其升学考试的敲门砖,这是不对的。声乐学习有其必备的两个条件,要想在这个专业领域有所发展,缺一不可。首先,要有较好的嗓音条件,没有不良的发声习惯和语言习惯。其次,耳朵要好,要有好的音准、节奏感,以及对音色把握的敏锐性。这是学习声乐最起码的两个条件。声乐教师在选取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这两个原则,对于不具备条件的考生,一定要建议他们考虑其他的升学途径,以免耽误前程。
2、坚持规范化教学。高考声乐教学不可避免的具有应试性的色彩,“速成”、“拔高”往往成为其主旋律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好的、坚实的基础性训练和规范化教学,对考生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而且,从高校声乐教师的角度看,他们更喜欢那些没有不良发声习惯、声音自然干净的学生,即常说的没有“歪范儿”,这样的学生更好开展教学,也更容易出成绩。声乐考试与声乐比赛不一样,选择的是可培养的“苗子”,不是歌唱家。因此说,坚持规范化教学,对考生的应考和今后发展都大有裨益。
第一、做好声部、声种的鉴定工作。声部、声种的鉴定工作是声乐教学的开始,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高考声乐教学面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高中生,年齡大约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阶段,生理上刚经历过变声期,声带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其声音特质尚未完全确定,给声部、声种的鉴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事高考声乐教学的教师不是嗓音鉴定的专业人士,教学经验也稍显欠缺,在具体操作中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通过自然音色来辨别,抓住学生本声的特质判断其类型,可通过说话、朗诵、练声几个渠道进行了解。2、不要过早训练换声区,尤其是男生。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有些确定为男高声部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及嗓音的进一步成熟,最终确定为男中音声部。因此,在自然音区训练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扩展其音域,并进一步对声部、声种进行鉴定。
第二、灌输专业的声乐学习理念。在当前的高考声乐教学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唱出什么样的声音,以及完成多大难度的作品上,对于音乐本身,甚或歌曲本身都不太在意。笔者在与考生交流中发现,绝大多数考生都存在着音准、节奏的偏差,对于歌曲的律动没有概念,声音不自然,有较重的模仿痕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专业的声乐学习理念作为指导。首先,应该用自己的声音、自然的声音演唱,不能因为喜欢某个歌唱家或某种类型的声音,就机械的模仿。须知好的声音是训练的结果,不是模仿的产物。其次,学习作品时不要“听歌学唱”。这是造成考生音准、节奏偏差,歌曲律动不对的直接原因。应该让学生学会“读谱学唱”,先唱准铺子,再研究音乐术语及表情记号,反复朗读歌词以理解歌曲内涵,在此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演唱歌曲,做到唱之有物。
3、合理安排备考曲目。合理安排考试曲目,是考生充分展示其演唱水平和艺术潜质的关键。在曲目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务实的选择考试曲目,要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演唱水平和声音特质,在作品难度加分的考量上,优先考虑作品和音乐的完整性。其次,要做到扬长避短,展示优点,隐藏缺点。高音好的考生可选择《再见了,大别山》、《我爱你,中华》之类的作品,展示其高声区的优势。音色好音域窄的考生可以把《绒花》、《草原之夜》之类的作品唱细致。最后,注意作品表现和艺术感染力的把握,要以情带声,用音乐,而不是声音抓住评委。
参考文献
[1]余笃刚,蔡远鸿:声乐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华乐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