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离开家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甚至几年才能返乡,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人格表现都明显有别于具备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在课堂上不专心,学习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留守儿童” 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正常学习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讨论的热点。
(一)我校留守学生的现状
在我校,“留守学生”占20%以上,超过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远比其他学生更感到孤独,逆反心理更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更大的障碍,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乃至身心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了解了其他一些农村学校,发现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村小,“留守学生”的情况更为突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2-6年级中的“留守学生”所受影响较为明显,在调查中,教师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评价是:不能主动、按计划学习,学习过程中不思考、不质疑、不讲究学习卫生,常违反纪律,普遍成了班里的问题生。
(二)我校留守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
(1)留守学生想学但不会学。对于大部分留守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有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师的思想教育,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原有基础太差,无法跟上其他同学,个别甚至连基础知识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
(2)留守学生不愿学。由于一些留守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期望值都不高,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认为不读书以后同样可以打工挣钱。通过研究,我们将采用科学的方法从提高留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本人提出采用“组内互助、组间竞争”合作学习的形式将有助于提高留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成绩。
(三)留守学生语文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间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抒发己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高效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是由学生的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不同发展水平而编列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是一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规模6人左右,有明确的分工,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中能者为师,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样的学习小组既是一个学习单位,也是一个评价单位,是一个功能联合体。由于在每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后,便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赛。
1.组内互助
(1)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采取一人问,其余人答,然后交替问答的办法;也可以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采取互对答案,相互介绍解题方法,消除解题障碍的办法,互促互进,共同提高。
(2)竞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生字、词语、讲故事、表演、做题等。竞赛的成绩可以是单次成绩、累计成绩。
(3)帮差。由于教师只评价小组,所以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坏直接影响该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因此,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既是其本人的愿望,也是组内优秀生的希望,这就促使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命题互测,为小组互助提供反馈信息,检测学习效果。
(4)表演。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表演法,设置情境,让组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演出,促使学生预习、排演、进行课外语言交际。
(5)课外交际。自然的语言环境最有利于语言学习,但我们农村中小学生缺乏这种语言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外,回家一般不运用普通话交流。因此活动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伙伴,在课外,是普通话操练的朋友。学习小组的几个成员要随时随地创设语言环境,无论是在放学路上,还是在短短的课间,只要在一起,互问互答,不仅可以再现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练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交际运用能力。
2. 组间竞争
“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因此,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词语接龙比赛、课文朗读比赛、诗歌背诵比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表演比赛、书写比赛等,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如小组背诗比赛,规则为:一人不会扣小组积分一分;一人能背奖小组一分,这种组间竞争方式的好处:为了使小组在竞赛中得到加分,促进优等生发奋努力,争取更多的人会背诵;为了不让小组被扣分,迫使优等生必须帮助学困生,从而促进了全体进步。
由于学习小组都是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组与组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开展竞赛。教师可以采取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故事接龙的形式开展比赛。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预习、检测、竞赛等进行评分。每次按得分多少给予加分——以此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每周或每月统计一次,看哪组得分最多,老师给予奖励,并记入个人积分。“组内互助,组间竞争”合作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这样就能使学困生在参与过程中通过自我表现认识到自身价值,增长自信心,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解决疑难,培养优秀品质,实现由个人优秀最终走向人人进步。充分保证了学生课外互助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在留守学生中有效的开展语文互助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上主要的学习行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互助合作学习展开,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互助合作学习的任务,都有明确的评价依据,追求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能。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一定的权利,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特有的价值和优势,对同伴进行帮助,同时吸收同伴间的有利信息,对自己的劣势进行补偿。小组内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意识,从而达到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目的。
(一)我校留守学生的现状
在我校,“留守学生”占20%以上,超过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远比其他学生更感到孤独,逆反心理更强,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更大的障碍,因此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乃至身心诸方面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了解了其他一些农村学校,发现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尤其是村小,“留守学生”的情况更为突出。调查中我们还发现,2-6年级中的“留守学生”所受影响较为明显,在调查中,教师们对这一群体的普遍评价是:不能主动、按计划学习,学习过程中不思考、不质疑、不讲究学习卫生,常违反纪律,普遍成了班里的问题生。
(二)我校留守学生学习存在的不足
(1)留守学生想学但不会学。对于大部分留守学生来说,他们还是有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师的思想教育,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原有基础太差,无法跟上其他同学,个别甚至连基础知识也无法理解和掌握,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
(2)留守学生不愿学。由于一些留守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自己对学习的期望值都不高,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认为不读书以后同样可以打工挣钱。通过研究,我们将采用科学的方法从提高留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鉴于此,本人提出采用“组内互助、组间竞争”合作学习的形式将有助于提高留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成绩。
(三)留守学生语文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间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抒发己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让每个学生各抒己见,高效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小组是由学生的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不同发展水平而编列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是一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规模6人左右,有明确的分工,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中能者为师,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样的学习小组既是一个学习单位,也是一个评价单位,是一个功能联合体。由于在每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后,便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赛。
1.组内互助
(1)交流。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采取一人问,其余人答,然后交替问答的办法;也可以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采取互对答案,相互介绍解题方法,消除解题障碍的办法,互促互进,共同提高。
(2)竞赛。竞赛的形式可以是听写生字、词语、讲故事、表演、做题等。竞赛的成绩可以是单次成绩、累计成绩。
(3)帮差。由于教师只评价小组,所以组内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坏直接影响该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因此,提高后进生的成绩既是其本人的愿望,也是组内优秀生的希望,这就促使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命题互测,为小组互助提供反馈信息,检测学习效果。
(4)表演。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活动。运用小组表演法,设置情境,让组员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课堂上演出,促使学生预习、排演、进行课外语言交际。
(5)课外交际。自然的语言环境最有利于语言学习,但我们农村中小学生缺乏这种语言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外,回家一般不运用普通话交流。因此活动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伙伴,在课外,是普通话操练的朋友。学习小组的几个成员要随时随地创设语言环境,无论是在放学路上,还是在短短的课间,只要在一起,互问互答,不仅可以再现课堂所学知识,还可以练习普通话,提高普通话交际运用能力。
2. 组间竞争
“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因此,将竞争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
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词语接龙比赛、课文朗读比赛、诗歌背诵比赛、问题抢答比赛、角色表演比赛、书写比赛等,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参与面更广,竞争更激烈,获胜人数也更多,后进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能体会到成就感。而且,这种竞赛很能在小组间形成一股凝聚力,向心力,大家齐心协力为小组荣誉而努力,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如小组背诗比赛,规则为:一人不会扣小组积分一分;一人能背奖小组一分,这种组间竞争方式的好处:为了使小组在竞赛中得到加分,促进优等生发奋努力,争取更多的人会背诵;为了不让小组被扣分,迫使优等生必须帮助学困生,从而促进了全体进步。
由于学习小组都是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组与组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有利于开展竞赛。教师可以采取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故事接龙的形式开展比赛。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预习、检测、竞赛等进行评分。每次按得分多少给予加分——以此唤起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每周或每月统计一次,看哪组得分最多,老师给予奖励,并记入个人积分。“组内互助,组间竞争”合作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这样就能使学困生在参与过程中通过自我表现认识到自身价值,增长自信心,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解决疑难,培养优秀品质,实现由个人优秀最终走向人人进步。充分保证了学生课外互助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在留守学生中有效的开展语文互助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上主要的学习行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互助合作学习展开,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互助合作学习的任务,都有明确的评价依据,追求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能。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一定的权利,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特有的价值和优势,对同伴进行帮助,同时吸收同伴间的有利信息,对自己的劣势进行补偿。小组内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意识,从而达到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