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PLC教学是技师学校非常重要的课程,其对于工业的价值巨大,一次收到了技师学校的广泛重视。本文将从基于工作过程的PLC教学方法改革为起点探讨在PLC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并说明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种新的途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中职教育;PLC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198-01
PLC课程作为技师学院的主干课程,在很长时间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PLC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因此推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讲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改革中的实践。
一、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设计必然性分析
PLC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运输、环保、文化娱乐等各行各业,是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调查显示:企业最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是电工与机械识图、常用工具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电气控制与机械原理中最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能力、规划能力与沟通能力以及安全、环保、勤俭节约等意识,即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通过工作中的学习既兼顾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多样性与综合性,提高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课堂由“教师教”为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为主体,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目标为中心,必须要有严谨的教学设计,即根据课标和学生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方面的设计。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及实施。
一、PLC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一)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核心是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并分类形成行动领域,进而转化为学习领域,寻找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各环節的基础。 PLC课程设置依据现场维修电工岗位工作任务需求;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知识及态度;课程内容经过现场调研并经专家研讨论证确定。根据现场对本课程知识技能的需求,将本学习领域定义为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构成,每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完全来自工程实例,做到了工学结合,并按照易、中、难分别设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专业或不同基础的学生可根据需求来选择教学情境中的项目。 在教学中营造个性化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及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载体,教学实施过程从封闭型→开放型→开放创新型,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逐步得到加强。 最重要的是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融入教学。
(二)课程教学模式。
PLC课程对传统的“理论→实验→实训”的分段式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此模式下,学生不再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实训室,按模块采用小串行的并行方式排课,即本课程在一周内可能连续安排在1-2天内完成,或几个上午完成,避免了实训场地的长时间占用,可以安排更多班级进入该场地。 同时,小串行的排课方式又使学生能在较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某个项目或该项目的阶段性任务,使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完整,便于工作过程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 课程内容全部在多功能一体化实训室或真实现场进行,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教学做合一,即学生边做边学,在做中学,学中做。 课程实践方式多样化,分为多媒体软件仿真实践、硬件系统仿真实践、综合技能训练、现场实践、工程实践等,多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及综合技能水平。
三、教学改革效果
在PLC课程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解决了学生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原有课程体系为学科型,教师注重系统性地灌输知识,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即职业行为能力较差。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现场的工作实例,实现了职业教育对实践的指导。 实践证明,在PLC课程中进行改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做到了学为所用,并熟悉了PLC技术在现场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必须在系列化的职业行为中养成。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熟悉知识,并完成规定的实验实训,在此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没有创新的要求,信息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很低,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为非持续性的。 改为行动导向教学后,学生始终模拟现场班组形式以小组的结构工作,且每位同学扮演工艺员、材料员、质检员、现场操作员的角色,始终围绕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规范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总的来说,本专业在这个学期的一个教学班中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示范性教学,一年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来源于工作实际、理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中,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才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任务完成后,又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正是职业教育最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刁统山, 王连飞, 杨爱新,等. 改革PLC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9):166-168.
[2] 阮友德, 林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PLC课程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v.30;No.185(8):459-462.
关键词: 中职教育;PLC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198-01
PLC课程作为技师学院的主干课程,在很长时间里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但随着时代的变迁,PLC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因此推出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笔者讲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PLC课程改革中的实践。
一、PLC控制技术一体化教学设计必然性分析
PLC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建筑、运输、环保、文化娱乐等各行各业,是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主干课程。调查显示:企业最需要学生具备的能力是电工与机械识图、常用工具及仪器设备的使用、电气控制与机械原理中最基本的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能力、规划能力与沟通能力以及安全、环保、勤俭节约等意识,即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应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训、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通过工作中的学习既兼顾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又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多样性与综合性,提高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课堂由“教师教”为主体转变为“学生学”为主体,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目标为中心,必须要有严谨的教学设计,即根据课标和学生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方面的设计。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设计及实施。
一、PLC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一)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核心是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汇总并分类形成行动领域,进而转化为学习领域,寻找专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各环節的基础。 PLC课程设置依据现场维修电工岗位工作任务需求;课程内容设计依据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知识及态度;课程内容经过现场调研并经专家研讨论证确定。根据现场对本课程知识技能的需求,将本学习领域定义为 PLC 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由多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境构成,每个学习情境的载体完全来自工程实例,做到了工学结合,并按照易、中、难分别设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专业或不同基础的学生可根据需求来选择教学情境中的项目。 在教学中营造个性化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及兴趣自主选择项目载体,教学实施过程从封闭型→开放型→开放创新型,学生的主动性、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逐步得到加强。 最重要的是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过程,将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融入教学。
(二)课程教学模式。
PLC课程对传统的“理论→实验→实训”的分段式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在此模式下,学生不再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实训室,按模块采用小串行的并行方式排课,即本课程在一周内可能连续安排在1-2天内完成,或几个上午完成,避免了实训场地的长时间占用,可以安排更多班级进入该场地。 同时,小串行的排课方式又使学生能在较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某个项目或该项目的阶段性任务,使课程的学习过程比较完整,便于工作过程体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 课程内容全部在多功能一体化实训室或真实现场进行,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教学做合一,即学生边做边学,在做中学,学中做。 课程实践方式多样化,分为多媒体软件仿真实践、硬件系统仿真实践、综合技能训练、现场实践、工程实践等,多层次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及综合技能水平。
三、教学改革效果
在PLC课程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解决了学生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原有课程体系为学科型,教师注重系统性地灌输知识,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所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即职业行为能力较差。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知识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而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现场的工作实例,实现了职业教育对实践的指导。 实践证明,在PLC课程中进行改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有选择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做到了学为所用,并熟悉了PLC技术在现场的应用,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了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必须在系列化的职业行为中养成。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熟悉知识,并完成规定的实验实训,在此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没有创新的要求,信息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很低,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为非持续性的。 改为行动导向教学后,学生始终模拟现场班组形式以小组的结构工作,且每位同学扮演工艺员、材料员、质检员、现场操作员的角色,始终围绕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规范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总的来说,本专业在这个学期的一个教学班中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示范性教学,一年来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来源于工作实际、理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中,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才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任务完成后,又激发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正是职业教育最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刁统山, 王连飞, 杨爱新,等. 改革PLC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9):166-168.
[2] 阮友德, 林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PLC课程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v.30;No.185(8):459-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