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天真有多远,离经验有多近?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2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前,还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我买到一本英汉对照《英美名诗一百首》(孙梁编选),书中有三首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歌:《天真之歌》、《老虎》和《扫烟囱的小孩》,“天真”、“老虎”、“扫烟囱”三个名词伴随着布莱克之名进入我的读诗视野,后来我读到写动物出名的里尔克的《豹》、博尔赫斯的《另一只老虎》,但感觉都没有布莱克的《老虎》天真(innocence)、自然、无技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习过诗,一上来便是欧美现代派的那种,后来放弃了,让位给了散文,不过依然保持着读诗的习惯。诗歌会让写作者保持警惕和清晰,不会在语言上松懈。因此当威廉·布莱克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出现在亚马逊书店上的时候,我一点也不奇怪,一位伟大的诗人总会在某个时候出现在你面前—虽然我只读过他的三首诗歌。当这本暗蓝色、修长的大16开本以它天鹅绒般的面孔出现在我书桌上的那一刻,我又重回到了读诗的时光里,面对它:“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面对它:每页书籍左面的版画和右边的诗歌,面对它:译者杨苡(赵瑞蕻之妻、杨宪益之妹)以她诚实和温润的汉语对称着英语名诗,读诗的美妙时光在慢慢流逝。
  有的诗集需供奉书架上,如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你不一定读它,放在那里就表明一种姿态;有的诗集放在离我一臂之遥的案头,取下来随时读,如《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此之好,我将它放进包里带在身边,工作累了,翻开它读几页,或是随意翻阅一张版画,读读画就是了。读画也是一种读。布莱克十岁便辍学,跟了一位雕版师勤勤勉勉地学习雕版技术,当上刻版工匠后可以养家糊口,这样外界便不能干扰他做一位诗人,完全沉湎在天真的氛围里,安心地刻版、写诗。布莱克的工作是“诗配画”,让每一件成为艺术作品。他有一位懂艺术的弟弟,不幸得重病夭折,这对他打击很大。威廉在无限哀伤中竟然能看见“解脱了的灵魂向天空升去”,他在与弟弟的亡魂交流中获取力量,坐下来,在铜版上蚀刻诗与画—如果你能体会到将写好的文字刻在一块铜版上所费的巨大体能与心思,你便能欣赏布莱克了。
《天真与经验之歌》[英] 威廉·布莱克著 杨苡译 译林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当你翻开布莱克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你翻开了人类灵魂的两个对立状态:天真—经验,拥有天真意味着放弃经验,反之亦然。布莱克将它们联合起来,通过五十四幅版画、五十四首诗歌—像五十四张扑克牌,给人类命运卜上一卦?第一幅《联合扉页》版画画着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貌合神离地重叠着,被焰火炙烤,弯下了腰,这时一只天真之鸟飞离了火焰,向着歌飞驰。这幅画基本上是诗集集中表现的主题,布莱克又将其拆解为两大主题:“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前者来自他的心灵,“是一个处于天真心境的产物”,后者来自他的头脑,“全神贯注地执迷于善与恶的问题”。当你读着《牧童羔羊扫烟囱的孩子花朵夜春天你在聆听诗人用“一支乡土的笔”写下“快乐的歌曲无忧无虑,连孩子们都听得喜欢,布莱克在人间造就了一座天堂。到了“经验之歌抒情味直转急下,天真褪却,经验跟进。“经验之歌”第三首《泥块和小石子爱情只想讨它自己的欢欣,\随心所欲地去束缚别人,\它看到别人失去安宁就高兴,\建立一座地狱以对抗天庭。”“泥块”和“小石子柔软和坚硬,无私的爱和野蛮的经验,在地狱的绝望中建立有序的天庭。布莱克在伦敦看多了人间的苦难,他将笔触伸及世俗,有名诗《伦敦但更多的是在午夜的街道上我听见\那年轻的娼妓是怎样地诅咒\摧残了新生婴儿的眼泪\用疫疠把新婚的柩车摧毁。”这是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布莱克却有如此先锋的意象,不禁让人联想起后世纪的狄兰·托马斯。同一个主题在《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有不同的表现,《花朵扫烟囱的孩子小男孩的迷失小女孩的迷失婴儿的欢乐婴儿的悲哀》,它们在“天真之歌”里表达的是欢愉,在“经验之歌”里表达的是悲哀。如《花朵快乐的快乐的雀儿\在碧绿碧绿的叶子下面\一只幸运的花朵\看见你飞掠而过恰似箭”,版画上硕壮如女性性器的叶子上坐着长翅膀的天使,其中一对快乐的妙人儿拥抱在一起,诗人通过“红襟鸟”非常隐晦的象征道出性的欢愉来。在《经验之歌》里花朵病了,成了一朵《病玫瑰哦,玫瑰,你病了。”谁给它带来了疾病?又是谁毁掉了它的生命?布莱克在诗里回答:“发现了你的床\沉湎在猩红色的欢欣”,性是一把两刃利器,美好的时光如同一条肥虫一样,从里烂到外。布莱克对性爱的歌颂既热情又冷静,“两性从羞涩与骄傲中跃起(sprung《给得撒》),“跃”这个字用得多好啊,“在早晨传播,在夜晚死去诗人含蓄地说“但慈悲把死亡变成睡眠接着大踏步地将它推向高潮“两性激动且哭泣”。他既不说“两人也不说“男人女人而是用了“The Sexes·大写S,这把性,即肉体美,上升到了天国高度。从“天真”到“经验他开始具备了诗人“袒露的观察布莱克的哲学观在诗歌里流露出来。虽然诗人艾略特不无坦然地表示,布莱克不懂得借用一种形式,他的诗歌与哲学的联姻不怎么巧妙,艾略特说,他太执著于自己的观念了。这是否也归咎于布莱克的“天真”呢?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要看版画里的《老虎》,这首布莱克的代表诗作,当年我怀着恐惧与颤栗读着它。《版画》里的老虎既不狰狞,也不愤怒,倒像一只病猫,站在一棵大树下,肥肥的腿肉和身躯,但它丝毫不影响布莱克的《老虎》成为人类诗歌史上的杰作—

老虎,老虎,你炽烈地发光,

照得夜晚的森林灿烂辉煌:

是什么样的不朽的手或眼睛

能把你一身惊人的匀称造成?

其他文献
对于福克纳的中国热爱者来说,牛津镇(Oxford)毫无疑问是个令人振奋的地方。因为自一九○二年福克纳随家庭迁居至此,到一九六二年去世,伟大的作家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此地。这里不仅有著名的橡树园(Rowan Oak),还有密西西比大学的世界福克纳研究中心,以及大学内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福克纳馆藏(J. D. Williams Library & William Faulkner Collections)。
期刊
一九八○年十二月,一代史学大家洪业仙逝于美国麻州剑桥。次年五月十二日,哈佛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系著名学者杨联陞在其日记中撰写古体诗《纪念洪煨莲先生》,对其一生志业给予高度评价。诗曰:“康桥岁暮诗重咏,夫子容貌尚俨然。东布春风西化雨,量如巨海德长川。子玄子美功臣并,八十八岁福寿全。文史洪门多健者,先生含笑住钧天。”  近读陈毓贤女史重刊之《洪业传》,洪业先生教育家的真诚和学问家的热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期刊
朱维铮先生  记得第一次与朱维铮先生见面是在一九八三年底或一九八四年初,那时我刚开始在哈佛读书不久,朱先生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大概回国途中顺便到哈佛,我们就在神学院路二号的哈佛燕京学社见面。那已经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那次谈话时间不长,朱先生留给我的印象是精力充沛,神采奕奕,博学而又善于谈吐,态度十分亲切。一九九八年我到香港工作以来,和朱先生见面就有更多机会。在香港见过很多次,每次我到上海,也一
期刊
二○一二年十月三日,俄罗斯汉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他就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B. L. Riftin)先生,消息传来,不胜悲哀。李福清是中国学术界的老朋友,大家对他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甚至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有许多了解,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他对俄藏斯卡奇科夫(K.I.Skachkov,汉名孔琪庭,1821-1883)汉文藏书调查研究的贡献,以及在我调查这批藏书的过程中所给予的热情帮助
期刊
一九六七年,卡尔维诺来到巴黎。如火如荼的年代,而这位前意大利共产党人却成了一名“巴黎隐士”。伴随他进入巴黎的是意大利批评界的一片指责声。他们对包括《疯狂的奥兰多》、《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城堡》等一系列“巴黎时期”作品表示质疑,认为这位昔日以文学介入公共事务的作家遁入了虚无,成了享乐主义者。批评家一致认为卡尔维诺的创作受到一个名叫“乌力波”(Oulipo)的文学团体影响,深陷于雷蒙.格诺(R
期刊
“人自呱呱坠地起便背负苦难,差别在有没有说出口,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该如何度过,就要靠智慧了,最好不要太在意,经过一些时间,再回头会觉得笑话一桩”。据妹妹向田和子回忆,向田邦子在世时说过这样的话。作为长女,向田邦子一向是家中的顶梁柱,孝敬亲长、庇护兄妹,东方化地隐忍顺从地生活过。在被向田邦子称为“坑坑疤疤,冷风常穿过缝隙吹进来,有一堆问题”的家里,她学会了理解身边人的痛苦,也智慧地把痛苦延伸到自己的
期刊
5月6日(周五):石河子大学,阴有小雨,转多云,10-30℃  七点起身,淋浴,泡洗脏衣服,接着晾晒军大衣、羊毛毡。下楼提水洗车,发现龙宝左侧伤痕累累:这是走沙漠公路时,被飞石击打所致。经过一周风吹日晒,凹痕开始掉漆,露出白亮疮疤来。  出门散步,微风吹拂,花香阵阵。校园里晨练的学生,多半是兵团子弟,俗称“垦三代”。触景生情,想起我在哈佛的一件往事:  一九八二年春,大雪封门,天寒地冻。我为应付期
期刊
一  一九二二年六月,三十七岁的尼耳斯·玻尔来到德国哥廷根,在那里做了七次关于原子结构理论的演讲。此时,离玻尔发表他奠定原子结构设想的“伟大的三部曲”,已经过去了整整九年。九年来,“三部曲”经历了一战炮火和无数实验的考验,已经在科学界广为传播,此后不久,玻尔还会因为这个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大部分人相信,玻尔掌握着“原子结构的秘密”。“巨头”来临,德国各地的教授和学生纷纷赶来听讲,由于
期刊
前言  一九六六年十月四日,都已人过中年的我和维尔参加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呼唤众生》的开幕式,这是沃克·埃文思三十年代末在纽约市地铁车站偷拍的人物肖像照的首次展出。  社交专栏的作者喜欢把这种活动说成是“轰动事件”。男人系黑色领带,与照片的色调相呼应,女人则身着长短不一的鲜艳衣物,长的垂及脚踵,短的可至大腿根。失业的年轻演员端着小小的圆盘送上香槟酒,没人看那些照片,大家都忙着自娱自乐。  一位
期刊
试想,倘若一部一百一十分钟左右的电影被延长到二十四小时,并且作品从有声变为无声,需要耗费一个完整昼夜的观看时间,你会如何对待?二○○六年,以呈现开放、包容、前卫态度著称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展出了这样一部作品:道格拉斯·戈登的《二十四小时惊魂》,这部将希区柯克原作《惊魂记》延长的电影以它极端的感官挑战和前卫理念,刺激着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思维和感知。同样,德里罗也把类似的尝试放入了写作,以电影作品的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