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女性藏家这个话题,红尘脱口而出就说到李清照,应该是有史可载的女性藏家第一人,不仅收藏,而且还发展出金石学这样一独立的学科。红尘说,李清照的生活方式里集中了中国文人的四大雅趣——诗词、品书、临帖、玩器,女性藏家就应该以此作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范本。
红尘认为她的收藏是很有选择性的,而且确实带着女性的特点。大多数女性都很热爱生活,出于对生活的关注,她希望自己的每一件藏品都与生活相关,最好是就可以在日常被使用有着某种实用功能。她曾经在纪录片里看到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家里,就用一个青花双喜罐插着天堂鸟花。这让她激动不已,从此特别爱上收藏曾经是民间处处添欢喜的双喜罐……
所以在红尘家,可以看到古玩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生活在每个角落:晚清粉彩人物将军罐里插着满天星;乡下淘回来的青花麻油碗做了烟灰缸;喝茶是清中期太阳花纹饰压手杯;置放鱼化龙紫砂壶的是民国随形缠枝红木托盘……朋友结婚,她会送上一个双喜罐去恭贺。用她的话说,古玩就是她的日常,能够直接投射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内在修养,以及审美情趣。
学习是收藏必不可少的助力
红尘认为在收藏中的最大收获是可以摄取到很多知识。尤其是收集古玩,意味要读海量的书。因为涉及门类太多,所以在最初的时候要进行多门类的学习。只有经过这样的学习,才能找出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门类深入下去。当年是她在香港买到王世襄一套研究明清家具的画册,花了她半个月的工资,也让她从此一入古玩界就再也无法完整走出来。对红尘而言,通过门类里的大师再看门类里的巅峰之作来构建自己的品位和眼光。学识在这个领域里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识意味着可以进步更快,少走弯路。比如学习古家具肯定要看王世襄的《明清家具图鉴》,学习瓷器肯定要学习耿宝昌的书,如果对收藏市场感兴趣的一定要看看马未都的书。这些都是他们浸淫了专业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是宝贵的经验。博物馆也是她重要的学习课堂。她旅行到任何一地,绝不错过当地的博物馆。旅行中能够挤出的时间,她都奉献给了博物馆。她说,博物馆是一个积累眼力的好地方,可以把书里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对照,也等于把知识进行深化。她清晰记得途经拉萨在等尼泊爾签证时,刚好有半天时间,她也见缝插针地去了一趟西藏博物馆,然后刷新了她对元代多穆壶的认知。
心态是收藏路上的关键支撑
当然入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来带。遇见有品有德的老师是一种幸运。她也是很幸运地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从祖辈、父辈到老师自己一直都身处于古玩行业,老师身上那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一眼看去就知道那是世家锤炼出来的家学所致。日后的相处也是如此,老师的眼光和格局也会深深影响到她:一件古物,往往是学识的蕴含,又经过了岁月的磨砺,有深刻的文化涵养,不能以寻常的货币价值去衡量。时至今日,当有人向她讨教,也成为老师带学生时,她会沿袭自己老师的方式去为他人做引路者。
而心态,红尘认为这是收藏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撑。从开始收藏,她从来没有“捡漏”的心态,也没有“投资赚钱”的心态。尤其从不把找到精品的希望放在旧货市场上。她更信赖各大文物商店和口碑好的拍卖公司、大藏家。在这些地方,她可以实现古玩的一个玩字——将器物实现真正上手。以女性纤细而又敏锐的直觉,去还原器物背后的生活场景。像所有器物上都会出现的“渔、樵、耕、读”四个场景,就是中国隐逸文化里文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为此她拿起一个插花的迷你款粉彩笔筒,指着上面莲花与白鹭,其实就是文人们对“一路(鹭)连(莲)科”的功名祈望。她说,从这个器物的手感和尺寸可以想象这个笔筒的主人,可能是一位林黛玉似的女子,那种抓着这个笔筒的姿态肯定也是一种弱柳扶风的病态美。至此,那些不解于藏家们为何一件器物可以玩上一天半天的谜,终于可以迎刃而解了。
红尘认为一定要学会享受器物的美好,因为美好生活往往就体现在器物上。就如雅和文化呈现在器物中就是有迹可循的艺术价值。而为了这些艺术价值和完美品相,她愿意为了这些付出更多的金钱。她说,“买下从没有考虑是否增值,只为了一个单纯喜欢,但没想到的是反而是这些在日后增值最快”。
她也承认自己“吃过药”(买到赝品),买过一盏卷草纹书生灯,后来发现这件真品在国家博物馆。至今她收藏着这件赝品,时不时提醒她浮出市面那些所谓的官器多值得怀疑。所以她还是执着于大开门(辨识度高的真货)的器物,拒绝那些怪异的造型。她笑着说,这也是女性特点,小心谨慎,拿不稳的就不冒进。
红尘认为她的收藏是很有选择性的,而且确实带着女性的特点。大多数女性都很热爱生活,出于对生活的关注,她希望自己的每一件藏品都与生活相关,最好是就可以在日常被使用有着某种实用功能。她曾经在纪录片里看到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家里,就用一个青花双喜罐插着天堂鸟花。这让她激动不已,从此特别爱上收藏曾经是民间处处添欢喜的双喜罐……
所以在红尘家,可以看到古玩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生活在每个角落:晚清粉彩人物将军罐里插着满天星;乡下淘回来的青花麻油碗做了烟灰缸;喝茶是清中期太阳花纹饰压手杯;置放鱼化龙紫砂壶的是民国随形缠枝红木托盘……朋友结婚,她会送上一个双喜罐去恭贺。用她的话说,古玩就是她的日常,能够直接投射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内在修养,以及审美情趣。
学习是收藏必不可少的助力
红尘认为在收藏中的最大收获是可以摄取到很多知识。尤其是收集古玩,意味要读海量的书。因为涉及门类太多,所以在最初的时候要进行多门类的学习。只有经过这样的学习,才能找出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门类深入下去。当年是她在香港买到王世襄一套研究明清家具的画册,花了她半个月的工资,也让她从此一入古玩界就再也无法完整走出来。对红尘而言,通过门类里的大师再看门类里的巅峰之作来构建自己的品位和眼光。学识在这个领域里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识意味着可以进步更快,少走弯路。比如学习古家具肯定要看王世襄的《明清家具图鉴》,学习瓷器肯定要学习耿宝昌的书,如果对收藏市场感兴趣的一定要看看马未都的书。这些都是他们浸淫了专业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是宝贵的经验。博物馆也是她重要的学习课堂。她旅行到任何一地,绝不错过当地的博物馆。旅行中能够挤出的时间,她都奉献给了博物馆。她说,博物馆是一个积累眼力的好地方,可以把书里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对照,也等于把知识进行深化。她清晰记得途经拉萨在等尼泊爾签证时,刚好有半天时间,她也见缝插针地去了一趟西藏博物馆,然后刷新了她对元代多穆壶的认知。
心态是收藏路上的关键支撑
当然入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来带。遇见有品有德的老师是一种幸运。她也是很幸运地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从祖辈、父辈到老师自己一直都身处于古玩行业,老师身上那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一眼看去就知道那是世家锤炼出来的家学所致。日后的相处也是如此,老师的眼光和格局也会深深影响到她:一件古物,往往是学识的蕴含,又经过了岁月的磨砺,有深刻的文化涵养,不能以寻常的货币价值去衡量。时至今日,当有人向她讨教,也成为老师带学生时,她会沿袭自己老师的方式去为他人做引路者。
而心态,红尘认为这是收藏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撑。从开始收藏,她从来没有“捡漏”的心态,也没有“投资赚钱”的心态。尤其从不把找到精品的希望放在旧货市场上。她更信赖各大文物商店和口碑好的拍卖公司、大藏家。在这些地方,她可以实现古玩的一个玩字——将器物实现真正上手。以女性纤细而又敏锐的直觉,去还原器物背后的生活场景。像所有器物上都会出现的“渔、樵、耕、读”四个场景,就是中国隐逸文化里文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为此她拿起一个插花的迷你款粉彩笔筒,指着上面莲花与白鹭,其实就是文人们对“一路(鹭)连(莲)科”的功名祈望。她说,从这个器物的手感和尺寸可以想象这个笔筒的主人,可能是一位林黛玉似的女子,那种抓着这个笔筒的姿态肯定也是一种弱柳扶风的病态美。至此,那些不解于藏家们为何一件器物可以玩上一天半天的谜,终于可以迎刃而解了。
红尘认为一定要学会享受器物的美好,因为美好生活往往就体现在器物上。就如雅和文化呈现在器物中就是有迹可循的艺术价值。而为了这些艺术价值和完美品相,她愿意为了这些付出更多的金钱。她说,“买下从没有考虑是否增值,只为了一个单纯喜欢,但没想到的是反而是这些在日后增值最快”。
她也承认自己“吃过药”(买到赝品),买过一盏卷草纹书生灯,后来发现这件真品在国家博物馆。至今她收藏着这件赝品,时不时提醒她浮出市面那些所谓的官器多值得怀疑。所以她还是执着于大开门(辨识度高的真货)的器物,拒绝那些怪异的造型。她笑着说,这也是女性特点,小心谨慎,拿不稳的就不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