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 收藏即生活,生活即收藏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女性藏家这个话题,红尘脱口而出就说到李清照,应该是有史可载的女性藏家第一人,不仅收藏,而且还发展出金石学这样一独立的学科。红尘说,李清照的生活方式里集中了中国文人的四大雅趣——诗词、品书、临帖、玩器,女性藏家就应该以此作为一种理想生活的范本。
  红尘认为她的收藏是很有选择性的,而且确实带着女性的特点。大多数女性都很热爱生活,出于对生活的关注,她希望自己的每一件藏品都与生活相关,最好是就可以在日常被使用有着某种实用功能。她曾经在纪录片里看到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家里,就用一个青花双喜罐插着天堂鸟花。这让她激动不已,从此特别爱上收藏曾经是民间处处添欢喜的双喜罐……
  所以在红尘家,可以看到古玩不是被束之高阁,而是生活在每个角落:晚清粉彩人物将军罐里插着满天星;乡下淘回来的青花麻油碗做了烟灰缸;喝茶是清中期太阳花纹饰压手杯;置放鱼化龙紫砂壶的是民国随形缠枝红木托盘……朋友结婚,她会送上一个双喜罐去恭贺。用她的话说,古玩就是她的日常,能够直接投射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内在修养,以及审美情趣。
  学习是收藏必不可少的助力
  红尘认为在收藏中的最大收获是可以摄取到很多知识。尤其是收集古玩,意味要读海量的书。因为涉及门类太多,所以在最初的时候要进行多门类的学习。只有经过这样的学习,才能找出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门类深入下去。当年是她在香港买到王世襄一套研究明清家具的画册,花了她半个月的工资,也让她从此一入古玩界就再也无法完整走出来。对红尘而言,通过门类里的大师再看门类里的巅峰之作来构建自己的品位和眼光。学识在这个领域里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识意味着可以进步更快,少走弯路。比如学习古家具肯定要看王世襄的《明清家具图鉴》,学习瓷器肯定要学习耿宝昌的书,如果对收藏市场感兴趣的一定要看看马未都的书。这些都是他们浸淫了专业几十年的心血结晶,是宝贵的经验。博物馆也是她重要的学习课堂。她旅行到任何一地,绝不错过当地的博物馆。旅行中能够挤出的时间,她都奉献给了博物馆。她说,博物馆是一个积累眼力的好地方,可以把书里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对照,也等于把知识进行深化。她清晰记得途经拉萨在等尼泊爾签证时,刚好有半天时间,她也见缝插针地去了一趟西藏博物馆,然后刷新了她对元代多穆壶的认知。
  心态是收藏路上的关键支撑
  当然入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好老师来带。遇见有品有德的老师是一种幸运。她也是很幸运地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从祖辈、父辈到老师自己一直都身处于古玩行业,老师身上那种古意盎然的气息,一眼看去就知道那是世家锤炼出来的家学所致。日后的相处也是如此,老师的眼光和格局也会深深影响到她:一件古物,往往是学识的蕴含,又经过了岁月的磨砺,有深刻的文化涵养,不能以寻常的货币价值去衡量。时至今日,当有人向她讨教,也成为老师带学生时,她会沿袭自己老师的方式去为他人做引路者。
  而心态,红尘认为这是收藏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撑。从开始收藏,她从来没有“捡漏”的心态,也没有“投资赚钱”的心态。尤其从不把找到精品的希望放在旧货市场上。她更信赖各大文物商店和口碑好的拍卖公司、大藏家。在这些地方,她可以实现古玩的一个玩字——将器物实现真正上手。以女性纤细而又敏锐的直觉,去还原器物背后的生活场景。像所有器物上都会出现的“渔、樵、耕、读”四个场景,就是中国隐逸文化里文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为此她拿起一个插花的迷你款粉彩笔筒,指着上面莲花与白鹭,其实就是文人们对“一路(鹭)连(莲)科”的功名祈望。她说,从这个器物的手感和尺寸可以想象这个笔筒的主人,可能是一位林黛玉似的女子,那种抓着这个笔筒的姿态肯定也是一种弱柳扶风的病态美。至此,那些不解于藏家们为何一件器物可以玩上一天半天的谜,终于可以迎刃而解了。
  红尘认为一定要学会享受器物的美好,因为美好生活往往就体现在器物上。就如雅和文化呈现在器物中就是有迹可循的艺术价值。而为了这些艺术价值和完美品相,她愿意为了这些付出更多的金钱。她说,“买下从没有考虑是否增值,只为了一个单纯喜欢,但没想到的是反而是这些在日后增值最快”。
  她也承认自己“吃过药”(买到赝品),买过一盏卷草纹书生灯,后来发现这件真品在国家博物馆。至今她收藏着这件赝品,时不时提醒她浮出市面那些所谓的官器多值得怀疑。所以她还是执着于大开门(辨识度高的真货)的器物,拒绝那些怪异的造型。她笑着说,这也是女性特点,小心谨慎,拿不稳的就不冒进。
其他文献
近些年,全国遍地开花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不少慕名而至的艺术爱好者,但其中不少“爆改厂房”式的艺术园区并没有持续与可扩展的地区性发展模式。这种实质上打着文化艺术招牌的圈地融资行为,普遍在地价上涨后便随即清退艺术家,这种资本至上的发展理念,很少能让文化艺术真正落地生根,现在也面临艺术呈现方式薄弱、土地变迁风险大、既“不接地气”又缺乏文化规划的境况。本期海外,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看看这几个曾经没落衰败的乡
期刊
2017年5月纽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中,日本亿万富翁前泽友作以1.105亿美元的价格拍得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作品《Untitled无题》(1982),创下了美国艺术家作品拍卖史上最高纪录,这也是涂鸦艺术家群体跻身“亿元俱乐部”的纪念性一刻。受到现在国际艺术品藏家年轻化、多元化的影响,街头涂鸦艺术已从一种地下亚文化发展到备受国际艺术界推崇的独立新门类,基斯·哈林、KA
期刊
翁笑雨,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毕业,后美国求学,目前在古根汉姆美术馆担任策展人。从小她就没有所谓的“故乡”概念,自由精神仿佛血液一样流淌在她的身体里。说起她如何成为顶级美术馆的策展人,她说既发自本能,也把握住了很多机缘巧合。在美国艺术圈发展多年,因为距离和视角,她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察显得客观和坦诚。她说,在之后的历史中,现在中国市场很有可能会被一句话描述为“在2008年到2018年,十年
期刊
对搞评论的人来说,收藏圈从不缺少话题。不过,201 7年由贵州警方侦破的那起席卷全国的书画制假贩假案件,说起来却有点沉重。  沉重到什么程度?有拍卖行的朋友跟我感慨,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细想之,这并非危言耸听。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突飞猛进的近二十多年来,“假拍”和“拍假”一直与这个数百亿体量的细分行业如影随行。拍卖行作为二级市场的垄断者,甚至也是一级市场的主力参与者,靠着买卖两头吃的居间业务,早已经在
期刊
中國人笃信如逢太平盛世,便会有凤凰绮丽临世。  在约定俗成里,收藏来界定盛世的存在,而凤凰则是一个应时运而生的特殊族群。  所以在当今盛世的收藏界,一群翅膀留下绮丽华光的凤凰——就是中国女性藏家。  我们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中国女性藏家”的关键词时,所能见到的词条却大多关于国外或古代的女性藏家,当今中国的女性藏家却鲜有报道。毕竟要在一直是男性领地的收藏界争得一席之地,女性藏家甚至是比女性艺术家更为珍
期刊
说到女性与收藏的关系,如果细细品味历史,再细细打量现实,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翻看的内容。随着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崛起,女性拥有了决定财富走向和文化品位的自主性,这就使得女性介入原来被男性独占的收藏领域成为可能。于是,在不断壮大的收藏队伍中,越来越多的女性藏家开始“独步天下”。她们不再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以其独特的审美品位,让收藏界增添了别样的美。  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影响  最适合用来描述女性藏
期刊
从没有想过有一天,“国宝”一词会歧义大过本意。应该感谢《国家宝藏》综艺节目的热播,让普罗大众关注到文博领域,关注到博物馆这一现代社会文明进步之后的国家公器。博物馆的出现代表昔日王宫贵族的私有财产现在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  但是就因为春晚特别安排的一个“国宝回家”环节,才让大家重新思考起何为“国宝”的标准。  “国宝”通常认为是国家的宝物,具有国家的属性,有物品与非物品两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宝
期刊
身着华衣,脚踩高跟鞋,她自信而优雅地步人贵宾席。镜头一转,座无虚席的瓷器市场拍卖现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拍卖师口中的数字在不断攀升,从18万元到58万元,最后价格定在61万元落槌,手持8203号的一位女士竞得屏幕上的乾隆窑变釉双耳瓶,得益于此前深入的研究与考证,她自信而坚定,此番的出手志在必得,并早已将此瓶视为囊中之物。这位以“小女子”自称的女藏家是英国BBC纪录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个故事的
期刊
中山大学人文社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导师  《收藏·拍卖》:如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女性藏家群体的形成和演变?  冯原:从性别的社会制度与权力关系的历史来看,如果有女性收藏家这样一个群体,那也是现代社会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出来的。在前现代社会,女性尚无可能离开男性而单独支配财富与文化,这一点东西方都概莫能外。从收藏的原本意义来看,占有或收藏有价值的东西的历史可能很
期刊
《收藏·拍卖》:从华辰拍卖的实际状况看,是否存在日益崛起的女性藏家群体?  李欣:在我们的客户中,女性收藏家很少,占整个藏家群体的2%-3%。原因很简单,社会发展还是以男性为主流,事业有成的人群也以男性为主。当然,在原来几乎没有女性藏家的市场里,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经济收入的提升,慢慢开始有一些女性关注文化和艺术品收藏。很大一部分女性群体,是从艺术行业从业者转变为藏家。  《收藏·拍卖》:在你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