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者结合《运动的方式》一课,谈谈对科学探究的体会:一,明确研究对象,有的放矢;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确保效果;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导转化;四,及时给予评价,有效激励;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探究。灵动课堂,以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47-0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教者结合《运动的方式》一课,谈谈对科学探究的体会。
一、明确研究对象,有的放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这节课中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个个激情高昂,纷纷举手回答,但对运动的物体不明确,往往答非所问……
在让学生判断之前,教师应明确指出图片中需要判断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明确研究对象,有的放矢。否则,学生判断时容易受其他一些物体的干扰,造成判断结果的偏差。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确保效果
在让学生尝试研究物体的运动有哪些方式时,教师提供学生两个乒乓球,其中一个乒乓球用线串起来。结果学生在研究的时候,对用线串起来的乒乓球无从下手……
教师提供给学生用线串起来的乒乓球,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让乒乓球摆动起来,但是没有一个小组能够研究出来。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像用线串起来的乒乓球这类非常规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缺乏生活经验,这样的材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干扰因素,降低了课堂探究效率。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研究材料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高效的研究材料,以免给予的材料成为干扰因素,影响研究效结果。
探究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另外,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教师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导转化
课堂上在学生探究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讲到拍乒乓球时,乒乓球是上下跳动的。针对学生的回答,教者马上小结并板书“往复运动”。在接下来让学生判断物体运动方式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往复运动,描述物体运动方式的时候,还是用“上下跳动”、“前后来回运动”等描述。教师给予学生的“往复运动”的科学概念失去意义。
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运动的方式,学生的前概念被激发出来了,而此时教师没能做进一步的引导,而是简单地将科学概念强加于学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发生跳跃,认知与接受力均与先前发生碰撞,针对这样的碰撞,教师没能进一步的引导,导致强塞给学生的科学概念并不被学生接受,这样教学的效率显然是低下的。
四、及时给予评价,有效激励
整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很少,导致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有些不明确。由于教师没能及时地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没能将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教师没能运用评价这一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探究有些被动,教师讲课的时候也比较吃力。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更明确自己探究的结果对错与否。这样,学生会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探究
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玩乒乓球发现运动的不同方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此来让学生根据运动的轨迹,将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没有将其概括为精确的概念。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所经历的各个过程,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聆听,用头脑思考,用双手做,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但是探究问题也要体现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一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豁然开朗。其实只需要让学生把乒乓球运动的轨迹画出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呼之欲出,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灵动课堂,以生为本,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的理念,脚踏实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定能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47-0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教者结合《运动的方式》一课,谈谈对科学探究的体会。
一、明确研究对象,有的放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这节课中让学生根据图片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个个激情高昂,纷纷举手回答,但对运动的物体不明确,往往答非所问……
在让学生判断之前,教师应明确指出图片中需要判断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明确研究对象,有的放矢。否则,学生判断时容易受其他一些物体的干扰,造成判断结果的偏差。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确保效果
在让学生尝试研究物体的运动有哪些方式时,教师提供学生两个乒乓球,其中一个乒乓球用线串起来。结果学生在研究的时候,对用线串起来的乒乓球无从下手……
教师提供给学生用线串起来的乒乓球,主要是让学生尝试让乒乓球摆动起来,但是没有一个小组能够研究出来。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像用线串起来的乒乓球这类非常规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候,缺乏生活经验,这样的材料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个干扰因素,降低了课堂探究效率。因此,教师在给予学生研究材料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高效的研究材料,以免给予的材料成为干扰因素,影响研究效结果。
探究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另外,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教师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引导转化
课堂上在学生探究后,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讲到拍乒乓球时,乒乓球是上下跳动的。针对学生的回答,教者马上小结并板书“往复运动”。在接下来让学生判断物体运动方式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往复运动,描述物体运动方式的时候,还是用“上下跳动”、“前后来回运动”等描述。教师给予学生的“往复运动”的科学概念失去意义。
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运动的方式,学生的前概念被激发出来了,而此时教师没能做进一步的引导,而是简单地将科学概念强加于学生。这时,学生的思维发生跳跃,认知与接受力均与先前发生碰撞,针对这样的碰撞,教师没能进一步的引导,导致强塞给学生的科学概念并不被学生接受,这样教学的效率显然是低下的。
四、及时给予评价,有效激励
整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很少,导致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有些不明确。由于教师没能及时地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没能将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由于教师没能运用评价这一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探究有些被动,教师讲课的时候也比较吃力。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更明确自己探究的结果对错与否。这样,学生会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探究
课上教师让学生通过玩乒乓球发现运动的不同方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以此来让学生根据运动的轨迹,将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没有将其概括为精确的概念。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核心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所经历的各个过程,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聆听,用头脑思考,用双手做,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思维习惯。但是探究问题也要体现层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中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远离学生的实际,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一个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豁然开朗。其实只需要让学生把乒乓球运动的轨迹画出来,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概念呼之欲出,教学目标水到渠成,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灵动课堂,以生为本,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秉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教”的理念,脚踏实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相信科学课的活动会产生更大的效益,定能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