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明人肖像册》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gay3_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构图、技巧、用色方面分析《明人肖像册》的艺术特色,进而看到《明人肖像册》的中西技法的混合运用已经十分完美,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绘画又有别于西方绘画的新风格。
  【关键词】:明人肖像册 肖像画 造型意识
  《明人肖像册》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纸本,共计有十二页,作者不详。册页入藏南京博物院前为近代苏州鉴藏世家潘承厚(1904—1943)旧藏,每像后对开册页都有他的题记和印章。包括人物的生平事迹简介。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影存真成为一种时尚,这使得肖像画的创作成为一种社会需要。《明人肖像册》中描绘的人物都是当时江南地区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有一代大写意花卉巨匠徐渭,著名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李日华等人。李日华像后潘跋曰:“右像原题只‘李太仆’三字,未详名字、里居。余同时得明贤遗像四十余幅,悉出一人手摹,其间名臣、忠义、儒林、文苑咸备,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名贤,题识笺背或详或不详,最简者仅于姓下系一官阶,如此幅是也。君实先生当其时且官至太仆寺卿,是必为其遗像无疑。”据潘承厚题跋可知他曾收藏明贤遗像四十余幅,时间跨度为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名流,今归南京博物院入藏12幅仅其中约三分之一,按其活动时期推考,万历朝名贤占大多数。
  这十二幅人物画像格式构图统一,类似于现在的证件照。人物肌肤、髭须、肉痣、病斑的刻画毫厘不爽,面部以固有的凹凸关系为着眼点,并不受外界光源的影響和明暗变化因素干扰,眼部以白粉点缀,类似西画中的高光画法,堪称肖像人物画的“超级具象写实主义”。
  关于明清肖像画的历史价值和重要地位批评家赵启斌在“像应神全——明清人物肖像画学术研讨会”(2008年9月26日,澳门艺术博物馆)上讲到:
  相对于明清山水和花鸟画的巨大发展,中国人物画处于相对衰退的历史时期。而明、清两朝辉煌的肖像画创作,作为中国画人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人物画创作的不足,明清肖像画在中国绘画史尤其是明清绘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清肖像画,显然成为人物画的代表,延续了中国绘画的写实性传统,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这对于中国人物画在二十世纪的复兴作了坚实的铺垫和准备。
  细观《明人肖像册》,可以看到它的以下艺术特色:
  首先人物头部比例较大、面型倾向宽厚圆浑。这组像中人物面部的结构首先用淡墨以固有的凹凸关系为着眼点来固定各个结构的位置,然后用“粉彩”层层渲染而成,塑造时去掉了光源的影响和明暗变化因素。画家刻意表现了对象的额、鼻、颏三个部位,用此来表现人物的肌肉内在张力,观之似凸于纸面有立体感。
  其次,刻画细致入微。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比较注重“神”的表现,《明人肖像册》每幅肖像画神情俱佳,十二幅肖像的表情无一重复。
  东晋顾恺之谓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这组画像中最让观者心仪的便是一双双眼睛。册页中每个肖像的眼神都各有特色,让我们可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如李日华的眼睛是智慧的豁达的甚至有点嘲弄的意思,他平生看古代的书画名迹无数,有的一打开便能立判真伪,著有《紫桃轩杂缀》,这是一双‘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世人欺 ’的眼睛。而徐渭的眼神则充满着无奈和凄迷,他的神情是木讷的看不到生气的。卑微的出身坎坷的道路,使我们自然想起他那首著名的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置野藤中。”
  画家在头发、眉毛、胡须等处理也非常细致,一笔一划在浅墨色晕染的基础上作出条理化的勾勒,丝丝不乱,让毛发充满着弹性与生机。同时,用柔滑的底粉与胭脂、赫石等颜料混合所产生的效果亦异常明丽,表现出了皮肤的质感。甚至连皮肤上的皱纹、斑点、肉痣、目疵及因病症而引起的生理上的一些变异也被逼真地刻画出来。正如清代绘画理论家沈宗骞所云:“耳目口鼻固是形之大要,至于骨骼起伏高下,皱纹多寡隐现,一一不谬,则形得而神自来矣”。
  最后,以“色彩”为主的“造型意识”。中国传统肖像画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以单线平涂和白描为基本方法。《明人肖像册》人物面部 “线”的造型因素却不是十分明显,甚至更接近“体积”的意义——把“线”归到“面”里去正是西方绘画的造型方式。以《刘伯渊像》为例,图像所显示体积与形状的结合非常完美,每一个结构都是转化为“面”而随着体积与形状转折的。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几乎没有体积观念或是有意忽略体积,以二维平面为造型特征,而《明人肖像册》强烈的体积意识表明了它偏离传统而形成了自身的绘画风格与造型特征。
  明中叶以后,利玛窦来华,带来大量的西方的绘画作品,西法的输入,使得中国肖像画的创作技法得到丰富,在之前墨骨渲染和白描为主两大技法之外很多艺术家开始接触西洋画的写实技法。注重墨骨,晕染傅彩富有质感,明显是传统手法的运用。而使人物有立体感(“凹凸感”),则显然受到了西法的影响。可以看到《明人肖像册》的中西技法的混合运用已经十分完美,产生了一种非常有趣的图像,从而形成了有别于传统绘画又有别于西方绘画的新风格。
  【参考文献】
  【1】 李倍雷. 明代晚期人物画的写实风格研究[J].荣宝斋.2007.02
  【2】 李旭东. 明人十二肖像册与徐光启夫妇像创作年代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3】 刘天宇. 明人肖像画技法浅析[J].中国艺术.2012.02
  作者简介:刘冠儒(1982—),男,汉族,山东省滨州市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画综合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重庆之眼》是云南作家范稳以“重庆大轰炸”为创作背景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为了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亲身赶往重庆并驻扎在原抗战地点,四处奔波走访经历过“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和见证者。在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后,五次修改稿本之后,作者范稳发表了总字数高达三十万余字的《重庆之眼》。  与以往的抗日题材类小说不同,传统战争类小说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反侵略这一主题,力图刻画苦难者的愤懑悲伤。而范稳则是
期刊
【摘要】:可行能力立足于对传统福利主义效用观的批判,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平等问题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对可行能力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思考可行能力的方法在平等理论与实践中将会产生的重要意义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其自身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我们要想了解可行能力的重要作用就要从整体上分析与把握其重要内容。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 可行能力平等 福利主义  “福利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对事物状
期刊
【摘要】: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合作展示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反而会导致“人多力量小”的现象出现。本文从社会惰化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认为该现象的成因主要有:责任过于分散,重视程度降低;贡献难以衡量,个体动力不足;群体认同较低,协作意愿不强。在控制小组规模的前提下做到明确个体责任、公示个体贡献、增强情感联系以缓解社会惰化现象。大学生小组合作效率低下的现象也对中学教学
期刊
【摘要】: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区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保护进行重点保护,为此提出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首先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说明,通过研究现状结果,对藏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藏区 非物质 文化遗产 发展  0引言  藏区作为我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其独特的人文环境与地理位置,藏族人
期刊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它经过逐步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而在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又被多次提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保障,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制度对于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新中国特色主义 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摘要】:我国伟大而古老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历史潮流的一次次的冲击和洗涤,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地创造了灿烂的古国文化,它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气文化即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态下,伴随着农耕文明而产生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起源,各学者意见不一但其内容并不是随意制定的,它有一定的科学性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之外,还有反映温度的如大
期刊
【摘要】:姜夔词中的梅花书写表达了自我清寒脱俗的品格,抒发了自我身世飄零之感,寄托自我对合肥情人相思怀恋。姜夔冷僻、孤傲、高洁的人格、难舍的“西湖情结”以及对“合肥情人”的思念是姜夔词中梅花书写的形成原因。姜夔词的梅花书写对南宋后期雅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姜夔 梅花 书写  姜夔词中有相当数目的作品使用“梅花”书写达意传情,他的梅花词古雅峭拔,韵逸香冷。在姜夔八十多首词中, 有十
期刊
【摘要】:香港这座城市至今保存了不少武术的传统,称得上是武打片的发祥地,更是将其输出往海外市场的门户。声音是香港武打片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声音设计使得武打片拥有更好的视听感受。本文将以早期《黄飞鸿》系列电影为片例,从电影声音整体、具体声音元素、电影配乐等方面出发研究最早期的香港武打片声音特点。  【关键词】:香港武打片 电影声音 黄飞鸿系列电影  1949年年底,香港上映了第一部黄飞鸿电影《黄飞鸿
期刊
【摘要】:汉语言文学由多种多样的艺术载体所构成,不同的文学样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含义。纵观我国的文学发展历史古今诗歌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汉语言文学构成中诗歌文化一直都有着独特的韵律,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在对古今诗歌进行文学赏析的过程中,如何对诗歌的美感进行分析,一直都是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难题,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中古今诗歌的鉴赏进行分析,就如何提升古今
期刊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历史由此转折。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前者被软禁长达54年,后者则被囚禁后又在戴公祠遭刽子手残忍杀害。杨虎城将军牺牲时,年仅56岁。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在蒋介石的重压下,被迫辞职,随即被派出国考察,在国外考察期间,杨虎城仍心系国内,想尽快回国为国家效力。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虎城于1937年11月26日回到香港,准备投身抗日战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