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的轨迹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chen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大学?大学何为?这一直是高等教育学者苦苦思考與追寻的问题。贺祖斌教授和他的学术团队在《中国大学这五年——高等教育年度十大事件评析(2006—2010)》中,用诸多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的存在及其作为,用多角度的观点诠释了现代大学的精神!
  本书以年度为单元评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高等教育的50件大事,试图通过这些事件理清这一特定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作者专业的视角,运用学术沙龙研究范式,探讨这50件大事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做出教育学的反思。对每年的大事评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框架体系:一是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对所遴选的事件进行回顾;二是由学术团队对相应事件开展讨论,各自发表不同观点,并由主持者进行总结性的点评;三是提供“相关阅读”,作为事件认识的辅助性材料,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四是作者就每年度某一话题进行深刻而独具见解的专题评论。如此不凡的五年,作者们与她一同走过,并用朴实而又深刻、专业而又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这五年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大学里这五年来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本书选取的事件颇有价值,说理透彻,文风清新,观点独到,视角新颖,图文并茂,既具学术性、思想性,又兼顾通俗性、可读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十一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非凡的五年,我们遇到过“挑战与使命”“期待与忧思”“困惑与选择”,也经历“改革与创新”“转型与发展”“规划与展望”。 正因为如此,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记录了中国“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历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陆续颁布,“质量保障”“教学名师”“教授上课堂”“精英教育”等话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变革;2007年“质量工程”“免费师范生”“民办大学”“孔子学院”“大学负债”等事件,记录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影响着教育,关系着民生;2008年“教学评估”“科技服务”“独立学院”“学术规范”“心理健康”等关键词进入公众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关注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2009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任教育部部长”“教学成果”“钱学森之问”等引发全民热议,牵动着社会,大学的事再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高教体制改革”“南方科大”“卓越计划”等无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本书最后一单元,作者针对大学和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与评析,深度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和原因,无不给人启示和希望。
  在这五年间,我们看到今日之中国大学的希望,同时也了解到大学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教学质量、大学制度、学术腐败等,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质,加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增强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春华秋实,应贺祖斌教授所言,“正值国家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之际,有大学先贤之榜样,自当集天下有志有识之士,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重树学界自由独立之风骨,引领社会开明思想之风尚,造就国家建设发展之栋梁”。
  在这里,您将读懂中国大学: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发生什么、未来将发生什么。
  
其他文献
当下,发行网点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发行体制改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农村发行网点的建设,近年来出现不断萎缩和下滑的趋势,成为我国现在发行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发行网点是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指引下,我国农村发行网点建设的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大力加强农村出版物发行主渠道,拓展培育农村出版物消费市场已经是我国当下发行体制
期刊
2002年,当我第一次参加第38届意大利博洛尼亚世界童书展时,巨大的展厅和琳琅满目的童书震撼了我,当年我国版权输出1297种,引进10235种,引进输出比例为9∶1;2011年,当我踏上新闻出版总署领奖台接受表彰时,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巨大变化更加震撼了我:2010年,我国版权输出5691种,引进16602种,引进输出比例为2. 9∶1,我国图书出版品种、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折射出的
期刊
编者按:在数字出版舞台上,从来不缺少主角。如果说2010年是“电子书元年”,那么当时的主角便是各大品牌以硬件为依托的电纸产品。然而,改朝换代来得那么快——当硬件的光芒逐渐淡去,平台闪耀登场了。2011年的数字出版几乎是“平台”的天下,有关管理部门、终端商、运营商、出版商不约而同地言必称“平台”。 伴随着日益高涨的平台搭建热情,对内容的争夺战已提前上演,颇有硝烟迷漫、剑拔弩张之味。  首先,此语境下
期刊
[摘要] 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学术上的实用主义在当前的心理学著作编译界还有一定的市场。倘使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些失误,并及时改正,最大的损失者恐怕还是编译者自己。这些草率之作,只能糊一时,不能混一世,最终读者不会买账,市场不会认可,只落得“人”“财”两空。  [关键词]心理学著作 编译 《变态心理学派别》     一  《变态心理学派别》(以下简称《变》)是美学泰斗朱光潜先生的早期心理学著作,写于1
期刊
中华书局自进入普及读物市场后,摸索了十几年的时间,而真正让读者记住并得到市场认可的一个转折点是2004年。这一年,我们有了专门的机构,即成立了中华书局大众读物工作室;有了明确的方向,即围绕中华书局已有的品牌优势,做面向大众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也有了标志性产品,就是以阎崇年著《正说清朝十二帝》为代表的“正说”系列图书。    “中华书局”金字招牌与“百家讲坛”强势结合  “正说”对于我们,有比码
期刊
如今,高雅艺术受冷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之一在于加强宣传力度。那么,从图书出版的角度应当如何进行宣传呢?2011年6月,京剧文集《凡人品戏——梨园花瓣集》(以下简称《品戏》)的出版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品戏》是一部帮助人们提高京剧欣赏水平的著作。全书共33万字,著名京剧史论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先生在该书序文中称赞这部书“是了解京剧知识,接触戏曲文化的最佳
期刊
扬之水先生对书稿的编校和印制的要求近乎“苛刻”,不但多次校读纸样,而且亲自到姜寻工作室排版现场指导稿样调改,并一度想到印刷厂“监工”,查看其书彩图实印效果,只因该套书定在桂林社本部印刷厂开印才作罢。    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图书的迷恋,使我比较关注沈昌文、范用两位先生的图书。最先得知扬之水,是从沈昌文《阁楼人语》一书中读到的。在桂林刀锋书店买到《我与三联》,其中收有扬之水一篇文章《〈读书〉
期刊
手中这部2011年6月由范晔先生翻译、新经典出版公司出版发行的书,是一部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神奇小说。它具有亦真亦幻、亦幻亦真的魔幻色彩,独具一格,“营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贫困”,这就是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几代人的传奇经历,他们代代孤独,无聊地“在家织裹尸布,冶炼小金鱼”
期刊
还记得幼时,国内的军事刊物还不多,1979年,继长期以来唯一面向公众的《航空知识》后,以海军为主的《舰船知识》问世了,这对自幼喜欢船舶和海军的笔者而言,是个天大的喜讯。但由于当时《舰船知识》刚刚起步,依然存在很多稚嫩之处。比较突出的,便是杂志的外观还缺乏扣动读者心弦的因素,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不过,当我拿到1984年第4期《舰船知识》时,翻到封底,眼前只感到一亮,映入眼帘的,是两幅描绘二战时
期刊
深秋的南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坐落在南昌八一桥头的江西出版大厦25层的一间办公室,当晚霞逐渐染红了窗外的天际,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文与本刊记者以下午茶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对话。  去年8月,集团董事长钟健华由于年龄原因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周文由总经理转任董事长。作为“老班底”的党委副书记和总经理,周文尽管一直是集团决策层的重要角色,但由原来主要作为CEO的总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