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的重点从“用”开始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udi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已连接到平常百姓家的今天,随着云计算、互联网、虚拟技术、移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式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未来教室、未来学习的蓝图逐渐变成现实,数字校园建设也成为各中小学校发展的热点、焦点。
  数字校园的硬件建设,只要校长认识到位,且学校有可用资金,建设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但数字校园既不是一种身份,也不是一种象征,更不是一种炫耀。当数字校园建设起来之后,要让它真正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就要实实在在地让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数字校园的作用和优势。
  一、用培训做支撑,让每个人都“能用”
  参与进来的人越多,应用越广泛,数字校园的作用才会最大化,而培训是保证数字校园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围绕数字校园应用的培训既要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又要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始终坚持把“能用、会用”作为目标。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英国的语言学家Ray Clifford说:“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使用科技的教师却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数字校园要“用”起来,最重要的是让所有的主体人员必须有较高的认识,知道数字校园的重要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要到位。有了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才能让管理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达到提高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数字校园的建设既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需求,更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师生的信息素养在现代教育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教育管理中,校长要树立“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十二分数据”的理念,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整体性工作,只有统一协调建设、运行,才能做到行政驱动与用户需求相统一。
  2.分类培训,分类要求
  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主体不同,要求不同,方法当然也不同。更何况,管理者和教师的需求也存在不同的差异,对他们的培训不同于计算机普及阶段及提高阶段的内容、任务。围绕着数字校园的应用,我们在培训的形式上,先是重点培养骨干,再通过骨干对其他同等人员进行他培和带动、点拨,最后达到全面开花的结果。同时在时间、内容、方式、方法、人员等方面采取约束和监控手段,确保培训顺利进行。
  3.任务驱动,体验心动
  在培训时,为了能够做到让参与者“有目标、有原则、感兴趣、学得会”,我们采取任务驱动式培训,让教师达到懂技术、会应用、善教学,并获得成果,切实体验数字校园的妙处。我们所制订的培训目标是要求教师初步掌握利用数字校园综合应用平台进行教学、科研与管理的技术;原则是利用二到三年的时间人人做到对现代技术的“知、懂、会”;通过个人环境、网上办公、发布平台、管理平台、教学平台等应用平台技术,进行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综合管理等工作,以实现网上办公、个人博客、个人助理、在线学习、家校通、视频会议、校园电视台、综合评价等业务的信息化;逐步搭建数字化决策、计划、管理、运作、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二、用机制做保证,让每个人都“愿用”
  由于多年的教学习惯,少数人对信息技术的接受和对数字校园的使用存在排斥心理,部分教师还不是很乐意接收信息技术的变革并付诸行动。要进行此项变革,就一定要有机制做保证。我坚持主管领导担任CIO(首席信息官或信息主管)制度,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同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机制来约束和管理,否则,教师和数字校园就是两条平行线,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们就是永远不相交。
  1.考核机制
  要使数字校园的正常运行有一定的力度,就必须对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机制是对教师使用数字校园情况的一种动态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考核的对象应该是教师和管理者,考核的内容应该是管理者和教师使用数字校园的程度、效度及提高质量的高低,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参与面、参与效果等。考核的指标和项目是根据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和方向而设立的条款。考核的依据应该是数字综合应用平台后台自动生成的相关数据,考核的特点是方向性强、针对性强、时效性强。
  2.评估机制
  要使数字校园的运行有一定的强度,准确科学的评价机制能促进数字校园环境的营造、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不同的制度和体制能够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评估机制,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同时也会引导和推动着学校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评估时要更多地参照综合应用平台里的数据分析,注重过程的规范化,严格评估程序。
  3.激励机制
  要使数字校园的运行有一定的效度,还必须让管理者和教师、学生有恰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成功欲望。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同样需要激励。学校的激励是促使他们积极参加数字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表现为对大家的需求欲望予以适当的满足和限制,用共同的学校愿景让大家增强继续行走的动力。
  三、用效益促发展,让每个人都“要用”
  数字校园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发展融合的一种动态校园形态。学校更多地是关注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探寻和研究运用技术会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怎样的变化,甚至要更多地研究如何改善数字校园应用来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并使每一个参与者将技术的使用作为一种习惯,变“要我用”为“我要用”,并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对计算机产生依赖。
  1.分析数据,不断完善
  在大量成熟应用的基础上,学校可以组织业务骨干、技术骨干和相关技术服务公司面对大量的数据,开始研究从这些数据里发现数字校园的问题。数字校园的应用平台,虽然身份标识不同、分配的角色不同、使用的权限不同、各自的功能也不同,但只需一个入口,便可进入不同的环境访问资源和应用。无论如何使用,都会将一些使用的数据和相关信息,源源不断地存入数据处理后台。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所使用频率的增加,数据也就会越多、越复杂。同时伴随而来的是使用者的经验越丰富,要求也越来越多,数字校园也会出现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家需求的现象。作为校长和管理者,我能够及时地综合分析数据,解决问题,不断地完善、更新应用平台和资源库资源,以满足教师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需求。只有满足大家的需求,让大家看到使用的价值,用得得心应手,数字校园才可能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
  2.技术支持,提供帮助
  在数字校园技术综合应用平台上,教师可能会在现有的基础上,随着使用的深入而产生许多新的要求和创新点,并要求功能不断地增加。学校信息中心和相关技术服务公司必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平台的功能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强大,促使平台的优势更明显。技术层工作定位将从应用导向转向技术支持,工作方式也将从刺激需求转为响应需求,选择正确的建设模式和路线图、正确的技术框架和路线,坚持持久战,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结合校情、抓住重点、逐步突破”的原则,与协作技术服务商一起,做好技术支持和保障。这样数字校园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3.实验研讨,稳步前进
  在数字校园建设工作进入大家自觉性行为阶段,校长就应该更多地关注应用的效益。要使利益无限地放大,就有必要让一些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得以相互借鉴、相互反思、相互感悟,要组织不同层面的人员进行有效地探讨,交流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及好的方法,使校园数字化建设处于良性的循环,使数字校园满足部门的管理需要、实现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和优化,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资源与应用服务,为校长提供智慧、决策信息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字校园得到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市马家嘴小学)
其他文献
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既承受着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又收获着成功的喜悦。这条路上,既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又点缀着指点迷津的“五彩石”。要在这条路上走好,就要分清哪些是“绊脚石”,哪些是“五彩石”。只有将“绊脚石”踢开,把“五彩石”握在手心,教师才能一路前行。  “绊脚石”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如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资源匮乏、无序等,另一种是如下主观原因导致的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考试作为经典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本学科探索
一、教学背景分析    《细菌的繁殖规律和菌落》是人教版生物选修课本《微生物类群》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中的“微生物群体增长规律”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本节课是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整合后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知识迁移,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由于本节内容是学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基础,知识性较强,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而难于理解。因此,
臧方青,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信息学奥赛首席教练。曾获得青岛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优秀辅导教师等称号。    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快就要迎来她的60华诞了。作为只有31岁的青年信息技术教师,我的确可以称为祖国的儿子。回顾自己8年来的从教经历,感觉自己是随着祖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普及不断成长的,是在信息学竞赛这个培养优秀特长生的平台上不断的学习、创新而成熟的
目的:对康复新液、埃索关拉唑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60位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一个教学模块,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新语句、新算法的不断引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灵活,程序设计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当引入一个新知识时,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都会围绕新学的知识,遇到问题会立刻想到用该知识去解决。但当新知识变为旧知识,或是在一段时间后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校校通”工程的大面积铺开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隐藏在成就背后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教师层面来看,有的教师将应用信息技术当成了负担,往往为了评奖、应付上级检查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当做电子黑板。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哪用、如何用、用到什
李冬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2年是我国试行计算机教育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来到北大附中,兼任了计算机课的教育工作。从此,我成了我国中学第一批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北大附中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是从北大聘请的教授,他每次上课都会讲很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