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冬梅,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国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先进工作者。
  
  1982年是我国试行计算机教育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来到北大附中,兼任了计算机课的教育工作。从此,我成了我国中学第一批信息技术教师,与信息技术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北大附中还没有一台计算机。教师是从北大聘请的教授,他每次上课都会讲很多内容。作为助教,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按时、独立地完成编程作业,我跑遍北大的计算机实验室,最后终于在南阁找到了两台微机。利用这两台微机,我将学生两两一组,分为十几个小组上机。每天下午放学后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我都守在微机旁,热情地迎送一组组学生,进行辅导、测试和记录成绩。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6年,学校终于有了一间苹果机机房。
  那些紧张、繁忙、快乐的时光,至今还保留在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中。它让我形成了勇于挑战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形成了认真、求实、热爱和服务学生的奉献精神,初步形成了我教学的基本原则。
  为了推动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从1984年起,各类竞赛活动在国内蓬勃开展。我除了上课,还负责全校学生计算机课外活动和竞赛辅导工作。我不断地学习钻研,不分昼夜地与学生奋战在机房,几乎所有的休息日都与学生在教室、机房或赛场上度过。十几年的竞赛辅导岁月,不仅让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所辅导的学生在国内外的大赛中摘得大奖。
  1998年,踏着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我着手创建北大附中校园网。历经4年,建设了拥有5个网络机房、50多间多媒体教室的千兆校园网。在“非典”时期,校园网承担了全校30多个班的网上教学任务,经受住了考验。校园网的建设也让我对网络技术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新课程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1992年开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比较系统地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问题。通过近7年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的6个原则,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边学边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开展讨论,营造相互交流的环境;制定评测制度,把好“上机”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我逐步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不断探究实践和反思总结的习惯,撰写了多篇论文、多部教学专著,编写了多套教材。
  2002年,我有幸参加了高中新课标的研制。随后又投身到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开展,近年来,我先后到20多个省市对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获得了广泛好评。研制新课标与实践新课程的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读书、做研究,对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能够站在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变为在理论指导下自觉的教学行为。
  27年来,我用心血浇灌着信息技术教育这片土地。我见证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了起来,创造着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价值。我深深感受到,做一名好教师,不仅要具备正直、热情等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专业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无私奉献,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具备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究、刻苦钻研的研究精神和科学方法。我希望能与同行共同努力,为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相信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会为下面的状况感到头痛:课堂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想说就说、想玩就玩,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学生沉迷于游戏和网络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教师认认真真地备课,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仍然低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教师不得不采取“强硬”的措施,制定详尽的课堂管理规范,让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学活动。这种生硬、刻板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使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发展的。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的来源和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于
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既承受着挫折和困难的考验,又收获着成功的喜悦。这条路上,既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又点缀着指点迷津的“五彩石”。要在这条路上走好,就要分清哪些是“绊脚石”,哪些是“五彩石”。只有将“绊脚石”踢开,把“五彩石”握在手心,教师才能一路前行。  “绊脚石”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如学校管理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资源匮乏、无序等,另一种是如下主观原因导致的
中医经典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课程考试作为经典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本学科探索
一、教学背景分析    《细菌的繁殖规律和菌落》是人教版生物选修课本《微生物类群》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的生长》中的“微生物群体增长规律”两部分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本节课是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整合后进一步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合理的知识迁移,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由于本节内容是学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基础,知识性较强,学生往往由于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而难于理解。因此,
臧方青,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技术教研组组长,信息学奥赛首席教练。曾获得青岛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优秀辅导教师等称号。    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快就要迎来她的60华诞了。作为只有31岁的青年信息技术教师,我的确可以称为祖国的儿子。回顾自己8年来的从教经历,感觉自己是随着祖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学的普及不断成长的,是在信息学竞赛这个培养优秀特长生的平台上不断的学习、创新而成熟的
目的:对康复新液、埃索关拉唑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60位门脉高压性胃病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一个教学模块,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新语句、新算法的不断引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开阔,思维越来越灵活,程序设计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困惑于这样一种现象:当引入一个新知识时,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都会围绕新学的知识,遇到问题会立刻想到用该知识去解决。但当新知识变为旧知识,或是在一段时间后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校校通”工程的大面积铺开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隐藏在成就背后的是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教师层面来看,有的教师将应用信息技术当成了负担,往往为了评奖、应付上级检查而使用信息技术,而在日常教学中把多媒体教学设备仅当做电子黑板。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哪用、如何用、用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