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依萌,做自己的造梦师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好的自信,就是用最小的声音征服别人。——金依萌
  金依萌爱做白日梦,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缤纷梦想。不过与多数梦想家不同的是,她并不单单生活在梦境里,而是在造梦的同时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也因此拥有了歌手、导演、编剧和漫画家等多重身份。
  白衣飘飘的年代,怎么折腾都不为过
  童年时代的金依萌有过大段的独处时光,小时候父母工作忙,怕她独自一人外出不安全,便常常将她锁在家中。从那时起,她便学会了用幻想的方式来对抗孤独,面对着窗外的皑皑白雪或阴阴夏木,编造出无数个绮丽的故事,在精神世界里尽情遨游,乐此不疲。
  从那时起,金依萌就开始迷恋远处的风景,也隐约明白了将来的自己会是个很能折腾的姑娘。但究竟会为什么而折腾,她没有明确的概念。直到后来考入了中国音乐学院,她才总算找到了自己反复折腾的主题,那就是艺术。
  原本金依萌读的是意大利歌剧表演专业,唱的是女中音。大三那年,就在其他人为了外出实习的机会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她不可救药地迷上了民谣,每晚抱着吉他坐在教学楼的天台上演唱《白衣飘飘的年代》,成为了学院的一道风景。
  毕业后,金依萌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歌剧院就职,而是成为了一名草根歌手,同时创作词曲。她和几个北漂艺人一起在四环外合租了一套破旧的两居室,没有演出的时候,大家就一起坐在阳台上吹风、喝啤酒、谈理想。金依萌说:“我要当导演,在中国拍好莱坞大片。”别人只当她在说醉话,但金依萌在发表梦想宣言后会对着满地的啤酒瓶子激动一整晚。
  她果然当上了导演,却并非电影导演,而是北京有线电视一档音乐节目的栏目导演。入职之后,金依萌可着劲儿干活,不为升职只为提薪。因为她一直藏着一点小私心:攒足了钱去美国留学。每天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出租屋,她就开始扳着指头计算存款,然后在稿纸上勾画自己细细密密的小心事。两年时间里,她出版了三部漫画作品,还收获了一个漫画家的称谓。
  筹足费用后,她很快辞职,前往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习电影制作。
  初到美国时,金依萌对电影完全不了解,还以为世界上的电影只分为两种:悲剧和喜剧。除了一个华丽丽的电影梦,她什么都没有。而她周围的同学也都觉得:一个中国人来学什么电影?甚至有人带着嘲弄的口吻问她:“你们中国也有电影吗?”
  因为口语不好,金依萌没办法完整地表述自我。而电影学院又没有理论课,一入学就让学生们自己拍片,用的还是最好的胶片。当时学院奉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一人拍片,其他人轮流当制片和场工。别人拍片时,金依萌主动跟着做这做那,可是轮到她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肯帮忙,还有人叉起腰面带挑衅地看她的笑话。那段时间里,她常常一个人掉眼泪。
  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好战士,就无法变成好将军
  金依萌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自己逼成一个多面手,在给别人帮忙的过程中学会制片、美工、搭景甚至接电缆。每次拍片都像钢铁战士一样忙来忙去,大脑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常常整日整夜连轴转。即使这样,首次交作业时她完成的片子还不足十分之一。开总结会的时候,导师将全班的作品进行了排序,一一播放。最后压轴作品登场时,屏幕上竟然出现了金依萌的名字。班里立马炸开了锅:凭什么是她?可当短片放完后,教室里掌声一片:大家彻底服气了。从此,金依萌变成了绝对的老大,再也没缺过帮忙的人。
  “我在那边的位置,完全是靠自己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一年里,我什么都学会了。我的木工活特别好,搭个房子不成问题;电工手艺也不错,谁喊我一嗓子,我立刻出去把电线从电缆车上接过来。”金依萌回忆说,这种“车轮大战”的实践让她受益匪浅,也为她此后正式开始导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毕业时,金依萌已经成为了系主任最器重的人,申请到了最高筹拍经费。她的毕业作品叫《第17个人》,是一部精彩的悬疑剧,后来入选了戛纳电影节的短片单元,还在美国屡屡获奖。金依萌也因此成为了母校中亚洲学生的偶像,大家看她的眼神都充满了羡慕,仿佛在说:“这个中国人真不赖!”
  读书期间,金依萌读透了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她发现好莱坞剧本都极具时间观念,每一分钟都有明确的细节呈现计划,试图抓住观众眼球,让人每一秒紧跟剧情,无法移步。于是她在好莱坞规则上大胆创新,多次成功将自己创作的剧本出售给了好莱坞,还拍出了多部获奖短片。
  带着把好莱坞商业片模式引入中国的想法,她回国拍摄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旗鱼》,但因为对市场缺乏了解未能争取到在影院上映的机会。
  2008年的一天,金依萌正在咖啡馆里创作自己的第四部漫画作品——《非常爱情手册》,突然听见隔壁桌的女孩议论说:“我爱看韩剧,不仅因为唯美的爱情故事,还因为它有唯美的画面,国内永远不可能拍出画面感那么强的作品。”金依萌忍不住插了一句:“有什么了不起,我也可以做出很漂亮的中国电影。”
  在邻桌诧异的目光中,金依萌陷入了沉思,她突然想:为什么不能将好莱坞的喜剧风格和漫画艺术结合起来,打造一种全新的风格?这个想法让她欢喜雀跃,当晚就熬夜写了剧本《非常完美》。也正是这部电影让她成为了华语电影圈首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女导演,还被美国买断了英文版权,成为了内地剧被美国翻拍的第一例。
  最好的自信,是用最小的声音征服别人
  电影《非常完美》的上映,把金依萌推至大众视野,她还与范冰冰成为了闺密。范冰冰曾公开表示:“文艺片我只拍李玉的,类型片只拍金依萌的。”可进军电影市场后整整四年,金依萌沉寂了。
  期间,不少人找过金依萌拍电影,但她对剧本的要求极高,没有合适的剧本,她宁可自己写。朋友劝她:“哪个导演一辈子没有拍过几部烂剧,被观众骂几次也比被他们遗忘要强得多,你就随便那么一拍,他们就那么随便一看,凭你的功底,票房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你又何乐而不为呢?”
  金依萌耸耸肩,眉目间透着执著:“我只做最纯粹的事,如果一件事既不具备挑战性,又不能给我带来乐趣,那就不值得一做。”因为一直坚持影片要在理性的同时释放感性,在好看的同时融入强烈的个人色彩与风格,金依萌一直未能甄选出让她满意的作品。直到2012年去丽江的途中,她偶然听到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位女高管在酒醉后意外怀孕,无奈之余她决定打胎,却被医院告知属于高龄产妇,如果不要这个孩子,以后很可能会永远失去做妈妈的机会。得知消息后,女子决定找出孩子的父亲,没想到却同时有几个倾慕她的人站出来表示愿意接纳她与孩子……
  听到这个故事,金依萌快速地在稿纸上画出了一个大肚婆抚摸着小腹遐想的场景。她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很有可塑性,可以揉入多重个人元素。她开始一边旅行一边写剧本,旅行结束时已经写好了初稿。其间柴智屏和于正都曾联系过金依萌,希望她执导《小时代》和《宫锁沉香》,金依萌的回答是:“我还是想做自己的原创剧本,因为它已经将我送到一个很High的状态了,我必须趁热做好它。”
  就这样,金依萌打造出了第二部依萌风格浓郁的小妞电影——《一夜惊喜》,从导演到编剧和制片人都是她自己,她甚至还在剧中客串了一把。这种自信来源于她对待电影的专业性。她说,一个好的导演首先一定要是一个好的电影人,要让别人打心眼里尊重你,必须做到两点:懂专业和会沟通,“我的拍摄现场除了笑声,没有喊声,更没有骂声,最好的自信,就是用最小的声音征服别人。”有时候,各种压力将她逼到了极限,但她的内心却是雀跃的:“我是那种压力越大越开心的人,因为有多少压力,我就能多大程度上释放自己。”
  《一夜惊喜》上映后,金依萌又多了一个新头衔:性感萌喜剧导演。但她似乎不喜欢给自己定性:“我的工作室里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剧本,没准我的下部戏是心理悬疑剧,或是警匪片。只要敢于造梦,就没什么不可能。”金依萌如是说。
  (编辑 张秀格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不急于得到,也许是因为喜欢等待,喜欢过程,抑或,喜欢制造一次次驚喜。  一个男人,建造了超豪华住所,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常远隔水面看着对岸的一盏绿灯,绿灯后面的居所,住着他曾经爱过如今已嫁作他人妇的女人。他耗费心思举办盛大派对,为的是把那个女人吸引过来,与他重温旧梦。那个女人叫黛西,而他的名字叫盖茨比。  根据这部美国小说改编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正在中国上映,看的时候不时有疑惑冒出来,既然黛西是
期刊
90后女工,最大的23岁,最小的16岁。走在大街上,她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坐在工厂里,她们的眼眸却荡漾着迷茫。  她们是当下中国制造的主力军,晨昏颠倒地把自己的汗水、辛酸和青春洒在流水线上。她们孤身在异乡打拼,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收入不稳定,工作条件差;缺乏保障,甚至尊严感……但在日复一日枯燥而困窘的生存缝隙中,她们依然幻想着美好未来,渴望幸福生活。而爱情,是获取美好生活和幸福感觉的最好源泉。  
期刊
我们需要记忆,是因为记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创造未来。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有些温暧柔软的时光,可以让我们的城市发展更显出人性的光辉。  壹  我的故乡汤桥,是苏南溧阳的一个偏远小镇。一条小河将镇子分为上河和下河两个村子,两座小桥连接着。街道用青石块铺砌而成,架在河上的桥,一座由几块宽大的青石长条架在石墩上建成,光平如镜;另一座用麻石条建成,桥面上麻麻点点。  家、小学、中学,都在小镇外。家在北面,离小
期刊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寻找中国小镇的幸福格局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幻想的生活是这般画面——和心爱的女人驾着老爷车,行驶在阳光下的美丽乡村公路上,前方是一座南方小镇……  小镇上会有图书馆、教堂、电影院;街角会有咖啡馆、酒吧、面包房;警长、镇长和理发师可能正在街边,吹着口琴舞蹈;小球场上,有居民组织的橄榄球比赛;大部分人互相都认识,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公共事务,也可以一转身便离开。  “
期刊
有的人之所以觉得活得很沉重、很忧郁,不是这个世界太复杂,而是自己的心灵太龌龊。  约翰在美国亚特兰大开了一家私人心理诊所,许多人慕名来到这里进行心理治疗。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心理大师”。  一天,约翰先生的心理诊所来了一位客人。他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是亚特兰大著名的房地产大亨比尔。比尔在美国闻名遐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许多比赛场馆都是他的公司参与建设的。  这个衣着光鲜的大老板,脸上挂着深深的忧
期刊
本文是有关爱情心理的11个琐碎说明——  自己的期待,自己负责  通常女性会认为“爱我就应该懂我”,希望对方能随时明了她们或隐或现的心事、需要。她们可能觉得主动说出想法没意思,又可能觉得万一被拒绝太没面子。所以,若对方通晓,她们大喜,若被忽略或误解,就生气并拒绝解释。  懂你不等于爱你,爱你也不等于随时懂你。心理咨询师很可能比你的伴侣更懂你,可他不会像伴侣那样爱你。  比较好的做法是,自己的期待自
期刊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就是这样的龙应台——深邃,忧伤,美丽。令人为之动容,又让人心生感动,还使人悲从中来,恨不得赶快行动。  二十多年前挚友在我的毕业留言册上留下一句:“活着就是不断地失去。”当时的我
期刊
近年来,父母在子女高考后立马离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6月,高考结束后二十余天的离婚案件竟是平时的数倍。不少家长表示,若不是因为怕影响孩子高考,他们早就离了。但高考后离婚就不会影响孩子了吗?  本文就是这样一个高考后父母离婚,最终引发的悲剧……  鄙视出轨父亲,体恤离异母亲  1987年,段卫铭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农村。他很小的时候,父亲段长龙便去了深圳打工,而母亲周芬一直
期刊
琴棋书画诗酒花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卷帙中,从来不乏酒的身影。作为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产生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就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酒的记述和描写。《诗经》共305篇,“酒”字共出现了63次。如在《郑风?女曰鸡鸣》中,“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以酒佐情,描写了夫妇和乐的幸福场景。  从《诗经》中关于酒的描写可以看出,酒从一开始就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以后再没有分开。中国
期刊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邀功。我要试着做第一种人,因为这种人基本没有竞争对手。  ——甘地夫人  时间最壮大吗?不,是“心”。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  ——李碧华《修心》  人的自由并不仅仅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不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画家卢梭  (女人)打扮是以藏和露为技巧的,藏除了真的藏短处,藏重要的还是为了露。  ——贾平凹《说打扮》  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