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普通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中固有的法制内容、教育契机和教学便利,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教育,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厅的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内涵。
如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必须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解读文本的“法眼”,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认为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就语文学科而言,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在我们的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能把法制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学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一、文本优势,培养意识
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古代风情、历史事件,又有当代文明、现今流行,更有遐想预测、未来展望。因其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广阔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就《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进行宣传教育。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幻灯片、文本中读一读等形式,感受到了斑羚的外形美和姿态美。在这一系列的体验中,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斑羚,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它是需要我们人类保护、拯救的珍贵野生动物,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是时至今日,偷猎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事件频频见于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请同学们结合在思想品德课中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讨论一下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在本文中猎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人类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呢?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教师还要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那树》一文,可以渗透《森林保护法》。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应该如何如何保护森林等问题展开讨论,把《森林保护法》中的内容,自觉地转化成自己的观念。
为解决法制教育无固定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不仅是简单的课文,其文本形式也多样。每册的教材中,有课文、有练习、有交际、有习作,这也是其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通过这一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入性和体验性。在教学《散步》后,我给学生们讲一些当前社会上的子女不孝敬父母的案例中的一些条款,让学生们知道文中的“我”是有责任感的,有孝心的,之后还让学生假定母亲这时可能会有一些话要说,就母亲心里是如何想的写一段话。通过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以加深《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二、教学优势,规范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语文学科的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上,语文学科的教学甚至已经超越了学科的束缚,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一下小导游,带领大家走进这美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课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对于孔乙己的偷书行为应该如何理解,丁举人私设公堂怎样看待,对于下层人民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对身体有残疾的人应该如何帮扶等问题,同时也简单讲述一下《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学中遇到“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教学已经高于文本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科的教学优势,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渗透法制教育,規范学生的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的语文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法制教育。
如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必须懂法、知法、守法、用法。在学校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更是人类文明的需要。作为学校课程中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语文,更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解读文本的“法眼”,不仅仅是一个大胆的构想和创意,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认为这样做还能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就语文学科而言,本身就存在着许多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在我们的教学中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能把法制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达给学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还可以增强学科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的联系,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一、文本优势,培养意识
语文学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既有古代风情、历史事件,又有当代文明、现今流行,更有遐想预测、未来展望。因其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广阔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就《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进行宣传教育。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幻灯片、文本中读一读等形式,感受到了斑羚的外形美和姿态美。在这一系列的体验中,学生从心底里喜欢斑羚,在此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它是需要我们人类保护、拯救的珍贵野生动物,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是时至今日,偷猎野生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事件频频见于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请同学们结合在思想品德课中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讨论一下猎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在本文中猎人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人类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呢?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我们教师还要要善于解读文本,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的着力点,从而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那树》一文,可以渗透《森林保护法》。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应该如何如何保护森林等问题展开讨论,把《森林保护法》中的内容,自觉地转化成自己的观念。
为解决法制教育无固定时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所要讲授的学科内容中努力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或渗透点,在向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同时,将法律知识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不仅是简单的课文,其文本形式也多样。每册的教材中,有课文、有练习、有交际、有习作,这也是其渗透法制教育的优势。通过这一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语文学科形式的多样性,促进了其渗透法制教育的深入性和体验性。在教学《散步》后,我给学生们讲一些当前社会上的子女不孝敬父母的案例中的一些条款,让学生们知道文中的“我”是有责任感的,有孝心的,之后还让学生假定母亲这时可能会有一些话要说,就母亲心里是如何想的写一段话。通过让学生动手写一写,以加深《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二、教学优势,规范行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校即生活,生活即学校。”语文学科的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上,语文学科的教学甚至已经超越了学科的束缚,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做一下小导游,带领大家走进这美丽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课引导学生们讨论一下,对于孔乙己的偷书行为应该如何理解,丁举人私设公堂怎样看待,对于下层人民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对身体有残疾的人应该如何帮扶等问题,同时也简单讲述一下《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教学中遇到“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教学已经高于文本的解读,充分发挥了学科的教学优势,多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渗透法制教育,規范学生的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其法制观念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民主化、科学化程度。语文教学在渗透法制教育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充分发挥的语文学科的优势,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