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体歌唱机能是歌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天条件和基础,是咬字行腔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歌唱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但归根结底是心理的。歌唱的理性认知应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声乐演唱时刻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来研究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因素:一、声乐演唱的不变规则;二、声乐演唱的可变因素。通过这两个层面对歌唱中呼吸、咬字、情感等几方面的不变原则和演唱者的文化背景、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可变因素深入细化认知,能使歌唱者更好的将它吸收融合,扩大自身在音乐表现上的空间。
关键词:歌唱声乐演唱不变原则可变因素
歌唱作为一门情感运动与生理运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与人类生活联系最紧密、最亲切,也是最崇尚自然的艺术形式。歌唱的学习过程是从无知自然到有知自然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歌唱者试图为方法找到科学化的解释,然而艺术不是需要科学化才美,但美的艺术一定是科学的。任何美好声音的发出,一定是具有共同的科学准则。
1.歌唱的不变原则
1.1深呼吸
在所有论述歌唱艺术的专注和文章中,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呼吸的用法和重要性。清代陈颜衡《说谭》中提到:“气者,音之帅也”。欧洲音乐大师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巴葛亚洛蒂说:“懂的呼吸的人,就懂得唱歌”。可见,呼吸是歌唱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以深呼吸为动力来演唱是世界上各种歌唱方法统一的要求。在意大利“Belcanto”的歌唱体系中一直强调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并经过人体生理学研究论证的、最合理有效的深呼吸方法。中国的艺术家们经常提到:“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在歌唱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到:“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然耐久”。言下之意,声音由丹田发出才能艺术长青。可见,丹田之力既是歌唱的着力点,又是气息与声音得以融合的支持点。正是这一感觉中的丹田着力点的支持,使得吸气肌肉群的工作从时间上来讲覆盖了吸气与呼气所需的全部时间,从而完成歌唱的各种变化内容。
1.2吸字归韵
“字正”与“腔圆”是歌唱中一对不能割舍但又对立统一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声乐界对于它的研究和争论大致出于两个目的:第一,论证“字正”与“腔圆”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第二,从心理审美的角度,探寻演唱中外作品时“字正”与“腔圆”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
1.2.1关于字正
中国民歌、曲艺、戏曲的历史发展一直在强调字正且清,方可解其意,得其情的原则。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总结到“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意大利“Belcanto”的演唱方式进入中国以来,由于缺乏语言语音知识以及在歌唱观念上的片面认识,或是由于技术能力的不足,认为外国作品须重声而不重字,其实这是错误的。人类语言的语音,有两种元素构成:一是元音,又叫母音;一是辅音,又叫字音,在汉语拼音中称为声母和韵母。唱歌主要唱好元音,所谓元音就是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在人类语言上能发出来并延长的音基本上都是元音。在演唱延长音或拖腔、华彩部分时,元音也应始终不变,不能因为音乐的高低强弱而改变元音,在尾音时也要用元音结束,不可随便闭口或改口型,否则元音变了,词意也变了。
1.2.2关于腔圆
腔的提法作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当代戏曲界所倡导的“依字行腔、字领腔行”中的“腔”,也就是依照自然生活语言中的语音、语调、语气的发声规则,在音色、音量、速度、节奏、音型走向等音乐手段中体现出来的元音综合形态。二是指身体内部空的部分,自下而上包括胸腔、喉腔、口腔、鼻腔、上颌窦、蝶窦、筛窦和额窦。也就是说在歌唱中运用这些共鸣腔体的调节来获得声音上统一而又柔和的色彩。即音乐形态的腔与生理器官的腔,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整体的“腔”的概念。
1.3以情带声
音乐创作主要是抒发思想感情,通过联想和音响的运动过程来创造形象,理解音乐形象的内涵。不同民族音乐基本一致,可以相互理解。“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中根深蒂固的歌唱信念,同时也将成为近代中国人歌唱审美的普遍价值标准。“以情带声”中的“情”可以把它理解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所谓狭义是指“曲情”,即“曲中情节,解明情节,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后发于声”。所谓广义是指“智情”。即运用心智来启迪思维、联想、想象,学会注意观察来捕捉大千世界一切能作用于声音表现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元素,同时也是获得“曲情”的前提和方法。在目前的发声方法上来讲,以混合声最为科学,最忌讳在同一首作品中运用两种以上的声区换声来演唱。
2.歌唱的可变因素
歌唱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但归真根结底是心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歌唱的理性认知应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国内外长期进行的声乐教学从没有离开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发生原理和方法技术,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制度下的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心理等复杂的内容,因此从文化观念、心理结构两方面来理解歌唱的可变性。
2.1文化观念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观念是沿袭其历史的脉络,在不断的交融演变中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西方人民在音乐思想根源上具有极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音乐所产生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中国人在音乐表现中追求含蓄、中庸、虚拟的美,而西方则追求真实、直露的美。思想意识的不同,其音乐表现手法就会迥然各异。
2.2心理结构
当我们衡量音乐者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高低时,常常会用“悟性”这个词。“悟性”所反映的是人脑的机能,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综合系统,这就是心理结构。从根本上说,古今中外,歌唱的学习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或者即使有一些看似纯技巧的内容,其实也是在不断的检验、调整和完善其心理结构。歌唱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没有好的技巧就没有好的歌唱,熟练的技巧给了演唱者情感释放的空间,但准确的情感表达必须有意识的与歌唱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在演唱过程中有其不变的原则,歌唱者必须遵循,也有其可变因素需要歌唱者在演唱时根据需要去演绎和创新。要把握住歌唱观念中的不变原则,认识到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从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建造心理结构的支撑点,进而创造出具有完美技巧和丰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沈湘,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3]石惟正 声乐教学法[M] 百花音乐出版社,1996,1.
(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154007)
关键词:歌唱声乐演唱不变原则可变因素
歌唱作为一门情感运动与生理运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与人类生活联系最紧密、最亲切,也是最崇尚自然的艺术形式。歌唱的学习过程是从无知自然到有知自然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歌唱者试图为方法找到科学化的解释,然而艺术不是需要科学化才美,但美的艺术一定是科学的。任何美好声音的发出,一定是具有共同的科学准则。
1.歌唱的不变原则
1.1深呼吸
在所有论述歌唱艺术的专注和文章中,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呼吸的用法和重要性。清代陈颜衡《说谭》中提到:“气者,音之帅也”。欧洲音乐大师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巴葛亚洛蒂说:“懂的呼吸的人,就懂得唱歌”。可见,呼吸是歌唱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以深呼吸为动力来演唱是世界上各种歌唱方法统一的要求。在意大利“Belcanto”的歌唱体系中一直强调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人们经过长期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并经过人体生理学研究论证的、最合理有效的深呼吸方法。中国的艺术家们经常提到:“气沉丹田”。那么“丹田”在歌唱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提到:“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然耐久”。言下之意,声音由丹田发出才能艺术长青。可见,丹田之力既是歌唱的着力点,又是气息与声音得以融合的支持点。正是这一感觉中的丹田着力点的支持,使得吸气肌肉群的工作从时间上来讲覆盖了吸气与呼气所需的全部时间,从而完成歌唱的各种变化内容。
1.2吸字归韵
“字正”与“腔圆”是歌唱中一对不能割舍但又对立统一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声乐界对于它的研究和争论大致出于两个目的:第一,论证“字正”与“腔圆”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第二,从心理审美的角度,探寻演唱中外作品时“字正”与“腔圆”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问题。
1.2.1关于字正
中国民歌、曲艺、戏曲的历史发展一直在强调字正且清,方可解其意,得其情的原则。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总结到“字若不真,曲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意大利“Belcanto”的演唱方式进入中国以来,由于缺乏语言语音知识以及在歌唱观念上的片面认识,或是由于技术能力的不足,认为外国作品须重声而不重字,其实这是错误的。人类语言的语音,有两种元素构成:一是元音,又叫母音;一是辅音,又叫字音,在汉语拼音中称为声母和韵母。唱歌主要唱好元音,所谓元音就是声带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在人类语言上能发出来并延长的音基本上都是元音。在演唱延长音或拖腔、华彩部分时,元音也应始终不变,不能因为音乐的高低强弱而改变元音,在尾音时也要用元音结束,不可随便闭口或改口型,否则元音变了,词意也变了。
1.2.2关于腔圆
腔的提法作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当代戏曲界所倡导的“依字行腔、字领腔行”中的“腔”,也就是依照自然生活语言中的语音、语调、语气的发声规则,在音色、音量、速度、节奏、音型走向等音乐手段中体现出来的元音综合形态。二是指身体内部空的部分,自下而上包括胸腔、喉腔、口腔、鼻腔、上颌窦、蝶窦、筛窦和额窦。也就是说在歌唱中运用这些共鸣腔体的调节来获得声音上统一而又柔和的色彩。即音乐形态的腔与生理器官的腔,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整体的“腔”的概念。
1.3以情带声
音乐创作主要是抒发思想感情,通过联想和音响的运动过程来创造形象,理解音乐形象的内涵。不同民族音乐基本一致,可以相互理解。“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声乐演唱中根深蒂固的歌唱信念,同时也将成为近代中国人歌唱审美的普遍价值标准。“以情带声”中的“情”可以把它理解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所谓狭义是指“曲情”,即“曲中情节,解明情节,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后发于声”。所谓广义是指“智情”。即运用心智来启迪思维、联想、想象,学会注意观察来捕捉大千世界一切能作用于声音表现的情感和心理上的元素,同时也是获得“曲情”的前提和方法。在目前的发声方法上来讲,以混合声最为科学,最忌讳在同一首作品中运用两种以上的声区换声来演唱。
2.歌唱的可变因素
歌唱是生理的也是物理的,但归真根结底是心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歌唱的理性认知应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过程。国内外长期进行的声乐教学从没有离开过“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发生原理和方法技术,更重要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制度下的人的文化理念和审美心理等复杂的内容,因此从文化观念、心理结构两方面来理解歌唱的可变性。
2.1文化观念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观念是沿袭其历史的脉络,在不断的交融演变中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西方人民在音乐思想根源上具有极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音乐所产生的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差异。中国人在音乐表现中追求含蓄、中庸、虚拟的美,而西方则追求真实、直露的美。思想意识的不同,其音乐表现手法就会迥然各异。
2.2心理结构
当我们衡量音乐者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高低时,常常会用“悟性”这个词。“悟性”所反映的是人脑的机能,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心理要素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综合系统,这就是心理结构。从根本上说,古今中外,歌唱的学习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或者即使有一些看似纯技巧的内容,其实也是在不断的检验、调整和完善其心理结构。歌唱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没有好的技巧就没有好的歌唱,熟练的技巧给了演唱者情感释放的空间,但准确的情感表达必须有意识的与歌唱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作为一门艺术,在演唱过程中有其不变的原则,歌唱者必须遵循,也有其可变因素需要歌唱者在演唱时根据需要去演绎和创新。要把握住歌唱观念中的不变原则,认识到人体歌唱机能的可塑性,从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建造心理结构的支撑点,进而创造出具有完美技巧和丰富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邹长海 声乐艺术心理学[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8.
[2]沈湘,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3]石惟正 声乐教学法[M] 百花音乐出版社,1996,1.
( 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15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