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朋友向我推荐画家陈锦芳博士的奥运系列作品时,我深深地被画中生动的运动场面吸引,在京剧脸谱、天坛、汉字、五环、五色、希腊神庙、和平鸽等背景中,运动健儿们手执铁饼、网上扣球、骑车、奔跑……这些将奥运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既具象又抽象、独特新颖,别具风格。
作为“新意象派” 旅美华裔思想家、画家的陈锦芳博士,为了画《奥运系列》,从去年7月开始便留居北京创作。目前,他已画了60余幅奥运作品,离奥运会开幕还有近2个月,他还会再画下去。

“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
自2006年启动的陈锦芳“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今年巡回到中国。此次展览将于2008年6月14日-22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
巡回展除以“为人类而艺术”的主题外,还有以中国为主题的“天坛系列”、“奥运系列”。在激励运动员及全人类身心共进、追求卓越、超越极限的同时,建立友谊、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共创和平美好的世界,也是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倡导的“为人类而运动”的体现,它与“为人类而艺术”相契合,体现出北京“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
陈锦芳的“天坛系列”,除彰显“和平崛起”的精神外,更努力表现的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之“王道”精神。它不仅传承了古希腊“神圣休战”的消极和平,更是人类和谐、世界和平、共荣共享的积极和平的基石。这样的心态及追求也正是他整合古今中外“文化形象”即意象(icon,它有别于“自然形象”)而倡导的“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陈锦芳也因此被联合国选定为通过艺术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的最佳人选,被委任为“宽容及和平文化大使”,并就此开始“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
展览期间将播映“禁烟”与艺术欣赏整合呈现的DVD影片:“梵高禁烟的故事”及《联合国之友》总裁Dr.Brown专访陈锦芳的精华影像,还将举行座谈会、学术研究会,使此次世界巡回展更具学术性及社会教育性。
艺术家、思想家陈锦芳博士
世界后现代权威Thomas McEvilly教授这样评价陈锦芳的艺术:陈锦芳创作研究的是艺术作品,是当今全球性的重要课题。陈锦芳认为艺术家的工作,不仅是产生作品,而应具有更广阔的意义。因此他使自己兼具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文化理论家于一身。现阶段的历史正需要一种文化模拟制品的中介来促使全球性艺术觉醒,这种类型的中介常见诸陈锦芳的绘画。陈锦芳是当今世界上2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陈锦芳,1936年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县。14岁时,他受梵高的影响而立志当画家。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很难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他认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牙科医生,在那里借到一些美术丛书和音乐唱片,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内心的艺术之火被梵高点燃,立志要到巴黎当画家。一直到在台湾大学外语系念书时都梦想着去巴黎留学,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法国政府留学奖学金考试,当时台湾只有两个名额,他不负众望争取到了其中之一。其时1963年,他27岁。
1963年,他考取法国政府奖学金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巴黎艺术学院深造了7年,获得了现代法国文学硕士及现代美术史博士学位。在巴黎的12年,他始终坚持绘画创作与学术研究,1969年建立了陈氏学说“五次元世界文化观”,并且创立了“新意象派”画风,大胆地整合东西方古今“意象”,而“艺以载道”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国际艺坛的好评。他的作品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法国现代美术馆等许多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梵高美术馆馆长、前荷兰文化部部长赫士卡先生称他为“梵高的传人”。陈锦芳出版有21本画作及文化论文,其中许多内容被编入美国大学教科书,“世界美术史”等著作,被誉为“后现代文化先驱”及“当代世界上2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1975年他从巴黎来到纽约定居至今,世界公民的意识促使他更加关注全球艺术的发展,更加坚定地拓展和平与宽容的世界文化理念,创作了许多反映全人类伟大成就的作品,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宽容奖”,委任其为“宽容及和平文化大使”。
他被称为“庆典画家”
陈锦芳创立的“新意象派”用融合古今中外的文化形象来反映现实,他的每幅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典故,适合表现与时代、社会有关的大事件。1986年“自由女神百周年纪念”是他1985年和1986年画的100幅与之有关的作品共襄盛举,借助自由女神,展现出新意象派的丰富多元。1990年是梵高逝世百年,他被邀请到阿姆斯特丹,与梵高画展同步展出他画的100幅《后梵高系列》。其他诸如《埃菲尔铁塔系列》、《黛妃系列》等,都与时代及社会大事件有关。
2008年北京奥运对中国来说是百年一遇的盛典,普天同庆。他说,作为庆典画家的我,出生在台湾,又是华人画家,以北京奥运为主题来创作是义不容辞的。我曾受过欧洲、亚洲、美洲的文化熏陶,一定要用画笔来展示奥运这一人类文明的大庆典。《天坛系列》、《奥运系列》正是为凸显这一主题的系列作品之一。
“五次元世界文化观”
以及“为人类而艺术”
多种风格的画家很少见。画抽象的不敢画具象,画具象的也很少画抽象。陈锦芳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拘束。我画过一段时间的抽象画,后来感觉这就像一辈子在画一张画,不能变。我觉得这样不行,便开始了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创立了‘五次元文化观’。20世纪是四次元的时代,是‘分’的时代,所以那个时候有原子弹,这是科学层面上的一种表现。而艺术上,上个世纪60年代的抽象派,到后来一个人一派,你就不敢随便变了。我觉得这不是我要走的路。”
陈锦芳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合”的时代,1969年人类登陆太空开始,这是一个“合”的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的文化生态从“分”转向“合”,所以我们已经进入一个21世纪是“五次元”的时代。时间和空间是合一的。所以在他的画里,他把东西方的不同文化融合在一块儿,不同时空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大合的时代,没有爱,万事总成空。所以“五次元”最重要的是时代精神、文化精神,陈锦芳所提倡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中的新文艺复兴的重心就是“爱”。
1969年,陈锦芳创立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理论,通过艺术演变成了一种新意象派,代表作就是他的几千张画。他通过艺术去推动艺术教育及全球和平的文化。他认为,中国的王道精神主张和谐,人和大自然、人和人伦理道德的和谐,就是和谐的时代标准。顾拜旦通过运动来提倡和平,以达到人的身、心、灵的和谐,这个理念跟文艺复兴的理念一样。“我的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就好比顾拜旦不是为运动而运动,他是为人类而运动,我是为人类而艺术,这其实是相通的。“我是通过《奥运系列》、《天坛系列》来宣扬他的思想,以及人类所向往的那个境界。”陈锦芳如是说。
陈锦芳称他开始画画是“为人生而艺术”。“我们的行为是思维在控制,我把它叫做‘灵体’,譬如电脑就是硬体(Hardware)和软体(Software)的合成,少了其中的一个那就不是灵体(Soulware)了。上世纪60年代我提出了‘灵体’这个词。1980年,在美国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会议上,我在演讲时正式提出‘灵体’这个概念。我认为灵体才是最重要的,能直接影响软体和硬体。我的‘五次元’也是讲的这个‘灵’。”
1964年陈锦芳在巴黎留学期间,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在那里他通过研究得出一个观点:人类需要一个新的文艺复兴,而这个复兴的摇篮会是在东方。因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区域已构成了一个新文艺复兴的大盆地,并把它称作“大亚太文化盆地”。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不同文化的整合创新。
他说中国曾有一次“文艺复兴”,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和印度及中亚有很多的文化交流。这是第一次“文艺复兴”,更“大陆性”。现在是更“海洋性”了,中国的文化交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中国的复兴前期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前。现在是开花的时期,因为有前面150年的铺垫和5000年的历史,所以当前如此迅猛的发展是必然的。一个大的“文艺复兴”有三个必备的条件:第一是领导者,国家的领导者要注重文化;第二要有经济来支撑文化;第三至少要有60年的太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什么有这么灿烂的时代,因为它有72年没有战乱。日本也有两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派和尚来中国取经;然后是明治维新,他学西洋的,但是他走错路来侵略中国,最后失败了。
结束语
陈锦芳是东方人中的第一位巴黎大学艺术博士,是一个具有艺术史定位的画家;他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理论,曾在1980年“国际哲学科学家会议”上发表;他是唯一在“世界国事论坛”会上演讲并举办画展(1998/2000)的世界艺术家;此次由联合国发起的“为人类而艺术(2005—2010)世界巡回展”使得陈锦芳博士得以暂驻北京创作《奥运系列》。
《奥运与艺术》将在今年6月出版。陈锦芳已出版了21本书画册。即将出版的这本书画册是他半个世纪艺术追求的汇总。书画册共分三部分:奥运系列、天坛系列、人文系列,其中有“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理论的简单介绍。
面对一个华人画家的拳拳之心,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陈锦芳博士的良好祝愿,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祝愿画家的艺术更加辉煌!
作为“新意象派” 旅美华裔思想家、画家的陈锦芳博士,为了画《奥运系列》,从去年7月开始便留居北京创作。目前,他已画了60余幅奥运作品,离奥运会开幕还有近2个月,他还会再画下去。

“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
自2006年启动的陈锦芳“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今年巡回到中国。此次展览将于2008年6月14日-22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
巡回展除以“为人类而艺术”的主题外,还有以中国为主题的“天坛系列”、“奥运系列”。在激励运动员及全人类身心共进、追求卓越、超越极限的同时,建立友谊、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共创和平美好的世界,也是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倡导的“为人类而运动”的体现,它与“为人类而艺术”相契合,体现出北京“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理念。
陈锦芳的“天坛系列”,除彰显“和平崛起”的精神外,更努力表现的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之“王道”精神。它不仅传承了古希腊“神圣休战”的消极和平,更是人类和谐、世界和平、共荣共享的积极和平的基石。这样的心态及追求也正是他整合古今中外“文化形象”即意象(icon,它有别于“自然形象”)而倡导的“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陈锦芳也因此被联合国选定为通过艺术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的最佳人选,被委任为“宽容及和平文化大使”,并就此开始“为人类而艺术世界巡回展”。
展览期间将播映“禁烟”与艺术欣赏整合呈现的DVD影片:“梵高禁烟的故事”及《联合国之友》总裁Dr.Brown专访陈锦芳的精华影像,还将举行座谈会、学术研究会,使此次世界巡回展更具学术性及社会教育性。
艺术家、思想家陈锦芳博士
世界后现代权威Thomas McEvilly教授这样评价陈锦芳的艺术:陈锦芳创作研究的是艺术作品,是当今全球性的重要课题。陈锦芳认为艺术家的工作,不仅是产生作品,而应具有更广阔的意义。因此他使自己兼具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文化理论家于一身。现阶段的历史正需要一种文化模拟制品的中介来促使全球性艺术觉醒,这种类型的中介常见诸陈锦芳的绘画。陈锦芳是当今世界上2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陈锦芳,1936年出生在台湾省台南县。14岁时,他受梵高的影响而立志当画家。上世纪50年代,在台湾很难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他认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牙科医生,在那里借到一些美术丛书和音乐唱片,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内心的艺术之火被梵高点燃,立志要到巴黎当画家。一直到在台湾大学外语系念书时都梦想着去巴黎留学,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法国政府留学奖学金考试,当时台湾只有两个名额,他不负众望争取到了其中之一。其时1963年,他27岁。
1963年,他考取法国政府奖学金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巴黎艺术学院深造了7年,获得了现代法国文学硕士及现代美术史博士学位。在巴黎的12年,他始终坚持绘画创作与学术研究,1969年建立了陈氏学说“五次元世界文化观”,并且创立了“新意象派”画风,大胆地整合东西方古今“意象”,而“艺以载道”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国际艺坛的好评。他的作品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法国现代美术馆等许多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梵高美术馆馆长、前荷兰文化部部长赫士卡先生称他为“梵高的传人”。陈锦芳出版有21本画作及文化论文,其中许多内容被编入美国大学教科书,“世界美术史”等著作,被誉为“后现代文化先驱”及“当代世界上2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
1975年他从巴黎来到纽约定居至今,世界公民的意识促使他更加关注全球艺术的发展,更加坚定地拓展和平与宽容的世界文化理念,创作了许多反映全人类伟大成就的作品,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宽容奖”,委任其为“宽容及和平文化大使”。
他被称为“庆典画家”
陈锦芳创立的“新意象派”用融合古今中外的文化形象来反映现实,他的每幅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典故,适合表现与时代、社会有关的大事件。1986年“自由女神百周年纪念”是他1985年和1986年画的100幅与之有关的作品共襄盛举,借助自由女神,展现出新意象派的丰富多元。1990年是梵高逝世百年,他被邀请到阿姆斯特丹,与梵高画展同步展出他画的100幅《后梵高系列》。其他诸如《埃菲尔铁塔系列》、《黛妃系列》等,都与时代及社会大事件有关。
2008年北京奥运对中国来说是百年一遇的盛典,普天同庆。他说,作为庆典画家的我,出生在台湾,又是华人画家,以北京奥运为主题来创作是义不容辞的。我曾受过欧洲、亚洲、美洲的文化熏陶,一定要用画笔来展示奥运这一人类文明的大庆典。《天坛系列》、《奥运系列》正是为凸显这一主题的系列作品之一。
“五次元世界文化观”
以及“为人类而艺术”
多种风格的画家很少见。画抽象的不敢画具象,画具象的也很少画抽象。陈锦芳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拘束。我画过一段时间的抽象画,后来感觉这就像一辈子在画一张画,不能变。我觉得这样不行,便开始了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创立了‘五次元文化观’。20世纪是四次元的时代,是‘分’的时代,所以那个时候有原子弹,这是科学层面上的一种表现。而艺术上,上个世纪60年代的抽象派,到后来一个人一派,你就不敢随便变了。我觉得这不是我要走的路。”
陈锦芳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合”的时代,1969年人类登陆太空开始,这是一个“合”的现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的文化生态从“分”转向“合”,所以我们已经进入一个21世纪是“五次元”的时代。时间和空间是合一的。所以在他的画里,他把东西方的不同文化融合在一块儿,不同时空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大合的时代,没有爱,万事总成空。所以“五次元”最重要的是时代精神、文化精神,陈锦芳所提倡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中的新文艺复兴的重心就是“爱”。
1969年,陈锦芳创立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理论,通过艺术演变成了一种新意象派,代表作就是他的几千张画。他通过艺术去推动艺术教育及全球和平的文化。他认为,中国的王道精神主张和谐,人和大自然、人和人伦理道德的和谐,就是和谐的时代标准。顾拜旦通过运动来提倡和平,以达到人的身、心、灵的和谐,这个理念跟文艺复兴的理念一样。“我的艺术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就好比顾拜旦不是为运动而运动,他是为人类而运动,我是为人类而艺术,这其实是相通的。“我是通过《奥运系列》、《天坛系列》来宣扬他的思想,以及人类所向往的那个境界。”陈锦芳如是说。
陈锦芳称他开始画画是“为人生而艺术”。“我们的行为是思维在控制,我把它叫做‘灵体’,譬如电脑就是硬体(Hardware)和软体(Software)的合成,少了其中的一个那就不是灵体(Soulware)了。上世纪60年代我提出了‘灵体’这个词。1980年,在美国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会议上,我在演讲时正式提出‘灵体’这个概念。我认为灵体才是最重要的,能直接影响软体和硬体。我的‘五次元’也是讲的这个‘灵’。”
1964年陈锦芳在巴黎留学期间,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在那里他通过研究得出一个观点:人类需要一个新的文艺复兴,而这个复兴的摇篮会是在东方。因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区域已构成了一个新文艺复兴的大盆地,并把它称作“大亚太文化盆地”。文艺复兴的本质是不同文化的整合创新。
他说中国曾有一次“文艺复兴”,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中和印度及中亚有很多的文化交流。这是第一次“文艺复兴”,更“大陆性”。现在是更“海洋性”了,中国的文化交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中国的复兴前期是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以前。现在是开花的时期,因为有前面150年的铺垫和5000年的历史,所以当前如此迅猛的发展是必然的。一个大的“文艺复兴”有三个必备的条件:第一是领导者,国家的领导者要注重文化;第二要有经济来支撑文化;第三至少要有60年的太平。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什么有这么灿烂的时代,因为它有72年没有战乱。日本也有两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是派和尚来中国取经;然后是明治维新,他学西洋的,但是他走错路来侵略中国,最后失败了。
结束语
陈锦芳是东方人中的第一位巴黎大学艺术博士,是一个具有艺术史定位的画家;他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理论,曾在1980年“国际哲学科学家会议”上发表;他是唯一在“世界国事论坛”会上演讲并举办画展(1998/2000)的世界艺术家;此次由联合国发起的“为人类而艺术(2005—2010)世界巡回展”使得陈锦芳博士得以暂驻北京创作《奥运系列》。
《奥运与艺术》将在今年6月出版。陈锦芳已出版了21本书画册。即将出版的这本书画册是他半个世纪艺术追求的汇总。书画册共分三部分:奥运系列、天坛系列、人文系列,其中有“五次元世界文化观”理论的简单介绍。
面对一个华人画家的拳拳之心,除了感动,更多的是对陈锦芳博士的良好祝愿,祝愿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祝愿画家的艺术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