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 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由于当时的政府、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都同受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刺激,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摩登文化”。民国的舞厅舞代表了女性通过展示身体文化的魅力来传达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与自我认同。本文中笔者将从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舞蹈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它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进一步阐释舞厅舞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及社会影响。
【关键词】:上海;舞厅舞;现代性;舞女
20 世纪初的上海,在西方现代文化的渲染下,再向新型的现代性城市过度。此时整个中国正在社会转型时期,恰巧遇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这座城市当时满城洋溢着一股洋气的“摩登”范儿。国际知名学者李欧梵[1]在《上海摩登—— 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 1945》中,曾细致淋漓地展现了上海的社会风貌,电影院、咖啡馆、百货大楼、公园等等这些公共空间正是城市现代性体现的物质载体。其中,上海舞厅尤为著名。它曾见证着上海上个世纪的繁华与奢靡。上海舞厅舞作为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舞蹈,既是现代化的体现,更是交际舞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开端。
一、上海舞厅舞的成因
(一)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以后上海开始朝着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迈进。中外官员在政治交流的同时带来了西洋的社交舞,频繁举办的中外交际舞会也日益成为了上海流行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
(二)经济方面
世界的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先进的电力,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位于中国沿海城市的上海在此阶段紧紧的抓住的工业革命的浪潮,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政府、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都同受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刺激,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摩登文化”。
(三)思想方面
“新文化运动”强烈掀起了反旧传统的热潮,“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大大加速了中国城市社会接受西方文化的空间和进度。此外,清末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盛行,旧有的缠足等封建习俗开始瓦解,各地大办女学并提倡婚姻自由等,都为旧有的社会风气吹来丝丝新风。
且女性群体中以有知识、有阅历的年轻人乐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女性通过展示身体文化的魅力,传达女性形象中的自我意识觉醒与自我认同。从当时人们的日记中,也可分明地感受到跳舞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1927 年7 月19 日郁达夫[2]在日记中写: “风凉月洁,长街上人影也没有一个,兜了一圈风,又和佐藤、荻原等上青鸟馆、虹口园及卡尔登跳舞场去”。
二、上海舞厅舞的发展
舞厅舞又称交际舞,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上海,是17世纪以后伴随欧洲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流行于贵族中的宫廷舞与农民中的民间舞蹈逐渐合流,适应都市生活的市民舞蹈。舞厅舞又包括各种规范的舞蹈,如狐步舞、华尔兹、波尔卡、探戈舞等,以及各种流行舞,如查尔斯顿舞、吉特巴、迪斯科等。
近代以后,流行于西洋的舞厅舞被上海的侨民一起传入上海。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例如“男女授受不亲”,严重禁锢和阻碍了女性的行为和思想的开放,这种舞蹈是不被国人所接受的,跳舞被视作为一种失礼和不雅的行为。最初只是作为来华欧美人士的自我娱乐活动,华人极少参与。例:颐安主人写《沪江商业市景词》时还把“西人跳戏”当作“西洋镜”,说:“西人跳戏耍多端,男女交持失雅观。演到兴酣齐拍手.若教庄重少人欢。”
辛亥革命的胜利给新中国带来的新鲜的的血液,逐渐重视女性的地位,解放了女性的思想,上海的舞厅舞也随之成为一种娱乐性的商业而蓬勃发展起来。当时在上海的百乐门舞厅是最具代表性的舞厅之一,“遂决定将舞厅划分为数部段。……如是则宾客之至者,依自然之趋势,先就大舞厅楼下而坐,楼下客满,则自必循级而至楼座。楼座再满,则辟宴会室以容之。……则自百余人以至八百余人,皆可应付裕如,不觉拥挤,亦不觉寥落矣。”这些都体现出了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下舞厅舞的强势入驻,以及受欢迎程度之强烈。
20世纪30 年代以后,上海的舞厅舞行业更是沿着大众化、产业化和华资化的轨迹飞速发展着,产生了上海最负盛名的有四大舞厅:百乐门舞厅、大都会舞厅、丽都舞厅和仙乐舞宫。四个舞厅中的每一个几乎都堪比国际一流大型豪华舞厅,是当时沪上的顶级娱乐场所。《申报》更是在 1937年 6 月至 7 月间六次专辟《娱乐专刊:舞艺特辑》。
与此同时舞厅也成为了富家子弟、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麇集之地。在此期间虽然舞女的选拔在上海也有相当严格的标准和相对的规章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不安、舞厅商业竞争的加剧、舞女收入的波动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变化,也的确出现了某些舞女与舞客的一些变相的肉体交易。这些舞女原本出于独立自主目的而选择的职业,在利益与尊严、欲望与爱情的天平上失去的平衡。尽管民国政府及时颁布了在全国禁绝营业性舞厅的法令,但由于执行的仓促和没有良好的后续措施,随着“1948 年上海舞潮案”的事件的爆发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上海舞厅舞的社会影响
(一)积极方面
从对上海舞厅舞的介绍和发展,不难看出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思想解放后对西方艺术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一种积极进步的现代性。上海舞厅舞多以职业舞女为娱乐表演的主要藝术形式,是中国女性地位得到提高的重要历史标志之一,也为解放思想在艺术层面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主要的一些沿海地区城市出现了大量的职业妇女。“当时的一些女性刊物如《现代妇女》、《妇女杂志》等报道一些关于如何实现从‘家庭妇女’到‘职业妇女’的讨论,这种社会氛围营造出妇女就业的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舞蹈可谓是新中国的一股“新空气”,成为人民放飞自我的寄托形式,激发作家灵感的创作原型。舞厅舞的发展也推动了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各式各类的舞蹈学校兴起,也为后来在抗战时期显现出一大批通过舞蹈表达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打下基础,促进了时代的进步。
(二)消极方面
舞厅虽然为人们接受新的事物、消遣娱乐提供了场所,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以盈利为目的。大量金钱的花费助长了社会的奢靡之风。舞厅的高消费,也成为当时地主阶级显示地位的场所,对于底层人民是遥不可及的场所,更加深了劳动人民对舞厅舞的偏见。通过和女性的亲密接触、观看女性开放的表演,每晚吸引大量的青年男女夜夜生欢,不惟使良好青年消磨其有为志气。舞厅中的女性虽然成为新思想的代表,但多数也沦为官贵人员的用来取乐的“玩偶”,实际上是降低了舞女的人格。使社会降低了对舞者的认识,正如日本的“艺妓”,虽说卖艺不卖身,但是还是以“妓”称呼。显示出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尊重,依然是弱势群体。
四、结语
国标舞从上海进入中国,与当时中国的地域特色、时代的特殊性、文化观念相融合酝酿出了风靡上海乃至全国的舞种---舞厅舞。为当时文化包容的上海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了当时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中国新思想、新潮流的主导城市。也为中国近现代舞蹈事业的蓬勃开放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注释:
[1]李欧梵,知名华人文化学者、作家、文化评论员,研究领域为现代文学及文化性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2]郁达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参考文献:
[1]张雷.现代上海都市文化之“舞厅舞”的再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5)
[2]薛理勇.旧上海的舞女和跳舞厅.[J].百年留真.
[3]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一1939).[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孙琴安.百乐门往事一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漫谈.[J].人文.2010(04)
[5]李伟华.日本“艺妓文学”与身体审美.[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上海;舞厅舞;现代性;舞女
20 世纪初的上海,在西方现代文化的渲染下,再向新型的现代性城市过度。此时整个中国正在社会转型时期,恰巧遇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这座城市当时满城洋溢着一股洋气的“摩登”范儿。国际知名学者李欧梵[1]在《上海摩登—— 一种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 1945》中,曾细致淋漓地展现了上海的社会风貌,电影院、咖啡馆、百货大楼、公园等等这些公共空间正是城市现代性体现的物质载体。其中,上海舞厅尤为著名。它曾见证着上海上个世纪的繁华与奢靡。上海舞厅舞作为民国时期风靡一时的舞蹈,既是现代化的体现,更是交际舞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开端。
一、上海舞厅舞的成因
(一)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以后上海开始朝着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迈进。中外官员在政治交流的同时带来了西洋的社交舞,频繁举办的中外交际舞会也日益成为了上海流行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
(二)经济方面
世界的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先进的电力,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位于中国沿海城市的上海在此阶段紧紧的抓住的工业革命的浪潮,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政府、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都同受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刺激,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摩登文化”。
(三)思想方面
“新文化运动”强烈掀起了反旧传统的热潮,“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大大加速了中国城市社会接受西方文化的空间和进度。此外,清末以来的妇女解放运动盛行,旧有的缠足等封建习俗开始瓦解,各地大办女学并提倡婚姻自由等,都为旧有的社会风气吹来丝丝新风。
且女性群体中以有知识、有阅历的年轻人乐意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女性通过展示身体文化的魅力,传达女性形象中的自我意识觉醒与自我认同。从当时人们的日记中,也可分明地感受到跳舞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1927 年7 月19 日郁达夫[2]在日记中写: “风凉月洁,长街上人影也没有一个,兜了一圈风,又和佐藤、荻原等上青鸟馆、虹口园及卡尔登跳舞场去”。
二、上海舞厅舞的发展
舞厅舞又称交际舞,在20世纪20年代风靡上海,是17世纪以后伴随欧洲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流行于贵族中的宫廷舞与农民中的民间舞蹈逐渐合流,适应都市生活的市民舞蹈。舞厅舞又包括各种规范的舞蹈,如狐步舞、华尔兹、波尔卡、探戈舞等,以及各种流行舞,如查尔斯顿舞、吉特巴、迪斯科等。
近代以后,流行于西洋的舞厅舞被上海的侨民一起传入上海。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例如“男女授受不亲”,严重禁锢和阻碍了女性的行为和思想的开放,这种舞蹈是不被国人所接受的,跳舞被视作为一种失礼和不雅的行为。最初只是作为来华欧美人士的自我娱乐活动,华人极少参与。例:颐安主人写《沪江商业市景词》时还把“西人跳戏”当作“西洋镜”,说:“西人跳戏耍多端,男女交持失雅观。演到兴酣齐拍手.若教庄重少人欢。”
辛亥革命的胜利给新中国带来的新鲜的的血液,逐渐重视女性的地位,解放了女性的思想,上海的舞厅舞也随之成为一种娱乐性的商业而蓬勃发展起来。当时在上海的百乐门舞厅是最具代表性的舞厅之一,“遂决定将舞厅划分为数部段。……如是则宾客之至者,依自然之趋势,先就大舞厅楼下而坐,楼下客满,则自必循级而至楼座。楼座再满,则辟宴会室以容之。……则自百余人以至八百余人,皆可应付裕如,不觉拥挤,亦不觉寥落矣。”这些都体现出了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下舞厅舞的强势入驻,以及受欢迎程度之强烈。
20世纪30 年代以后,上海的舞厅舞行业更是沿着大众化、产业化和华资化的轨迹飞速发展着,产生了上海最负盛名的有四大舞厅:百乐门舞厅、大都会舞厅、丽都舞厅和仙乐舞宫。四个舞厅中的每一个几乎都堪比国际一流大型豪华舞厅,是当时沪上的顶级娱乐场所。《申报》更是在 1937年 6 月至 7 月间六次专辟《娱乐专刊:舞艺特辑》。
与此同时舞厅也成为了富家子弟、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的麇集之地。在此期间虽然舞女的选拔在上海也有相当严格的标准和相对的规章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时局的动荡与不安、舞厅商业竞争的加剧、舞女收入的波动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变化,也的确出现了某些舞女与舞客的一些变相的肉体交易。这些舞女原本出于独立自主目的而选择的职业,在利益与尊严、欲望与爱情的天平上失去的平衡。尽管民国政府及时颁布了在全国禁绝营业性舞厅的法令,但由于执行的仓促和没有良好的后续措施,随着“1948 年上海舞潮案”的事件的爆发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三、上海舞厅舞的社会影响
(一)积极方面
从对上海舞厅舞的介绍和发展,不难看出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思想解放后对西方艺术的大胆尝试,体现了一种积极进步的现代性。上海舞厅舞多以职业舞女为娱乐表演的主要藝术形式,是中国女性地位得到提高的重要历史标志之一,也为解放思想在艺术层面奠定了良好的开端。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在二三十年代,主要的一些沿海地区城市出现了大量的职业妇女。“当时的一些女性刊物如《现代妇女》、《妇女杂志》等报道一些关于如何实现从‘家庭妇女’到‘职业妇女’的讨论,这种社会氛围营造出妇女就业的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舞蹈可谓是新中国的一股“新空气”,成为人民放飞自我的寄托形式,激发作家灵感的创作原型。舞厅舞的发展也推动了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各式各类的舞蹈学校兴起,也为后来在抗战时期显现出一大批通过舞蹈表达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打下基础,促进了时代的进步。
(二)消极方面
舞厅虽然为人们接受新的事物、消遣娱乐提供了场所,但是归根到底还是以盈利为目的。大量金钱的花费助长了社会的奢靡之风。舞厅的高消费,也成为当时地主阶级显示地位的场所,对于底层人民是遥不可及的场所,更加深了劳动人民对舞厅舞的偏见。通过和女性的亲密接触、观看女性开放的表演,每晚吸引大量的青年男女夜夜生欢,不惟使良好青年消磨其有为志气。舞厅中的女性虽然成为新思想的代表,但多数也沦为官贵人员的用来取乐的“玩偶”,实际上是降低了舞女的人格。使社会降低了对舞者的认识,正如日本的“艺妓”,虽说卖艺不卖身,但是还是以“妓”称呼。显示出对女性的社会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尊重,依然是弱势群体。
四、结语
国标舞从上海进入中国,与当时中国的地域特色、时代的特殊性、文化观念相融合酝酿出了风靡上海乃至全国的舞种---舞厅舞。为当时文化包容的上海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了当时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中国新思想、新潮流的主导城市。也为中国近现代舞蹈事业的蓬勃开放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注释:
[1]李欧梵,知名华人文化学者、作家、文化评论员,研究领域为现代文学及文化性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
[2]郁达夫: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参考文献:
[1]张雷.现代上海都市文化之“舞厅舞”的再解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5)
[2]薛理勇.旧上海的舞女和跳舞厅.[J].百年留真.
[3]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一1939).[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4]孙琴安.百乐门往事一民国时期的上海舞厅漫谈.[J].人文.2010(04)
[5]李伟华.日本“艺妓文学”与身体审美.[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