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视课堂生成,是我们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途径。学生的兴趣不仅要靠课堂培养,也要关注平时对他们的引导、鼓励、赞赏。
关键词:语文; 教学目标;达成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学生达到的境地或学习结果。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换言之,把一堂堂课当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顿顿大餐,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元素。目标的制订就如同准备了食物,提供了营养,做出了一道道丰盛的菜肴。而上课,却是怎样让学生吃饱吃好的问题,即目标的达成问题。怎样引导他们吃饱吃好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能激发学生的食欲。拿一些拼盘来说吧,一点点蔬菜,一点点水果,一点点肉,拼成了一条可爱的小鱼。看之可爱,食之鲜美,营养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吃的兴趣,再丰富的食物,再丰富的营养,学生没兴趣吃,那也失去了意义。在这儿谈的兴趣,并非课始的前几分钟教师一些简单的故事导入,一些游戏引入,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来不断的激发。初二、初三的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语言魅力、知识自身的魅力激发兴趣,且保持较久。而初一的学生则更需要教师变换更多的手法来激发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兴趣不仅要靠课堂培养,也要关注平时对他们的引导、鼓励、赞赏。让他们热爱学语文,热爱朗读,热爱表达,热爱写字。只有在这种以热爱为背景下的兴趣才会一触即发,一点即燃。
二、形成习惯,促进达成
有了吃饭的兴趣,还要有吃饭的良好习惯。坐端正,怎样握筷子,怎样夹菜,不要到处洒落,不要边吃边玩,不要暴饮暴食。目标的达成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吃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正是规范学生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学习的有效方法,帮助目标的达成。
有次外出听课,初一年级的课堂,当教师说翻书到哪页时,全班同学齐声说哪页,并且随即翻到。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是啊,学生齐声说一声,有利于强化他们马上有意识地去翻到那一页,而不要东翻翻,西翻翻,无意翻到某一页又停留。在另一个班的课堂上,翻到书的孩子马上静静地举起了手。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课堂的表现。课堂上有些什么习惯呢?包括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用具的准备,学习用具的整理……只要你是一个有心的教师,一定会发现课堂习惯上大有文章。
三、关注学情,措施得体
饭菜有兴趣吃了,知道怎样吃了,还应懂得吃一些具体食物的方法。如龙虾,不能像吃一般肉那样连头带尾的嚼,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剥来吃,而不是教师剥好了送到他们嘴里。
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教师从大多数学生出发,从普通情况入手,选择教法,从而引导学生学法。例如: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生字新词已会认,也感兴趣,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字的教,逐一指点。在认读这些生字上,我就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①在小组内学字学词。小组内可以齐读,可以分别读拼音、汉字,也可以将怎样识记,让他们参差的认知在一种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沟通中达到相对的一致。②齐读生字。齐读既是一种反馈,更是一种展示。在朗读声中,是学生对教师一份集体智慧的答卷。③快速抢答。教师任指黑板上的字,学生站起来抢答。学生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偶尔一声心急读错了的便会用手捂着嘴调皮地一笑,在游戏中强化了汉字的识记,提高了课堂效率。④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了这些字。让课内与课外真正的沟通,不仅从生活中识字,还应从课堂返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间走进走出,从而真正落实生活识字这一主题。
四、关注生成,尊重学生
很早以前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外国教授来中国听了一堂展示课。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妙语连珠,对学生充满了热切地期待与鼓励。学生也认真地听课,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精彩不断。听得全场教师掌声不断,都夸教师素质高,学生好学、善学。这堂完美的优质课下来,外国教授却无动于衷。后来一问,教授才说:教师教的学生全会了,这一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案例直指我们当前的一些课堂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暴露问题,因而也就没有看到教师的引导,缺少生成。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堂课,学生坐得笔直,简直有点僵硬,课堂上师问生答,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就如一潭死水,没有一丝微风,没有一点波澜。甚至偶尔一声小石子掉下去的咕咚一声,也被教师的无动于衷或生拉活扯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仍是教师怎么教,要“我们”怎么学,“我们”该做什么了。
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即使是错误的,而这错误正是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正是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巧妙解决的地方。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才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本来就是对人的最深层次的关怀。教师切莫为了“目标”无视学生的回答,如果把公开课比作宴会,那么我们的随堂课就如一道道家常便饭,而我们要做到的是照顾好学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实实在在上好每堂课。在平常的课中,由于学生预习不够,认知有偏差,回答问题往往不够完美,甚至误入歧途。這就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临时生成意识。临时生成的处理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目标的明确,教学机智及对个别学生知识、性格、心理的了解。
我们呼唤真实的课堂,让我们关注课堂生成,正视课堂生成,那是我们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也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途径。少一些急功近利,心中有目标,纵观全局,定能达到目标。
关键词:语文; 教学目标;达成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学生达到的境地或学习结果。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换言之,把一堂堂课当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顿顿大餐,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元素。目标的制订就如同准备了食物,提供了营养,做出了一道道丰盛的菜肴。而上课,却是怎样让学生吃饱吃好的问题,即目标的达成问题。怎样引导他们吃饱吃好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能激发学生的食欲。拿一些拼盘来说吧,一点点蔬菜,一点点水果,一点点肉,拼成了一条可爱的小鱼。看之可爱,食之鲜美,营养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吃的兴趣,再丰富的食物,再丰富的营养,学生没兴趣吃,那也失去了意义。在这儿谈的兴趣,并非课始的前几分钟教师一些简单的故事导入,一些游戏引入,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来不断的激发。初二、初三的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语言魅力、知识自身的魅力激发兴趣,且保持较久。而初一的学生则更需要教师变换更多的手法来激发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兴趣不仅要靠课堂培养,也要关注平时对他们的引导、鼓励、赞赏。让他们热爱学语文,热爱朗读,热爱表达,热爱写字。只有在这种以热爱为背景下的兴趣才会一触即发,一点即燃。
二、形成习惯,促进达成
有了吃饭的兴趣,还要有吃饭的良好习惯。坐端正,怎样握筷子,怎样夹菜,不要到处洒落,不要边吃边玩,不要暴饮暴食。目标的达成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吃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正是规范学生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引导学生以一种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学习的有效方法,帮助目标的达成。
有次外出听课,初一年级的课堂,当教师说翻书到哪页时,全班同学齐声说哪页,并且随即翻到。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是啊,学生齐声说一声,有利于强化他们马上有意识地去翻到那一页,而不要东翻翻,西翻翻,无意翻到某一页又停留。在另一个班的课堂上,翻到书的孩子马上静静地举起了手。这些都是训练有素的课堂的表现。课堂上有些什么习惯呢?包括读书姿势,写字姿势,学习用具的准备,学习用具的整理……只要你是一个有心的教师,一定会发现课堂习惯上大有文章。
三、关注学情,措施得体
饭菜有兴趣吃了,知道怎样吃了,还应懂得吃一些具体食物的方法。如龙虾,不能像吃一般肉那样连头带尾的嚼,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剥来吃,而不是教师剥好了送到他们嘴里。
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参差不齐的,这就要教师从大多数学生出发,从普通情况入手,选择教法,从而引导学生学法。例如:大多数学生对一些生字新词已会认,也感兴趣,不需要教师逐字逐字的教,逐一指点。在认读这些生字上,我就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①在小组内学字学词。小组内可以齐读,可以分别读拼音、汉字,也可以将怎样识记,让他们参差的认知在一种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沟通中达到相对的一致。②齐读生字。齐读既是一种反馈,更是一种展示。在朗读声中,是学生对教师一份集体智慧的答卷。③快速抢答。教师任指黑板上的字,学生站起来抢答。学生如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偶尔一声心急读错了的便会用手捂着嘴调皮地一笑,在游戏中强化了汉字的识记,提高了课堂效率。④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了这些字。让课内与课外真正的沟通,不仅从生活中识字,还应从课堂返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课堂与生活间走进走出,从而真正落实生活识字这一主题。
四、关注生成,尊重学生
很早以前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个外国教授来中国听了一堂展示课。课堂上教师精神饱满,妙语连珠,对学生充满了热切地期待与鼓励。学生也认真地听课,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精彩不断。听得全场教师掌声不断,都夸教师素质高,学生好学、善学。这堂完美的优质课下来,外国教授却无动于衷。后来一问,教授才说:教师教的学生全会了,这一堂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案例直指我们当前的一些课堂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暴露问题,因而也就没有看到教师的引导,缺少生成。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听到的一堂课,学生坐得笔直,简直有点僵硬,课堂上师问生答,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就如一潭死水,没有一丝微风,没有一点波澜。甚至偶尔一声小石子掉下去的咕咚一声,也被教师的无动于衷或生拉活扯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仍是教师怎么教,要“我们”怎么学,“我们”该做什么了。
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即使是错误的,而这错误正是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正是需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巧妙解决的地方。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才能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本来就是对人的最深层次的关怀。教师切莫为了“目标”无视学生的回答,如果把公开课比作宴会,那么我们的随堂课就如一道道家常便饭,而我们要做到的是照顾好学生的日常生活,致力于实实在在上好每堂课。在平常的课中,由于学生预习不够,认知有偏差,回答问题往往不够完美,甚至误入歧途。這就需要教师要有敏锐的临时生成意识。临时生成的处理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目标的明确,教学机智及对个别学生知识、性格、心理的了解。
我们呼唤真实的课堂,让我们关注课堂生成,正视课堂生成,那是我们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也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充满人文关怀的途径。少一些急功近利,心中有目标,纵观全局,定能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