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单一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东郭先生、狼、猎人、老农这四个角色。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透彻理解,对课外知识有了丰富积累,把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演得血肉饱满、栩栩如生,教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生活化的表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明白了说话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场合。这样说通过表演,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村居》一诗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放飞风筝,感受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来到花园去接近一下大自然,这时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感悟显得具体、精彩,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四、展一展,丰富生活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恃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收稿日期:2012—05—30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语文教学论文发表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一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东郭先生、狼、猎人、老农这四个角色。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一方面,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学生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探究的渴望,使学生的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目的但无需更多意志努力的注意。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透彻理解,对课外知识有了丰富积累,把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演得血肉饱满、栩栩如生,教学的气氛达到了高潮。生活化的表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明白了说话要注意人物的身份和场合。这样说通过表演,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启动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村居》一诗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放飞风筝,感受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来到花园去接近一下大自然,这时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感悟显得具体、精彩,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四、展一展,丰富生活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恃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收稿日期: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