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改变课程过于强调被动接受性学习、机械式背诵的现状,应提倡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索发现、勤于动手创造,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汲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的能力。而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在教学课堂方式单一的情况下,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多。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方式方法进行了分析。
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
为了拓展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潜力空间,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使学生更快地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这节课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相似的。收集一些生活中形状不同的物品(铁罐、包装盒、小球之类的物品)。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这次任务,会意识到这些形状各异的物品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将他们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组,请学生依据物品的形状进行分类。教师等学生分类好后询问他们这样分类的原因,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立体图形,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手触摸这些物品,观察感受这些物品的形状特征。最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模型和图片,对立体图形进行知识巩固和完善。这种学习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合作中学习数学
团队合作,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而且是现代人重要的工作方式,甚至还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学会与同学合作、沟通协作的过程和结果中,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一些分歧,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5人为一组,老师将座位相邻的学生编为一组,组内选一名学生为组长,组长在小组中起领头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处于只能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为了学生更好地適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完成和提交作业的形式,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作业,这样还可以杜绝成绩差的学生抄袭作业。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材给出了推导过程。如果让学生在小组间自行推导,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思维活跃,在推导过程中强化对公式的理解,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记不住公式的问题,又能让难点简单易懂。
在探索发现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描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语言、探索科学的工具,它象征着探究与发现。因此,探究与发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学校的教学必须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应更注重带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可取之处,带领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而不再是听着教师讲解出来的答案死记硬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学习圆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圆与周长的关系,然后让他们分别测量出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再求出这些数据的比值。学生在实验中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笔者再提出:这些数据是巧合,还是说明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某种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对圆周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将圆周率的知识学习得更加牢固。
在模仿中学习
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大类,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这两种。如今,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接受学习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运用到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理解中。我们要用有利的接受代替被动的接受。模仿并不全然是坏处,有害的是局限于那些简单的模仿而不深入思考。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把握,人们对数学做出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定,让学生去模仿与记忆会更有效率。比如: 、-、×、÷这些运算符号的写法,这些内容根本没有让学生去探究的余地,更不用学生去创新。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常识。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也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们探索和思考,浪费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再被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
在生活原型中学习数学
为了拓展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潜力空间,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使学生更快地意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这节课开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相似的。收集一些生活中形状不同的物品(铁罐、包装盒、小球之类的物品)。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这次任务,会意识到这些形状各异的物品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
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将他们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组,请学生依据物品的形状进行分类。教师等学生分类好后询问他们这样分类的原因,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立体图形,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手触摸这些物品,观察感受这些物品的形状特征。最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相应的模型和图片,对立体图形进行知识巩固和完善。这种学习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合作中学习数学
团队合作,不但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而且是现代人重要的工作方式,甚至还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在学会与同学合作、沟通协作的过程和结果中,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也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产生一些分歧,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成立学习小组,5人为一组,老师将座位相邻的学生编为一组,组内选一名学生为组长,组长在小组中起领头作用。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处于只能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为了学生更好地適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小组完成和提交作业的形式,即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作业,这样还可以杜绝成绩差的学生抄袭作业。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比赛,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材给出了推导过程。如果让学生在小组间自行推导,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思维活跃,在推导过程中强化对公式的理解,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记不住公式的问题,又能让难点简单易懂。
在探索发现中学习数学
数学是描述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语言、探索科学的工具,它象征着探究与发现。因此,探究与发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学校的教学必须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应更注重带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可取之处,带领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而不再是听着教师讲解出来的答案死记硬背,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学习圆的周长时,笔者让学生思考圆与周长的关系,然后让他们分别测量出大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再求出这些数据的比值。学生在实验中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笔者再提出:这些数据是巧合,还是说明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某种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发现,对圆周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将圆周率的知识学习得更加牢固。
在模仿中学习
学习方式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大类,学习数学的方法也是这两种。如今,很多老师已经开始意识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接受学习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运用到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理解中。我们要用有利的接受代替被动的接受。模仿并不全然是坏处,有害的是局限于那些简单的模仿而不深入思考。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和把握,人们对数学做出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定,让学生去模仿与记忆会更有效率。比如: 、-、×、÷这些运算符号的写法,这些内容根本没有让学生去探究的余地,更不用学生去创新。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运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常识。因此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的去模仿和记忆,也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们探索和思考,浪费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断调整,改进教学方式,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再被动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渐掌握了数学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多元化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宾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