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明文教学突破途径的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吸纳了各方观点后,对说明文的阐述有了一些新的突破。特别是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分,并在第四学段单列了“阅读科技作品”一项。这些表述虽然还不如人意,毕竟为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寻求突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新课程背景下,说明文教学必须寻求新的突破。
  【关键字】说明文 突破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所谓说明,就是作者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要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负写作主体介绍非第一研究所得有关事物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我的答案很简单——讲说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意识。”
  突破·途径一 ——对识文辨体的重新体认
  说明文既然作为一种文体存在,自有其独有的文体特征。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也就是说,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在阅读分析中使学生掌握文体,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明代陈洪谟也说:“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这是对作者的创作要求,而读者对课文进行读解,也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这一传统理论是否会让我们回到就“文体”而教“文体知识”的老路上去呢?我们需要对“读文先辨体”这一传统理论有新的体认。李景阳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中有一段话,或许可以为我们消除一点疑惑:
  “以文体分类进行读文教学突出了易于识别和把握的文章共性和特色,实践证明,它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不必弃之如敝屣。而且我们也不主张将天下的文章纳入旧式中药铺的抽屉格,非此及彼,不容混淆。事实上常有一些文章的文本因见仁见智而相对模糊,从这一点而言,‘淡化’些也无碍大局。但文体分类毕竟是文本之大事,自古以来,分歧和争论虽无休止,可终究形成了不少共识。在没有更成熟的方案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尽可以继续沿用。”
  这样,我们在处理《桥之美》《说“屏”》《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类小品文时,就不必死板地将其归入“说明文”中进行教学。
  而说明文教学如何“识文辨体”,则有一些先例在,大可借鉴参考,其中“比较法”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在教学法布尔的科学小品《蝉》时,我们不妨选郑振铎先生的《蝉与纺织娘》这样的美文,加以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者在体式和风格上的明显差异:《蝉》的对象是自然界,而《蝉与纺织娘》的对象是人化了的自然。法布尔的注意力始终在蝉身上,而郑振铎的目的则最终是要转移人们的视线,从对蝉的诗意描述中引领出一种属于人的“精神”。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什么叫科学家,什么叫文学家;什么叫科学作品,什么叫真正的文学散文。再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教学《晋祠》一文时,则把《中国名胜词典》中关于“晋祠”的条目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以获得对文章表达、语言、结构等的领悟。
  突破·途径二——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科学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而传统的说明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说明文的相关要素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而对文本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视而不见。《语文课程标准》中单列“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就是对这种现状的纠偏。但愿不要狭隘化地理解这句话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教材的编撰有这样的倾向),其中的“注意领会”不是“唯一”。
  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还有另外的意思是,要打破对文本(包括《教师教学用书》)的尊崇跪拜心理,以科学的批判精神去解读说明文。徐江认为当前的说明文教学是“在讲科学的平台上表演着不科学”。工人出身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慈根指出:“科学就是通过现象以寻求真实的东西,寻求事物的本质。”科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的结论,有时只代表一时,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在作者行文逻辑上的错误,或是编者解读错误,文本中的模糊点或有待于进一步验证的地方设计创新点,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一节,有人对“首先”一点提出质疑,说应该是“中国水乡河网与丰富的石料等环境条件及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石拱桥的环境需要”。如《大自然的语言》中阐述“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教师用书》把“古今的差异”一点也与前三点并列,显然是不妥的。作者用“此外”点开,老师可以在此处提问:为什么不列为第四个因素?通过思考可以体会出作者行文的缜密。如《绿色蝈蝈》中有学生对文中有关动物习性的描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等。学生一旦树立起这样的“科学意识”,说明文教学也就成功了。另外,宜把说明文放入相关的科学领域或背景中进行解读。如《中国石拱桥》与国内外桥梁发展史;《故宫博物院》与中国(世界)建筑艺术;《奇妙的克隆》与最新克隆技术;《大自然的语言》与物候学发展状况等,这同时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突破·途径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
  与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文学作品相比,学生对于数量有限的说明文不是很感兴趣。而日渐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哲学理论等等都给文学作品的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然而这些对说明文的影响几乎为零,说明文不能借文艺学的羽翼以获得新的飞翔,只有从自身寻求突破。不过,却可以与“生活語文”“大语文”等观念接轨,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以获得新的活力。而教材也有这方面的编排,如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与“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结合。通过活动,学生看待事物将拥有更高的视角,更广的视野,不再详述。
  参考文献:
  [1] 闵华. 对说明文教学的审视和突破[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年09期
  [2] 金品. 用说明文教学生学什么?——从学生“学”的角度反思小学说明文的教学现状[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3年17期
  [3] 徐海芳. 依“文”而教 教出特色——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0年06期
  [4] 曹红丽. 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对说明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 语文学刊. 2008(20)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全国选拔活动”是一个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岗位竞争的节目,它既是一次电视呈现的活动,又是一次真实的人才选拔活动。一次活动,两种性质,结合得好,可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就在于提问,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比较随意、粗放,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意义不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为此笔者在这里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  关键词:有效提问 高中语文 教学  中国分类号:G633.3  一、提问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任何教学都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相信大家对语文学科都有这样的认识:语文学科是人文与工具的结合
“三贴近”是新闻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当前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十分重要的方面。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看,贴近人民大众向来是无产 “Three Closeness” is a
期刊
“十二五”期间,为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战略规划,推动淄博市工业的优化升级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淄博市政府针对全市工业企业重点的技术改造项目,设立了专项投资资金
我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经过七年的实践探索,语文课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就.rn为进一步优化原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中华文化属于我国世代人民经过漫长的历史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物质文化。例如一些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或者是民族思想等内容都属于我国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并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道德观念等,同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抵制外来文化。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在幼儿阶段进行中华文化启蒙教育需要的区域环境创设等内容,分别讲述了中华文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摘要:预习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保障,同时这也是长期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关键。小学阶段的数学预习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将对小学生数学预习兴趣培养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兴趣;培养方法;研究  中国分类号:G623.5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就是良师益友,在此过程中应当正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如果仅仅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那显然是不够的,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指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练习写作。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把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中学写,使读写相得益彰。  关键词:积累;多读多背;多看多抄;掌方方法;读中学写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