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便捷的工具,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初中语文课堂的语言艺术,更关乎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期待和学习热情。
【关键词】语文;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语言生动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率,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合理使用语言艺术。可是,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问题”。比如,普通话不标准,口头禅,语调平淡乏味等等,导致课堂生动性不足,缺乏感染力,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拉近师生关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欲善其教,一定先美其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要做到心中有数,发挥语言艺术性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语言“示范性”,力求简洁明了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语感优美,抑扬顿挫,极富激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且如磁铁般吸引学生对所讲知识内容的关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语言的示范性作用就格外重要了。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幼时记趣》为例,文中讲述了作者幼年时的童年趣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我从文中读到 事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 心情。”学生立即有了思路,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并用此句式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再进行小结:作者通过三件生活趣事:“观白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表现出作者的“物外之趣”。可见,作者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又比如,在教授《春》这一文时,文中尾段有一组排比句,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当学生讨论后,明白体现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后。教师小结道:作者用三个形象可感的事物“娃娃”“小姑娘”“青年”比喻春天,体现出春天“新”“美”“力”的特征,那么如果写秋天,你可以用什么事物来形容呢?这两段小结性语言,简洁明了,不仅将文中内容概括,而且将文中深层次意思点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这类语言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问题的事先预知,要求教师对课堂精心预设。
二、教学语言“情感美”,力求声情并茂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学语言也应当发乎于心,发乎于情,充满“真情实感”。目前,一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法,侧重于知识点以及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语言苍白,缺少“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语言营造一种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认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以教学苏教版语文《济南的冬天》为例,这是老舍的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可读性强,词句优美。为让学生对此篇文章感兴趣,教师采用音乐伴读的方式读此文,在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的声调下,学生充分感受到济南冬季山青水绿、温情的特点。又比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爱国思想,将鲁迅先生的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展示出来,当教师声情并茂地将诗最后两句:“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意思说出来时,学生无不为之动容。由此可见,发自内心的语言是最有力量的,充满情感的语言是最有感染力的,教师用语言将真情传递学生,势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体验。
三、教学语言“幽默感”,力求生动形象
“幽默感”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振奋学习精神,拉近师生关系。这种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幽默的语言”不是搞怪、另类,而是一种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语言,能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目前,学识渊博的教师很多,但幽默风趣的教师很少,干瘪的语言,枯燥地讲解,即使课堂知识含量丰富,也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幽默”一下,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在复习《桃花源记》这课时,一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偷看起了小说《水浒传》。当我发现情况,提醒学生之后,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借用《桃花源记》当中的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笑着说道:“快期末考试了,到时你可不能回答,问分数几许,乃不知正负,无论及格与否呀。”幽默的语言,一下子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既提了个醒,也不伤他自尊,更融洽了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语言的幽默性,其实是个性化的表现,体现了一种机智,一种智慧。
四、教学语言“启发性”,力求开拓思维
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应该将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彻底抛弃,认真地研究文本,根据学情特点,精心创设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性”语言,并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一种审时度势、富有技巧性的启发性语言,是“教”与“学”之间的一把“钥匙”。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范进中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提 问:(1)以时间为顺序,以“中举”事件为中心,可以将文章分成哪两个部分呢?(2)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教师并没有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求答案。这样做,学生不仅主动地学习,而且对问题有了思考,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语言生动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效率,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合理使用语言艺术。可是,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语言“问题”。比如,普通话不标准,口头禅,语调平淡乏味等等,导致课堂生动性不足,缺乏感染力,无法调动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拉近师生关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欲善其教,一定先美其言,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信口开河,随意发挥,要做到心中有数,发挥语言艺术性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语言“示范性”,力求简洁明了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征。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成为他们的榜样、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语感优美,抑扬顿挫,极富激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且如磁铁般吸引学生对所讲知识内容的关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语言的示范性作用就格外重要了。下面以苏教版语文《幼时记趣》为例,文中讲述了作者幼年时的童年趣事。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我从文中读到 事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 心情。”学生立即有了思路,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并用此句式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再进行小结:作者通过三件生活趣事:“观白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表现出作者的“物外之趣”。可见,作者童年是多么的有趣。又比如,在教授《春》这一文时,文中尾段有一组排比句,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当学生讨论后,明白体现春天的“新”“美”“力”的特征后。教师小结道:作者用三个形象可感的事物“娃娃”“小姑娘”“青年”比喻春天,体现出春天“新”“美”“力”的特征,那么如果写秋天,你可以用什么事物来形容呢?这两段小结性语言,简洁明了,不仅将文中内容概括,而且将文中深层次意思点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这类语言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问题的事先预知,要求教师对课堂精心预设。
二、教学语言“情感美”,力求声情并茂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学语言也应当发乎于心,发乎于情,充满“真情实感”。目前,一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法,侧重于知识点以及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语言苍白,缺少“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语言营造一种情境氛围,调动学生认知,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以教学苏教版语文《济南的冬天》为例,这是老舍的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可读性强,词句优美。为让学生对此篇文章感兴趣,教师采用音乐伴读的方式读此文,在优美的旋律、抑扬顿挫的声调下,学生充分感受到济南冬季山青水绿、温情的特点。又比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爱国思想,将鲁迅先生的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展示出来,当教师声情并茂地将诗最后两句:“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意思说出来时,学生无不为之动容。由此可见,发自内心的语言是最有力量的,充满情感的语言是最有感染力的,教师用语言将真情传递学生,势必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体验。
三、教学语言“幽默感”,力求生动形象
“幽默感”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振奋学习精神,拉近师生关系。这种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幽默的语言”不是搞怪、另类,而是一种生动形象、接地气的语言,能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目前,学识渊博的教师很多,但幽默风趣的教师很少,干瘪的语言,枯燥地讲解,即使课堂知识含量丰富,也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不知所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幽默”一下,能够很好地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在复习《桃花源记》这课时,一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偷看起了小说《水浒传》。当我发现情况,提醒学生之后,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借用《桃花源记》当中的一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笑着说道:“快期末考试了,到时你可不能回答,问分数几许,乃不知正负,无论及格与否呀。”幽默的语言,一下子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既提了个醒,也不伤他自尊,更融洽了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语言的幽默性,其实是个性化的表现,体现了一种机智,一种智慧。
四、教学语言“启发性”,力求开拓思维
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在课堂设计上,教师应该将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理念彻底抛弃,认真地研究文本,根据学情特点,精心创设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性”语言,并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一种审时度势、富有技巧性的启发性语言,是“教”与“学”之间的一把“钥匙”。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范进中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中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提 问:(1)以时间为顺序,以“中举”事件为中心,可以将文章分成哪两个部分呢?(2)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教师并没有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将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求答案。这样做,学生不仅主动地学习,而且对问题有了思考,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