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本,平均每册都有两三篇优秀的寓言故事,如何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寓言让学生明理,受到教育,培养语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准确定位寓言应该训练的语文能力——“教什么”,是让寓言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一步。“教什么”是教师根据寓言内容选择要求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寓言教学 教什么 怎么教
寓言,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是作者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平均每册都有两三篇,如何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寓言让学生明理,受到教育,培养语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准确定位寓言应该训练的语文能力——“教什么”,是让寓言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一步。
寓言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注重寓言的内容,寓言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学生学完寓言,仅仅知道了寓言内容,学会了生字,而他们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几乎为零。“教什么”绝不是寓言内容,而是指教师根据寓言内容选择要求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内容。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考虑“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教”。
《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我认为要凭借这篇寓言故事,教给学生以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一是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二是多元解读,理解寓意的能力;三是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明确了《揠苗助长》一课“教什么”,然后就要考虑“怎么教”。
一、解读人物形象
通读《揠苗助长》全文,发现“巴望”、“天天去看”、“十分焦急”、“筋疲力尽却兴致勃勃”这一组体现着农夫急切、兴奋等心情的词语,赋予了文本鲜活的生命,使得短小的课文熠熠生辉。静静品味这些词语,一个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即刻浮现眼前。随着人物形象的凸显,“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的寓意也悄然登场。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引领学生用心感悟寓言中的语言文字,凭借书中一连串描写农夫心情的词语,锤炼孩子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农夫形象,走进农夫的心里,通过教给学生“绝招”——察言观色,设计问题:“课文怎样就能读出感情?就是要走进农夫的心里!找找哪些词可以让我们察言观色。读一读,画一画。”学生通过默读很快找到“巴望”“十分焦急”“终于想出了办法”“筋疲力尽”等词语。教师顺势提问:“静静地读这些词,想一想,这个农夫心里在想些什么?”教师贴出相应的农夫表情图,有的学生说我从“巴望着”想到他心里会想:“小苗啊小苗啊,快快长吧!”有的学生说从“筋疲力尽”猜想农夫心里会想:“唉!累死啦!我都走不动路了!”学生畅所欲言。这一“绝招”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察言观色,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词语猜测人物心理,读懂人物心理,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这一“绝招”中得到训练,语文水平在这一“绝招”中得以提升。
二、多元解读,理解寓意
1.给农夫起名字:揠苗助长中的农夫在学生的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课前调查,他们看到和指责的仅是他的急,而违反规律这一重点被忽视了。其实,急无所谓好坏。作为种田人,凭什么就不能对收成有个急切的展望呢?他天天巴望着,恰恰说明他在恪守一位农人的本分:对自己的本职心存美好期盼。更何况农夫为了实现心愿,不是等和祈祷神助,而在积极努力,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稽延,累得筋疲力尽也毫无怨言。认清了这一点,教学就多了一个师生思维碰撞的空间:有美好的愿望,又为此付出了劳动,却劳而无获,这究竟是为何?这似乎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朝深处拽一拽的切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呢?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要想起到点子上,就得读懂课文,就得找准农夫的特点。”一语激起千层浪,给主人公起名,多么有趣的活动。于是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开始展示自己起名字的水平,一个个争先恐后,“急”“急性子”“等不及”等反映农夫形象的名字出现了。接着追问:“他的急有什么错呢?他的急到底错在哪?”有学生说他想禾苗一夜长高。有学生说他的方法错了,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时老师总结课文揭示的寓意,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学生能非常投入地走进课文,去阅读,去思考。最后让学生各自的观点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促进思考、触及寓意。
2.生活中会劝谏:寓言故事的教学,我以为还有比明理更重要的,那就是将寓言本身的存在意义——“智慧的劝说”这一功能发挥出来。“螳螂捕蝉”是一年轻侍卫的劝谏方法,因为智慧、委婉,免了杀头之罪,且获得了劝谏成功。这便是寓言存在的智慧意义。教学寓言故事,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在会心的笑故事人物中,激起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思考,并知道有时候理直气壮不如理直气和点:委婉、智慧地用寓言故事指出别人的错误。这对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发展空间。在讲完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为了把事情快点办完,而用一些傻办法的人和事吗?举例子说一说。生说“给花浇多了水,花死了”,“给金鱼喂食喂多了,撑死了”等。遇到他们你该如何劝说?有学生说讲道理,聪明的学生说给他讲《揠苗助长》的故事就行。这一教学设计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寓言的道理也理解得更透彻。
三、培养语言表达
复述故事,促语言表达。这篇课文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人物形象鲜明,在教学时,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创设寓言故事情境,让小学生讲述寓言故事,然后学生互评老师指导,再复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方位培养和提高。
我以为只有对“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慎重思考、准确定位的课堂,对老师,会教有所值;对学生,能学有所得。
关键词: 寓言教学 教什么 怎么教
寓言,是一种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文学样式,是作者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本,平均每册都有两三篇,如何通过这为数不多的寓言让学生明理,受到教育,培养语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准确定位寓言应该训练的语文能力——“教什么”,是让寓言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一步。
寓言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知道“教什么”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注重寓言的内容,寓言内容讲完了,教学也就结束了。学生学完寓言,仅仅知道了寓言内容,学会了生字,而他们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语文能力的训练几乎为零。“教什么”绝不是寓言内容,而是指教师根据寓言内容选择要求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方法或技能方面内容。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拿到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考虑“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教”。
《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我认为要凭借这篇寓言故事,教给学生以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一是解读人物形象的能力。二是多元解读,理解寓意的能力;三是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明确了《揠苗助长》一课“教什么”,然后就要考虑“怎么教”。
一、解读人物形象
通读《揠苗助长》全文,发现“巴望”、“天天去看”、“十分焦急”、“筋疲力尽却兴致勃勃”这一组体现着农夫急切、兴奋等心情的词语,赋予了文本鲜活的生命,使得短小的课文熠熠生辉。静静品味这些词语,一个急于求成的农夫形象即刻浮现眼前。随着人物形象的凸显,“急于求成、违反规律,只能把事情办得更糟”的寓意也悄然登场。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引领学生用心感悟寓言中的语言文字,凭借书中一连串描写农夫心情的词语,锤炼孩子的阅读能力、思维品质。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农夫形象,走进农夫的心里,通过教给学生“绝招”——察言观色,设计问题:“课文怎样就能读出感情?就是要走进农夫的心里!找找哪些词可以让我们察言观色。读一读,画一画。”学生通过默读很快找到“巴望”“十分焦急”“终于想出了办法”“筋疲力尽”等词语。教师顺势提问:“静静地读这些词,想一想,这个农夫心里在想些什么?”教师贴出相应的农夫表情图,有的学生说我从“巴望着”想到他心里会想:“小苗啊小苗啊,快快长吧!”有的学生说从“筋疲力尽”猜想农夫心里会想:“唉!累死啦!我都走不动路了!”学生畅所欲言。这一“绝招”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语言文字察言观色,让学生学会了透过词语猜测人物心理,读懂人物心理,让学生学会了自己解读语言文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老师的这一“绝招”中得到训练,语文水平在这一“绝招”中得以提升。
二、多元解读,理解寓意
1.给农夫起名字:揠苗助长中的农夫在学生的眼里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课前调查,他们看到和指责的仅是他的急,而违反规律这一重点被忽视了。其实,急无所谓好坏。作为种田人,凭什么就不能对收成有个急切的展望呢?他天天巴望着,恰恰说明他在恪守一位农人的本分:对自己的本职心存美好期盼。更何况农夫为了实现心愿,不是等和祈祷神助,而在积极努力,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稽延,累得筋疲力尽也毫无怨言。认清了这一点,教学就多了一个师生思维碰撞的空间:有美好的愿望,又为此付出了劳动,却劳而无获,这究竟是为何?这似乎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朝深处拽一拽的切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怎能没有名字呢?读读课文,思考一下,你想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比较好?要想起到点子上,就得读懂课文,就得找准农夫的特点。”一语激起千层浪,给主人公起名,多么有趣的活动。于是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开始展示自己起名字的水平,一个个争先恐后,“急”“急性子”“等不及”等反映农夫形象的名字出现了。接着追问:“他的急有什么错呢?他的急到底错在哪?”有学生说他想禾苗一夜长高。有学生说他的方法错了,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时老师总结课文揭示的寓意,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的阅读思维,学生能非常投入地走进课文,去阅读,去思考。最后让学生各自的观点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促进思考、触及寓意。
2.生活中会劝谏:寓言故事的教学,我以为还有比明理更重要的,那就是将寓言本身的存在意义——“智慧的劝说”这一功能发挥出来。“螳螂捕蝉”是一年轻侍卫的劝谏方法,因为智慧、委婉,免了杀头之罪,且获得了劝谏成功。这便是寓言存在的智慧意义。教学寓言故事,我以为可以让学生在会心的笑故事人物中,激起对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思考,并知道有时候理直气壮不如理直气和点:委婉、智慧地用寓言故事指出别人的错误。这对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发展空间。在讲完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揠苗助长”这样的为了把事情快点办完,而用一些傻办法的人和事吗?举例子说一说。生说“给花浇多了水,花死了”,“给金鱼喂食喂多了,撑死了”等。遇到他们你该如何劝说?有学生说讲道理,聪明的学生说给他讲《揠苗助长》的故事就行。这一教学设计在与生活的联系中,寓言的道理也理解得更透彻。
三、培养语言表达
复述故事,促语言表达。这篇课文情节简单但寓意深刻、人物形象鲜明,在教学时,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创设寓言故事情境,让小学生讲述寓言故事,然后学生互评老师指导,再复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全方位培养和提高。
我以为只有对“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慎重思考、准确定位的课堂,对老师,会教有所值;对学生,能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