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意义重大。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标准,这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做简单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培养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数学基本能力,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强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公式、定理。教师在课前要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课堂,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三、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和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课堂引入了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等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四、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学会解决问题。
五、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的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同时,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要在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总之,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面临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培养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进行有机结合,立足学生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地进行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得,都能尽最大努力,既能“吃得了”,又能“吃得饱”,让每个学生数学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它是数学基本能力,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形成、发现过程。数学本身是一门演绎性强的学科,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公式、定理。教师在课前要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学中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课堂,克服学生思维的被动性,选择自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创造,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在成功中升华。具体地说,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三、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和抽象概括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
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共性)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数学证明。这样“既教猜想,又教证明”,激励学生猜想欲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生动、活泼,充满激情,并富有哲理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介绍一些科学家的著名猜想、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如介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猜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等人的杰出贡献,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敢于猜想、大胆假设,才能促进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促使思维打破常规,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理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新课程标准下,中学数学课堂引入了探索性问题教学、数学应用建模等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四、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材中对于数学联系并应用实际也给予充分的注意。”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让问题进入课堂,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学会解决问题。
五、注重心理指导,创设良好环境,严格养成教育
中学数学心理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心理教育因素,有心理教育的意识,以渗透和小专题讲座的形式,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心理教育。同时,社会、家庭要为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要在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在重教的同时,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意义;家庭要有正确的子女成才观,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根据孩子的禀赋,顺其天性,积极引导,使学生都感到自己能成为有用之才,从而养成自愿自觉的学习习惯,并能逐渐开发自己的数学潜能,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总之,加强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是广大数学教师必须面临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深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素质教育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