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教学,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养,培养他们的学习、探究能力,因此,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运用,也应摆脱仅仅作为教师教学辅助手段的地位,而应有效地融入整个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边城》一课的教学,就可在背景资料检索、文本探究、人物形象分析、对作品的再创作等方面,有机融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运用 边城 资料检索 文本探究 再创作的创造
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之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语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运用,也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教师教学辅助手段的层而上,而应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井成为整个教学过程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仅以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的教学为例,来阐述这一观点。《边城》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4月完成的作品,后又经数次校改,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边城》全文共有21小节,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选用了其中的第三、四、五、六4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划时代作品,《边城》的世界绝不是授课教师仅用几个课时的讲授就能穷尽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这恰恰为信息技术运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至少,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一、进行背景研究资料的检索
阅读文学名著,最墓本的前提是“知人论世”,亦即应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的面貌, 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经历,了解作家写作“这一部”作品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问世之后人们对它的研究、评价的状况。《边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巨著,这些方面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学生个人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能掌握的资料却十分有限。此时,可由教师提供最重要研究资料的篇目及网站名称,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检索搜寻。可以查找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作品及书信、日记等,也可以查找沈老的亲属、学生如张兆和、周有光、黄水玉、汗曾祺等人的回忆文章和评沦,还可以搜寻更多国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的论著,他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与评析,必能给学生许多启迪。比如,《边城》中描绘的茶峒小镇,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透露着祥和安定的气氛,那里风光明净,人人有君子遗风。这一切,究竟是20世纪20、30年代湘西风凰的写真,还是出于作者美好的想象与憧憬?通过查找资料,就能明了:其实《边城》所叙写的故事在当时的湘西也已成为“过去”,那里同样有凶残的杀戮,人们的人生 观同样因求实利而变得庸俗。沈从文描绘的一切,只不过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理想主义的图画。
二、推动对文本深入品悟
把握文学文本的最基本方法自然是阅读原作,但深入品悟文本却绝非只有这种单一的形式。这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方式也许是最为丰富的。
首先,可以将原作文本与影视作品做比较鉴赏。《边城》已拍成同名电影,巳取得过极好的反响。文学与电影采用的艺术手段不同,但却可以殊途同归,不同的艺术语言,可以表达艺术家同样的思想情怀和艺术追求。电影《边城》很好地再现了小说的抒情散文诗的风格,不仅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湘西的美丽风光,也娓娓讲述了动人的故事,让小说中翠翠、傩送、大老、爷爷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学生在认真观看电影之后再来细细品味、揣摩小说地文字,必能收获许多共鸣和新鲜地感悟。
其次,是听名家对作品地示范性朗读录音。这种学习方式更简便易行也更贴近小说的原作文本。沈从文小说的可读性是无庸置疑的,但变无声读物为有声读物,也许更容易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除了全篇的完整听读之外,也可以选择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及人物心理描写的重点章节反复听读,不仅可以在听读中驰骋想象,品悟作品,还可以直接学习名家的朗读技巧,直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推进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研读,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发展过程。在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运用同样可以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因为,不仅是在形成理性研究成果时需要不断地搜寻、补充研究资料,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成果交流、评价的互动时,也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其进行得更加广泛、深入而卓有成效。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课堂讨论一人发言,众人只能倾听的传统形式,可以建立以共同学习、研究目标为基础的“群”,其中,即可以“群”组成员共同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有个体与个体之间更深入的研究和词论。如果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稳定、众多,还可以考虑建立网站。此外,博客、微博等,也都是可以采用的交流方式。(边城》的创作意旨、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大老、祖父等)、创作技巧、艺术风格等,都是很好的研讨交流课题。
四、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创造
对一部文学名著的阅读、欣赏进行到一定层面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再创作的冲动。创作的形式,可以是绘画、戏剧、摄影、音乐和诗歌等等。这多种多样的再创作的形式,又为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比如,如果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湘西凤凰旅游,可在行前有所布置,归来后则集中征集诗歌、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经过遴选之后,除进行实物展览之外,还可制成电子版作品发布、保存。对于学生最喜爱的戏剧(如小品)表演形式,除写出文字底本及进行现场演出外,还可以摄像保存,一是随时可以调出观赏应用,二是不同年级、届别的学生,还可以相互观摩借鉴。而在《边城》中,祖父与翠翠的对活、翠翠与傩送的对话,都是很好的改编材料。还有《边城》的末尾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是可以编写出许多新鲜的故事的。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运用 边城 资料检索 文本探究 再创作的创造
实施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之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语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运用,也不应停留在仅仅作为教师教学辅助手段的层而上,而应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井成为整个教学过程十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文仅以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的教学为例,来阐述这一观点。《边城》是沈从文先生1934年4月完成的作品,后又经数次校改,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边城》全文共有21小节,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五》选用了其中的第三、四、五、六4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划时代作品,《边城》的世界绝不是授课教师仅用几个课时的讲授就能穷尽的。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而这恰恰为信息技术运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至少,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
一、进行背景研究资料的检索
阅读文学名著,最墓本的前提是“知人论世”,亦即应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的面貌, 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的经历,了解作家写作“这一部”作品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问世之后人们对它的研究、评价的状况。《边城》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巨著,这些方面的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但学生个人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能掌握的资料却十分有限。此时,可由教师提供最重要研究资料的篇目及网站名称,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资源进行检索搜寻。可以查找沈从文的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作品及书信、日记等,也可以查找沈老的亲属、学生如张兆和、周有光、黄水玉、汗曾祺等人的回忆文章和评沦,还可以搜寻更多国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的论著,他们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与评析,必能给学生许多启迪。比如,《边城》中描绘的茶峒小镇,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美,透露着祥和安定的气氛,那里风光明净,人人有君子遗风。这一切,究竟是20世纪20、30年代湘西风凰的写真,还是出于作者美好的想象与憧憬?通过查找资料,就能明了:其实《边城》所叙写的故事在当时的湘西也已成为“过去”,那里同样有凶残的杀戮,人们的人生 观同样因求实利而变得庸俗。沈从文描绘的一切,只不过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理想主义的图画。
二、推动对文本深入品悟
把握文学文本的最基本方法自然是阅读原作,但深入品悟文本却绝非只有这种单一的形式。这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的方式也许是最为丰富的。
首先,可以将原作文本与影视作品做比较鉴赏。《边城》已拍成同名电影,巳取得过极好的反响。文学与电影采用的艺术手段不同,但却可以殊途同归,不同的艺术语言,可以表达艺术家同样的思想情怀和艺术追求。电影《边城》很好地再现了小说的抒情散文诗的风格,不仅展现了如诗如画的湘西的美丽风光,也娓娓讲述了动人的故事,让小说中翠翠、傩送、大老、爷爷等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学生在认真观看电影之后再来细细品味、揣摩小说地文字,必能收获许多共鸣和新鲜地感悟。
其次,是听名家对作品地示范性朗读录音。这种学习方式更简便易行也更贴近小说的原作文本。沈从文小说的可读性是无庸置疑的,但变无声读物为有声读物,也许更容易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除了全篇的完整听读之外,也可以选择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及人物心理描写的重点章节反复听读,不仅可以在听读中驰骋想象,品悟作品,还可以直接学习名家的朗读技巧,直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三、推进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
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研读,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发展过程。在这一环节中,信息技术运用同样可以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因为,不仅是在形成理性研究成果时需要不断地搜寻、补充研究资料,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成果交流、评价的互动时,也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使其进行得更加广泛、深入而卓有成效。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课堂讨论一人发言,众人只能倾听的传统形式,可以建立以共同学习、研究目标为基础的“群”,其中,即可以“群”组成员共同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有个体与个体之间更深入的研究和词论。如果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稳定、众多,还可以考虑建立网站。此外,博客、微博等,也都是可以采用的交流方式。(边城》的创作意旨、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大老、祖父等)、创作技巧、艺术风格等,都是很好的研讨交流课题。
四、对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创造
对一部文学名著的阅读、欣赏进行到一定层面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再创作的冲动。创作的形式,可以是绘画、戏剧、摄影、音乐和诗歌等等。这多种多样的再创作的形式,又为多媒体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比如,如果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湘西凤凰旅游,可在行前有所布置,归来后则集中征集诗歌、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经过遴选之后,除进行实物展览之外,还可制成电子版作品发布、保存。对于学生最喜爱的戏剧(如小品)表演形式,除写出文字底本及进行现场演出外,还可以摄像保存,一是随时可以调出观赏应用,二是不同年级、届别的学生,还可以相互观摩借鉴。而在《边城》中,祖父与翠翠的对活、翠翠与傩送的对话,都是很好的改编材料。还有《边城》的末尾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是可以编写出许多新鲜的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