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试题,从试题形式到试题内容,都突出了创新,变化很显著,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转变到能力立意,主要特点是稳中求变、难度提高。
一、稳:指分值分布稳定、合理
2007年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与2006年相比,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近现代史32分。今年的试题保持了试卷二大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的稳定性。
二、变:指试卷选择题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
选择题除14—17题以军队主题方式呈现外,其他题都没有给一个大的主题,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选择题主题式考查形式。这种主题与非主题考查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拓宽对知识的考查面。
三、难度高
1、指知识素养要求高
今年文综历史科的题目要求能力较高,对学生历史科的知识素养要求较高,比如考到了帝王的谥号。这是课本上没有的,需要老师在平时讲解和同学们日常积累时特别注意。选择题显得也比较难,考查细致程度比去年更为突出,这让不少考生感到困惑。试题考到了阅读课文和小字部分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要求。
2、指推理判断能力要求
从试卷呈现方式看,较多采用了文字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第15、19、21、23、38、40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和历史地图、照片、表格数据等,考查考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
3、指阅读速度和辨析能力要求高
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今年特别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辨析能力。往年材料题的材料,字数很少有超过500字的,但今年字数非常之多,占了试卷的一页纸。有文字叙述、有表格,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比较高,题目材料多,在考场上考生又比较紧张,一些考生反映读了几遍后还没明白什么意思,阅读困难。考生在答题时会花掉比较多的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
鉴于2007年历史考题的变化特点及考生的某些失误,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抓好基础知识,适当扩大知识面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例如,选择题第18题关于“民教冲突”在大学教材义和团运动中就有相关的子目“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科学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4、17、20题;主观题38题第⑶问、第⑷问第二小问、40题第⑴问,分值30分。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理解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2、13、16、22题,分值16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题考查有:选择题第15题;材料题第38题第⑷问第一小问、39题第⑴问,分值15分。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相结合的多层次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8、19、21、23题;主观题40题第⑵问,分值32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题有:主观题38题第⑵问,分值7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主观试题的表达中得到具体体现。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在高考复习中,我们的有些做法背离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是值得反思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四种能力培养相脱离。课堂教学是我们备考复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主要资源,我们要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的意识,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中具体体现。第二、在高考模拟试题训练方面,我们大多数陷入了题海之中,各地考前训练题和信息题做了很多,过度追求了试题训练量和高考信息,而每年考后的结果往往不大好。在试题训练中,对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不强,针对四种能力考查进行方法分析、规律性认识总结不够。因此,在今后的试题训练方面,我们要精选各地高考试题和各地统考试题,强化对高考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
三、细致面广,不随意忽略
今年历史高考考点比较细致。教师在今后的复习中,对大字、小字阅读课文,包括课本的地图、材料和注解,都要有所理解,不要认为小字是次要的就忽略不看。
四、关注热点,解决现实问题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每年的高考都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了一些困惑,如何走出困惑,这需要教师不断地认真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作者单位:427101 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
一、稳:指分值分布稳定、合理
2007年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与2006年相比,试卷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其中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现代史36分,世界近现代史32分。今年的试题保持了试卷二大题型结构和分值分布的稳定性。
二、变:指试卷选择题结构明显发生了变化
选择题除14—17题以军队主题方式呈现外,其他题都没有给一个大的主题,改变了沿袭多年的选择题主题式考查形式。这种主题与非主题考查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拓宽对知识的考查面。
三、难度高
1、指知识素养要求高
今年文综历史科的题目要求能力较高,对学生历史科的知识素养要求较高,比如考到了帝王的谥号。这是课本上没有的,需要老师在平时讲解和同学们日常积累时特别注意。选择题显得也比较难,考查细致程度比去年更为突出,这让不少考生感到困惑。试题考到了阅读课文和小字部分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要求。
2、指推理判断能力要求
从试卷呈现方式看,较多采用了文字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第15、19、21、23、38、40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和历史地图、照片、表格数据等,考查考生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
3、指阅读速度和辨析能力要求高
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今年特别考查学生的阅读和辨析能力。往年材料题的材料,字数很少有超过500字的,但今年字数非常之多,占了试卷的一页纸。有文字叙述、有表格,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比较高,题目材料多,在考场上考生又比较紧张,一些考生反映读了几遍后还没明白什么意思,阅读困难。考生在答题时会花掉比较多的时间,影响后面的答题。
鉴于2007年历史考题的变化特点及考生的某些失误,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1、抓好基础知识,适当扩大知识面
针对今年高考试题对调动和运用能力考查的特点,既注重对教材知识再认、再现层面能力的考查,又突出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理解层面能力的考查。我们要认识到高考对教材基础知识考查的能力注重了层次化。因此,高考备考的一些旧的思想认识和传统做法必须进行转变。在进行一轮复习的时候,不能够停留在学生背诵、记忆教材的层次上,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拓展理解教材知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结合教材现有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对有关历史常识问题要讲清楚,例如今年高考关于对谥号、年号、庙号考查的此类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确高考命题人对命题点的抽样和备选项的设计,有些是依据高校教材的子目和观点,备考复习中教师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新课程教材中对课本知识的相关表述,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历史知识。例如,选择题第18题关于“民教冲突”在大学教材义和团运动中就有相关的子目“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在进行二轮专题复习的时候,要按照中外联系的思路,紧扣教材知识,把中外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分析,加强文明史观和整体历史观教学。总之,两轮复习要落实到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前提。
2、科学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今年的高考试题,能力测试的导向非常明确,严格按照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考核目标及要求进行命题设计。对目标中的能力要求考核全面,注重了对各项能力的层次性考查试题以教材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新情景,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识记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4、17、20题;主观题38题第⑶问、第⑷问第二小问、40题第⑴问,分值30分。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理解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2、13、16、22题,分值16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题考查有:选择题第15题;材料题第38题第⑷问第一小问、39题第⑴问,分值15分。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相结合的多层次能力考查题有:选择题第18、19、21、23题;主观题40题第⑵问,分值32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题有:主观题38题第⑵问,分值7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主观试题的表达中得到具体体现。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测试目标和要求落实到位。在高考复习中,我们的有些做法背离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是值得反思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我们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四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把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四种能力培养相脱离。课堂教学是我们备考复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我们复习的主要资源,我们要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为纲的意识,在课堂教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复习中具体体现。第二、在高考模拟试题训练方面,我们大多数陷入了题海之中,各地考前训练题和信息题做了很多,过度追求了试题训练量和高考信息,而每年考后的结果往往不大好。在试题训练中,对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不强,针对四种能力考查进行方法分析、规律性认识总结不够。因此,在今后的试题训练方面,我们要精选各地高考试题和各地统考试题,强化对高考四种能力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
三、细致面广,不随意忽略
今年历史高考考点比较细致。教师在今后的复习中,对大字、小字阅读课文,包括课本的地图、材料和注解,都要有所理解,不要认为小字是次要的就忽略不看。
四、关注热点,解决现实问题
文科综合的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目的就是要“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今年的热点试题设计体现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隐性考查学科知识”的特点,充分凸显出历史试题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历史学科的社会功用,要求考生用历史知识来透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材料题第38题从美国在二战中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政策,对英、对华进行援助的有关史实,考查了大国崛起问题,揭示了战争崛起的教训,合作崛起的经验。材料题第40题把环渤海地区两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北京和对2008年北京奥运的关注结合起来,进行了历史、地理、政治学科间的自然渗透考查。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之,每年的高考都给我们的教学留下了一些困惑,如何走出困惑,这需要教师不断地认真研究,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作者单位:427101 湖南省桑植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