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学生畏惧写作,拿起笔来“无话可写”,使得作文教学处于尴尬的局面。为此,对巧用原著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做了相关探究,希望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主动性,让写作更具活力。
关键词:巧用原著;小学高年级;写作能力
“乐于读书,勤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写作成功的不二法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巧用原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重大。
一、以范例为蓝本,培养学生写作信心
仿写句子是学习句、段的有效方法。作文建立在句、段的基础上,模仿、借鉴的方法同样适合用在学习作文上。笔者认为以范例为蓝本,进行借鉴和模仿是有效途径。通过借鉴、模仿大量优秀的范例,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已全部采用了部编版教材。选进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如文言文、现代诗等,语言表达各有特点,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例。在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可作为学习写作的典型范文,并找准课文中典型的句段,以其作为作文学习的窗口,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技巧。例如,在进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将课文第17自然段描写园子自由快乐的一段话设为学生写作模仿的学习“点”。选用这段话作为模仿点,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段话采用的写作手法比较多;二是该文段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写作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可以作为作文学习模仿的“点”。以范例为蓝本,培养学生写作信心。
二、以读写为手段,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读是写的基础。多读书就好比蜜蜂采蜜一样,采的花多了就可以酿出更多的蜜来;同样,读的书多了,也就可以从书中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海量的写作素材,还愁写作时无话可说吗?要想让学生想看书、会看书,课堂教学还得下苦功。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写作素材,丰富知识。
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打破了以往的内容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朗读材料,对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乐阅读勤练笔的好习惯。读书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引起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巧用原著,感悟情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些节选类的课文阅读指导。如《祖父的园子》就是《呼兰河传》的节选内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巧用原著,感悟情感”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
让学生从情感体验出发,巧用原著,获得的课内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实感。面对《祖父的园子》中的清新而富有童趣的文字,任何解释与分析都显得苍白,甚至有可能破坏了那种和谐的美,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整体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心情。在反复充分的默读、朗读中加深、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内化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以阅读为延伸,巩固学生写作基础
1.强化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
节选类的课文,可以巧用原著,强化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还原当时的画面,进入当时的情景,感受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中,通过巧妙引入原著片段,帮助学生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浓浓的眷恋之情。让学生阅读原著,了解作者更多的生活经历,从而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积累写作的素材。其实,非节选类的课文同样适用。
2.留心生活实践,寻找写作的灵感。
作文的原型来自现实生活,但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真身。它是经过作家用心创作的产品。不过好的作文题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留心生活实践,寻找写作的靈感。如《祖父的园子》,萧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她童年时代那段跟着祖父在自家园子里种菜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创作的源泉,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大胆收集,就可以将其变成作文的源头活水。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写作不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吗?萧红的《呼兰河传》取材于她自己的童年生活,将自己的生活滴点记录下来,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就是她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的结果。其实,大量的写作素材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在等待那些爱发现的孩子。在生活中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就能寻找到写作灵感,积累写作题材,激发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巧用原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又要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既要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又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努力寻求出一条可以激发学生爱写作、乐写作、敢于表达真情实感的语文写作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张英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志强.写作教学漫笔[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2).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巧用原著;小学高年级;写作能力
“乐于读书,勤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写作成功的不二法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巧用原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重大。
一、以范例为蓝本,培养学生写作信心
仿写句子是学习句、段的有效方法。作文建立在句、段的基础上,模仿、借鉴的方法同样适合用在学习作文上。笔者认为以范例为蓝本,进行借鉴和模仿是有效途径。通过借鉴、模仿大量优秀的范例,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已全部采用了部编版教材。选进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如文言文、现代诗等,语言表达各有特点,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范例。在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发掘可作为学习写作的典型范文,并找准课文中典型的句段,以其作为作文学习的窗口,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技巧。例如,在进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将课文第17自然段描写园子自由快乐的一段话设为学生写作模仿的学习“点”。选用这段话作为模仿点,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段话采用的写作手法比较多;二是该文段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写作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可以作为作文学习模仿的“点”。以范例为蓝本,培养学生写作信心。
二、以读写为手段,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读是写的基础。多读书就好比蜜蜂采蜜一样,采的花多了就可以酿出更多的蜜来;同样,读的书多了,也就可以从书中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海量的写作素材,还愁写作时无话可说吗?要想让学生想看书、会看书,课堂教学还得下苦功。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读读写写中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写作素材,丰富知识。
现在使用的部编版教材,打破了以往的内容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朗读材料,对于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乐阅读勤练笔的好习惯。读书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引起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巧用原著,感悟情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些节选类的课文阅读指导。如《祖父的园子》就是《呼兰河传》的节选内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巧用原著,感悟情感”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
让学生从情感体验出发,巧用原著,获得的课内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流露真情实感。面对《祖父的园子》中的清新而富有童趣的文字,任何解释与分析都显得苍白,甚至有可能破坏了那种和谐的美,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整体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心情。在反复充分的默读、朗读中加深、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内化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以阅读为延伸,巩固学生写作基础
1.强化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的素材。
节选类的课文,可以巧用原著,强化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还原当时的画面,进入当时的情景,感受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例如在《祖父的园子》的教学中,通过巧妙引入原著片段,帮助学生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浓浓的眷恋之情。让学生阅读原著,了解作者更多的生活经历,从而真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积累写作的素材。其实,非节选类的课文同样适用。
2.留心生活实践,寻找写作的灵感。
作文的原型来自现实生活,但并非是现实生活的真身。它是经过作家用心创作的产品。不过好的作文题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留心生活实践,寻找写作的靈感。如《祖父的园子》,萧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她童年时代那段跟着祖父在自家园子里种菜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创作的源泉,同学们只要用心观察,大胆收集,就可以将其变成作文的源头活水。有了这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写作不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吗?萧红的《呼兰河传》取材于她自己的童年生活,将自己的生活滴点记录下来,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就是她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的结果。其实,大量的写作素材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在等待那些爱发现的孩子。在生活中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就能寻找到写作灵感,积累写作题材,激发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巧用原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让学生充分深入文本,又要留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既要激发学生的练笔兴趣,又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努力寻求出一条可以激发学生爱写作、乐写作、敢于表达真情实感的语文写作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张英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志强.写作教学漫笔[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22).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